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江西师大我的老师

罗时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2020年10月30日参加母校80周年校庆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献给江西师大我的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 罗时平</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 2020年是母校江西师大建校80周年校庆,对于世界名校和国内百年老校而言,80周年并不算什么,但对江西省的大学来讲,这样的年份应该是最历史悠久的。1978年10月我结束了十年知青生涯,进入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在这所大学里吸收其养料,分享其乐趣,感受其精神,领悟其理念,度过了人生历程中最美好的4年时光。尤其是历史系各位老师对学术的执著追求和精神气质,开启了我的人生重大转折,对我产生了深厚而永久的三点影响:</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一是学术定力。</span>老师们穷毕生精力做学问,历经波折,九死不悔,从不改变。老师的学术定力影响了我的一生追求,我有多次机会可以放弃学术,另有出路,但是每每想到老师们的学术精神,虽经挣扎苦痛,我仍始终保持“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碧空云卷云舒”的淡泊心境,坚守住了老师教导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做学问的三大境界。</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二是善良正义。</span>老师们做人正义,宅心仁厚,没有私心。陈正光老师当时负责系里的招生工作,我们班上的殷文鼎同学超过了学校规定的录取年龄,陈老师出于对殷文鼎有可能因超龄而丧失上大学机会的公正心,毫不犹豫地将殷文鼎录取到历史系。当时还有一些所谓的政审问题,要是稍有不公,我们有的同学就不会录取,个人的历史也会被改写。老师善良正义的品德激励我一生追求清白做人、干净做事,严于律己、厚道待人,人品不能低,人格不能丢,风骨不能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有益的人。</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三是求实精神。</span>老师们学术上从不曲学阿世,不做惊人之语,不为一时显达而曲解依附,论从史出,实事求是。老师的求实精神影响我一辈子在山叠嶂、水纵横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路上,敢于拿出顶风冒雨的勇气、舍我其谁的气概,实事求是地讲真话、写箴言,有的放矢,拨云见日,用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考向地方党政决策者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真正有价值的独到见解。</p><p class="ql-block"> 江西师大的老师是我脑海中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我对给予我谆谆教诲的老师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授课老师</span></p><p>&nbsp;</p><p> 当时历史系里安排多位老师讲授历史专业课,每人讲一段,我们从每个老师身上学到不同的东西,体会到不同的风格。黄今言老师讲课眉飞色舞,语言风趣,听他的讲课感觉很轻松;刘序琪老师谦逊和蔼,有君子风格,很喜欢与学生亲近,热心解答同学们的问题;许怀林老师开设的江西地方史独树一帜,他对江西地方史的深入研究使我们大开眼界。2015年5月许怀林老师参加江西省政府文史馆馆员抗战胜利70周年考察组到上饶考察第三战区抗战遗址,我作为上饶市政府的抗战史专家全程陪同,并向考察组全面汇报上饶抗战基本情况和保护抗战遗址的建议,应许老师之约我撰写了《上饶抗日战争述评》《抗战时期宦乡在上饶的那些事情》两篇长文,经许老师精心指导和修改收入到《江西文史》抗战胜利70周年专辑。2016年5月我还专程安排许老师考察铅山县道教名山葛仙山,完成了他多年的夙愿。考察过后他要求我专门写一篇葛仙山的文章,用具体事例和客观根据解释为什么上葛仙山朝拜的群众特别多,为什么葛仙翁在当地的社会影响那么深广?