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镜头为老兵“塑像”之一

沈庆堂

<p><b> 在入朝作战70周年曁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到来之际,谨以此篇献给宜阳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老兵!</b></p> <p><b>  英雄!是一个响亮的字眼。“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崇拜英雄的民族。习主席指出:崇尚英雄才会造就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b></p><p><b>  战争年代,有多少热血青年,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为了打败国内外一切反动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而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国家的功臣,是人民的功臣!国家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他们是祖国富有的精神财富,在入朝作战70周年曁抗日战争75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为参战老兵留下真实宝贵的影像是我们摄影人义不容辞的责任。</b></p><p><b> 当年宜阳共有2956名热血青年,分三批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他们有的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开城保卫战、十字架山战斗。浴血奋斗,壮烈牺牲,气壮山河;有的作为铁道兵,披荆斩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流血流汗,为朝鲜的和平及建设做出来贡献。共有220名宜阳籍志愿军战士壮烈牺牲,他们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将永远鼓舞着中朝人民,他们的美名将永载史册,万世流芳。</b></p><p><b> 让青年一代牢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英雄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应百倍的珍惜。</b></p><p><b> 2020年1月10日,宜阳县人像艺术摄影学会会长、宜阳县新联会副会长黄文成发起了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老兵拍摄主题活动。我跟随拍摄团队,踏着冰雪严寒,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从寒风凛冽的严冬,走到了春暖花开,走到了烈日炎炎的夏日,走到了硕果累累的秋日,历时八个月,走遍了全县的十六个乡镇,寻访八十余个村庄和一个工矿社区,多次驱车到洛阳拍摄,行程达2000余公里,拍摄并整理了138位参战老兵。其中,我参与拍摄的有114位。亲耳聆听他们讲述那战火纷飞的往事......</b></p><p><b> 老兵的精神激励着我们、感动着我们。我们用辛勤的汗水向即将到来的纪念入朝作战70周年曁抗战胜利75周年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情,而感到欣慰!</b></p><p><b> </b></p><p><b> </b></p><p><br></p><p><b> 致敬英雄</b></p><p><br></p><p><b>走遍宜阳大地,寻访老兵事迹。</b></p><p><br></p><p><b>战火硝烟英雄,人民不会忘记。</b></p><p><br></p><p><b> 2020年4月1日</b></p><p><b> </b></p> <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我镜头下的114位老兵</b></p> <p>李顺卿(1935年生)现年85岁,宜阳县樊村镇铁炉村人。1951年9月,16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3年)隶属第67军200师师直侦察连战士。参加“金城战役”等,在夜间侦察任务中带领战士先后两次抓获3名美军士兵,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1954年回国,在山东青岛修筑海防,1963年保送解放军第八步兵学校学习,1966年958团任3营营长。1971年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p> <p>老兵讲述:</p><p> 一次夜行军,忽然听到前面的战士大叫一声“妈呀”,我慌忙发现,这个战士不知怎么把别在屁股后面的手榴弹引绳拉开了,滋溜溜冒着白烟。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我慌忙跑了上去,解下手榴弹扔了出去,只见手榴弹还没有落地就爆炸了,避免了一场事故的发生。第二天,上级领导知道了这件事,亲切的称我是:小机灵鬼!</p><p> 一次,我带领10个战士,夜间摸到敌人碉堡前隐蔽起来,敌人哨兵出来解手,尿到我的头上也不敢动,等他提裤子时,迅速把他绊倒制服。战友们举着手榴弹冲进碉堡,打死了几个敌人,获取了文件,胜利而归,还缴获了一条美军毛毯,又一次立了三等功。</p> <p>功臣简历</p> <p>朝鲜为李顺卿颁发的立功证</p> <p>与老兵合影</p> <p>杨孟卷(1929年5月生)现年91岁,宜阳县樊村镇铁炉村人。1951年4月,22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5年)隶属67军200师独立侦察连侦察兵,参加“首洞山战役”等等。1956年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p><br></p><p><br></p> <p>杨 全(1932年2月生)现年88岁,宜阳县樊村镇铁炉村人。1951年4月,19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4年)隶属67军200师独立侦察连侦察兵,参加“首洞山战役”等等,身体多处被弹片击伤。1957年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p><br></p><p><br></p> <p>老兵讲述:</p><p> 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时,戴着大红花骑着高头大马在群众的欢送下从宜阳县城出发。</p><p> 1951年6月的一天夜里,步行过了鸭绿江。跋山涉水,艰苦行军一个月到达朝鲜金城前线。被编入独立侦查连一排一班。</p><p> 1952年除夕之夜,在排长带领下我班执行侦查任务时,有人踩到了地雷,一名老战士当场牺牲,班长在撤退的半路上也牺牲了。排长腿部受伤,天快亮的时候也不行了,临终时高喊:“毛主席万岁!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p> <p>张京朝(1927年11月生)现年93岁,宜阳县樊村镇任村人。