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近日三年级六班开展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了解我们国家的重要传统节日,以及节日的习俗。这些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习俗,带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好奇,让我们一起去发掘,一起去了解吧!</div> 王家堡小学,三年级六班,第六小组向您报到!带您一起走进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div> 为什么?第六小组要选择元宵节呢?(因为熟知的传统节日让别的小组抢先定下了 )</div><div> ㄟ( ▔, ▔ )ㄏ<br></div> 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家长们共同参与,决定选择“元宵节”作为调研目标,进行多方面了解,记录下相关信息。虽然元宵节就在春节过后,家家户户都会以吃元宵,看花灯来代表元宵节的度过,但其实传统的元宵节还有很多习俗,现在我们所生活的城市里已经很少能看到这些习俗。希望通过我们的介绍能让您对“元宵节”有更深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正式开始。<br> 尊敬师老师,亲爱的同学们:<div> 大家好!<br> 第六小组选择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习俗进行讨论调研。我们将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内容分为7个板块,由我们小组7名同学分别为大家介绍。<br> 元宵节的来历——马小凤<div> 元宵节美食——李万奇</div><div> 元宵节灯会——薛嘉靖</div><div> 元宵节猜灯谜——石顺轩</div><div> 元宵节踩高跷——王可唯</div><div> 元宵节情人节——席明杰</div><div> 元宵节小知识——刘袁润<br></div></div> 元宵节的来历——马小凤<br><div> 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br></div> 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br>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br>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合称“三元”。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br> 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br> 传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br> 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br> 元宵节美食——李万奇<div> 每逢大型节日总会有很多的习俗和美食,根据各地的情况美食的种类也是数不胜数<br></div>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br>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br> 元宵节,南方人吃汤圆,主要祈求全家团团圆圆。做汤圆所用的糯米性平、味甘、补虚调血、健脾开胃、益气止泻,有暖中、生津和润燥的功能。再者各类汤圆常规馅主要以果料和干果为主,包括芝麻、核桃、花生,再加上植物油,营养价值就“更上层楼”。水煮汤圆是最简单的做法,其实也是最健康的吃法。 元宵节,北方人要吃元宵。说到元宵,不少人以为汤圆就是元宵。其实元宵和汤圆尽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别不大,实际是两种东西。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制作工艺上。做汤圆相对简单,一般是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即成。而元宵在制作上要繁琐得多:首先需将面和好,把凝固的馅切成小块,过一遍水后,再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一边滚一边洒水,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方才大功告成。 元宵节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圆”,一天吃饺子,一天吃元宵;山区则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谓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搅着茶面下锅做油茶也曰面茶。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节除元宵、饺子外,还有吃粘糕的。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载牶“自梁米,昧甘、微寒、无毒、除热、益气。”唐代之后,元代也有元宵节食糕的记载。 元宵节还有一种习俗是从汉朝就流传下来的,那就是正月十五点豆面灯。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辟邪祛病,因此正月十五捏豆面灯就是老百姓祈求新一年阖家幸福,家业兴旺。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饺子的习惯,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圆”的元宵节习俗、传统,所以正月十五应该吃饺子。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韩国<br> 不吃元宵吃五谷 韩国没有元宵节的说法,正月十五叫“正月大望日”,意为“望满月”。和中国不同,他们在这一天并不吃元宵,而吃混合糯米、高粱米、红小豆、黄米、黑豆等杂粮做成的五谷饭,吃各式各样的坚果,花生、核桃、松仁、栗子、银杏等等,据说可以使牙齿更坚固,还能防治疔疮等皮肤病。此外,还要喝“清耳酒”,祈愿新年不患耳疾,而且一年到头听到的都是好消息。韩国农村还保留着一些正月十五的传统庆祝活动。如“烧月亮屋”,用树干或竹子搭成圆锥形的屋架,挂上写着新年愿望的纸条,圆月升起之后,人们用手中的火把点燃“月亮屋”,围着火堆欢歌起舞。<br><br>日本<br>中华街里赏花灯 日本把公历1月叫正月,1月15日称为小正月,小正月日本有很多民俗活动,而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对大部分日本人来说比较陌生。