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晋 文 运 图 腾

sxdxp 山西董西平

<h3> 文 峰 塔 小 考<br> <br>  文峰塔又叫文风塔、文笔塔、文成塔、文光塔、文星塔、文通塔、振风塔、炜风塔、祟文塔、起元塔、三元塔、聚星塔或奎星楼、文昌阁等,高见南《相宅经纂》卷二《文笔高塔方位》云:“凡都省府州县乡村,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可于甲、巽、丙、丁四方位上择其吉地,立一文笔尖峰,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或于山上立文笔,或于平地建高塔,皆为文笔峰”。风水家认为,形似毛笔,直插云霄,有助于接纳天地灵气,使该地文运昌盛、科考夺魁。因而,我国以“兴文运”为目的而在城市或村镇外围建立的文峰塔、文昌阁比比皆是。文峰塔的修建,一方面弥补了自然山水环境的缺陷(如没有高山、文峰低小,或东南方向地势低洼、空缺),使城镇外部景观环境更趋完美,另一方面则满足了大众的心理愿望,促进了本地文风、文化的发展。<br>     我国的文峰塔,自隋唐开科举之后得以大发展,到明清之际达到鼎盛,它多采用佛塔形制,且大多可登临。为什么要用佛塔来“兴文运”呢?《芳溪熊氏青云塔志》载明:“形家之言以为畅山气、挹川流,因起文心之富有者,莫过于释氏之浮屠(即塔)。”这也是塔大量作为其它风水建筑类型的原因。<br>     隋唐前的文峰塔皆为方形,宋以后改用八角形;一直到明清,八角形均为主要形制。其塔身多雕刻佛像,佛像的形式变化多端。塔的方位在城市或村镇的东南方(巽位)为最佳,这源于我国大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故有“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一江春水向东流”之说)。且多立于城外山顶、山麓或城墙上,其坐向以“去处为向、来处为坐”。<br>     文峰塔在我国分布极广,尤以山西、四川、江西、云南、安徽等地为多。为进一步倡盛文风,基本全由当地县令亲自设计,立一大笔为塔,直刺青天,大有倚天铺云、尽写乾坤之势。为此,笔者对风水建筑的功能、类型及一般作法作了一些粗浅的考释,旨在籍此文抛砖引玉,与广大同仁共同营造一种用科学和学术的精神来探讨风水景观建筑的氛围,最终达到完善保存与保护传统风水景观建筑,更好地继承我国优秀的建筑文脉。 <br><br><br>现辑选省内几座有特点的文峰塔,供朋友们欣赏!<br><br><br></h3> <h3>汾阳文峰塔——全国最高的文峰塔<br></h3> <h3>  汾阳市城东两公里建昌村,建于明末清初的文峰塔,为砖结构平面八角形,雄伟耸立,占地面积217.8平方米,外廓塔层之间以砖雕椽、飞、斗拱组成的塔檐相隔,共13层,高84.93米,高度居全国古砖塔之首,为我国文峰塔中的杰出代表。</h3> <h3>榆社文峰塔——文峰塔之精品 <br></h3> <h3>  榆社文峰塔位于县城东南巽山之上,创建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依“塔在巽峰则文运胜”的风水理论而建,雍正三年(1725)告竣。塔为锥形砖木结构空心13层,高约38米,占地69.2平米,底层直径约3米。一、二层有砖砌月梯、回廊,三层以上有木梯。每层下出檐、斗拱;四面开砌拱券洞门;上有砖雕塔匾,图案精致;塔顶置宝瓶,角隅悬风铃。 该塔选址巧妙、构思奇特、工艺精湛、造型美观。坐落之巽山,南对笔架山,日出塔影倒映仪川河水如笔蘸墨。</h3> <h3>偏关文笔塔——塔身有八卦符号的文峰塔<br></h3> <h3>  偏关外东山上有一座砖石结构八角形楼阁式文笔塔,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上书“文笔凌霄”塔铭。崇祯八年(1635)加高至十一层,塔高35米,底周长29米。1984年重新修葺时,配合塔身八卦符号,在塔底外缘地面增筑了浮雕有八卦文字、卦象、生肖、二十四节气等图案的八组青石饰物,该塔所处空间现已辟为文笔塔公园, “文笔凌霄”已被人们视为偏关的象征。</h3> <h3>介休文峰塔——省内海拔最高的文峰塔<br></h3> <h3>  介休文峰塔位于城东南巽位海拔2009米的天峻山巅,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8),为实心圆柱形石塔,塔高23.3米,周长21.7米,数十里之遥可见,为介休标志性建筑,亦为省内海拔最高之文峰塔。2009年修葺一新,拉开了重塑文峰雄姿的帷幕,天峻山将辟为森林公园。</h3> <h3>太原宣文塔——被误解的文峰塔<br></h3> <h3>  太原宣文塔,建于明万历二十七至三十年(公元1599--1602),平面八角形十三层砖塔,每层砖雕斗拱、栏额等仿木结构,高54.76米,是古代地方绅士为补辅地形缺陷,文运不足、振兴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是“起自堪与家言”的风水塔,也称之为文峰塔。