由于各种原因,我一直没有完成老师交给我的这个任务,心里特别惭愧;杜徳凤老师是北方人,普通话很标准,他讲中国近代史就像他的普通话一样娓娓动听,他是我撰写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温金宝老师讲授中国现代史,他属于讲课易激动的类型,声音洪亮,经常慷慨激昂,指点江山;相比之下,廖信春老师则温文尔雅,他很少情绪展露,更多的是娓娓道来,毕业后我的学术研究仍然得到廖老师的指导;给我们讲授古代文献的是刘美崧老师,他是文革前北京大学毕业生,属于另类的个性老师,他学问深厚、思路独到,以我当时的古汉语水平听起来比较吃力,我记得他讲的许多问题虽然有意思,但似懂非懂,后来慢慢地有所领悟。听刘美崧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他的讲课像陈年老酒,得慢慢地、一点儿一点儿地品尝,才能尝到其中的味道。</p><p> 第一个给我们讲授世界史的是谢承祜老师,他教世界史的原始社会、古埃及和两河文明阶段,他给我的印象是讲课很自信,他的板书严谨规范,堪称板书楷模;陈正光老师讲授世界史的近代史,他属于谦谦君子的类型,为人很谦和,很能体谅学生;给我们讲授二战史的梁照华老师用带有广东口音的普通话讲课,很是投入,记他的笔记,一门课下来,就是一本完整的讲义,事隔多年以后,我在做国际关系研究时,翻到梁老师的笔记,仍有可用之处。</p><p> 我们78级很幸运,历史系的几位大师级老师都给我们上过课。姚公骞老师是个大杂家,承继家学、文史兼通,好诗词、工书法,涉猎禅机佛理,他给我们讲课,天南地北,经常讲得大家前仰后合。姚老师后来调任江西大学历史系主任、江西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98年,我就职的上饶市委党校的综合大楼落成,我代表学校请姚老师为大楼题词,他欣然命笔题词,为我校积淀了厚重光彩;欧阳琛老师于上世纪30年代就读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历史系,40年代任教厦门大学历史系,1949年任教中正大学一南昌大学一江西师范学院历史系,曾任历史系主任。老师对明史的材料,如政治及制度史、文集、野史、笔记小说之类的文献材料谙熟于胸,给人大家风范之感;我们在校时的历史系主任周銮书老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史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致力于江西传统文化的整理与研究,他为我们开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他对“势”的阐述,多年后我给许多领导干部讲课时完全承袭了周老师的观点。</p><p> 最有幸的是在第三学年,77岁高龄的哲学家吴士栋先生给我们班开设了历史专业英语课。吴先生20世纪20年代先后就读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研究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事实用主义哲学大师罗素和杜威。1929年先生回国先后执教于河南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大学,1937—1945任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1945年任国立中正大学训导长和国立南昌大学历史系教授。先生一生从事逻辑学、哲学、历史学研究,1934年出版《伦理学》《论理学》两部著作,为当时高教部的部定教材。1958年先生被错划“极右”,判刑入狱。1979年出狱,恢复政治名誉和工资待遇,回江西师范学院历史系总结一生研究逻辑学的心得,完成《逻辑新论》一书。第四学年的时候,先生为我们班开设了逻辑学,他上课的方式使我们充分领略到正宗美国哈佛启发式教学的风格。他的认真耐心和循循善诱,他的谦和慈爱和诲人不倦,如春雨润物。他给我们开设的逻辑学课程结束了,他就正式告别了讲堂,他在课堂上向我们历史系78级的关门弟子告别,说了一些很朴实很平静的勉励的话,我们听得热泪盈眶。</p><p> 时至今日,我还保留了所有老师的讲课笔记,每当我翻开老师的讲课笔记,感觉老师就在身边,还在给我上课,还在与我聊天,音容笑貌,如昨日清晰。&nbsp;&nbsp;&nbsp;</p><p>&nbsp;</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2016年5月我陪同许怀林老师登葛仙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图书馆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 毕业几十年了,我还非常怀念江西师大的图书馆。图书馆不仅是我在江西师大学习的重要资源,而且是我的第二老师。