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20px;">纪念六九届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周年</b></p> <p><b>人们常说"老三届"的苦难经历,可曾记得还有"六九届"这一代的辛劳付出?做为紧步"老三届"后尘的六九届群体,是一支特殊的队伍,更是一个悲壮的群体。说是初中毕业,实际只有小学文化。下乡时年龄普遍不足17岁,但在以后下乡时吃的苦,遭得罪一点不比老三届少,甚至更甚。由于年龄小、文化低、阅历少,人称“小六九”。</b></p><p><b>今年恰逢我们六九届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周年。翻开保存了几十年的老相片,目睹年轻时我们的风采,思绪万千,记忆的闸门就像潮水一样湧出,写下此文以纪念我们六九届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周年。</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汽笛一声响,上海到龙江。</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建设北大荒,屯垦戍边忙。</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革命加拼命,一生献给党。</b></p><p><br></p> <p><br></p><p><b>五十年前的今天,一九七零年五月二十五日,是我终生难忘而又值得怀念的日子,那一年我们稚气未脱,朝气蓬勃、年方不足十七。在政府对我们六九届毕业生下发的《一片红》,既城市一个不留,全部去农村的分配方针下,满怀期待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告别了校园、泣别了爹娘、离别了家乡上海,来到千里之外的祖国北大门,边陲小镇虎林县,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沈阳军区四师三十五团十二连,开始了长达十个年头,整整九年的刻骨铭心的“知青”生涯。</b></p> <p><b style="font-size: 18px;">在那艰苦奋斗的岁月里,我们出大力流大汗,用稚嫩的双手脱坯盖房,挥锹抡镐排水筑路。开山凿石上山伐木,脱谷扬场上囤扛包,脏活累活抢着干。夏天蚊叮虫咬,冬天冻手冻脚,那年水中捞麦,雪里扒豆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b></p><p><b style="font-size: 18px;">为建设边疆,保卫边疆我们这一代付出了宝贵的青春年华。昔日的北大荒,如今的米粮仓,有我们贡献的一份力量!</b></p><p><b style="font-size: 18px;">岁月芳华去,往事依稀又复年。五十年时光不经意的流逝,铅华尽染,当年的风光已不在,沧桑的面容也是沟壑纵横。尽管我们早已褪去当年“知青”的色彩,但是在北大荒历经磨难,千辛万苦的经历,那年、那月、那日的往事还是那么的刻骨铭心。 </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初到北大荒</b></p><p><b>记得刚到北大荒的那一年,我们在团部工程一连(十二连前身)的驻地,住了两个星期并接受了政治思想教育,随后就被送到了长达十年的知青生涯落户点12连,12连地处茫茫荒原让人生畏的,一个叫大坎子的地方,那里的大片处女地等待着我们去开垦、去建设……</b></p> <p><b>我们乘坐团部汽车队的卡车,一路颠簸经过九连、十连,一路不见人烟,汽车开到十连西北面不远的地方,就停下来了。前面已经没有路可行了,眼前那一望无边的荒草甸子哪有路啊,望着那满目的泥泞沼泽水泡子地,不禁使我想起了那只有在电影里,红军长征过草地才有的艰难画面……无奈我们只能下车改乘由拖拉机拉着的木爬犁继续前行。</b></p> <p><b>拖拉机拉着坐在木爬犁上的我们,艰难的朝连队方向前行,机车不停的发出突突突的轰鸣声,排气管也不时冒出一团团黑烟,泥泞的沼泽地上留下了拖拉机链轨压出的道道沟沟坎坎,黑色的泥浆水溅在了我们身上,在路过一个水泡子时,有人行李都掉在水里被弄湿了,我们胆战心惊,前行路上不时有人发出声声惊叫。这十来里的沼泽地太难行了,好不容易到达目的地,眼前的一幕让人大跌眼镜,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茫茫荒草地上除了两顶半已经泛白的军绿旧帐篷外,别无它物。这就是我们十二连?我们的家吗?我在心里问自己……</b></p> <p><b style="font-size: 18px;">唉!这才是真正的头顶蓝天,脚踏荒原的广阔天地阿!对于刚从繁华的上海大城市,初到这荒芜人烟的穷乡僻壤的我们,落差太大,想想今后就要在此生活到不知哪年哪月,迷茫、惆怅、失落之感顿时袭上心头……</b></p> <p class="ql-block"><b>两顶帐篷男女各一顶,还有半顶是伙房。我们按班把行李铺在简陋的木架子搭的通铺上,一个挤一个的一字铺开,只见那床铺下的荒草还顽强的生长着,这就是我们入住的新家,家里一共住了三个女生班,分别是三班、六班、九班。每个班分配一盏马灯,晚上照明全靠它了。</b></p> <p><b>我们是青年连队,也就百来十号人,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哈尔滨及部分当地青年。三个排分九个班,我们学校一起来的有八个女生,加上卢湾区来的两个,共有十个女生,分别安排在三班、六班、九班。