<p>从挪威首都奥斯陆东行,我们二次进入瑞典,目的地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没料到斯德哥尔摩是个多岛的城市,连同郊区的岛屿竟有24,000座之多,因而有“北方威尼斯”之称。斯德哥尔摩也是诺贝尔的故乡,诺贝尔奖颁奖庆典每年在这里举行。斯德哥尔摩既有古香古色的典雅,又有现代化城市的繁荣,在所见的北欧大城市中,它给了我深刻印象。</p> 傍晚抵达斯德哥尔摩,河对岸高坡上是一片古色古香的尖顶建筑,轻轨从桥上驶过,小艇在水中穿越。这里江河湖海都有,无法分清哪里是江河哪里是湖海。 <p>远处是位于骑士岛的骑士岛教堂,其历史可追溯至13世纪。</p> 蜿蜒的河道,典雅的建筑。 我们下榻于距离斯德哥尔摩35公里的的小城南泰利耶(Sodertalje)一家酒店,次日清晨在当地人指点下拍得美丽的湖边风光。 建于公元17世纪的瑞典皇宫,是一座方形小城堡,有600多个房间,超过英国的白金汉宫。 卫兵换岗,看得出对于卫兵身高、容貌没有统一要求,列队时高低“错落有致”,有的留着大胡子。持枪姿势也有意思,是抱着。 而且,还有女卫兵。 大胡子就是这一位 从皇宫看附近的街景 从皇宫看附近的港湾 <p>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建于1911年,历时12年完成,是瑞典建筑中最重要的作品。它位于国王岛东南角,两边临水,一座矗立的塔楼与沿水面展开的裙楼形成强烈对比,加之装饰性很强的纵向长条窗,整个建筑犹如一艘航行中的大船。该市政厅是举行诺贝尔奖晚宴和舞会的地方,颁奖其实是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据说市政厅的大门前也是农贸市场,这应是因为欧洲的市政厅都位于城市中心,从而自古以来形成了这个传统。</p> 市政厅的中庭 <p>市政厅的蓝厅用于举行颁奖后的晚宴,蓝厅并不是蓝色。其实,设计师原计划是要在红砖外铺上蓝色马赛克的,即瑞典的国旗颜色。但后来看到瑞典传统手工制作的红砖如此漂亮,便决定放弃原设计。因此,蓝厅不蓝成了一个继承瑞典传统文化的故事。蓝厅宴会被称为“世界上最拥挤的晚宴”,一般宾客平均占有面积70平方厘米,王室和诺贝尔奖得主80平方厘米。</p> 蓝厅楼梯是得奖者发表演说的地方。据说楼梯是专为穿拖地长裙女士量身定做的,台阶的宽度和高度可以确保女士上下楼时没有裙子被踩的尴尬。 金色大厅入口的门帘是从我国杭州定制的 金色大厅是晚宴后举行舞会的地方,首先由王后陪同得奖者共舞。大厅长25米,四壁镶嵌了1,800万块约1平方厘米的金块和彩色玻璃,显得金碧辉煌,正中镶嵌壁画里端坐的是斯德哥尔摩守护神梅拉伦湖女神。 <p>女神脚下有两组人物,分别从左右两边走近她,一组是欧洲人,一组是亚洲人。这幅镶嵌壁画象征着梅伦湖与波罗的海结合而诞生的斯德哥尔摩,是东西方人民都向往的美好之地。</p> 另一端墙上的大型壁画,中央是一座城堡,四周是各种生活场景。 二层的议会厅是斯德哥尔摩议员们开会的地方,总共101席,其中男议员51名,女议员50名,想不到瑞典男女平等到如此地步。议会厅的屋顶设计有个插曲,当年设计师发现还没来得及铺设顶棚的屋顶很像一艘倒扣的船,体现出维京人的航海风格,于是干脆将原设计修改成了现在的样子。 二层的走廊,风格简约,但墙上的浮雕带来了艺术气息。 市政厅紧邻梅拉伦湖,湖边有一对少男少女塑像,据说少男代表歌唱。 少女代表舞蹈 碰见一对新人在这里拍婚纱照,虽然男士坐轮椅,女士为东方人,两人都洋溢着幸福的表情。 门外走廊上的达拉木马是瑞典的象征。公元17世纪前后,在原始森林密布的瑞典中部达拉娜地区,伐木工人在林中长期作业思念家庭,便刻一些木马,回家时作为给孩子的礼物。木马流行起来后,一度在当地当作替代货币。瑞典木马真正声名大振源自1939年纽约世博会,当时达拉娜地区为瑞典展区制作了一匹两米多高的大木马,引起普遍关注,多家报纸都选用了瑞典木马的大幅照片来报道这次展会。 车拍街景,前方是骑士岛教堂。 近观骑士岛教堂,它是斯德哥尔摩最古老的建筑之一,自1870年解散教堂的教会团体,仅用于埋葬、纪念君主和贵族。