</p><p class="ql-block"> 进校的第一个学期,由于校舍严重缺乏,历史系78级与政教系78级两个班近100位男同学被安排在校图书馆一楼的东阅览室住宿,直到第二学期我们才搬出图书馆住进7号楼。当时师大校园被几家工厂分割盘踞,我对校园有一种校不像校的感觉,唯独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和儒雅澹泊的老师,让我感受到了一所大学的厚重。虽然历史系78级与政教系78级近100男同学蜗居图书馆东阅览室半年苦不堪言,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们获得了其他系同学羡慕不已的近水楼台。由于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对我们78级历史系与政教系两个班的同学很熟悉,所以我们两个班的同学比其他系同学更加充分地利用了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图书资源。</p><p class="ql-block"> 我刚进师大的时候,师大图书馆的藏书就达到近百万册,藏书量在全省仅次于省图书馆。从无书可读的书籍荒漠中走进师大,平生第一次遇到如此海量的图书馆藏书,我埋头书海,苦读恶补。老师指定的参考书目,我每本必读,而且是精读,作出重点摘录,有的还要写出心得体会,从中领悟老师的治学之道。此外,我还广泛阅读中外名著。对我来说,除了《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等传统名著外,绝大多数中外名著我都是在江西师大图书馆借阅的。当时我们的学习生活是三点一线:即上课-读英语-阅读名著,我几乎每个星期要读一本新书。每个学期放假,行囊中有20多本借来的中外名著。四年下来,我看了大量国外名人传记、文学名著,诸如《尼采》《弗洛伊德》《拿破仑》《第三帝国兴亡》《约翰·克利斯朵夫》《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红与黑》《悲惨世界》《基督山伯爵》《欧也尼葛兰台》《简爱》等名著都是我恶补来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在图书馆这个第二老师的引领下,我拓宽了学习视野,完善了知识结构,提高了人文素养,收获了读书领悟。看了美国名记者威廉·曼切斯特的《光荣与梦想》,给我的领悟是:原来一个国家可以如此多元而不至于解体,一个社会可以如此多样且可以繁荣发展,一个民族可以如此混杂却不至于四分五裂;看了《戴高乐传》,我发现戴高乐早于毛泽东之前就提出过“三个世界”的理论。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把这个在大学读书时形成的看法带入我的中国国际战略的研究中,依据翔实的史料分析,我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理论不是毛泽东首创的新结论,论证了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是他通过对战后30多年的长期观察和独立思考而提出的伟大战略思想,辩清了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与国际流行的三个世界说的根本区别。我的这一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全国有十多家报刊给予刊登和转载,一些大牌的学者也引用这一独到见解;看了陈有为的《基辛格评传》,引发了我对职业的思考,幻想着有一天自己的学问能像基辛格一样直接服务于国家领导人,以至于我退休后的今天仍然在执着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委、政府决策奉献自己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截今为止,我主持完成了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5项、市级重大课题60多项,获省部级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30多项,撰写了有关江西和上饶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报告、对策研究和建言献策多达200多篇,十几篇建言献策被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转发。