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2017年5月26日-30日我们陪同92岁的父亲、85岁的母亲回山西平陆老家探亲。</b></p><p><b> 清晨,位于徐州立达路12军干休所父母家的庭院里,已然是阳光明媚,我们准备要出发了!</b></p> <p><b> 在徐州东站候车大厅,准备乘坐高铁由徐州至三门峡,过黄河大桥就到达目的地山西平陆了,全程需两小时左右。</b></p><p><b> 按照92岁老父亲和85岁老母亲的行程安排,此行主要是回忆家谱,祭奠祖先,看望亲戚,探访老宅。</b></p><p><b> 父亲要手持摄像机拍摄记录,我们也要跟着做田野考察。</b></p> <p><b> 92岁的老父亲精神状态很好,在高铁车厢内仔细观察,拍摄器材也已经准备就绪。</b></p><p><b> 父亲要寻找1938年他12岁时就读的学校旧址,1939年他13岁就参加八路军离开了平陆,只是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回过家乡。并要寻找我祖父上世纪二十年代任职中学校长的学校旧址,祖父杨仁义是平陆县志上记载的知名人士,史称“平陆三杰”。还要寻访抗日战争期间129师和晋冀鲁豫军区及游击队的旧址,回顾历史,澄清事实。</b></p> <p><b> 我们分别乘坐亲友们自驾的两辆商务车,从三门峡高铁站开往平陆县城,沿路可以看到当地的风景和新建的楼房。</b></p> <p><b> 车过黄河大桥,这座跨省大桥联接着河南省和山西省,桥梁的对面就是山西省平陆县城了,车程约为30分钟。</b></p> <p><b> 在三门峡高铁站出站口,亲戚们都来迎接了,热情地搀扶着父母,互致问候。</b></p> <p><b> 平陆县城高楼林立,街道宽阔,虽然还是属于贫困县,但是城市建设初具规模。</b></p><p><b> 平陆简介:平陆县属山西省运城市,在秦、晋、豫交接处三角地带。平陆县北接中条山与运城盆地相依,南临黄河与河南省三门峡市相望,东接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与河南省洛阳市、郑州市为邻,西与芮城县为邦。国土1173.5平方公里。平陆县境周长216公里,东西长67.5公里,南北宽34.5公里。平陆县城离运城市43公里,离太原市440公里,离北京市1200公里。平陆县辖6个镇、4个乡,县政府驻圣人涧镇。截至2012年平陆县为26.1万人。在全国气候区划上,是北温带亚湿润气候区中的渭河气候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平陆建制沿革</b></p><p><b> 平陆夏、商称虞。</b></p><p><b> 周初武王封仲雍后于此,国仍号虞。</b></p><p><b> 春秋时为晋献公所灭,成了晋之大阳邑,以在大河之阳故名。</b></p><p><b> 战国时为魏之吴城。</b></p><p><b> 秦为河东郡地。</b></p><p><b> 西汉始置大阳县。王莽新朝改名勤田。 </b></p><p><b> 东汉复为大阳县,又名太阳县。</b></p><p><b> 魏、晋因之。</b></p><p><b> 南北朝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河北郡来治,大阳县属之。</b></p><p><b> 北周天和二年(567年)改为河北县。</b></p><p><b> 隋开皇初(581年)郡废,属河东郡。</b></p><p><b> 唐初属蒲州,贞观元年(627年)改属陕州。天宝元年(742年)陕郡太守李齐物开黄河三门漕道以利水运,从河中挖出古刃,有篆文“平陆”二字,以为祥瑞,遂改名为称平陆县之始。</b></p><p><b> 五代仍旧。</b></p><p><b> 宋时划县为上中下三等,平陆为上县,属陕州。</b></p><p><b> 金代属解州,兴定四年(1220年) 州治移县。</b></p><p><b> 元中统年间州徙。至元三年(1266年)将芮城并入平陆,元代元贞初仍分置。</b></p><p><b> 清初因之,雍正二年(1724年)改解州为直隶州,邑为辖境之一。</b></p><p><b>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府州治,设道县属河东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平陆由省直辖为二等县。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山西省第七行政公署在运城成立,平陆从属之。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改行政主任公署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县仍属之。