自1290年开始,许多瑞典君王都埋葬在这里。 <p>步行街一瞥,狭窄的街巷里石块铺地,延续着久远的历史感。</p> 不一样的石狮。中国的石狮或用于镇宅辟邪,或用于彰显富贵,所以相貌或凶狠或威武。而瑞典步行街上的石狮却是面带微笑,显得可爱。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随处可见。 一位卖墨镜的姑娘,大方地摆Pose让游客拍照。墨镜的价格为20克朗/付,50克朗/3付,按现在汇率1克朗=0.74元,价钱还真便宜。我在附近一家店里买了件不错的圆领短袖T恤,折合人民币约20元,也是十分便宜。 在去赫尔辛基的邮轮上回望斯德哥尔摩 再见,斯德哥尔摩! <p>我们在斯德哥尔摩乘坐芬兰维京公司(Viking Line)的豪华邮轮Gabriella号,于当地时间下午4:30开船,次日早晨芬兰时间10:20分到赫尔辛基,实际航行时间约17小时。在船上见识了一个罕见的挂钟,它有两个时针,显示两地时差1小时。这艘游轮上的伙食相当不错,品种多,质量高,还有各种酒水随便喝。只是船舱太小,我们4人1间行李箱只能勉强放下。</p><p><br></p><p>芬兰不仅森林资源极为丰富,而且又是“千岛之国”和“千湖之国”,精确地说全国共有187,888个湖泊和179,584座岛屿。赫尔辛基是芬兰最大的港口城市,市区水面和绿地面积很大,环境优美,人居密度很低。市内建筑多用浅色花岗岩建成,有“北方洁白城市”之称。</p> <p>赫尔辛基市政厅,虽然也是浅色,但不失庄重。外形简朴,但不简陋。建成于1830年,但如今看来还像新的一样。虽是政府办公地,门前不见卫兵。</p> 与欧洲许多市政厅一样,门前南码头广场上有常年开设的露天自由市场,商贩在这里出售新鲜水果蔬菜、鱼肉和鲜花,还有芬兰刀、驯鹿皮和首饰等各种传统工艺品及旅游纪念品,是外国游客观光游览的必到之处。 <p>有的小贩是划着小船来,在船上摆摊的。这位老太太卖的是各种咸鱼,小伙子卖的主要是土豆。</p> <p>这种集市生活气息浓,是观察当地人生活的一种方式。虽然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游客不少,但大部分还是当地人。</p> <p>这种带壳大豌豆按升计价(那两个不锈钢罐就是度量容器),4欧元/升,真够贵的。</p> <p>这两位女孩卖的是简餐,其中炸三文鱼+土豆和蔬菜10欧/份,最便宜的热狗也要4欧/份,真不便宜。</p> 但是,相比之下鲜花并不算贵。看来芬兰消费水平高,可能主要高在吃上。 这种用鲜花制作的工艺品我第一次见,实在漂亮。看得出,芬兰人爱花,也会赏花。有了这种鲜花工艺品,在北欧漫长的冬季,室内也可春意盎然了。 <p>从品尝小吃和喝咖啡、饮料的人们,也可看出这个集市节日般的盛况。</p> 市政厅南码头既是赫尔辛基海上观光的集散地,也停泊着不少游艇。 这里还是大型国际邮轮的港口,北欧著名的诗丽雅(Silja Line)和维京(Viking Line)邮轮都在此泊岸。 远观赫尔辛基大教堂,它是赫尔辛基最著名的建筑和地标。 大教堂建于1852年,矗立在参议院广场中心的百级台阶之上,高出海平面80多米。一眼望去,希腊廊柱支撑的乳白色教堂主体和淡绿色青铜圆顶的钟楼在蓝天白云下十分醒目,宏伟的气势和精美的结构使其成为芬兰建筑史上的经典。这座教堂是芬兰最受欢迎的结婚场所,需要提前一年半预约。 耶稣使徒站在高高的教堂顶上,为众生指点迷津。 <p>教堂内的圣坛简洁而精致,金色的运用又使其不失华贵。作为路德派新教教堂,它表现出与天主教和东正教崇尚奢华和繁复的明显不同。</p> 教堂下一位民间艺人的男高音具有专业水平,天籁之声在广场上回荡,似在向上帝献歌。 <p>广场上竖立着建于1894年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铜像,以纪念他给予芬兰广泛自治。芬兰于1249年被瑞典吞并,直到1808年瑞典在芬兰战争中败于俄罗斯,芬兰才脱离瑞典成为俄罗斯帝国的自治大公国(直至1917年独立)。所以不难理解,芬兰人为什么要把中心广场上殖民者的雕像保留下来。