农历正月十五这天,日本的中华街非常热闹。如横滨中华街每年都会举办元宵节赏花灯的活动,一些当地的华人华侨都会前去凑一凑热闹。<br><br>朝鲜<br> 正月大十五迎月 在朝鲜,元宵节被称为“正月大十五”。在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做用大米、黄米、小米、豆子和大麦混合而成的“五谷饭”。这种“五谷饭”不仅象征着“五谷丰登”,也象征着长寿、富裕、健康、多子、平安“五福齐来”。此外,家家户户在这一天还有必不可少的一道菜,那就是用冬天常见的干萝卜叶、干蕨菜、干辣椒叶、干桔梗、红薯藤干、葫芦干等9种干菜做成的“九种菜”。最能提起人们兴致的是晚上的“迎月”。据说,最先看见“大十五”月亮的人,一年之内将好事不断,未婚的小伙子看到了,这年将会迎娶一个“圆月般”漂亮的姑娘;已婚的男人看见了,这年会生一个健康的娃娃。<br><br>东南亚<br> 舞狮巡游奏南音 东南亚不少国家的华人比例都很大,因此这些地方的华人都保持了中国南方地区的习俗。在元宵节这个华人的传统节日,当地华人的过年习俗在保持各自传统的同时经过和当地文化的融合发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过年习俗。新加坡福建会馆几年前就开始在元宵节举办热闹的“踩街”活动,活动上会表演精彩的武术、舞狮和演奏南音。元宵节是马来西亚华裔重大的传统节日之一,其“抛柑接蕉”的习俗热闹浪漫、别具一格。在印尼西加里曼丹省的山口洋,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文化活动举行。元宵节大巡游是山口洋华人系列春节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高潮的活动。<br> 元宵节灯会——薛嘉靖<br><div>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br></div>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等习俗,故也称灯节。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br>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就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br> 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br>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br><br>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山西的县城一级城廓甚至乡,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山西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太原一带,太谷县的灯是很有名气的。太谷的灯,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外观引人出名。<br><br>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鼓励读书,民间都把小孩送上学。入学的第一个节目叫“开灯”,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灯带到学校去,请一位博学的老先生点起来,象征前途光明。从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稍后开学,因此开学的花灯,也成了“上元节”的点缀。<br> 元宵节花灯种类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编制的形象灯,如龙灯、虎灯、兔灯等等,或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而成的活动灯,如牛郎织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精神。各种花灯制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br> 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盛大,民族特色越来越浓,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为五天;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因为灯期不同,所以最初张灯的那天叫“试灯”,十五这天叫“正灯”,最末一天叫“残灯”、“阑灯”。也有叫“神灯”、“人灯”、“鬼灯”之说。十四日夜为“神灯”,放于家中神位、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十五夜叫“人灯”,放在门窗、床笫、几案等处,用来避除蝎虫;十六日夜为“鬼灯”,放在丘墓、原野,为了游魂得到可以脱离鬼域。上祈天意,下护苍生,神人鬼畜,无所遗漏。<br>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华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元宵节猜灯谜——石顺轩<br><div>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有很多习俗,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等,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灯谜,了解灯谜。<br></div>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中国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灯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代,每年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猜灯谜是我国传统的娱乐形式,它运用艺术的手法和汉字的规律,着眼于字义词义变化,常用一个词句、一首诗来制成谜语,既能达到娱乐的目的,又即使人增长知识,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由此可见,猜灯谜在我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 1. 金钩吊银圈,姐妹隔座山。若要来相会,需到天色晚(打一日常用品) <br> 2. 有硬有软,有长有宽。白天空闲,夜晚上班(打一日常用品)<br> 3. 半耕半读(打一字)<br> 4. 一块变九块(打一成语)<br> 5. 