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寿先生赠我的《钟繇宣示表》

石谷

<p class="ql-block">我对钟繇书法特别感兴趣,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事。</p><p class="ql-block">当时我在哈尔滨师范大学读书,常去游寿、周齐、王大安先生家。当时常去这三位先生家的还有于君葆老师,听周齐先生说,省书协的王文斌老师常去看望他。周齐先生参加全国第一届书法展览的小楷条幅是王文斌老师拿去请费新我先生题的字。</p><p class="ql-block">游寿先生崇尚钟繇,在她的《历代书法选》中选有钟繇的《还示帖》。在1981年,我买到一本启功先生的《古代字体论稿》,是启功的恩师陈垣先生题的书名,书不厚,字数大约在三万字左右。文中有“又唐韦续《纂五十六种书》曾称钟繇的‘章程书’为‘八分书’。”此书附图有95张,其中就有钟繇的《宣示表》《张乐帖》《荐季直表》3张。可见对钟繇的看重。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当读了太老师小石公《胡小石论文集》中《书艺略论》对钟繇的评价:“繇为中国最大书法家之一,后世以钟、王并称。”真如醍醐灌顶。</p><p class="ql-block">当年,书法热潮刚刚兴起,能看到或读懂钟繇字的人很少很难。书法学校或书法班教的都是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的楷书,就是百姓们说的“颜、柳、欧、赵”。</p><p class="ql-block">不得不说于君葆老师眼格很高,他把钟繇的《宣示表》放大印刷,编成字帖,来教授学生。</p><p class="ql-block">当年印本书是很困难的,游寿先生印过《李德裕年谱》、《炳烛斋诗手稿》和《历代书法选》,虽说是下了心思,但还是印的模模糊糊。于君葆老师印的《钟繇宣示表》真不错,内文用素描纸,厚而耐用,封皮用了一种蓝色的特种纸,当时叫不叫特种纸,我没弄明白。封皮是周齐先生题写的书名,润而有章草意。封面还设计一个盆景和长着兰花的石头,看着俊逸。扉页上有于君葆老师题的字。</p><p class="ql-block">书后有三个人的跋语,游寿先生在跋语中写到:“传世钟书,所见者凡七。史称王导于衣带携之渡江,丧乱相续,真跡实不可见!以历代摹刻,岂能尽同。《荐季直》以员润胜,《丙舍》严劲。近杨守敬称《宣示》《贺捷》有分隶遗意。习玩钟书有纵势,翻捲似欹而正。故美之飞鸿戏海,舞鹤遊天。今以《宣示》放印,憙其俊爽,初学之基,是跋于后。寿。”</p><p class="ql-block">游寿先生所说“传世钟书,所见者凡七。”跋中提到《荐季直表》《丙舍帖》《贺捷表》《宣示表》,还有哪几种没说。当然别人还说有十几种的。所以现在有出版《钟繇小楷六种》《钟繇小楷九种》等等书籍。</p><p class="ql-block">游老师在跋中还说了“史称王导于衣带携之渡江”的故事,可见王僧虔《论书》:“亡高祖丞相导,亦甚有楷法,以师钟、卫,好爱无厌,丧乱狼狈,犹以钟繇《尚书宣示帖》藏衣带中。过江后,在右军处,右军借王敬仁,敬仁死,其母见修平生所爱,遂以入棺。”所以后人言《宣示表》为王羲之所临。不知是因为这个故事,还是钟书因传王羲之改造后更平稳,所以《宣示表》在钟书中最有名。</p><p class="ql-block">王大安老师也跋曰:“书家艳称钟王,昔人皆谓钟书瘦,文皇则云:钟字长而逾制。今传元常《宣示帖》,乃短而肥,何郭抑右军所临,变其体欤!观其布纤浓,分疏密,霞舒云卷,无所间然。实为正书鼻祖。</p><p class="ql-block">君葆同志取元常此帖,摄放大以饷学子习大字者,有馀师矣,功在艺林,诚盛事也。一九八三年五月王大安题。”</p><p class="ql-block">大安老师是搞版本学的,曾予我很多教诲,我有小文《大安先生》。这“艳称”句用的好,就是“羡慕并赞美”之意,听着就滋润。“文皇则云:钟字长而逾制。”文皇帝李世民在《王羲之传论》中扬王羲之,贬钟繇曰:“其体则古而不今,字则长而逾制”说呀钟繇的字没有时代精神,泥古不化,字体还多取横势,笔划长的超过了当下人们的审美规律。今天看到钟繇的《宣示帖》,乃短而肥,为啥偏要说是王羲之临的新体呢?大安老人不认为《宣示帖》是王羲之所临。</p><p class="ql-block">君葆老师也跋其后“唐人书无不以二王为法,然后自辟门径。迨元乃以唐为阶梯,力追晋风。沈尹默先生谓:学王从赵入是路难通。予谓从唐入晋,逆路难行。盖自唐以降,古意渐失。逸少出自元常,学王从钟入正得其源!