我连续25年参加了五届《上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编制,退休以后的2016年我还主持编制了《上饶市口岸十三五规划》《上饶市电子商务十三五规划》《上饶市现代农业生态体验区十三五规划》《上饶市开放型经济十三五规划》《上饶市二手车市场十三五规划》《上饶市保税物流物流中心发展规划》六个专项规划,为上饶经济社会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为此荣任过第十届江西省政协委员,还获得了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江西省劳动模范的殊荣。对此,我由衷地感谢江西师大母校的培育和授课老师的教诲,还要衷心地感谢江西师大图书馆——我的第二老师。</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进校的第一个学期,历史系78级与政教系78级两个班近100位男同学被安排在图书馆一楼的东阅览室住宿,直到第二学期我们才搬出图书馆住进7号楼。</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3、英语老师</span></p><p>&nbsp;</p><p> 现在的大学生根本无法想象我们77、78级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刻苦勤奋。我们班上年龄大的同学过去学的是俄语,年龄稍小一点的同学由于“文化大革命”也没有英语的基础,因此我们学英语都是从头开始。面对学习的困难,我们迎难而上,抓住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时间,拼命苦读英语。很多人都制作了一个小本本,正面是一个英语单词,反面是中文解释,苦记硬背,走路背,上食堂吃饭排队背,外出坐公共汽车等车背,上厕所也拿着小本本背,甚至睡觉做梦也在念念有词。与我上下铺的杨幼全同学因为梦中喃喃“table”,所以得了一个“table”的外号。</p><p> 我们学了两年公共英语课,用的是许国璋编著的《大学英语》教材。第三学年吴士栋先生为我们班开设了历史专业英语课,教材选自美国学者海斯、穆恩、韦兰所著的原版《World History》(《世界史》),他亲自打字油印教材。先生根据我们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将全班51位同学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在大课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分别指导。先生的专业英语课满腔情感,原汁原味,生动有趣,别开生面。先生用英文讲述他几十年前留学美国泪流满面地读完雅典卫城的悲壮历史,讲着讲着先生竟老泪直下,这堂课我终身难忘。我第一次从先生这里学到了公元前47年凯撒大帝在吉拉城大获全胜给罗马报捷的3个英文单词:I came, I saw, I won(我来了,我看见了,我胜利了),几十年后,我几次做的企业项目文案都活学活用了这三个英文单词。我给我的晚辈同事讲起这三个英文单词和吴先生给我讲授专业英语课的故事,他们个个肃然起敬。这两年的专业英语学习为我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厚实的基础。</p><p> 说到学习英语,我还有一个不能忘怀的英语老师,他就是VOA(美国之音)。我进大学的时候,VOA已经不是敌台了,可以随便收听。对大学生来说,当时VOA有个非常流行的学习英语节目,教材是麦克米兰出版公司的《English 900》。我每天跟着VOA节目学习《English 900》,这个教材每课一句英语就是一个故事,趣味性很强,学过的很多句子终身不忘,例如:Are you married(你结婚了吗)? N0,I am still single(没有,我还是单身)。班上每个同学都学会了这句英语对话,而且读起来都是字正腔圆的美式英语。让我至今印象深刻的还有VOA的Special English节目。40年过去了,我在写这段回忆的时候,还能非常熟练地说出播音员的节目开头语: “This is the voice of America,This&nbsp;program has&nbsp;come&nbsp;to you from the United States”(这是美国之音,这是在美国为你播报节目)。这个节目是专为中国初学英语者开播的,内容以时事新闻为主,播音员语速很慢,声音非常好听,我现在还记得有个播音员的名字叫Bill Rodgers。我一直坚持听Special English节目,为此用坏了两个半导体收音机,到大学毕业的时候,节目的很多内容我已经能听个八九不离十。可惜的是以后我在党校工作,听VOA不太符合党校要求,所以这个习惯就放弃了,长期下来,英语能力就完全退化了。</p><p> 想不到的是,我在江西师大经过吴士栋先生调教的这点英语基础,居然在20多年以后还被激活了。2002年我随团到欧洲6国考察,断断续续说出来的一些英语,欧洲人居然能听得懂,我俨然成了团队中的第二“翻译”。2015年我在去婺源的高铁上与一位叫Edward的英国小伙子同坐,与他用英语交流几句,我听懂了他到婺源是去结婚,他也听懂了我是去婺源讲学的教授。