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5月25日我们二学年老师在包学年领导刘校长及组长陈洪英的带领下,就“万以内数的认识”进行集体备课活动。</p><p> 本单元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与心理发展规律,按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创设了一幅幅现实的、有数学意义的画面、让学生认识千、万,知道万位,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而且懂得对于较大的数,可以一百一百或一千一千地数。</p> <p><br></p><p>一、课程标准解读</p><p> 我们首先对课程标准进行了解读</p> <p>二、教材分析</p><p> 结合课标,老师们合理的分析教材。</p><p>“1000以内数的认识”不仅是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p><p>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学习。</p><p>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一千是比较大的数在学生的认识很有限的基础上,如何让学生建立大数的概念在这里显得格外重要。</p> <p> 对于整数的认识,整个小学分4个阶段编排。第一阶段:一年级上学期,学习20以内各数的认识;第二阶段:一年级下学期,学习100以内各数的认识;第三阶段:本学期,认识万以内的数;第四阶段:四年级上学期,亿以上大数的认识。在这四个阶段中,万以内数的认识是整数认识的主要内容。因为这一阶段的认数,包含了整数认识的所有要素,如:数的表示、满十进一的进位制、数位、各个数位上数字所表示的值等,学生也将认识从“一”到“万”的计数单位,包含了一个完整的数级。它不仅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非常重要的素材。</p> <p>三、单元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p><p> 有了课标的导向,老师们依据教材确立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p> <p> 老师们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中,解读了课标,分析了教材,确定了单元教学目标,重难点,也在这一次次的碰撞中,把握了教学尺度。为以后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br></p><p>四、课时教学策略</p> <p> 大家一致认为: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注意捕捉与本课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搜集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拉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认数活动。如在学生初步学会“一千一千地数”之后,让学生从亲身经历的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有利于丰富学生对百、千、万为单位的数的感知和体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 </p> <p> 最后,刘校长对本次教研做以总结,并提出建议与希望。</p> <p> 此次集体备课,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互动交流,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使备课过程成为教师合作、实践、创新的研究过程,真正切实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p><p>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集思广益,实现经验交流,资源共享,将为学生们送上期盼已久的知识盛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