一棵小树不太高,小孩爬在半中腰,身穿小绿袄,头戴红缨帽。 (蔬菜名)<br> 6. 稀奇稀奇真稀奇,拿人鼻子当马骑。 (物品)<br> 7. 红关公,白刘备,黑张飞,叁结义。 (果蔬)<br><div><br></div><div> 答案:1.耳环 2.床 3.讲 4.四分五裂 5.玉米 6.眼镜 7.荔枝<br></div> 元宵节踩高跷——王可唯<br><div> 踩高跷,是中国传统民俗活动之一。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br></div> 高跷,就是有踏脚装置的木棍,可以踩在上面走路。<br> 踩高跷,是一项传统艺术活动,可以说是一项民间杂技。<br> 节日期间,表演者身着花花绿绿的衣裳,踩着高跷,双手舞扇,边走边表演。表演时还有各种有难度的危险动作,比如小旋风、花膀子、鹞子翻身、大劈叉等。<br> 艺术源于自然,其实踩高跷是人类与自然条件斗争下的产物,来源于劳动生活。古人有记载,“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中捕鱼”,长脚就是绑着木跷,长臂就是手中拿着长木制作的捕鱼工具;另有南方一些地方因地位低湿常被水淹,每当水淹时,居民踩着高跷来往。 高跷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今人所用的高跷,多为木质,有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的一丈多。表演有双跷、单跷之分;又有“文跷”、“武跷”之分,表演者踩着高跷不但能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各地高跷,都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 元宵节情人节——席明杰<br><div> 在古代,女的,特别是未婚待嫁的女子平时是不让出门的。只允许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出门游玩,猜灯谜,看花灯。<br></div> 元宵节的名字是有来历的。“元”,第一的意思;宵,是圆月之夜。元宵就是第一个月圆之夜。月亮,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对亲人、爱人的思念。古代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诗句。 在中国神话中,主要婚姻的就是“月老”,现代人也会说“月亮代表我的心”。在古代,只有在节日里,人们才能打破平常生活固有习惯,社会中各种禁忌才能相应放松,青年男女才有接触的时机。当然,只有元宵佳节了。<br> 古代大多数时候,是实行宵禁的。月能圆花好的傍晚,人们只能宅在家中,除丧事、就医、婚嫁等外,禁止在夜间出行,违反者鞭苔,除了元宵节。<br> 在古代,女的,特别是未婚待嫁的女子平时是不让出门的。只允许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出门游玩,猜灯谜,看花灯。而在这个过程中,女子遇到心仪的男子,就会赠手帕之类的随身携带之物,唤作定情信物。<br> 同样,男子见到心仪的女子,也会上前搭讪,这里大可不必担心人家是否婚配。在古代,女子未嫁时头发都是梳下来的,已婚女子头发是盘起来的,唤作“盘头”。现在中国农村好多地区还有这种习俗,在结婚当天,新娘都会去理发店“盘头”,表示“已嫁”、“已婚”。<br> 估计好多人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吧。由此说来,元宵节简直就是一年一度的相亲大会呀,解决了多少未婚青年的终身大事。南宋女诗人朱淑真在《元夜》里面就这样写到“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而最著名就是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写到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br> 因此说来,元宵节是情人节一点也不为过,比起我们常说的有名无实的七夕情人节,元宵节是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 元宵节小知识——刘袁润<div> 元宵节已经不常见习俗还有很多,请跟我来逐一为您介绍。<br></div> 元宵节舞龙灯,在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代表着风调雨顺的愿望,因此,用舞龙祈祷神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人们舞起用竹、铁结扎,外用绸缎或布匹制作的彩龙取乐,表现欢快的心情,经过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制造,到现在“舞龙灯”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br> 舞龙的时候,少则一两个人,多则上百人舞一条大龙。最为普遍的叫“火龙”,舞火龙的时候,常常伴有数十盏云灯相随,并常常在夜里舞,所以“火龙”又有一个名称叫“龙灯”。<br> 舞龙灯的时候,有几十个大汉举着巨龙在云灯里上下穿行,时而腾起,时而俯冲,变化万千,间或还有鞭炮、焰火,大有腾云驾雾之势!下面簇拥着成百上千狂欢的人们,锣鼓齐鸣,蔚为壮观,好不热闹!<br> 这种气势雄伟的场面,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情绪,振奋和鼓舞了人心,因此,舞“龙”成为了维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乐章,也体现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无往不胜的豪迈气概。<br>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br> 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br> 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相信大家听完介绍,对于元宵节为什么要舞狮子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舞狮子作为一个祈福的方法,在元宵节那天舞狮子,自然是再合适不过了。<br>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在吃饭时我们有时会将筷子竖着插在碗里,大人会说快拿出来,原因就在这里,筷子插到饭里是用来祭奠的。<br>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 感谢老师和同学们的聆听,第六小组全体成员,关于“元宵节”的讨论调研汇报全部完成,请老师和同学们提出宝贵建议,我们将虚心接受,努力改进,在下次调研活动中,呈现出更加完善的作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