1951年10月,21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1年半)隶属第19兵团63军参加“开城保卫战”等等。1953年随部到云南剿匪,1954年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p><br></p><p><br></p> <p>沈耀春,曾用名沈耀强(1930年6月生)现年90岁,宜阳县城关镇人。1947年初,17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隶属中原野战军,参加“解放洛阳战役”、“淮海战役”、“解放西南战役”等等。1955年1月进入重庆步兵学校学习(1年),毕业后担任0924部队运输连副连长,1961年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p><p><br></p><p><br></p><p><br></p><p><br></p> <p>沈耀春珍藏的革命军人证明书</p> <p>沈耀春珍藏的淮海战役纪念证</p> <p>沈耀春珍藏的纪念章和军功章</p> <p>苏学福(1934年2月生)现年86岁,宜阳县城关镇人。1952年8月,18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3年1月赴朝鲜(1年)隶属1军1师1团5连。参加“无名高地战斗”、“100反击战”等等,荣立个人三等功。1953年7月负伤回国治疗,1954年河南荣一校学习(1年),1955年12月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p><p><br></p><p><br></p> <p>王书臣(1932年11月生)现年88岁,宜阳县董王庄乡次古洞村人。1947年,15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隶属二野13军39师108团机关连情报员。参加“解放洛阳”、“解放郑州”、“解放开封”、“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西南”等战役。1955年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 <p>刘普化(1931年生)现年89岁,宜阳县董王庄乡洞子沟村人。1951年9月,20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4年),隶属67军200师独立高炮营,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1962年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 <p>老兵讲述:</p><p> 高小毕业后,当了村里的民兵,曾参加立顶山、磨中山的剿匪活动。</p><p> 1951年正月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秋天的一个夜晚,趟河过了鸭绿江。</p><p> 1952年秋天,参加了金化郡五圣山南麓的上甘岭战役。</p><p> 1953年7月27日停战,在朝鲜景冈山火车站守山荣立两个三等功。</p><p> 1954年归国到福建驻防,1956年复原到西北地质队工作。</p> <p>艾太冤(1933年1月生)现年87岁,宜阳县高村乡小里沟村人。1950年1月,15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数月)因身体原因回国,随部队在河南柘城(6年),参加在新乡的剿匪战斗,荣立个人三等功。1957年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 <p>与老兵合影</p> <p>张孟怀(1930年1月生)现年90岁,宜阳县董王庄乡凤阳河村人。1950年,20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1年赴朝鲜(3年多)隶属64军192师574团1营独立排炮兵。参加“马良山战役”等等,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1956年3月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p><br></p><p><br></p> <p>老兵讲述:</p><p> 美军战败溃退,美军官准备乘坐直升机逃跑,已经爬上了悬梯。正当这时,我们的战士冲了上去,抱住美军官的双腿,下面的战士再抱住我们士兵的腿,就像猴子捞月一样,硬把美军官拽了下来,没有放一枪一弹,把他活捉了。</p> <p>复原军人证明书</p> <p>功臣简历</p> <p>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赠送的茶缸</p> <p>彭敬吾(1929年11月生)现年91岁,宜阳县高村乡汪汴村人。1949年10月,20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5年)隶属西南军区第二野战军警卫连。参加“昌都战役”,后进去西南军政大学学习(半年)。1954年9月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 <p>彭天星(1931年生)现年89岁,宜阳县高村乡王沟村人。1951年5月,20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3年)隶属5035部队。1957年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p><br></p><p><br></p> <p>老兵讲述:</p><p> 1951年初,听了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宣传,热血沸腾,写了血书,决心参军,家里人不同意,6月份终于做通了家人的工作,如愿参军。</p> <p>王小川(1931年11月生)现年89岁,宜阳县高村乡王沟村人。1951年2月,20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1年)隶属独立10团,1952年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 <p>雷喜生(1932年6月生)现年88岁,宜阳县韩城镇官东村人。1951年4月,19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7月赴朝鲜(5年)隶属67军200师师部通讯兵。1956年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p><br></p><p><br></p> <p>叶文松(1929年2月生)现年91岁,宜阳县韩城镇仁厚村人。1947年,16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参加“淮海战役”等等。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5年)隶属64军191师,参加“马良山战役”等等,少尉军衔。1957年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p><p><br></p><p><br></p> <p>周学子(1929年生)现年91岁,宜阳县韩城镇王窑村人。1950年1月,21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隶属19军55师164团2营4连。