吾以钟书《宣示表》剪贴放大,其神采益见,飞动朴茂之态跃然!习楷之佳本。癸亥仲夏于濒江之窥月草菴,君葆。”</p><p class="ql-block">癸亥年是1983年。君葆老师的意思是学晋应从上(钟繇)向下学,而不是由赵孟頫向上学。应是这个理!</p><p class="ql-block">我大学毕业留美术系工作,临毕业的前几日,我去游老师的文物室学习,游寿老师拿出一本《钟繇宣示表》赠我,并题“立民学友毕业纪念!游寿赠,一九八四年。”盖了两方小印,白文“游寿之玺”,朱文“介眉”。当时我很感动!</p><p class="ql-block">后来我一直把这本字帖作为教材,让学生去复印。</p><p class="ql-block">对钟繇书,后人评价甚多,孙过庭《书谱》开篇即曰:“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太老师胡小石公 《书艺略论》中说: “书家以钟王并称。吾辈不当求其同而当求其异。所谓异者,即二家书体中所含分势之多寡悬殊也……其后钟为北书之祖,而王为南书之祖。”梁武帝萧衍撰《观钟繇书法十二意》曰“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p><p class="ql-block">钟繇是汉末魏晋时期集大政治家与大书法家于一身的人物,他生逢汉魏乱世,其书法艺术却让他名垂青史。</p><p class="ql-block">2004年9月,我与黑龙江省文化厅姜一平处长公出到河南长葛市,当地非常有影响的书法家刘迎春兄陪我们去长葛市增福庙乡孟庄村拜谒了钟繇墓。迎春兄当时是许昌市书协副主席、长葛市文联主席、长葛市书协主席,同去的还有长葛市的书法家常春喜兄。</p><p class="ql-block">9月1日傍晚,大家来到钟繇墓,见一个土堆起的墓,比现在农村常见的墓高一些,大一些。墓上和周围杂草丛生,散放的羊儿在不紧不慢地食着青草。这场景和我想象中的“楷书之祖”的墓全然不同,真有云泥之别!唯有墓前的一片池塘,散发着一股清柔!迎春兄告诉我这是钟繇的“洗砚池”。面对如此荒凉,不免感慨了些不满地方政府的话。</p><p class="ql-block">墓前有一石碑,上刻“先祖钟公繇之墓—台湾区钟姓全体裔孙敬立,一九九一年夏。”钟繇墓不远还有其子钟会墓,墓更小,同样有台湾后裔立的墓碑。</p><p class="ql-block">一行人在钟繇墓前鞠躬致敬!</p><p class="ql-block">沿着青草覆盖的小路返回,天渐渐有些晚意!回首再望圣人安寝之处,洗砚池还闪着很亮很亮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2005年初稿,2020年</p><p class="ql-block"> 初夏再稿于三宜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今于网络上见有钟繇后人所拍摄视频,长葛市建了钟繇陵园,文物受到有关部门重视和保护,甚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王立民在大学期间,游寿先生为学生辅导书法,右一为王立民。</p> <p>↓在大学读书时,王立民去周齐先生家学习。</p> <p>↓王立民在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工作期间,去王大安先生家学习。</p> <p>↓王立民1981年所读启功先生著《古代字体论稿》。</p> <p>↓1983年,游寿先生题赠王立民《胡小石论文集》。</p> <p>↓王立民1983年所读《胡小石论文集》。</p> <p>↓1984年,游寿先生题赠王立民《钟繇宣示表》。</p> <p>↓1984年,游寿先生题赠王立民《钟繇宣示表》。</p> <p>↓周齐先生题《钟繇宣示表》。</p> <p>↓游寿先生跋《钟繇宣示表》。</p> <p>↓王大安先生跋《钟繇宣示表》。</p> <p>↓王大安先生跋《钟繇宣示表》。</p> <p>↓于君葆老师跋《钟繇宣示表》。</p> <p>↓上世纪八十年代,王立民教书法时在《钟繇宣示表》上用红蓝铅笔所画的钟书笔势分析图。</p> <p>↓王立民临钟繇《荐季直表》</p> <p>↓2004年9月1日,由左至右常春喜、刘迎春、王立民、姜一平等人拜谒钟繇墓。</p> <p>↓钟繇墓地中吃草的羊。</p> <p>↓钟繇墓前的“洗砚池”。</p> <p>↓钟繇墓碑。</p> <p>↓钟繇之子钟会墓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