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夹菜时请尽量使用公筷,祝您用餐愉快。”自县文明办发出开展“公筷行动”的倡议以来,我县各个饭店餐厅积极推广公筷公勺,使公筷成为了用餐“标配”。</p><p> 在沁州饭店宴会厅,店家对营业餐厅的布局进行了整体调整,每张餐桌上均放着“文明就餐,请自觉使用公筷公勺”的提示牌,餐桌上的公筷也已摆放到位。服务员引导顾客落座时,也会给出使用公筷的温馨提醒。</p> <p> “用餐使用公筷既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也是为他人的健康保驾护航。”沁州饭店宴会厅总经理刘耀武说道。针对有些顾客不小心用错公筷的情况,店家特意准备了颜色不同的两双筷子,甚至每道菜都配备了公筷。</p><p> “以前我们也推行过公筷制度,但是之前反响并不好。今年3月份店铺重新开张后,顾客使用公筷的意识明显地提高了。有些顾客一坐下来便主动要求我们提供公筷公勺呢!”刘耀武向我们说道。 </p> <p>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们的生活习惯得以重塑,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不扎堆成为大多数人的行为自觉。当全国疫情防控进入“下半场”,随着餐饮行业逐渐复工,饭店、酒楼等餐饮企业如何在为顾客提供堂食的同时,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消费者如何在满足外出吃饭需求的同时,避免包括新冠肺炎在内的各种疾病的传播,成了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问题。</p><p> “用餐实行分餐制,公筷公勺成为餐桌的标配”,这无疑是最佳的办法。</p> <p> 县文明办发布“公筷公勺”倡议书,以直观生动的方式传达文明就餐理念;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餐饮主管部门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倡议使用公筷公勺,得到全县多家餐饮业主的积极响应;县融媒体中心通过报纸电视制作转播使用“公筷公勺”的公益广告;全县党员干部、“沁州好人”也积极行动,带头使用“公筷公勺”……从线上发布文明就餐、公筷公勺行动信息,到线下上门普及卫生健康知识,我县上下拧成一股绳,共同营造“增添一双公筷,增加一份安全,共享一只公勺,共享一份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让公共餐具渐成餐桌“标配”,让公筷公勺使用从政府倡导变为公众生活中的自觉行为。</p> <p> “以前和朋友聚餐时,碰到饭店提供公筷公勺,会觉得多此一举。如今大家改变了想法,就餐时还会相互提醒、劝导使用公筷公勺。”正在沁州饭店吃饭的张女士一家说道。而在另一桌吃饭的刘先生则表示,使用公筷、公勺虽然不太习惯,但会坚持使用,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负责。</p><p> “推行公筷公勺,是对自己和他人健康的负责,更是‘小餐桌大文明’的直接体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冯华说道,“通过大力推行公筷公勺,倡导健康文明生活理念,对于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有针对性开展精神文明教育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1, 100, 250);">让公筷引领“新食尚”</b></p><p><br></p> <p> 新冠肺炎疫情下,餐饮卫生再次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为此,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餐饮行业协会等呼吁和倡导“公筷公勺”和分餐制度,希望在餐饮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下,让公筷公勺、分餐制成为外出吃饭就餐的标配。</p><p> 不少人认为,其乐融融的聚餐场面“公筷”横亘其中显得有些“生分”,不如“私筷”方便、“不见外”。</p><p> 其实,传统习惯和观念我们可以试着去改变,特别是使用“公筷”夹菜简单易行,应当能够尽快普遍实施。像新冠肺炎一样凶险的“人传人”病毒,呼吸道传播是其“大通道”;不少家族确诊病例,除近距离飞沫传播外,“私筷”共夹一盘菜也是主要“祸根”。</p><p> 现代科技表明,筷子细小凹槽里藏有许多细菌,会引发痢疾、肠胃炎等疾病,用餐前需彻底消毒;而“私筷”可能会将病毒交换给他人,家庭式常见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碗筷就有极大的“嫌疑”;若与甲肝、戊肝、手足口病、伤寒、肝癌患者混用餐具,病毒也可能通过唾液传染健康人。更有研究表明,在外出聚餐吃饭,乃至在家里吃饭的时候使用公筷公勺和分餐制,可以把各种疾病的传播概率从42%降低到17%,可以说效果十分明显。</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疫情过后,亲朋好友、单位同事、接待客人、红白宴席等聚餐场面定会接踵而来。有关部门可要求餐饮行业为聚餐桌上配备“公筷”,每个人都要主动使用“公筷”,防止“病从口入”,也防“病由筷传”。当每个人都能自觉成为餐桌文明的践行者,“公筷”也就会成为一种新风尚。 </span></p> <p> 文:井 娇</p><p> 图:苏柯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