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紫禁城1-前三殿

zhu-jr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2ytjtzol" target="_blank">走遍紫禁城2-后三宫</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2ytsxkpc" target="_blank">走遍紫禁城3-御花园</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2ywpv9at" target="_blank">走遍紫禁城4-慈宁宫、西六宫</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2yz3dn75" target="_blank">走遍紫禁城5-奉先殿、东六宫</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o2kkla9" target="_blank">走遍紫禁城6-文华殿、武英殿</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o2pe447" target="_blank">走遍紫禁城7-宁寿宫</a></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总体概况</b>🍃</p> <p class="ql-block">👆网上下载的紫禁城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网上下载的平面图,目前对外开放部分大致如下:</p><p class="ql-block">1、西路从南至北大致有英武殿(家具馆、陶瓷馆)、冰窖、慈宁宫花园、慈宁宫(雕塑馆)、西六宫等;</p><p class="ql-block">2、中路从南至北有午门(进口处),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前三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为后三宫,天一门、钦安殿、承光门、顺贞门,为御花园;神武门(出口处)。<br></p><p class="ql-block">3、东路从南至北有文华殿(庙堂仪范)、箭亭(武备展)、奉先殿(钟表馆)、宁寿宫(珍宝馆)、东六宫等。</p> <p class="ql-block">👆中轴线南段从南至北分别为: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属紫禁城建筑的外朝部分,统称前三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0px;">🌿午门🌿</b></p> <h3>👆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因为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所以名为午门。<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日常午门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公布俘虏是押送刑部还是释放。每逢重大典礼及重要节日,都要在这里陈设,体现皇帝的威严仪仗。</span>这是午门的全景</h3> <h3>👆午门的造型是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因形如展开的雁翅,所以又叫雁翅楼。往常午门城楼对外开放,举办各种展览,并连通故宫四周的城墙一并开放,在城墙上走一走,能看到不一样的紫禁城。遗憾,疫情期间闭门谢客。</h3><div>备注:午门展览终于对外开放,展览具体内容见文章最后部分。<br></div> <h3>👆雁翅楼南北两端,各有重檐攒尖顶阙亭一座,与正殿形成五峰突起之势,像是凤凰展翅,古时宫阙南门惯以朱雀门名之,故而俗称其为五凤楼。<br></h3> <h3>👆午门门洞从正面看是长方形的,从背面看却是拱券型的。仔细看后才明白,方型侧用于装门,门的宽度就是方型门洞的深度,以满足门的开启,其余深度部分则均是拱券型的。在紫禁城其它各处门洞均有如此设计的门,方和拱相组合。</h3> 👆午门从正面看似乎只有三个门洞,可是从背面看却有五个门洞,其实在正面两侧的腋下有小门,也可通往太和门,这个小门分别叫左掖门和右掖门。 👆午门匾额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b><b style="color:rgb(25, 25, 25);">🌿太和门区域🌿</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协和门、南:午门、西:熙和门、北:太和门,太和门两侧:贞度门(西侧)、昭德门(东侧),广场中央为内金水桥。</p> <h3>👆从午门走进内金水桥、太和门。</h3> 👆午门背面及内金水桥,两侧坡道可以上楼,从背面可见五个拱券型大门。 👆太和门全景,从左至右分别为:熙和门、贞度门、太和门、昭德门、协和门,广场中央的内金水桥。 👆太和门广场前内金水桥及左侧贞度门、右侧昭德门 <p class="ql-block">👆内金水桥(五座石拱桥)位于太和门前的内金水河上,建于明初,这是内金水桥的侧面,照正面全景最佳位置是午门城楼上面,可惜上不了,照不成。