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恩师成追忆

秋水

<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百岁恩师成追忆</span></p><p> <span style="font-size: 15px;">——缅怀潘锦霞先生</span></p> <p>文/图 潘颂华</p> <p>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说来也怪,年事愈高,童年往事似乎愈见清晰。</p><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七岁发蒙,就读于丰裕乡养贤学堂。进入三年级,来了一位年轻英俊的先生,身着长衫,飘逸潇洒。那意气风发的仪态,江南才子的风度,在我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就是我一直敬仰的潘锦霞先生。</p><p>&nbsp;&nbsp;&nbsp;&nbsp; &nbsp;先生刚来几天,教室就焕然一新。黑板上方,悬挂着国父画像,右侧张贴着先生书写的总理遗嘱,字迹端庄丶工稳丶劲健丶雍穆。教室天花板下,对角牵挂着三角形丶正方形小彩旗,彩旗上用正楷书写着简短的格言警句。看着先生的字,我总会不自觉的在课桌上描来画去,心摹手追。</p><p>&nbsp;&nbsp;&nbsp;&nbsp; 教室连通着先生的起居室,房门经常开着,室内简洁、明净。墙上挂着先生的山水、花鸟,更见清新、雅致。课余,我喜欢驻足其间,儍乎乎盯着老师的画作,体味着"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的情境,感受着"枝头闻鸟语,笔底沁花香”的乐趣。</p><p> 我喜欢听先生讲课,不紧不漫,深入浅出,抑扬顿挫,娓娓动听。特别是书法绘画课,先生多以生动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诸如王羲之写经易鹅、为老妪书扇等故事,让我自幼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p><p> 先生书画知识丰富,心中似乎收藏着许多诗书画名人的掌故。江南四才子,扬州八怪,就在我们少小的头脑中有了印象。先生说这些名家,大多历尽艰难,久经磨砺。"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唐寅的夜读诗,曾激励着我们珍惜时光,读书进取。</p><p> 我于先生门下受业虽只一年,却是终身受益。翌年,先生调往毛公小学任教,适逢新中国建立,他欢呼雀跃,激情澎湃,积极投身于祖国建设热潮之中。他在一首长联中自豪地追忆当年的火红盛事:缘邦基初奠,国务纷乘,屡配合政治中心,襄土改,抓斗争,办夜校,搞宜传,组帮工,促生产......其任可云重矣。且正值抗美授朝,深入千家万户,动员入伍输粮,靡朝靡夕,安危不顾,鞠躬尽瘁,勇往直前,是何等英雄气概,猛将丰仪……先生当年满腔的爱国热情,忘我的工作精神,着实令人钦敬!</p><p> 此后十来年,我在外求学、任教,不曾见到先生。特殊年代,在红海洋的大潮中,从显眼的建筑物上,看到大红色雄健、俊美的标语大字,我就仿佛看到了我的老师。我想,这肯定是我老师的手笔!在当时,能站在高耸的楼梯上,一手提着大红涂料桶,一手凌空挥毫涂抹,书写出如此峭拔俊美的擘窠大字的,唯有我的老师!捨彼其谁?</p><p> 其时,我在狮山任教。一日,我来到古港车站,看见一位清瘦的先生,站在楼梯上,用大红油漆书写着毛主席语录,标准的仿宋字,一丝不苟,字字珠玑。那不正是我的老师吗?</p><p> 师生相见,格外亲切。老师癯而不瘁,精神犹佳。问起他的境遇,他付之一笑,非常乐观。我知道,老师为人清实耿直,难免受极左冲击。后来,我读到他的一首巜杂句》:“有人指马谓为牛,多少明人尽点头。我说是牛非是马,招来横祸廿年囚。"其中原委,可想而知。</p><p> 平反复职后,老师又积极投身于教育工作。他说:“光荣事业岂寻常,到老心犹爱此行。即使百年冥殿去,来生也作教书郎。"真是初心不忘,历久弥坚。首届教师节,要去参加庆典了,他兴奋得像个小孩:“星河明灭月依稀,却怪迟迟不唱鸡。几度捶床催老伴,挑灯为我觅新衣。”欣喜之情,真切感人。</p><p> 锦霞老师退休后,书画活动更见频繁,书画创作更见老到。笔墨纵横,得心应手。老师擅长楷书。他从魏晋及唐楷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效法于南宋书坛大家张即之的楷书风范,下笔简捷凝练,运笔坚实果敢,结字古雅俊秀,骨力雄强劲健。