2016年我给上饶万达项目当文化顾问,万达嘉华酒店有个叫Sanju的印度小伙子,他不会说中文,每次见到我或与我微信,都是恭敬地称我“Sir”,我还能用一些英语单词与他交流,到现在还与他在微信上联系。</p> <p>  2018年5月25日我在浙江省衢州市参加正式建成的杜立特行动纪念馆开馆仪式,我见到美国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协会成员Tom Macia先生,他是美国退役陆军军官,杜立特行动14机组领航员James H Macia是他的父亲。1942年4月18日,Tom Macia父亲所乘的14号机组完成了轰炸日本名古屋军事目标的任务后,返程在上饶广丰县的上空弃机跳伞,5名飞行员安全着陆被上饶军民营救,受到上饶军民英雄般欢迎。Tom Macia这是第一次来中国,此行的目的不仅是出席衢州市杜立特行动纪念馆开馆仪式,更主要的是要来寻访他父亲在上饶广丰被营救的历史足迹和当年救命恩人的后人。我与Tom Macia一见如故,我告诉他:I'm Shangrao's history professor(我是上饶的历史学教授)。他告诉我:Yesterday I was in Shangrao looking for my father's Help the benefactor(昨天我在上饶寻访父亲的救命恩人)。在与我交流后,他要了我的电话号码和电子邮箱。我联系他接受了新华社、香港南华早报等媒体的采访,截今为止,我与Tom Macia保持了50多封通信。最近一次我与Tom Macia先生还就抗击新冠病毒的中美关系进行了探讨。2020年4月5日Tom Macia先生给我发来邮件:Prof Luo:I hope you are correct about the US.At this time, China has done the best job in controlling the virus。It was very gratifying to see in the news yesterday that China is assisting the US now。Time will tell if the US will generate the response that is needed.It is now April and almost 78 years since my father was in Shangrao. I will be reflecting on the great friendship that existed at that tim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I hope that friendship will return at all levels.Best regards Tom Macia(罗教授:我希望你对美国的看法是正确的。在这个时候,中国在控制病毒方面做得最好。昨天的新闻中看到,中国现在正在帮助美国,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时间会告诉我们,美国是否会做出必要的反应。现在是4月,离我父亲在上饶已经快78年了。我将回顾当时中美之间的伟大友谊。我希望友谊能在各个层次上恢复。致意!汤姆.马西亚)</p><p> 我当日用英文给马西亚回邮件:马西亚先生:此次病毒来势凶猛,希望你和家人注意做好自我防护。中国抗击病毒取得成功,就个人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出入公共场所,进行全社会隔离。现在看来,这个办法代价太大。好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在世界上是最早开始反法西斯战争,孤立无援,所以损失惨重。面对病毒这个共同的敌人,中美应该像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样联合作战。现在美国加入了抗击病毒的战争,又有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抗击病毒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借鉴,我坚信,凭借美国强大的国力和科技,美国一定能像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样,与世界各国携手合作,最终赢得人类与病毒这次生死较量的世界大战。热烈问候!</p><p> 我的这些学以致用的经历使我更加怀念恩师吴士栋先生,使我对名师传授知识而终身受益的体会刻骨铭心。</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上饶万达嘉华酒店有个叫Sanju的印度小伙子,他不会说中文,每次见到我或与我微信,都是恭敬地称我“Sir”,我还能他作一些交流,到现在还与他在微信上联系。