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花瓷遇见剪纸——我把展馆带给你

红红(自律)

<p class="ql-block">“宫中邂逅——当青花瓷遇见剪纸”,沈阳故宫飞龙阁将清代青花瓷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作品陈列在一起,40件青花瓷器与30余件剪纸作品联袂展出。</p><p class="ql-block">从花木纹饰,人物纹饰,动物纹饰,青花与釉下彩、釉上彩相结合的色彩诠释,感知古人在青花纹饰中所蕴含的文化符号和色彩组合之美。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人,依照宫中所藏清代青花瓷创作的剪纸作品,从清丽的花朵,雅萌的小兽,各类栩栩如生的人物中,又拓印出青花瓷之美。</p><p class="ql-block">惊叹于古人与今人的非凡才智,正如歌中所唱: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青花瓷与剪纸,以其独特的视觉形象和造型艺术,丰富的文化信息及审美情趣,在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期盼的同时,又为未来文化的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尝试……</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青花瓷是中国古代别具特色的一种瓷器产品,它是在素瓷胎上以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经1270℃左右的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这种于唐代萌芽、元代横空出世、明代达到高峰的工艺品种,在清代也受到室青睐。沈阳故宫现藏清代青花瓷,即体现了青花瓷器在清代不同历史阶段的制作水平。</p><p class="ql-block">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以剪刀或特殊的刻刀将纸剪刻成各种花卉、动物及人物故事、吉祥语等图案,有单色、套色、填色、分色、拼色、衬色等多个品种。其独特的视觉形象和造型艺术,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表达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思想感情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将沈阳故宫馆藏清宫青花瓷精品与辽宁剪纸艺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剪纸作品合二为一,让艳丽的青花瓷器与精美的剪纸工艺邂逅宫</p><p class="ql-block">8美篇中,从而为世人展示出祖国传统工艺之美、灿烂文化之美!</p>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花木吉祥</p><p class="ql-block">最常见的缠枝纹,以一种藤蔓卷草经提炼变化而成,委婉多姿,富有动感,优美生动。因其结构连绵不断,故又具“生生不息”之意。莲花、莲蓬,配以茨菰、红蓼、香蒲等水生植物,用丝带扎在一起,称为“一束莲”,寓意 “清廉”。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茨菰寓意品行端正,红蓼寓意君子不忘其本,香蒲寓意君子的生活简朴,是清代较常见的青花瓷纹样。</p><p class="ql-block">在这一单元展出的“清康熙款青花缠枝番莲纹大盘”、“清聚玉堂款天青釉青花葫芦瓶”、“清康熙仿宣德款青花番莲梅瓶”、“清雍正款青花把莲小盘”等文物上,能清晰地看到中国传统花草树木纹饰之美。</p> <p class="ql-block">花木吉祥纹</p><p class="ql-block">是清代青花瓷装饰中较为常见的纹饰,主要以自然界内的花草树木作为主题,运用抽象或者概括的手法描绘装饰的纹样,清代的青花瓷花木纹饰主要包括四时花卉、树木、瓜果等,这些纹样既包含了反映文人士大夫喜欢的竹叶山石,又有象征繁荣昌盛和华美富贵的各种花卉纹,还有象征福寿绵延的瓜果纹及忍冬纹等。</p> <p class="ql-block">花卉中带有细长枝蔓的莲花图案或蕃莲图案,被称为勾莲纹,其构图茎脉不接,相互勾搭,取代了缠枝纹横向绵延的特点,可以在纵横两方向都不受约束,能四面八方延伸、随心所欲,以千变万化的形式使器物在满饰构图时更加灵活生动。</p> <p>清乾隆款青花番莲海水纹六方贯耳瓶</p> <p class="ql-block">缠枝纹</p><p class="ql-block">又名万寿藤、转枝纹、连枝纹,是一种以藤蔓、卷草为基础提炼而成的传统吉祥纹饰,含有“生生不息”、“万代绵长”的美好愿望。“缠枝”常以常青藤、扶芳藤、紫藤、金银花、爬山虎、凌霄、葡萄等藤蔓植物为原型,常见的形式有</p><p class="ql-block">“缠枝莲”、<span style="font-size:18px;">“缠枝菊”、“缠枝壮丹”、</span></p><p class="ql-block">“缠枝葡萄”、“缠枝石榴”、“缠枝百合”、“缠枝宝相花”,“缠枝四季花”等。