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知道陶德麟先生大名是在三十多年前。那时,我是隆中山下的一名学生。母校的前身是武大分校,故而对曾在这里执教过的武大老师非常关注。我们在校的那几年,正是真理标准讨论如火如荼的时候。陶先生关于真理标准的理论探讨颇有影响,而他追求真理的勇气更是鼓舞着我们这些晚生后辈。认识陶先生则是在2014年的春节。陶先生曾任两届省社科联主席,也是第一批“荆楚社科名家”。作为社科战线上的一名新兵,我怀着崇敬之心前去拜望。也就是在这次拜访中,有幸目睹了先生七十年前的作文、读书笔记手稿。那些发黄的纸张满是历史沧桑感,但纸张上的文字却依然清晰。工整隽永的蝇头小楷,先让我们爱不释手,继而粗略翻看几篇文章就更让我们如获至宝。经再三恳请,陶先生终应允我们将其影印出版,取名《学步履痕》。</p><p>《学步履痕》的书名,彰显出陶先生的一种人生态度,那就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本书共收录陶先生1943年至1948年初、高中时期作文45篇,1946年至1948年读书笔记48篇,全书375页。单从形式上看,书中每一个字都工工整整,一丝不苟,宛如字帖;其作文和读书笔记,用方格或条格纸张誊抄,所有字迹都在格子之内,无一旁逸斜出。再读其内容,45篇作文写景观察入微,抒怀情真意切,论理由浅入深,字里行间虽免不了少年的稚嫩,但“认真”二字跃然纸上;48篇笔记涉猎经史子集,无论是国学分类,还是言“经”论“易”,或者是名词注释,都条理清楚,详略有序,读书之广之精可一斑窥豹。陶先生是1931年生人,他的初高中时期,有好几年是在恩施大山里度过的。陶先生告诉我们,书中收录的读书笔记,并非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其中的所思所想所议所论,都是自学的记录。我们不难想象,躲避着日军飞机的轰炸,忍受着物资供应的短缺,煤油灯下的读书少年是多么孜孜不倦。由此,我们不能不对陶先生由衷地产生敬意,并进而感叹:大师不是上天造就的,大师也有学步的阶段,而且学步的履痕必是艰辛和坚实的,积累的厚度才能决定成才的高度;由此,我们也不能不联想到如今初高中生的学习现状,他们的学习负担一定是比陶先生少年时代更重,但他们的学习目标是否都很准确?学习的方法是否都很科学?是否养成了能够影响一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是否收到了终身都能受益的学习成果?值得深思!</p><p>尹汉宁先生为《学步履痕》一书写了序言,题目是“探寻大师的德艺本根”。沿着陶先生的“学步履痕”,的确能够寻找到这位受人尊敬的哲学大师、教育家的“德艺本根”。陶先生早年大胆探寻真理标准,近年积极倡导“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讨论,并一再呼吁“马克思主义要讲中国话”,这种追求真理的勇气源自于其少年就有的爱国情怀、开阔视野和强烈的使命感。如写于1944年的《日记一则》:“自从七七以来,敌寇的铁蹄,开始踏进我们芬芳的大地。想到这里,胸中的熊熊怒火,不禁涌起万丈”。1944年的《从军去》:“艰苦耐劳勇敢果决的青年们啊,我们要担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1945年的《和平降临了人间》:“和平降临了人间,我们要抓住它,不让它逃走,那就是说不许再有任何侵略国家再来施逞它的凶暴”。写于1948年的《青年与时代》:“青年的意义不仅是指年龄,有八十岁的青年,也有二十岁的非青年。甘地以七十八岁的高龄、以瘦弱的身躯尚能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冒死地为和平呼喊,他不比一个年龄只有二三十岁而意志非常消沉的人年轻得多么”。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十多岁少年对和平由衷的渴望,对祖国纯真的感情,对人生淳朴的理解。在读书笔记中,我们也可鲜明地看出少年陶德麟既尊重先贤又敢于发表自己不同见解的勇气。如,在读司马光与王安石书信来往的笔记中,首先详细分析文章每段特点:“温公书首段通候,不卑不亢,甚宜。二三段婉陈进言之立场及原因,持态和平正大,文辞逋峭疏达,为本书最精彩处。惜自第四段以下,持论多欠中肯,尤病在不能由理论上推倒新法”;“读荆公答书,精神为之一振”,但“文中于用人不当一事,无只字谈及,殆有意乎?甚不可解”!“以余私意,就作书态度论,吾人应效司马光;就持论观点论,吾人应同情王安石”;“以上所举,多有吹毛求疵之嫌,非敢有意非议先贤也,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态度不得不然耳”。</p><p><br></p><p>陶先生“德艺本根”,还源自中华文化的滋养浸润。陶先生是学界公认的马克思主义大家,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早在1961年,李达同志受毛泽东委托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时,陶先生就是主要执笔人。后来出版了《当代中国哲学问题探索》、《哲学的现实与现实的哲学》、《陶德麟文集》等有影响的专著多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做了深邃、细致、独到的探索和重要贡献。读《学步履痕》,我们不难发现,陶先生的哲学根基,扎根于国学这片深厚的土壤。首先,陶先生学国学涉猎甚广。《学步履痕》中,国文笔记占了近一半篇幅。其中有《韩非子》、《史记》、《庄子》、《荀子》、《淮南子》、《孟子》、《墨子》、《老子》等经典著作,有司马光、王安石、苏轼、文天祥、白居易、柳宗元、陆贽、韩愈、李白、李清照、曾巩、欧阳修等名人大家。