</p> <p class="ql-block">👆中央的那座为御路桥,专供皇帝通行,桥长20多米,桥宽约6米,两侧汉白玉栏杆,望柱头雕云龙纹饰,制为五桥之首。东西两侧各二座,长宽依次递减,望柱头为二十四气纹饰,为王公大臣、文武官员等通行。</p> <p class="ql-block">👆中央石拱桥栏杆的云龙柱头</p> 👆内金水桥,据说河上的五座桥好像搭在弓上的五支箭,代表着仁、义、礼、智、信。 👆左侧的太和门,中间的协和门、右侧的午门,以及内金水桥 👆左侧的午门、中间的熙和门、右侧的太和门,以及内金水桥。 👆协和门,可通往文华殿。 👆协和门匾额,匾额在门的外侧 <h3>👆协和门前的栏杆,栏杆上的柱头有24道弦纹,叫做二十四节气柱头,它们仅次于龙凤柱头。</h3> 👆熙和门,可通往英武殿。 👆熙和门匾额,匾额在门的外侧。 👆熙和门前的栏杆,在这些柱头上面有从顶端垂直向下的孔,有的还有侧向小孔相连,它是古代的一种报警器,也是专门为皇家设置的,叫作石别拉,又叫石海肖。 👆据说当年在这一带值岗的禁军身上都带着一种小铜角,用铜做的一种像牛角一样的小号,一旦遇到危险,就会把铜角插到孔中用力的去吹,柱头就能够发出一种非常尖锐,而且传得非常远的声音,如果这些柱头都吹响的话,整个紫禁城都能听得到,这就是一种报警装置。名字&lt;石别拉&gt;是一个带有满语风格的名字,它们可能是清朝初年设置的。 👆从左至右分别为:贞度门、太和门、昭德门。 👆太和门,紫禁城外朝正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奉天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门,在明代为皇帝早朝“御门听政”处,清顺治元年(1644年),顺治帝入关后在此即皇帝位,并颁布了第一道大赦令。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称太和门,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毁于大火,次年重建。 <p>👆太和门前铜狮子像,在紫禁城共摆放着6对狮子像,分别是:太和门、养心门、宁寿门、养性门,长春宫。其中长春宫的最小,不到1米高。狮子头上的45束发髻呼应皇帝的九五至尊的称谓,头身是圆的,底座是方的,体现中国古人天圆地方的地理认识。</p> <p>👆公狮脚踩绣球,象征掌握社稷。</p> <p>👆母狮抚摸幼狮,象征子嗣昌隆。</p> 👆铜狮子像下部的铜基座 👆太和门前东边带底座的石亭子,西边带盖的石盒子。这一亭一盒,代表着一册一宝,册就是玉册,宝就是玉玺,它们代表着皇帝的皇权正统。这是石亭子 👆这是石盒子 👆楼梯中央的石雕板,从下往上拍。 👆楼梯中间的石雕板,从上往下拍。 👆太和门匾额 👆太和门内景,是皇帝御门听政的地方,清朝的康熙将御门听政从太和门移至乾清门。 👆侧面,立柱林立。 👆立柱及屋顶 👆太和门东侧的昭德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东角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弘政门,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名昭德门,昭德意为彰明美德。光绪十四年(1888年)毁于大火,次年重建。明清二代大朝,文官由此门进退。清代为侍卫值宿处。 👆昭德门匾额 👆太和门西侧的贞度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西角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宣治门,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名贞度门,贞度为端正法度。光绪十四年(1888年)毁于大火,次年重建。明清二代大朝,武官由此门进退。清代为侍卫值宿处。两侧的铁缸是宫中现存最古老的太平缸,它们铸造于明弘治四年(1491),已经有五百多岁了。 👆贞德门匾额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center;"> <b style="color:rgb(25, 25, 25);">🌿太和殿区域🌿</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体仁阁、左翼门,南:太和门、西:弘义阁、右翼门,北:太和殿,太和殿两侧:中右门(西侧)、中左门(东侧)。</p> 👆昭德门、太和门、贞度门的背面。 👆从左至右分别为:弘义阁、右翼门、中右门、太和殿、中左门、右翼门、体仁阁。 👆从左至右分别为:中左门、左翼门、体仁阁 👆放大近看,从左到右分别为:中左门、左翼门。 👆中左门 👆左翼门 <h3>👆<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体仁阁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文楼,嘉靖时改称文昭阁,清初改体仁阁。清代康熙皇帝曾经在体仁阁举行博学鸿词科考试,招揽名士贤才。乾隆朝以后,这里就做了内务府的缎库。</span></h3> 👆体仁阁匾额 👆从左至右分别为:弘义阁、右翼门、中右门 👆中右门 👆右翼门 <h3>👆弘<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义阁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武楼,嘉靖时称武成阁,清初改称弘义阁。