校友曹美珍和我一起被安排在一排三班,班长是北京知青田万芳,别看她瘦瘦弱弱的,干起活来可是一把好手,性格直爽非常能干,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付班长是哈尔滨知青孙丽娜,身材高挑丰满,说话柔声细语的,很有涵养,是知青中不多的高中毕业生。不久我们一批来的,我的发小张秋妹也调整到三班来了,我们互相帮助,携手并进,很快就融入到十二连,这个由来自天南地北知青组成的革命大家庭中,战天斗地的艰苦生活从此拉开了帷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北大荒的冬天来的早,过了国庆节就意味着将进入冬季,一切保暖工作都迫在眉睫,为了能在冬季到来之前住进宿舍,在连领导的带领下,全连上下齐心合力,千辛万苦克服一切困难,革命加拼命,终于在入冬之前盖起了六栋简陋的土坯房,我们终于告别了帐篷,住进了新房心里美滋滋的,房子虽简陋,总归是有了安定的住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b></p><p class="ql-block"><b>就在我们来到北大荒刚过五个月后的1970年11月7日,我们三十五团发生一件震惊兵团的悲壮大事,因烧荒引发山火,火势迅速向着中俄边境蔓延,那时中苏边境关系非常紧张,闻听此讯,团直属机关的战友们为了祖国,毫不犹豫的挺身而出,在团领导的带领下积极赶去扑救山火。火光漫天,知青们都赤手空拳,本来刚刚烧出一条打火道,可风向一变,人们就被逼到狭窄的火道里,噬人的火焰窜起几丈高,狂风卷起滚滚灼浪烧得荒草和树条劈里啪啦作响,形成了一片火海,把他们死死的困在里面,谁也没有跑出来……</b></p><p class="ql-block"><b>那一夜,14位年轻的知青战友永远留在了那里,为了美好的理想,为了第二故乡,为了广袤的黑土地,献出了年青的生命。</b></p> <p><b>十四座墓碑,花样的年华,一场荒火将他们年轻的生命定格在了同一个日子。五十年过去了,每当想起当年的悲壮往事,心中袭来阵阵悲痛,怀念战友,愿天堂中的你们永远青春靓丽!你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b></p> <p class="ql-block"><b>时间过得真快,来到北大荒已经两年了,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心情时刻萦绕心头,在连领导的批准下,怀着激动的心情,我们几个结伴踏上了探亲之路。</b></p><p class="ql-block"><b>探亲在家期间,我们一起合影留念。</b></p> <p><b>备战备荒为人民,提高警惕保家为国。兵团战士手握钢枪,军事演习练兵忙。</b></p> <p class="ql-block"><b>虎林相馆留个影,寄回家乡慰亲人。</b></p> <p><b>路边水沟我们最爱,洗衣刷鞋你去他来。</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场院入囤忙,囤上照个像。</b></p> <p><b>连队指导员与炊事班的战士在新建的大食堂前留影。</b></p> <p><b>北京知青赵军平被推荐上北京师范学院,临别连队时,与连领导合影留念。</b></p> <p><b>在连领导的关怀支持下,连里组织了男女篮球队、乒乓队,丰富了知青的业余生活。</b></p> <p><b>休息空暇时,打打乒乓球,解闷减压愉悦心情。</b></p> <p class="ql-block"><b>东风联合收割机车长(图中)单方义、驾驶员(左一)上海知青女周霞珍、(右一)罗中华。</b></p> <p><b>团部下乡小妹妹陶友琴、孟小梅、罗祖英与上海知青康拜因驾驶员周霞珍合影。</b></p> <p><b>机务战士哈尔滨知青姜平,上海知青杨松林。</b></p> <p class="ql-block"><b>东方红拖拉机女驾驶员(左)上海女知青曹美珍,与车长(右)上海女知青高美娣一起保养机车零部件。</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机务战士上海知青周秋华</b></p> <p><b>指导员刘金龙与东方红28车长上海知青朱锡源合影留念。</b></p> <p><b>东方红75拖拉机上的机务新生力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连队木工上海知青贺柏康。</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连队兽医北京知青姜士勇。</b></p> <p><b>哈尔滨知青姜平与单方义车长及上海知青唐俊杰合影。</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亲密战友合影留念。</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花样年华的我们</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战友丁新强的三口之家。</b></p> <p><b>一年又一年,一日又一日,整整十个年头的光阴阿,终于迎来了我们回城的日子,挥手告别我们亲手建造起来的家园,十二连你是留下我们青春足迹的地方……</b></p> <p><b>文中部分相片来自网络,其余均由连队战友提供。由于年代久远,文中偏差之处,敬请谅解!</b></p><p><br></p><p><b>相片后期处理徐鑫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