</p> <p class="ql-block">缠枝莲纹饰</p><p class="ql-block">是缠枝纹的一种,常作为主题纹饰或辅助纹饰装饰在青花瓷器上,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以花喻人成为人格风范的标准。在中国古代帝王的心目中,花卉植物的含义又有些不同,赋子了更多一层含义,主要象征权威、等级和财富,象征地位永久,帝王爱莲是希望臣子向莲花一样洁身自好,并取谐音“清廉。”皇室则希望以爱莲祝愿皇室百代连绵。</p> <p class="ql-block">瓜果纹</p><p class="ql-block">是瓷器装饰的典型纹样之一,是以各种植物果实为主题的纹饰。清代较为盛行,有“绵绵瓜瓞”之意。“绵绵瓜瓞”来源于《诗经》中的《绵》,其首句“绵绵瓜瓞”四字,是中华民间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祝愿吉语,祝愿子孙昌盛,兴旺发达。传统的“绵绵瓜瓞”图式有两类,一类是瓜连藤蔓枝叶,另一类加上蝴蝶图案,取蝶与瓞同音。</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人神往事</p><p class="ql-block">人物纹饰在清代瓷器上的应用更加广泛、丰富,人物纹饰更趋向世俗化。清代早期青花纹饰题材内容丰富,中晚期以后题材趋向平庸,晚期出现一些祝寿、玩乐内容的纹饰。主要纹饰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高士、仕女、婴戏和生活场景等;特别是狩猎图及刀马人物图最具时代特点。</p><p class="ql-block">这个单元中展出的“清青花人物故事棒棰瓶”、“清康熙仿成化款青花人物瓶”、“清乾隆款青花八仙过海碗”等文物上,人物形象不仅绘画的十分细致,同时还重视故事的渲染。</p> <p class="ql-block">康熙时期的仕女图瓷器</p><p class="ql-block">主题分明,仕女形象追求端庄稳重、高贵典雅的气质,仕女的共同特征是脸庞丰润、发髻高挽。在构图方面主要突出主题纹饰,青花仕女常处于主体器物地位,手持折扇,气质温婉优雅。题材主要有传统游园图、教子图、戏曲人物、历史故事图等。传统游园类一般描述贵族女子的日常生活,人物周围多辅以亭台楼阁、假山花草等为背景,追求简洁、明快、干练的艺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瑞兽雅萌</p><p class="ql-block">清代的青花瓷器中,动物纹饰种类繁多,既有鸟、鹤、蝙蝠、狮、虎等一些真实存在的动物,也有龙、凤、麒麟等神话中的虚构动物,绘画时常用一些高度夸张和概括的手法,将动物特征与青花瓷造型进行紧密结合。</p><p class="ql-block">此单元展出的“清顺治玉堂佳器款青花蕉叶麒麟大盘”、“清康熙款青花二龙赶珠盘”、“清雍正款青花蝙蝠纹盘”、“清乾隆款青花云凤盘”,这些清宫官窑瓷器中,以龙、凤、蝙蝠等纹饰最为常见。</p> <p class="ql-block">清代的青花瓷器中,动物纹饰种类繁多,既有鸟、鹤、蝙蝠、狮、虎等一些真实存在的动物,也有龙、凤、麒麟等神话中的虚构动物,绘画时常用一些高度夸张和概括的手法,将动物特征与青花瓷造型进行紧密结合,动物纹饰可采用单独或组合的方式使用。在清宫所藏官窑瓷器中,以龙、凤、蝙蝠等纹饰最为常见。</p> <p class="ql-block">狮纹</p><p class="ql-block">是陶瓷器装饰的传统纹样之一,西汉时自西域传入,被视作祥瑞之兽。包含以狮为主的组合纹饰,如狮子与绣球、狮子与人物等。宋以后盛行狮子与绣球的配合纹饰,称为狮球纹。清代的青花瓷、五彩瓷上狮纹饰为常用,其造型威猛,头背和尾巴毛发浓密,胡须长飘,构图上有双狮戏球、三狮戏球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四单元:加彩美艳</p><p class="ql-block">在“加彩美艳”单元,能看到青花加紫、青花抹红、青花釉里红等品类青花瓷文物。</p><p class="ql-block">青花是白地蓝花或蓝地白花瓷器的特定称谓。随着青花瓷器的发展,与装饰方法的不断创新,又出现了许多与青花相关的品种。其中一类是青花与其他釉下彩结合,如青花釉里红;还有一类是青花与其他釉上彩的结合,如青花红彩等;美艳的加彩丰富了青花瓷器的画面表现,呈现出冷艳中有热烈,静中有动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青花</p><p class="ql-block">是白地蓝花或蓝地白花瓷器的特定称谓。但随着青花瓷器的发展与装饰方法的不断创新,又出现了许多与青花相关的品种。其中一类是青花与其他釉下彩结合,如青花釉里红;还有一类是青花与其他釉上彩的结合,如青花红彩等;美艳的加彩丰富了青花瓷器的画面表现,呈现出冷艳中有热烈,静中有动的效果。</p> <p>乾隆款青花红龙双螭耳尊</p> <p class="ql-block">蝙蝠纹</p><p class="ql-block">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纹样,在清代瓷器上尤、为常见。因蝙蝠的“蝠”与“福”谐音,契合了人们追求幸福的心愿,遂将其艺术地改造和加工,组成惹人喜爱的装饰图案。其中器体上满画飞舞的红色蝙蝠谐音“洪福”,与祥云组合在一起,就象征着洪福之高与天等齐,故称洪福齐天纹,是瓷器装饰中典型的吉祥纹样之一。</p> <p>注:部分文字资料源于沈阳故宫媒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