清代为内务府银库,收存金、银、制钱、珠宝、玉器、金银器皿等。皇帝皇后筵宴所用金银器皿由银库预备,用完后仍交该库收存。</span></h3> 👆弘义阁匾额 👆从左至右分别为:中右门、太和殿、中左门。 <h3>👆太和殿是紫禁城中的至尊金殿,即民间所谓皇宫中的“金銮宝殿”,这里是皇帝举行重大朝典之地。初建于明永乐年(15世纪初),后经数次灾毁和重建。明嘉靖朝改名皇极殿。满清建都北京后改为今名,蕴含天下和谐的宏旨。现在的太和殿是清康熙年重建并留存下来的,是现存中国古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建筑,从建筑的面积开间等方面来说,和它可以一较高下的还有:太庙大殿和长陵祾恩殿,三座大殿的建筑形式一样,大小也相仿。</h3> 👆太和殿有3层台阶,简称三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 👆三台龙头,整个三台上下共有1142个龙头。每个龙头的嘴中间都有一个圆孔,圆孔的另一端通到望柱的里面,用于排水,水龙头可能就是这么来的。 <h3>👆如果赶上大雨,1142个龙头会一起喷水,形成千龙吐水的奇观,届时,千多条白练从龙口喷出,天地之间一片水声,非常壮观。</h3> 👆楼梯中央的石雕板 👆石雕板局部 <h3>👆<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太和殿又称奉天殿或皇极殿,俗称金銮殿。是举行封赏大典的地方,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span><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如皇帝登基、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span></h3>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等级最高的宫殿,最明显的特征就在太和殿的檐角上。中国古代建筑檐角脊兽的多少,代表着建筑的等级,最高等级的建筑装饰有九只脊兽,而太和殿则装饰了十只,就是在最后加上了一只雷震子模样的小兽,它的名字叫行什,排行第十就叫行什。 👆太和殿脊兽的次序是:龙、凤、狮子、海马、天马、押鱼、狻猊、獬豸、斗牛、行什。 <h3>👆太和殿是龙最多的地方,据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做过统计,殿外:大脊、围脊、檐角檐下28条,屋脊琉璃瓦2604条,外檐额坊等处彩绘2068条,门扇、裙板贴金团龙200条,前后檐窗上24条,隔扇及窗的鎏金饰件3440条。殿内:梁枋、暗柱彩画龙纹1540条,暖阁梁枋彩画龙纹244条,内檐额枋和玺彩画803条,横竖梁枋间井口天花1720条,太和殿藻井大龙小龙17条,蟠龙宝座屏风台基414条,沥粉蟠龙金柱6条,正殿东西北三面墙壁364条,东西暖阁门扇194条,紫檀木的雕龙大柜178条,整个太和殿内外装饰各种形式的龙约有13844条。</h3> 👆房梁上的龙 👆大门上的龙 👆太和殿匾额 👆殿前西侧的嘉量,嘉量有方有圆,午门外和太和殿前都是方形的,乾清宫前是圆形的。 👆殿前西侧的铜龟 👆殿前东侧的日晷 👆殿前东侧的铜雀 👆如今已无法感受殿内的壮观气势,门前一道栏杆,廊道立柱一道栏杆,台阶下还有一道栏杆,层层栏杆外只能远远望望,真不爽,还不如关门呢。 👆殿内景,现在连门口都不让站,要站在台阶外面,所以无法照得内部全景。 👆网上下载的太和殿内景,殿正中的“建极绥猷”匾,为乾隆御笔。所谓“建极绥猷”,是说天子要上体天道,下顺民意,用中正的法则治理国家。“极”是屋脊栋梁,建极就是要建立中正的治国方略。绥是顺应之意,猷为道,为法则。这块匾挂于太和殿中,正是说明了历代皇族的治国理想。站在这方匾下,天天仰视,自然有心怀天下的使命之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0px;">🌿中和殿、保和殿区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太和殿、中间:中和殿、北:保和殿,保和殿两侧:后右门及崇楼(西侧)、后左门及崇楼(东侧),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均建在三台上。与后三宫的建筑布局风格相近,明显的不同点就是栏杆,此处均为汉白玉栏杆,而后三宫均是黄绿琉璃栏杆。</p> <h3>👆太和殿背面,由于离中和殿较近,无法展开拍它的正前方全景。</h3> 👆从左至右分别为: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 👆中和殿及周边建筑全景 👆中和殿,皇帝在太和殿参加盛大典礼或朝会前,接受司礼官员们朝贺的场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初名华盖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中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名中和殿。“中和”出自《礼记》,意即凡是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殿顶正中安铜胎鎏金宝顶。 👆大门及匾额,同样层层栏杆无法亲近。 