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文言文教学,我的脑海里就是枯燥无味的“翻译”、“倒装”、“通假字”等知识点。听完罗老师的课我才发现,原来文言文课堂是这么的生动有趣。在这堂文言文课堂中我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名师的睿智风采,一场又一场的思维风暴如屡屡春风拂过,掀起心中的层层波澜。<br><br> <div> 课堂一开始,罗老师便直奔主题,让班长找出班上“学这篇文言文最困难的学生”来读一读这篇文言文。这让我突然明白,课堂上不能仅仅关注好学生的学习程度,只有程度最低的学生才能反映出本堂课的难点所在。 </div><div> 在课堂上罗老师并不急于设置主线问题,而是让学生模仿“杨氏之子”自我介绍,学生们争先恐后,回答的不亦乐乎,课堂气氛极为融洽。可当问到爸爸该怎样称呼时,“潘氏之父”“李氏之妻”“谢氏之女”,一个个答案让人忍俊不禁,学生们懵了,罗老师耐心等待。真是充满尊重和鼓励的课堂!同时,罗老师指引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悄然埋下了本课“惠”的种子。整堂课中,古文和礼仪贯穿其中。老师要求用文中语句回答;模仿课文第一句话,夸一夸身边的同学......虽未翻译,但是学生对于第一句话的意思在反复介绍同学的过程中早已了然于胸。让学生在实践表达中感悟文章含义,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主导”的课堂。</div> 整节课罗老师紧紧围绕“甚聪惠”开展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环节。先是让学生们去问中寻找哪些语句能够看出杨氏子“甚聪惠”,接着抓住“惠”字,与今日的“聪慧”相对比,借助“未闻”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杨氏子不仅有过人的智力,更有“以德报怨”的高贵品德。在无形的讲课中为学生揭开这“惠”的种子的神秘面纱。<br> 除此之外,罗老师不仅仅局限于单篇文言文的内容教学,更是将文言文的文章特点融入其中,以点看面,带领学生领会文言文的语言之美,感受中华传统文学的语言之精妙。 三则文言文在层层推进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孩子们的心里,让孩子们读得懂、看得懂,跟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轻松地打开文言的世界。“好玩”,多么贴近孩子的世界,罗老师的课堂就是这样让孩子们在“玩”中走进了文言文的世界,为孩子今后文言文的学习种下了一颗“惠”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