</p> 乌斯别斯基教堂是欧洲最大的东正教教堂,建成于俄国统治时期的1868年,由俄罗斯建筑师设计。有意思的是,芬兰民族英雄马达汉将军埋葬在这里,他曾率领芬兰军队抵抗俄国入侵。 芬兰伟大的民族音乐家西贝柳斯的纪念碑,建立在西贝柳斯公园的一片松柏之中,这座纪念碑的造型完全颠覆了同类作品的模式,它如同茂密的森林,象征森林给予了西贝柳斯无穷的创作灵感,成为他的音乐的重要主题。纪念碑由岩石上的头像和近旁一组象征管风琴的600多根不锈钢管共同组成,是芬兰著名女雕塑家希尔图宁花费6年心血于1967年西贝柳斯逝世十周年时完成的。每当海风吹过,气流穿过钢管会发出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的风鸣声。它的小型复制品被作为国礼送到联合国大厦展出。 西贝柳斯公园内树木茂盛,绿草如茵,也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p>1969年建成的岩石教堂是设计师奇思妙想的杰作。它利用了一片岩石高地,教堂就建造在天然岩石中。因此即使来到广场,也很难发现那是一座教堂。</p> <p>教堂内壁是未经任何修饰的岩石本来面貌,圆顶用一百条放射状的梁柱支撑,同时镶上透明玻璃。芬兰人崇尚自然的审美情感,在此得到充分体现。</p> <p>前方的圣坛十分简单,一张台子,中间一个十字架,左边一束花,右边两支蜡烛。但据说当玻璃屋顶上的阳光照射到圣坛上时,会使人顿觉无比神圣。</p> <p>3块天然岩石拼在一起,成为摆放圣水盆的台子。岩石教堂可同时容纳940人,在岩壁的回音作用下管风琴音效奇佳,因此有很多音乐会选择在这里举行。</p> <p>建于260多年前的芬兰堡位于离赫尔辛基不远的一串小岛上,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海防军事要塞之一,也是芬兰最为重要的景点。芬兰城堡内有教堂、军营、城门等名胜古迹,有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海上军事遗迹。1991年芬兰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战争与和平是人类面对的永久课题,城堡设计者奥古斯丁陵墓上的雕塑意味深长,在头盔和刀剑下的盾牌和八角勋章上,都刻着4个小孩头像。 芬兰堡始建于1748年,当时芬兰是瑞典王国的一部分。在此后对抗俄国的战斗中,它曾用作军事基地。1809年芬兰并入俄国,俄国人建在海边的大炮瞄向西方长达108年,直至1917年芬兰独立。 昔日大炮硝烟不再,孩子们在炮上尽情玩耍。 当年的要塞堡垒前,游客在这里野餐。 炮前阵地,人们在这里晒日光浴,还有很多大人孩子在海湾游泳,要塞今日俨然成了一个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大公园。 一对年轻恋人坐在堡垒的炮口上谈情说爱 <p>这几个女孩与我们一路多次相遇,萍水相逢,再次见面竟有一见如故之感。</p> 游客中的一家四口:夫妻,孩子和狗。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2ygkfrpe" target="_blank">走马观花游北欧(1)</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2yjwezn5" target="_blank">走马观花游北欧(2)</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2yyv1shs" target="_blank">走马观花游俄罗斯(上)</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2zacb2m3" target="_blank">走马观花游俄罗斯(下)</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