👆中和殿内景 👆网上下载的中和殿内景,宝座上方悬挂着乾隆帝御笔“允执厥中”匾,寓意施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 <h3>👆保和殿侧面,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几经焚毁、重建。现存主体梁架仍为明代建筑。明初称谨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称保和殿,“保和”出自《周易》,意即保持万物和谐。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这里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在此宴请少数民族王公大臣。清初,后三宫修复前,顺治帝、康熙帝曾在此居住,并相继易名为位育宫、清宁宫。顺治皇帝大婚在此举行。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这里成为“殿试”的固定场所。</h3> <h3>👆<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保和殿典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意为神志专一,保持宇内和谐,才能福寿安乐,天下太平。</span></h3> 👆保和殿匾额 👆保和殿内景 <h3>👆网上下载的保和殿内景,殿内悬挂着乾隆皇帝的御笔“皇建有极”匾,意即人君建立天下最高准则。</h3> 👆保和殿西侧的后右门及崇楼 👆后右门 👆后右门匾额 👆保和殿东侧的后左门及崇楼 👆后左门 👆后左门匾额 👆崇楼 👆崇楼的檐角 👆大殿建筑两侧的铜缸。铜缸、铁缸统称太平缸,明代的古朴,但是比较粗糙,铁缸多为分铸焊接,接痕明显,铜缸两耳都带有铁环。清代的则一体铸就,两耳加兽面铜环,看上去十分华美。紫禁城现存大小铜铁缸二三百口,其中有22口铜缸是鎏金的,它们分别摆放在三大殿的高台上,乾清门广场和乾清宫月台前。除乾清宫前四只为明代的,其余十八只都是乾隆年间所铸。宫中现存最古老的太平缸在贞度门前两侧,它们铸造于明弘治四年(1491),已经有五百多岁了。 <h3>👆保和殿区域东西两侧无门无殿,只有拱券廊道和一排矮房小屋。</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 style="font-size:20px;">午门展览</b>🍃</p><p class="ql-block"> 午门位于紫禁城南端,是紫禁城的正门,上方城楼经过三年疫情关闭后,终于又重新开发了,但比起疫情前,仅开放了正殿及东西雁翅楼,而两侧的城墙及东南、西南角楼均未开放,经打听以后开放的可能性甚微,遗憾至极。但愿能出现开明的院长多多开放领地,给百姓多多开开眼界。</p> 👆按规定的路线从午门正门进入,在西侧楼梯上城楼。去前还以为午门展览是独立故宫外的展览,可以不必买故宫门票,但在预定时才发现也得先购门票,才能预定展览参观票。远处的神秘建筑非故宫的一部分,不过估计要和紫禁城长期共存了。 👆楼梯上向北远眺,故宫内太和门广场西面部分。 👆楼梯上向南远眺护城河 👆城楼上向南远眺国家大剧院和人民大会堂 👆进入城楼走廊,向南远眺端门、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西雁翅楼等西侧部分的建筑。 👆放大细看国家大剧院 👆从午门正殿门口远眺端门与午门之间的广场,这里是进入故宫的大门,售票、安检、验票,人流不断。 👆进入城楼走廊,向南远眺东雁翅楼、太庙、国家博物馆等东侧部分的建筑。 👆放大细看国家博物馆 👆城楼正殿南侧的走廊 👆午门城楼建筑局部 👆东侧出口楼梯上远眺城墙、角楼 👆远眺北京最高楼中国尊、王府井百货大楼等 👆远眺东方广场、北京饭店。 👆楼梯上向北远眺,故宫内太和门广场东面部分。 👆午门正殿展出了历史之遇-中国与西亚古代文明交流展 👆西周颂簋 👆青花瓷,是中国先进制瓷工艺与西亚颜料及审美意趣完美结合的产物。自唐代初创、元代复兴,至明清时期蔚为大观、享誉世界。西亚地区钻矿资源丰富,釉下彩陶不乏对钴蓝元素的使用。其中,以盛于公元9-10世纪的白釉蓝彩陶为代表,这种陶器最早出现于今伊拉克地区,以低温烧制而成,唐青花独特的纹饰图案很有可能与此相关。 👆左下:三足炉、右下:青花菊瓣折枝花纹花浇、右上:青花缠枝花纹七孔方瓶 👆西亚发现的中国青花瓷-青花束莲纹盘 👆玻璃彩绘描金双耳瓶,此瓶为马穆鲁克王朝时期精美的玻璃画珐琅油灯瓶,原用于清真寺或皇宫。采用吹制法成型。浅灰色透明玻璃质,敞口,长颈,溜肩,垂腹,通体描金并以红彩勾勒繁密的图案,主体纹饰为图案化的古兰经纹,器身分布多枚蓝地描金圆形纹章,纹章中心双圈内绘有14世纪伊斯兰文化地区典型的双鸟纹样。 👆午门东雁翅楼展出了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华展 👆进门部分 👆狮身人面图案釉砖 👆人物像 👆植物纹灰泥板饰 👆釉上彩人像釉砖 👆左:雷伊风格米纳伊彩狮身人面对兽纹釉陶碗、右:雷伊风格米纳彩骑骆驼人物纹釉陶碗 👆青铜香炉 👆左:黄铜烛台、中:双头黄铜烛台、右:黄铜烛台 👆叶海亚•埃本•贾法尔库非体铭文墓碑 👆拉斯特彩誊抄体铭文砖 👆开光露胎镂空孔雀牡丹纹清华缠枝莲纹执壶 👆午门西雁翅楼展出了埃尔奥拉-阿拉伯半岛的奇迹绿洲 👆带有花纹图案的石头 👆带有文字图案的石头 👆各种用具 👆各种农具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谢谢光临😊</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