</b></p><p><b>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平陆抗日民主县政府于6月5日在县东黄龙凹成立,属太岳区管辖。8月太岳区成立五专署,平陆归其管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春,县东一部分划归康杰县。12月18日,康杰县撤销,仍划归平陆。9月太岳区调整为四个专署,平陆属三专署管辖。</b></p><p><b>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5月,平陆全境解放,阎锡山县政权被摧毁。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6月,平陆划归晋绥边区十一分区管辖。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15日,晋绥边区行政公署撤销,分设晋南、晋西北两个行署,直属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平陆划归晋南行署运城分署管辖;6月晋南行政公署下增设五个中心县,平陆隶属运城安邑中心县;8月平陆归山西省人民政府运城专署管辖。</b></p><p><b> 1954年7月~1970年4月,平陆属晋南专署管辖(专署驻临汾)。</b></p><p><b> 1970年5月1日起,平陆属运城行署管辖。 </b></p><p><b> 2001年1月,运城改地设市,平陆属运城市管辖。</b></p> <p><b> 父母在车里看着沿途的风景感慨,离开老家二十几年未回,家乡建设大变样了。黄河流域植被茂密,水清山绿。</b></p> <h3><b> 亲戚们在饭店设宴款待,菜肴丰盛。</b></h3> <p><b> 本来想要品尝一下山西特色菜和面食,但是歺桌上大都是南方菜,看来北方和南方的交流已经互通有无了。</b></p> <p><b> 父亲还是专拣面食下手,终于吃到家乡的味道了。</b></p> <p><b> 亲戚们为我们准备的接风宴,摆了三桌,现在大家基本上都住在平陆县城了。在曹川下坪村老家的亲戚们明天进城,父母要款待亲友故旧们。</b></p> <p><b> 父母为在坐的亲戚们发红包了,先发给了父亲大哥的孙儿媳,和侄子侄女。父亲的哥哥姐姐们都已仙逝,父亲作为唯一的长辈,这次带着不菲的款项来体恤后辈。但是发红包这样隆重的仪式,主要由母亲操持,她老人家随身携带大量现金,包不离身,责任重大。</b></p> <p><b> 这是我预定的平陆县城里最好的宾馆,宾馆里各项设施齐全。为父母定的是双人套间,因为这几天有亲戚们陆续来看望父母,必须要有会客接待的客厅,没想到客厅内还摆放着麻将桌这些娱乐设施。</b></p> <h3><b> 吃完中饭后,父亲准备休息了,毕竟是92岁的老人了。我们的责任也很重大,出发前干休所领导和医生反复强调,一定要保障好父母的生活起居,千万不能有丝毫懈怠。</b></h3> <h3><b> 下午三点左右,在县城里住着的亲戚们纷纷来访,带来了点心和水果,大家围绕着父母聊着家常。</b></h3> <p><b> 父母又吃到了亲戚们带来的家乡美食,像油饼、麻叶、麻花、麻糖这些都是父亲儿时的回忆。</b></p> <p><b> 下午四点多,外面热气消散了,大家驾车又穿越黄河大桥,来到三门峡市的天鹅湖湿地公园。碧水澄澈的湖面上野鸭成群,鸥鸟飞回。这里是每年冬季西伯利亚天鹅的栖息之地,环境优美,水草丰盛。</b></p> <p><b>在夕阳下拍摄合影,色彩都是暖色调的。</b></p> <p><b> 向远方眺望,不仅能望见繁华的三门峡市,还望见了黄河,望见了崤山。原来这里是战国时期著名的虢国,那时候还没有三门峡,也没有陕州,那时候只有虢国。而虢国的都城就在上阳,上阳城,依傍崤山地跨黄河两岸。秉有山之险,水之泽,才有物之阜,民之丰,才有虢国遗民的生生不息,才有现代化的城市河南省的三门峡,并且连接着山西省的平陆县。</b></p> <p><b> 照片上大家都笑逐颜开,喜气祥和。父母在公园里散步,兴趣盎然都不需要人搀扶。</b></p> <p><b> 我们身旁是波平如镜的双龙湖,身后是美丽的新兴城市三门峡一个天鹅飞临的地方。</b></p> <p><b> 黄昏时分夕阳西下,大家来到黄河边上的茅津渡口,父亲回忆起了他小时候过渡口的经年往事。</b></p> <p><b> 茅津渡是在三门峡左侧、平陆境内、黄河北岸的一个古老渡口,它与潼关以北的风陵渡一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茅津渡过河后便是崤山,占领崤山,可北控山西,东据河南,西进关中。