1955年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p><br></p><p><br></p> <p>杨小和(1935年10月生)现年85岁,宜阳县韩城镇西关村人。1951年7月,16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1年)隶属67军200师,作战负伤回国治疗,后在某军区司令部任通讯兵(5年)。1957年从部队复原分配到洛阳耐火材料厂。</p><p><br></p><p><br></p> <p>郭林彪(1935年生)现年85岁,宜阳县白杨镇二区人。1952年,17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5年)隶属1军1师2团,参加“马良山战役”等等。1957年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p><br></p><p><br></p> <p>复原建设军人证明书</p> <p>田定卯(1929年10月生)现年91岁,宜阳县白杨镇二区人。1952年,23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3年半)隶属1军1师2团3营9连1排2班战士,参加“老土山战斗”等,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1956年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 <p>刘福建(1934年11月生)现年86岁,宜阳县白杨镇二区人。1950年,16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2年),在战斗中曾救过两名朝鲜老百姓。1952年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p><br></p> <p>党石头(1927年4月生)现年93岁,宜阳县白杨镇子山村人。抗战时期入伍,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p> <p>张根雷(1934年11月生)现年86岁,宜阳县白杨镇高头村人。1952年10月,19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5年)隶属1军2师6团1营1连,参加“马良山战役”等等,荣立个人三等功。1957年3月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p><br></p><p><br></p> <p>郭灵召(1931年10月生)现年89岁,宜阳县白杨镇三区人。1952年,21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4年)隶属10军10师侦察连侦察兵,参加“马良山战役”等等,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1957年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p><br></p><p><br></p> <p>老兵讲述:</p><p> 参军前,就加入了共青团员,1948年任儿童团团长,抓获了陷害白杨革命烈士蔡龙章的刽子手蔡云章,荣获“剿匪反霸治安模范”称号。</p><p> 1953年4月,进入马良山阵地。一次,在连长带领下,到地方阵地侦查,中了埋伏,连长踩住了敌人的枪口,战斗短暂激烈。最后抓住了一个英国俘虏,他死活不走,只好用担架把他抬回来。多次冒着枪林弹雨去送信,荣立三等功。</p><p><br></p> <p>闫团须(1931年9月生)现年89岁,宜阳县白杨镇南留村人。1951年3月,20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4年)隶属67军200师600团通讯兵,参加“十字架山战斗”、“金城战役”等等,荣立集体三等功。1956年10月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p><br></p><p><br></p> <p>李长太(1933年2月生)现年87岁,宜阳县白杨镇二区人。1951年4月,18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3年)隶属67军200师600团3营8连通讯兵,参加“十字架山战斗”等等,荣立个人三等功,后担任代理排长。1954年随部队在青岛崂山守护海岛,1957年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p><br></p><p><br></p> <p>老兵讲述:</p><p> 1953年初在营部给参谋长当通讯兵。电话线常被炸断,就跑步从营部到连队之间送信。一次,头被机枪打中,头皮也被揭掉一块,满脸是血,咬着牙依然完成任务,荣立三等功。</p> <p>朱洪水(1935年1月生)现年85岁,宜阳县白杨镇石垛村人。1950年10月,16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3年)隶属63军189师566团通讯兵,参加“马良山战役”等等。1953年9月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p><br></p><p><br></p> <p>贾大团(1936年4月生)现年84岁,宜阳县白杨镇石垛村人。1954年12月,18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8个月)隶属149师独立工兵营。1958年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p><br></p><p><br></p> <p>贾大团珍藏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胸牌</p> <p>王 拴(1935年7月生)现年85岁,宜阳县白杨镇五区人。1952年还在求学时期投笔从戎,17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3年)隶属1军1师卫生营,参加“朝鲜反击战”,荣立个人三等功。1955年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继续读完高中,考入南京航空学院。</p> <p>三等功证明书</p> <p>冯 涛(1931年11月生)现年89岁,宜阳县锦屏镇河下村人。1952年10月,21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3年)隶属1军7师后勤处卫生员,参加“金诚反击战”等等,身体多处被弹片击伤。1955年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p><br></p><p><br></p> <p>索邦治(1930年12月生)现年90岁,宜阳县锦屏镇漫流村人。1950年底,20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3年)隶属63军187师561团3营,参加“马良山战役”等等,荣立个人三等功。1956年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p><br></p><p><br></p> <p>老兵讲述:</p><p> 在一次战斗间隙,大家顺战壕望防空洞躲避,正在行走间,一颗子弹从敌方阵地打来,躲闪不及,正好打在我的鞋底上,差一厘米就要打住我的脚,侥幸未伤。