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重庆北碚区金刚碑坐落在缙云山下嘉陵江边。因传说佛祖大弟子迦叶尊者在缙云山建寺时,曾遗留块巨石,高约7米 宽2米的巨石状似一碑,深入嘉陵江中,传唐代人在石上题刻"金刚"二字,当地人称为"金刚碑"至今。</p><p class="ql-block">金刚碑因缙云山产煤,运煤经金钢碑的水陆码头运销各地。从清康熙年间逐渐形成街市,至今300多年,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金刚碑地势隐秘为避日机轰炸及避乱世纷争,许多商贾政要到此寓居,一大批学校,机关,工厂选址迁入该地区,教育家梁漱溟先生的勉仁中学,于右任兴办的草堂国学专科学校,张之江任校长的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章伯均仼经理的利民制革厂,钱自成仼所长的滑翔机修造所,吴大均,陈立夫国民政府统计局于1933年迁至这里让国民党的日常事务在狼烟烽火中有条不紊坚持办公,为抗战胜利作出不可低估的贡献。整个抗战期间,中央部级以上单位13个,下属中央局处级单位30多个,一大批科学、文化、教育、经济名流大家3000余人涌入这里。</p><p class="ql-block">名人云集,人文荟萃,把金刚碑的繁荣推向顶峰,成为抗战期间天下闻名的古镇。</p><p class="ql-block">宽2米500多米长的青石板路,街两旁穿逗青瓦房、石头墙、土墙,竹木夹壁墙的民房随蜿蜒曲折的山势延伸,多时达几百家,形成姚家、熊家、郑家等几家民居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历史无情抛去了古镇,随着时间流逝,这里渐荒凉满目断壁残垣,一路青苔枯枝落叶铺地,更是见到一片萧瑟凄凉景色。后来,成了绘画,摄影,访古探幽者的天堂。也成了电影,电视剧的外景地。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年来政府已经开始重建和修复金刚碑古镇。并拓展到沿江张飞古道,二岩矿区,白羊背一线景点。增加图书,博物馆,民宿酒店、温泉养生等文化旅游环线,再现清代和陪都时期的历史风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2003年夏,沿公路旁一条石板路蜿蜒下行,路旁散落着民房,几十株黄葛树沿溪边岩坡旁生长,将石板大道掩没在綠荫中。</p> <p>溪流潺潺流淌,绿树成荫,一股清凉风吹来,顿觉神清气爽。</p> <p>路边住户人家不多了,有些房屋几乎被藤蔓植物掩盖,只听溪水流淌哗哗声,</p> <p>石块垒成墙,石条砌成的大门,彰显过去的辉煌。</p><p><br></p> <p>院内还住有人家,竹杆上刚晾的衣服还滴着水。一只小狗昂头盯着我,我不敢再上前,退了出来。</p> <p>坎下地坝一老者悠闲散步,与他闲聊,年轻人都出去了干着自己的事情,不愿呆在这寂寞的老家。</p> <p>走进一条巷子,就看见那几户人家楼房撑出的阳台,我从小住的就是这类穿逗木楼带有阳台的房,又有那种晃晃悠悠的感觉,真的难忘。</p> <p>离江边不应远了,石板铺就的街道宽了许多,小店铺有出售各类小商品。一座单孔石挢跨过小溪联接左岸,古老的石拱桥,古树参天,绿苔布满的青石栏杆,真的有点凄美的荒凉,只剩下的是自己一颗恬淡的心。</p> <p>这里还有二个较完整的四合院,院内人家卖点面食类食品,可为游人解饥渴之忧。</p> <p>右边有一条单车道从江边村头绕过沿山腰通到上面主公路。</p> <p>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发展中,散落在山间道旁的古镇老街,都在时光流逝中消亡。旧时的繁华,车来人往的喧嚣,都成了过眼云烟,古树藤蔓䨱盖下川东老镇,数十年来已渐渐淡出,被世人所忘。</p><p><br></p><p><br></p><p><br></p><p><br></p><p><br></p> <p><br></p><p><br></p><p>2009年初,听闻金刚碑古镇在大开发中将重新建造成。原汁原味的村镇将彻底消失,我还是将这残垣断壁,满目苍凉的模样留下来,留下那沧桑的历史和回忆。</p> <p>一声长叹数百年,风雨霜降残壁存。古镇悠远千秋在,旧貌重振换新颜。</p> <p><br></p><p><br></p><p><br></p><p>速写稿于2003年夏</p><p>照片摄于2009年春</p><p><br></p><p>文字,速写、照片 李开群</p><p> 2020年5月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