</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我与Tom Macia一见如故。我告诉他:我是上饶的历史学教授。他告诉我:他昨天在上饶寻访父亲的救命恩人。我们在交谈他父亲76前在上饶的往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4、同学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nbsp; “三人行,必有我师”,我的历史系78级同学是与我在江西师大同行四年的良师。历史系78级总共才51个人,全班只有于集旺一人是应届高中生考入,其他50人来自不同行业、有不同工作经历。历史系78级最大的特色就是知青背景,知青出身的同学占到80%,其中上海知青6人、杭州知青1人。班上有近四分之一的人结了婚,刘道友是三个孩子的爸爸,年龄最大的殷文鼎与年龄最小的于集旺相差14岁,入学时全班平均年龄27.5岁。尽管我们这些同学都经历了不少坎坷和磨难,但岁月的磨难丝毫无损同学们的才气与灵性。我一进入到历史系78级这个群体以后,马上就发现我们这些知青背景的同学个个都有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同学们阅历成熟,思想活跃,我们的对外形象并不像历史专业那样古板,同学中人才济济,要长相有很帅的长相,要学识有很高的学识,要时尚有很潮的时尚,要思想有很新的思想。特别是那些高中老三届同学都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用“手持灵蛇之珠、身怀昆山之玉”来形容他们毫不为过。 </p><p class="ql-block"> 支部书记全仁经祖籍才子之乡临川,他入学前是个中学校长,在班里他是典型的老大哥,关心爱护同学,他的职业追求就是当一个良师,毕业后他在抚州市委党校担任教务处主任,上个世纪90年代随南下大潮到广东顺德中学任教,他是名副其实的一代良师;班长王建华是北京人,说话京腔京调,入学前在铜鼓三线厂当了几年工人,北方人的豪爽性格使他无怨无悔地犹如勤务工一样为全班同学服务了四年;与我同室的杨幼全当过教师,他家学深厚,大段大段的《史记》能脱口而出;来自瑞金的李联春在下放农村时学得一手编织藤椅的独门功夫,他利用空余时间编织的藤椅犹如工艺品,美仑美奂,令人赞不绝口;来自南丰的李世礼是高中老三届,下放十年不仅学会所有农活,还干过拉车、杀猪、烧窑等行当,掌握了一流的烧砖瓦技术,他这手烧窑绝活放到现在绝对能赚得金银满钵;同寝室的杨家清写的一手好字,大家赞不绝口他的整洁清秀的课堂笔记。更让大家记忆深刻的是他经学校批准,开了在校生结婚的先例,我们在课堂上与上课老师一起祝福他幸福;查昆岩擅长古文,之乎者也文绉绉的,同学们给了他一个查公的雅号,一直叫到现在;风流倜傥的李小虎是个典型的文学愤青,在校期间就不断创作小说,他构思出“人民币假币案”的小说情节远远超出了那个时代小说家的想象力;上海知青甘瑞唐写得一手漂亮的小楷,获得过全国大学生大奖,唐诗300首没有哪首他不会,他还能全文背诵《出师表》《滕王阁序》等名篇,尤其是对国民党军队序列和将领研究之深堪称全国顶级,毕业后到台湾定居,2012年我到台湾考察,他专门到桃园机场给我送行;聪明绝伦的赵建华也是上海知青,他才华横溢,思想前卫,同学们都叫他“老西”,在校期间就不断在全国一些著名期刊上发表文章,毕业那年他考取复旦大学新闻系研究生并留复旦任教,以后去美国留学并定居;张癸出身教育世家,其父是华东师大著名教育学家,用将门虎子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他在同学眼中活脱脱就是个大学者,言谈话语之间全然教授的气质;杭州知青王秋潮思维敏捷,能言善辩,毕业后又就读华东政法大学,改行当了律师并一举成名,成为浙江省十大律师,担任浙江省律师协会会长;来自高安的谌和平具有日耳曼人强壮的体格、不屈的性格、纯朴的风格、严谨的品格,同学们因此而直呼其名German;英俊小生陈工凡做过剧团的专业演员,不仅音域宽广、声质浑厚,而且武生功夫很是了得,他的侧空翻和前后空翻表演让人钦佩不已;古道心肠的闵智均很有侠肝义胆,路见不平该出手时就出手,为了“公理”二字不惜舍身取义;来自鄱阳湖畔的阮祥毅静思好学,在校期间与史学大师顾颉刚书信探讨史学理论,顾颉刚先生亲笔给阮祥毅回信,成了班上一大新闻;不苟言笑而又不失诙谐的乔放其名是个典型的政治符号,其父是建国前中央大学政法专业高材生,因反右斗争大鸣大放被打成右派,故姐名为鸣,弟名为放,如此政治背景给予“乔老爷”丰富的人生积淀;邓虹在班上是小字辈,很有灵性,他不像别人那样刻苦,四年一贯愉快学习、轻松学习,但效果很好,尤其是毕业后在江西社科院搞学术研究取得重大成果,主持完成了两项国家级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课题;外慧内秀的李淑华、林容、刘燕云是班上仅有的三位女同学,学习特别优秀,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名列前茅,被同学们称为考试明星;班上还有三位同学与我一样担任了市级党校的校长,一是姚东平,他是上海知青,入学前在江西省政府知青办工作,毕业后调回上海青浦党校,担任副校长时与我所在的上饶市委党校建立了校际联系,我们多次开展合作办班;一个是吕天,他具有九江人能言善辩的口才,毕业后去了深圳,认祖归宗改姓曾名旅天,在龙岗区委党校校长位子上退休;还有一个党校校长是余谦,他毕业后在江西省委党校工作,凭借出色的才气被选中担任省委主要领导的秘书,后随领导调到北京,因不适应北京气候,经领导安排调任深圳罗湖区委党校校长。