</p><p> 在一次全营大追击中,大家毫不畏惧勇往直前,战斗间隙修整,忽然不见二连连长,营长立即派人骑马回去寻找,在途中只找到二连连长的一直胳膊,消息传来,大家抱头痛哭。</p> <p>韩同生(1930年5月生)现年90岁,宜阳县锦屏镇后庄村人。1950年1月,20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7年)隶属63军56团担架连担架兵,参加“开城保卫战”等等。1957 年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p><br></p><p><br></p> <p>亢 凡(1928年12月生)现年92岁,宜阳县莲庄镇马回村人。1949年,21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隶属第四野战军,1951年随部队参加广西剿匪。1951年1月赴朝鲜(2年)隶属铁道兵第9师25团警卫连。1955年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p><br></p><p><br></p> <p>亢凡珍藏的的入党志愿书</p> <p>李 钦(1933年10月生)现年87岁,宜阳县莲庄镇鲍窑村人。1951年1月,18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0月赴朝鲜(3年),1953年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p><br></p><p><br></p> <p>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p> <p>胡连元(1934年11月生)现年86岁,宜阳县莲庄镇涧河村人。1952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6年)隶属1军1师6团6营。参加“马良山战役”等等。1958年复原回到家乡。</p> <p>梁 万(1931年1月生)现年89岁,宜阳县莲庄镇四岭村人。1951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0月赴朝鲜(2年)隶属63军100师561团,参加“开城保卫战”等等。1953年随部队在河北(10年)63年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p><br></p> <p>刘克宽(1935年3月生)现年85岁,宜阳县莲庄镇礼渠村人。1953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3年)担任军医。1956年西安茯校学习,1961年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p><br></p><p><br></p> <p>王现在(1930年10月生)现年90岁,宜阳县莲庄镇人。1947年,17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淮海战役”、“解放西南”、“解放华北”等等。1952年送新兵赴朝鲜(4个月),1956年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p><br></p><p><br></p> <p>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p> <p>王现在珍藏的纪念章和军功章</p> <p>赵根怀(1932年5月生)现年88岁,宜阳县柳泉镇鱼泉村人。1952年8月,20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4年)隶属1军1师1团3营3连冲锋枪手,参加“100高地”、“42高地战斗”等等。1957年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p><br></p><p><br></p> <p>老兵讲述:</p><p>我的命是三个战士的生命换来的。一天晚上,全班正在坑道战间修整,我坐在离坑道口较近的地方。突然,敌人的一发炮弹在附近爆炸,把我打闷在那里,浑身是血,不省人事。连长、指导员赶紧组织抢救。简单包扎后,派4名战士用担架送往后方。途中,遇到敌人机枪扫射,三个战士壮烈牺牲,剩下的一名战士不顾一切,翻山越岭20里,把我背到了医院及时进行了手术,保住了性命。经诊断,头左部、右眼、小腿等多处受伤。</p> <p>高三喜(1932年10月生)现年88岁,宜阳县柳泉镇南村人。1952年8月,20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3年1月赴朝鲜(4年)隶属1军1师1团3营,先后参加了“100高地”、“42高地”、“12高地战斗”。1956年4月进入解放军第二步兵预备学校学习(1年)。1957年10月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p><p><br></p><p><br></p> <p>高三喜珍藏的缴获美军的勺子</p> <p>王有曾(1933年2月生)现年87岁,宜阳县柳泉镇河东村人。1951年3月,18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5年)隶属20兵团200师599团1营3连,参加“首洞山攻坚战”、“十字架山战斗”等等。1956年5月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p><br></p> <p>焦哥子(1933年月3月生)现年87岁,宜阳县柳泉镇龙潭村人。1950年10月,17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3年)隶属1军1师1团3营重机枪手,参加“100高地”、“42高地”等战斗。1953年随部队在河北建设兵营(5年),1958年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p><br></p><p><br></p> <p>杜广益(1928年11月生)现年92岁,宜阳县三乡镇仁村村人。1949年7月,21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了多次国内剿匪的战斗。1951年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 <p>回乡转业建设军人登记表</p> <p>石双信(1932年3月生)现年88岁,宜阳县三乡乡滩子村人。1949年10月,17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8年)隶属2野4兵团通讯连,参加了“淮海战役”等等。1957年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 <p>段 岁(1936年4月生)现年84岁,宜阳县上观乡红涧村人。1955年,19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3年)战后清战,志愿朝鲜建设。1958年复原回到家乡。</p> <p>徐么环(1931年1月生)现年91岁,宜阳县上观乡三合坪村人。1950年12月,19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3年)隶属63军担架团。