其二,陶先生学国学定求甚解。每一篇读书笔记都有很多注释,而且尽可能将各家注释汇于一处,记录清楚。如笔记《国学分类》,就将刘歆《七略》的七分法,班固《汉书.艺文志》,荀勖的四分法,李充首倡的经、史、子、集分类法,以及王俭的《七志》、阮孝绪《七录》等综合比较,遂得出“刘氏七略、班氏艺文志及勖、充之分为四部,则纲举目张,目无窒碍矣”的结论。其三,陶先生学国学勤读善作。在我们召开的《学步履痕》出版发行座谈会上,陶先生倡导当今的中小学生应该背诵一些经典诗文,即使现在理解不深,但留在记忆里的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历的丰富,总会被理解透彻的。这种理念是陶先生少年期就已形成并付诸实践的。如写于1947年的作文《学习国文的经验谈》:“我们从小到现在这一段时期,大都记忆力特别强盛,所以在这一时期必须多精读一些古文,所谓精读就是求解背诵和评论”,“学习国文必须作文,可是要注意的是不要无病呻吟”,“一面读一面看一面作”。从《学步履痕》收录的几十篇初、高中作文,便可以看出陶先生文章功底源自何时何处了。其四,陶先生学国学善思考善辨别善汲取。陶先生的作文,有很多是读先哲们文章的感想,如《评王安石》、《 文天祥诗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试申释其义》、《孟子距杨墨之意何居》、《评墨子兼爱》、《儒家思想与民主政治》、《孟荀论性平议》等,这些作文无不体现出少年陶德麟独立思辨的能力,毫无人与亦云或照抄照搬或囫囵吞枣的痕迹。如《儒家思想与民主政治》一文,陶先生对“五四”以来儒家思想受人攻击便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余谓儒家思想之发端,至今两千年有奇,日月悠邈,时代变革。若处处衡以现代眼光,自不免有不合之处,但吾人为学当索其精髓,不可斤斤于小节,尤要者在知是项学术思想产生之时代背景,不应徒凭现代观念判其是非”,作者还对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经典论断中蕴含的民主精神、孔孟是中国古代民主思想集大成者作了认真分析,对仅凭一己见解、断章取义、盲目攻击儒家思想的人或事表明了鲜明的态度:“儒术实全世界民主思想之幼苗,理应踵事增华发扬光大,不宜以私见自隘妄加摧残也”。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联系、发展、全面的哲学思维已在少年陶德麟的理念中体现。此外,老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先哲的思想在陶先生的“读书笔记”中都有详细的解读,相信也深深影响了这位哲学大师的成长。</p><p>《学步履痕》的扉页,是陶先生新做的七言绝句:“当年学步忆韶华,多谢园丁善育芽。几度春风勤拂煦,芳林新叶绿天涯”。这首诗,包含着陶先生对省立实验中学及老师的深情:“余少时就读于湖北省立实验中学六载,毕生受益,师恩难忘”。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时隔六七十年,对自己初高中时期的老师还记忆深刻,念念不忘,一方面我们感动于陶先生的尊师之情,另一方面,我们不能不敬佩那个时代老师们的知识厚度和职业精神。翻阅陶先生的每一篇作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国文老师的修改签批,有对遣词造句新颖准确的赞赏,有对整篇文章的评语,有对错别字的纠正,还有对某一句话的修改。特别是作文评语中肯准确而又简洁精到,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作文示范。如“模山范水、曲尽能事”,“一尘不染”,“意到笔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文如斫轮老手,无懈可击;而情韵悠扬,令人神往”,“清水一泓”等等。陶先生在《学步履痕》自序中回忆:“老师对学生作文的批阅一丝不苟,连一个错别字或写得不规范的字也决不放过,不妥帖的句子也必定加以修改,对全篇还要打出严格的分数,精心写出文采灿然、书法秀美的评语”。“我的高中作文中有一半以上是文言文,虽不过是孺子之见,文字上还是通顺可读的。这固然与我的家庭教育有关,但也与老师的教诲和引导分不开”。陶先生无疑是大家,他的学识、品格和贡献都让我们无比敬仰;但同时,《学步履痕》中老师的圈圈点点同样耀眼夺目。贡献有大小,价值无高低,正是平凡的老师,培养造就了伟大。陶先生曾说:“一个高水平的中小学教师对一个民族的作用之大是无法估计的”,这是大师的亲身感受和肺腑之言。</p><p>《学步履痕》虽然只是一位八十多岁长者青少年时期的作文和笔记,但它值得当今青少年学生一读,边读边想想,在仰望璀璨星空的同时,双脚该如何踏在坚实的土地上;它值得老师们一读,边读边体会,该用怎样的精神操守来诠释教师职业的神圣和伟大;它值得教育家、理论家、官员一读,边读边深思,中华优秀文化当如何坚守和传承,才能让“中华民族”的根脉不断,才能让我们无愧于“中华儿女”的称谓。陶德麟先生最近在接受《湖北日报》专访时说:中国传统文化其中优秀成分,是世界文明史上的无价之宝,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体和脊梁。尹汉宁先生在该书《序言》中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继五千年中华文化之根脉,是今人尤其是青少年必须背负的历史使命”,这应该是所有读者阅读此书当有的感悟,也是此书出版发行的深远意义所在。</p><p> 2015年6月26日</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