该塔与继建于后的“舍利塔”,从创建年代、建构形式、属性等迥然各异。但由于二塔毗邻而建,往往被人们统称为“太原双塔”,而曲解了宣文塔的属性与功用。</h3> <h3>大同雁塔——城墙上的文峰塔<br></h3> <h3>  雁塔,原名文峰塔。因春夏飞雁众多俗称雁塔。该塔建于明代天启四年(1624 ),位于大同南城墙东隅。与云路牌坊同属文庙建筑群。原塔高约14米,八角七级空心砖塔。南城墙原遗存的明代雁塔,因饱经风雨塔体出现倾斜。现已迁置于文庙实施了异地保护。<br>     现耸立于南城墙上的雁塔,是大同市政府于2010年恢复南城墙时依照原塔式样、材料新建的。新雁塔塔体高36米,距地面高度达48米,为大同古城内目前最高的仿古建筑。</h3> <h3>河曲文笔塔——烽火台上的文峰塔<br></h3> <h3>  河曲县城东五里大东梁有砖笔,建于乾隆五十九年(1795),造笔意在“振东山之势,裨河曲风水”。笔尖筑于烽火台墩之上。台墩顶部直径五丈四尺,笔尖底座直径一丈八尺,由三层条石垒砌,台墩由青砖白灰实心垒砌,至顶部骤然回缩成锥形。民间传说,夏至日出时,笔影可达河西大口沟!</h3> <h3>太谷文光塔——文峰塔中的琉璃塔<br></h3> <h3>  太谷文光塔位于大佛山(风景山)天宁寺之上,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建成。佑明清以来太谷文风昌盛427年。近30年来,塔地宫被撬,顶遭雷劈毁,石基座上凡伸手可及的琉璃砖更被游人凿蚀的面目皆非,加之塔基北侧土石流失,天灾人祸致塔有倒塌之虞。想士人为荫庇后人15年堆土建塔之艰辛功德,念后人于浮躁尘世中需给心灵留一处清净,众人集力重修此塔,历时10月,于2010年夏吉日告竣,琉璃文光塔再现英姿。</h3> <h3>平遥文风塔---日寇炸毁、今又修复的文峰塔<br></h3> <h3>  平遥文风塔,创建年代不详,位于城东南六十里之遥的超山之巅。 据清光绪八年(1874年)《平遥县志》记载:“光绪元年,知县令乡绅冀日章等整修庙塔,并饰以红黄二色。”......“晴则兰,阴则白”,巍巍耸立,毓秀钟灵。1938年4月,国军一六九师一部与日本侵略军在棒槌山恶战,文峰塔被轰去半边。2015年平遥县政府为了保护这个文明古迹,重新组织人员做了修复,塔现高21米,坐落在八角平台上,踏道起步处设“文运昌盛”石牌坊一座。</h3> <h3>左权文峰塔——炸而复建的文峰塔<br></h3> <h3>  左权文峰塔清乾隆十年(1745) 建于县城东南鳌峰山之上,为13层八角柱状砖石实心塔,为崇文尚礼的一座象征性建筑。1966年被炸,2003年4月在原塔遗址上破土新建,2004年8月竣工落成。新建文峰塔为砖混结构,坐落在两层平台上,仍为13层,塔高51.9米,底部直径11米,周长38.4米,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h3> <h3>霍州雁塔——烈士陵园中的文峰塔 <br></h3> <h3>  霍州雁塔本名肠谷塔,位于霍州市城关镇南坛村东南一山丘,因塔上雁巢甚多而得名,俗称南塔。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时任知州李春为振兴文风而建。塔身为砖木结构,高16米,平面呈八角,空心砖砌五层密檐式,层层内收,塔檐均有仿木砖雕斗拱、异形拱等。一层设北门,高2米;每层隅角均有依柱,一、二层在墙内,三、四、五层均在墙外。该塔结构精巧,比例和谐,极具文物及观赏价值。1962年,霍州人民为纪念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先后在霍州壮烈牺牲的1000多名先烈,在塔南垣上新建烈士陵园。2006年霍州解放60周年之际扩建。</h3> <h3>三佳文笔塔——正在维修的文峰塔<br></h3> <h3>  介休三佳村原有土塔、水池、田间、影壁共同组成的“文房四宝”。影壁、水池早已不复存在,惟土塔依然耸立村端。土塔亦称文笔塔,塔高10余米,塔体下部五分之四用黄土夯筑而成,寓意笔杆,上部五分之一用青砖砌就,塔顶锥形石雕塔刹,寓意笔头,整个形状酷是一支毛笔,故名“文笔塔”。古时的三佳村,不仅在西门北侧乾位修筑了文笔塔,早于此前就在南门东侧巽位建造有魁星楼,双峰相旺,彼此呼应,均为祀文昌、供魁星、兴科举、助文运之举。因历经岁月沧桑、风剥雨蚀,文笔塔身夯土多有剥落,塔尖摇摇欲坠。现三佳人正在集力抢修,以圆梦古人期盼子孙科举及第、人才辈出的拳拳情结和殷殷初衷。<br><br><br></h3> <h3><br><br>摄影 制作:董西平<br>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br>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br>山西同文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