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丽/从晋商发源地看盛唐时的著名人物温庭筠

水墨丹青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晋商发源地看盛唐时的著名词人温庭筠</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王晓丽</p><p> 晋中是晋商的发源地之一。晋商在历史上曾创造出“纵横商界五百年,跨越欧亚九千里”的奇迹。其商业活动造就了晋中的商业文化。从经商理念、价值取向、职业道德到经营方式、组织管理手段乃至簿记、珠算、密押等技术方法,形成一整套伦理文化和制度文化。这是最本质涵义上的晋商文化。此外,由于晋商活动在各行各业中的主流地位,晋商的生存和发展带动了一系列的文化现象。从平遥古城199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到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一年胜过一年的国际影响;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走红,到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热播和话剧《立秋》的轰动;承载着晋商文化丰富内涵的“四大城”(太谷城,平遥古城、祁县历史文化名城和榆次老城)“六院”(榆次常家庄园、祁县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太谷曹家大院、太谷孔祥熙宅院)。在中华文化文学史上,山西籍的著名人物有王维、温庭筠、初唐四杰王勃,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焕、王翰 、卢纶、柳宗元、白居易、司空图。这些闪光的名字如同灿烂的群星,照亮了唐代文学的半个天空。王维和温庭筠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和词人,在中华灿烂的诗词文化历史长河中做出了显著的贡献。</p><p> 王维,字摩诘,山西祁县人,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因信佛故人称“诗佛”。其名王维的来历就是用“维摩诘”之音。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不仅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王维的画《辋川图》和他的辋川诗:“北垞湖水北,杂树映朱阑。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开创了中国画的高远、深远、平远的画法。</p><p> 温庭筠,山西祁县人,字飞卿,唐代诗人、词人。被称为“花间词”派的代表,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或“温八吟”之称。因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因此得罪权贵,屡试不第,一生坎坷,终身潦倒。唐宣宗朝试宏辞,温庭筠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居江陵。唐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p><p> 温庭筠精通音律,诗词兼工。温庭筠诗词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p><p> 首先从思想内容上看,其诗内容丰富,对战争、爱情、人生、历史、政治、妇女题材都有广泛接触,并深入思考。一是侧重抒写自己积极应世的情怀和怀才不遇的感慨,如《和友人题壁》《书怀百韵》《过陈琳墓》《苏武庙》《赠蜀将》等;二是对羁旅行役和旅途景物的描写,如《商山早行》《利洲南渡》《回中作》《锦城曲》《过分水岭》等;三是对友情和爱情的吟咏,如《晚坐寄友人》《寄山中友人》《送人东游》《西江贻钓叟骞生》《鄠郊别墅寄所知》等。</p><p> 其次,从艺术表现手法看,形式灵活多样,既有辞藻讲究、深入细致的描写,也有格调高峻、语言清新的警句,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p><p> 再次,从诗歌体式方面来看,最擅长乐府诗和近体律绝。温庭筠诗集中有约六分之一的乐府诗,华美秾艳,多写闺阁、宴游题材。其乐府诗中,成就较高的主要是咏史怀古、爱情风怀、记游写景(包括边塞之游)之作,但写宴饮、音乐的也有佳作。</p><p> 温庭筠最大的贡献就是用乐府诗借史事讽刺时弊,是对元白新乐府的继承,同时也有很大的发展变化,题材侧重风情,形象趋于哀怨,意境倾向隐晦,手法婉约曲折,呈现出类似于词体的风貌。温庭筠的近体诗中成就最高是七律,其次是五律和七绝。</p><p> 七律咏史诗如《过陈琳墓》《苏武庙》:“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马嵬驿》:“穆满曾为物外游,六龙经此暂淹留。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香辇却归长乐殿,晓钟还下景阳楼。甘泉不复重相见,谁道文成是故侯”</p><p> 五律颇多警句佳联,如《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诗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传。相传宋代名诗人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意。七绝风格多样,而均擅胜场,较之五律多佳联少全篇,似更胜一筹。</p><p> 由于擅长音乐,温庭筠有意识地对唐代诗歌最普遍采用的形式近体诗的声律进行了改造,对诗歌声律以及词体创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 温庭筠的词大致有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一种秾丽密隐,一种流丽轻倩。其词多情致含蕴,辞藻浓艳,虽属秾丽密隐一路,但其真正所长者是清疏明快、流丽自然而又富于情韵的一路。</p><p>温庭筠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的情思,在创造词的意境上作出较大贡献。由于精擅音律,加之多与乐工歌伎往还,熟悉民间词调及教坊曲调,温庭筠对词作的音调声律颇为讲求并刻意锤炼,还能对民间词调及教坊曲调信手拈来旧曲以创益新调,这都对词的格律形式的规范起到了促进作用,还注重语言的格律音韵与曲调节奏融为一体,在艺术上普遍达到较高水准。到了温庭筠手里,词这种文学形式才真正被人们重视起来,随后五代与宋代的词人竞相为之,终于在中国古代文坛上大放异彩。</p><p> 温庭筠在词史上的地位很高。其词上承南北朝齐、梁、陈宫体的余风,下启花间派的艳体,是民间词转为文人词的重要标志。历代诗论家评价甚高。刘熙载《艺概》云:“温飞卿词,精妙绝人。”刘毓盘《词史》云:“温氏之词,极长短错落之致矣,言词者必奉以为宗。”王拯、周济及后世词人冯延巳、李煜、欧阳修、柳永、晏几道、周邦彦、李清照、陆游、吴文英等都深受温庭筠的影响,甚至视温庭筠为偶像级人物。</p><p> 《花间集》标志着“花间词派”的诞生,这是中国词史上的第一个流派,是后来婉约词派的直接源头,对五代以后词的大发展起了强大的推动作用。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评点《花间集》,致使明朝文人间一时掀起温词热,人人读花间,少长诵温词。清朝乾隆末年,一统词坛百余年的“常州词派”把温词视为经典。直到当代,词学大家评点温词,曲尽其妙。</p><p> 晋商在明清时发迹,与王维、温庭筠等人物又一次继唐朝在华夏史上占领了一席地位,构成了广义上的晋商文化。目前许多专家、学者正在认真挖掘王维、温庭筠二人的诗词内涵,整理其有关文学素材,文学艺术、思想内涵、突出贡献、历史地位及现实意义。特别是作为故里的祁县,依托乔家大院正在建设王维、温庭筠纪念馆,整理一系列诗书画宣传资料并组织全国诗词文学艺术论坛活动。</p><p>总之,在晋商发源地之一的祁县,王维、温庭筠如一对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山西的大地上,为中华诗词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作出了历史的贡献,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将会为中华诗词文化的发展带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文化宝库和源泉。</p><p><br></p><p>作者简介</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 王晓丽,女,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晋中诗词学会会长,深圳市诗词学会理事、山西唐槐诗社、杏花诗社副社长,紫云诗社顾问,晋中市书画家协会理事。著《诗路心语》诗词曲作品集,主编《诗人笔下的生态庄园》。</span></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