1953年12月回到祖国,做为志愿军代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1954年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 <p>老兵讲述:</p><p> 在一次运送伤员途中,突然遭遇敌机轰炸,胳膊、腿被打伤,只好一瘸一拐随大家一起向后方撤退,不知不觉中掉了队,中了敌人埋伏,被敌人抓了俘虏,押往南朝鲜。1953年7月交换俘虏时又回到了志愿军部队。</p><p> 回国后,作为志愿军代表,在天安门广场收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p><p> (徐么环语言有障碍,本文由儿子徐酩洧 口述)</p> <p>赵占超(1931年11月生)现年89岁,宜阳县上观乡柱顶石村人。1950年,19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5年)隶属50军150师448团通信连。1957年复原回到家乡。</p> <p>复原军人证明书</p> <p>吕振华(1935年9月生)现年85岁,宜阳县香鹿山镇后庄村人。1951年8月,16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1年半)隶属9021部队。1956年2月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 <p>赵春功(1929年4生)现年91岁,宜阳县香鹿山镇黄窑村人。1978年10月,19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宜北县独立营),12月随部队参加“淮海战役”、“解放中南、”“解放大西南”等战役。1956年11月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p><br></p><p><br></p> <p>吕振电(1935年9月生)现年85岁,宜阳县香鹿山镇邵窑村人。1955年1月,20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8个月)属工程兵,完成战后建设后,随部队回东北吉林,隶属169部队独立2分队,后调入147师独立工兵营(5年)。1959年12月从部队复原分配洛阳耐火厂工作。</p><p><br></p><p><br></p> <p>夏同顺(1934年10月生)现年86岁,香鹿山镇锁营村人。1951年3月,17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3年)隶属67军200师600团2营16连,参加“133高地”、“152高地”等等战斗。1954年12月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p><br></p><p><br></p> <p>张永发(1937年3月生)现年83岁,宜阳县香鹿山镇夏街村人。1955年1月,18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半年)隶属50军149师工程兵。1958年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 <p>楚振京(1934年12生)现年86岁,宜阳县香鹿山镇寻村村人。1948年1月,14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任司令部机要处警卫员,12月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中南”、“解放大西南”等,荣立个人一、二等功各一次。1955年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 <p>樊振邦(1929年5月生)现年91岁,宜阳县香鹿山镇寻村村人。1950年底,21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3年)隶属50军150师448团1营2连,参加“艾岛战斗”等等,荣立个人三等功。1957年从东北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p><br></p> <p>闫忠和(1936年4月生)现年84岁,宜阳县香鹿山镇叶庄村人。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8月赴朝鲜(半年)隶属第四野战军独立团。1953年2月随部队到广东隶属空军地勤(4年),1957年从7月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p><br></p><p><br></p> <p>赵信和(1931年4月生)现年89岁,宜阳县香鹿山镇砖古窑村人。1951年3月,20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5年)隶属67军200师,参加“133高地”、“41号阵地”战斗等等。1956年1月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p><br></p><p><br></p> <p>翟 六(1929年11月生)现年91岁,宜阳县香鹿山镇黄窑村人。1948年10月,18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3年9月,24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2年)隶属63军187师,1973年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p><br></p><p><br></p> <p>王公田(1936年6月生)现年84岁,宜阳县张午镇张午村人。1952年,18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5年)隶属209军1团3营9连,参加“马良山战役”等等。1957年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p><br></p> <p>老兵讲述:</p><p> 有一次夜里行动,我是班长,带了三个人去侦查。我们悄无声色的接近敌人,在离他们几十米远处,能看见钢盔了,突然袭击,敌人不善夜战,也毫无准备,他们是南朝鲜人,24名都被我们下了枪,乖乖当了俘虏。我们3人押送他们带回连队,收到了表扬。</p> <p>戴秀英,女,(1934年2月生)现年86岁,宜阳县张午镇岳社村人。1950年,15岁在新疆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隶属新疆军区生产兵团8师后勤部文艺兵、缝纫工(10年)。曾申请到抗美援朝一线,但因身体健康原因,没有被上级批准。1962年随同丈夫复原回到家乡。</p><p><br></p><p><br></p> <p>戴秀英珍藏的复原军人证明书</p> <p>王修拉(1933年6月生)现年87岁,宜阳县张午镇张午村人。1950年1月,17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隶属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127师381团,参加“解放海南岛战役”等等。1954年2月从部队复原回到家乡。</p><p><br></p><p><br></p> <p>  未完待续,请看:</p><p>我用镜头为老兵“塑像”之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