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根据2019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最新数据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共计1.164亿,位居世界榜之首。近年来,我国患病率急剧上升,因此做好糖尿病的早期防治,提升人群知晓率、治疗率及达标率尤为重要。</p><p>由于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教育程度有所差异,现代人对于糖尿病的认知和了解程度也有所区别。下面是常见的几个认知误区:</p> <p>误区一:高血糖就是糖尿病</p><p>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在一次检查中发现自己的血糖高于正常值后就开始惶恐,其实,一次的血糖升高并不意味着糖尿病:</p><p>高血糖不等于糖尿病。正常人空腹血糖为3.9mmol/L~6.1mmol/L,而空腹血糖水平处于6.1mmol/L~7.1mmol/L之间,这在临床上称为糖尿病前期,而非糖尿病。</p><p>引起血糖升高的原因有很多,除外糖尿病因素还包括以下几个因素:1.饮食不规律,比如:长期大鱼大肉、暴饮暴食、无糖不欢等;2.不良生活习惯:工作忙、运动少、常吃快餐少蔬果等;3.睡眠不足;4.情绪波动;5.应激反应;6.妊娠状态;以及其他药物因素、疾病影响和环境因素等。当然,虽说并不是所有的血糖升高都意味着糖尿病的开始,但如果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最终也是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p> <p>误区二:血糖恢复正常后,不用吃药不打针</p><p>很多患者在确诊糖尿病之后一直在期待通过灵丹妙药和奇效偏方来彻底根治糖尿病。实际上,目前大多数的治疗都无法“根治”糖尿病,而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目标也应该放在关注达标率、减少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因此在检查发现血糖恢复正常后仍应该继续在医生的指导下规律地进行治疗。</p> <p>误区三:想要吸收好,药得空腹吃</p><p>传统观念上,很多人认为为了能让药物吸收更好,空腹服药疗效最好。但事实上,药到底该什么时间吃?饭前吃还是饭后吃?这些问题主要根据不同药物的性质以及作用机理来决定。</p><p>考虑到药物作用机制不同,因此,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类药物如:格列吡嗪、格列齐特等,建议饭前20-30分钟服用;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类药物如:那格列奈、瑞格列奈等口服后作用起效快,建议在餐前15分钟,也可在餐前即刻服用;双胍类药物因其具有一定的胃肠道刺激,因此建议在饭后15-30分钟内服用;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则建议与第一口饭同时嚼服,这样能减少小肠内碳水化合物分解为葡萄</p> <p>误区四:得了糖尿病,水果成“禁果”</p><p>很多糖尿病患者自打诊断了糖尿病之后,想当然地认为水果糖分高,得戒!但事实上,许多水果中的果糖的代谢并不需要通过胰岛素来完成。另外,水果中含有非常丰富的维生素、纤维素以及一些微量元素,其中纤维素对血糖的控制颇有益处。因此,即便是患了糖尿病,水果依旧可以吃。糖尿病患者在选择吃水果时,选择水果的种类和进食的时间非常关键,应尽可能选择血糖负荷小的水果如:樱桃、李子、柚子、苹果和柠檬等,进食的时间上尽量选择早上10点或下午3点适当吃水果,切忌在饭后吃水果。</p><p><br></p><p>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有效的糖尿病慢病管理,医生的治疗很关键,自己的生活行为管理也很重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