可惜的是余谦在党校校长的任上因病去世了,但我记得他在一次同学聚会上说的一句话:同学们来深圳我管饭。</p><p class="ql-block"> 我们大学四年,同学中没有一个掉队,51个人进校学习,51个人圆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51个人没有一个失败,个个不辱使命,事业有成,都是各自单位举足轻重的中坚骨干。我们中有学界知名专家学者,有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有经济主战场上的行业领军人才,还有40年如一日坚持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社会建设者。51位同学,高级职称的占到90%,厅级干部4人,县处级干部12人,5人在美国工作和居住,1人在台湾工作,12人在广东发展。在我们的身上,折射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引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浓缩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伟大进程。</p><p class="ql-block"> 2018年10月10日我们30位同学把入学四十周年座谈会开成了高峰论坛:张癸分析美国硅谷和谷歌突破口在哪里,王秋潮从美国的视角介绍中美不可分离,李人宙介绍中国在尼泊尔的一带一路项目和领事保护,王令浩分享如何看待香港新闻资讯,何大进高论讲真话的勇气,李延彬漫谈历史发展趋势,王建华纵论营造美好生活圈,帅金平阐述人生心路,国兄谈微信群思维,刘东峰畅谈美好生活,李联春总结人生经验……,个个尽显大师本色。我与这些时代骄子同窗四年,是我人生最大的幸运:他们中有许多人原本就是我的兄辈,更是我的老师,我却与他们一起上课,一起讨论,还跟他们一起拿着同样的学位证书一起毕业,40年后还与他们在一起纵论家事、国事、天下事,我为人生中有这样的同学老师而自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18年1月24日我与国家外交部前外长李肇星同台做城市高峰论坛的演讲嘉宾,李老部长对我说:“我在任的时候每年要录用江西财大毕业生进外交部”。我对他说我是江西师大毕业的,他马上对我说:“江西师大是一所优秀的大学”。我在江西师大这所优秀的大学学习四年,受恩于授课老师、图书馆老师、英语老师、同学老师人生观、历史观及思维方式的教诲,使得我能在离校后近40年的工作和研究中面对人生起起伏伏始终抱有一颗平常心,看问题具有独特的历史纵深感,让我的人生更加幸福、踏实、平和。我真心感恩江西师大、真心感恩江西师大我永远的老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作者罗时平系江西师大历史系78级、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原中共上饶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江西师大上饶校友会会长。</span></p><p class="ql-block">电话13907039023</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历史系78级同学是我在江西师大四年同行的良师:他们中有许多人原本就是我的兄辈,更是我的老师,我与他们一起上课,一起讨论,还跟他们一起拿着同样的学位证书一起毕业,40年后还与他们在一起纵论家事、国事、天下事,我为人生中有这样的同学老师而自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2018年10月10日我们30位同学把入学四十周年座谈会开成了高峰论坛。</span></p> <p class="ql-block">2018年1月24日我与外交部前外长李肇星同台做城市高峰论坛的演讲嘉宾,他问我是哪个大学毕业的,我说是江西师大毕业的,他说:“江西师大是一所优秀的大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