老师乃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慨,气宇不凡。</p> <p><br></p><p> 老师除楷书外,其他书体尽皆涉猎,亦善篆刻。他早年曾送与我一幅小篆长联,还为我篆刻了一枚汉白文名章,一枚圆朱文闲章,我至今珍而藏之,视为至宝。</p><p> 老师的画作生动、简约、大气。用笔洗练,用墨浓重,设色古雅,墨中有色,色中有墨,墨色交融,浑然一体。无论是松鹤、岩鹰、云鹊,家禽。或者是春兰、秋菊、夏荷、冬梅。都赋于灵性,注入生机。传达出吉祥如意的正大气象,给人以美的享受。</p><p> 老师博学赡才,其画作往往与诗书融为一体。彰显着传统文人画的艺术特质。一次,他大概又怀念起北宋那位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诗书画皆绝的林逋,他仰慕其品性高逸,才情超迈,即兴画了一幅梅花,随之题上七绝一首:“借得孤山处士妻,朝偎暮倚两依依。江南才子应交妒,福慧如吾世所稀。"诙谐成趣,颇具韵味。</p><p> 退休后的老师,更游艺于诗海之中。“兴来敲句邀朋和,一醉鸠头酒十千。"他经常与吟友们互为唱和,抒散情怀,愉悦心身。他的诗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清新自然。独具“亦庄亦谐,亦工亦拙,亦文亦野"的风格。</p><p> 当年 ,浏阳诗坛魁士王巨农于中华诗赛夺魅,赞誉诗联,纷至沓来。锦霞老师的赞誉诗,与众不同,用以抑笔,:“才怀七斗半,身出不毛乡。帽足三分矮,绅无两尺长。何期老不死,偏发少年狂。浪把巴人语,诓来诗国王。"以抑寓扬,以贬寓褒,诙谐出奇,令人捧腹而又顿生敬佩。</p><p> 老师热爱生活,热爱家乡。时常感慨家乡无处不美,处处可以入诗入画。一次,他夜游思邈公园,感叹于绮丽景色,欣然吟诵道:“何用觅桃源,斯园即洞天。乍来能脱俗,久驻合成仙。玉树依山郁,琪花向客妍。药王三祝我,再活一千年。”家国如此美好,怎能不期盼长此以往,尽享太平福祉呢。如此歌颂浏阳巨变的诗词己逾百首,而老师还自愧未能抒发其万一:“欲状浏阳貌,诗人技尽穷。纵有生花笔,描来总不工。"</p><p> 诵读老师的诗,爽朗明快,富于音乐感,似可踏歌而起舞。</p><p> 老师写诗,追求情怀的自然抒发,摒弃刻意求工而害义。他曾与诗友论诗云:“不辨七阳十五删,惹得诗人笑韵盲。信口吹来成绝响,牛童短笛最无腔。"吟诗有如乡村牧童的短笛,无拘无束,自然、清新而优雅。“信口吹来成绝响",这是何等超尘脱俗的艺术追求,书法绘画又何尝不是如此。</p><p> 老师晚年之于诗书画,己成了自在、从容、得心应手的艺术创作常态,高雅充实的精神生活,增进了他的健康与活力,九十多岁,依然热情参与各类艺术活动,深得艺术界朋友的敬重。当然,他的长寿秘诀,更在于他的仁爱、豁达、乐观。</p><p> 锦霞老师长时间居住在丰裕村一处清静、闲适的老屋。邻近村镇的乡亲,都熟悉这位仁爱的长者,大家都尊称他霞先生。</p><p> 有一次,霞先生患病,在永安医院住院,见隔床一病妇,难以治癒,十分可怜,怜悯感伤之情由然而生,他在诗中写道:“隔床妇病入膏肓,夫哭儿号太可伤。信使死生人可易,我甘作李代桃僵。"这等宁可以己之身,代人受痛之仁者情怀,委实可敬。</p><p> 先生安贫乐道。早年,他常为人写字、作画,尽管自己生活清贫,也从不计较润笔之资。我曾含着热泪读过他一首巜暑天杂兴》:“自矜身是太平民,囊有零钱不叫贫。五角破钞呼老伴,门前去等卖冰人。"这是先生一幅真实生动的自画像。囊有破钞,毫无羞涩,反倒自矜自乐。其豁达襟怀,实在令人感动。</p><p> 先生一生,历经三朝,风雨兼程,尝尽艰难。但他始终面带微笑,开朗大度。他总是以乐观的心性去审视身边的物态人情。步入老年,视力趋于下降,他“自嘲"道:“人未老来瞳己老,几多窘态暗中嗟。关山楼阁帘间影,人物夜冠雾里花。指点乌鸦常叫雀,分明黄鳝却惊蛇。难堪昨日游萧寺,错认尼姑作亲家。"这最后出奇的点睛之笔,诙谐得让人忍俊不禁,不能不令人叫绝!</p><p> 诙谐缘自乐观。有一次,先生胃病大出血,躺在床上,还要诙谐一首:“平生自诩血騰腾,不怕屠刀颈上横。底事今朝千斛血,沙场不洒洒茅坑。”</p><p> 确实,乐观、豁达丶仁心,成就了老师的百岁人生。四月十一日,老师的百岁人生之光,安然地停熄了。他没有半点病痛,没有半点遗憾,乗着春光,带着微笑,从容、安祥地走向了另一个世界,继续着短笛无腔的吟诗,作画……</p><p><br></p><p> “万般风雅诗、书、画;百岁人生美、善、真。"这就是老师留下的永恒的丰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