人们形容茅津渡是“一锁扣三省”,一锁既开,三省门户皆开,足见其战略位置的重要!</b></p> <p><b> 我们在茅津渡口的指示牌前合影,母亲因腰腿不利索,在车上坐着没有参加。</b></p> <p><b> 晚上是父亲的侄女学良一家宴请,现在都时兴吃饭前先拍摄菜肴了。</b></p> <h3><b> 母亲给父亲拨面条,父亲的糖尿病五十多年来控制的这么好,都是坚持少食多餐的饮食原则。</b></h3> <p><b> 5月27日早晨,父母在互相帮助测量血压,这是他们每天必做的功课。早上的峰值血压是老年人必须要控制好的,避免血压升高影响一天的生活和行程。</b></p> <p><b> 早餐后,亲友们都陆续来了,客厅里的长沙发都坐不下了。我们把各自房间内的椅子搬来,供大家使用,形成亲戚们可以在一起聊天的场所。</b></p> <h3><b> 母亲开始询问亲戚们各自的生活情况,父亲照例是以倾听为主。</b></h3> <p><b> 在和亲友们的聊天中,能感觉到父亲的心情很愉悦。</b></p> <h3><b>刘荣侠开始为亲戚们分发香蕉。</b></h3> <h3><b>大家品尝着香蕉,聊着家常。</b></h3> <h3><b> 父亲侄女学良的外孙女夫妇两人来了,他们</b><b>分别在银行和学校工作</b><b>,赶着在上班前来看望老人。</b></h3> <p><b> 母亲起身让亲戚们吃香蕉和水果。</b></p> <p><b> 母亲又开始为发红包做准备了。</b></p> <p><b> 父亲小时候的干姐姐王娥的子女来看望父母了,干姐姐早已经去世,但如今父亲总是念叨着干姐姐的好。如何在小学校门口等着他放学,牵着他的手回家,给他买水煎包吃,给他下饸饹面吃。</b></p> <p><b> 母亲开始发红包了,第一个给的就是父亲干姐姐的子女。他们都说不要,但是母亲说这不是给你们的,是给你们娘的,你们去上坟时买些香烛供品,也算是我们对干姐姐的纪念了。</b></p> <h3><b> 父亲干姐姐的女儿要回赠母亲一些钱,被母亲挡住了,并严厉制止,且坚决不受。</b></h3> <h3><b> 母亲接着给晚辈们发红包,按照之前的设想,是给每个家庭一个红包,大家皆大欢喜。</b></h3> <p><b> 看着这些场景,父亲和杨利民、杨苏宁在一起又是拍照又是摄像,忙碌地记录下每个瞬间和细节。</b></p> <p><b> 5月27日中午,在平陆县城内最好的饭店,父母招待了五桌亲戚。父亲敬酒时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同志们…”,引起大家哄堂大笑,好像在听父亲做报告似的。</b></p> <p><b> 大家举杯畅饮,亲友故交们都祝福父母身体健康!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b></p> <p><b> 杨氏家族在平陆的亲友们和我们一起拍摄了全家福,祝福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幸福!</b></p> <p><b> 每桌的亲友故交们都互相敬酒,嘱咐吃好喝好。</b></p> <p><b> 5月28日清晨的平陆县城街道,晨曦初起。我们一行人准备开车前往父亲的老家了。</b></p> <p><b> 顺路去看望父亲侄女学良在县城的住房,她儿子宝全为我们开车,非常感谢他既当司机又当向导。宝全现在是军工企业的党委书记,但是对于国家和我们家族的历史知之甚少,一路上父母和我们经常为他上课。</b></p> <p><b> 乘车前往父亲老家,平陆县曹川镇下坪乡大北坡村。</b></p> <p><b> 车沿着宽阔的公路向前开,两边的山峰已是郁郁葱葱。我1962年八岁时第一次随父亲回老家,那时看到的山都是黄土高坡。</b></p> <p><b> 看到黄河水了,竟然是清彻的了,两岸青山环绕。山西经过多年的治理整顿,使曾经的黄土高坡,已然达到了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境界了。</b></p> <p><b> 下车拍个照片纪念一下,背景是绿色的黄河。</b></p> <p><b> 此处是观赏黄河的绝佳去处“好汉坡”,但是须走陡峭的台阶,母亲就不上来了。</b></p> <p><b> 望着碧波荡漾的黄河水,顿时思绪万千。当年“万里黄河万里沙,风筱浪颠自天涯”,如今黄河清波绿水地流淌在晋豫峡谷,成为了山西平陆一处美丽的风景线。</b></p> <p><b> 站在黄河的青山碧水间,回忆我八岁时跟随父亲回老家,感觉那时候的山西老家是黄色调的,几乎看不见绿色。</b></p> <p><b> 1962年,我和父亲及他的侄子杨景治回山西平陆老家时,在洛阳龙门石窟留影。</b></p> <p><b> 杨苏宁也在“好汉坡”石碑前留影。</b></p> <p><b> 车窗外黄河沿岸的风景很优美,可以依稀看到黄河古栈道,位于三门峡大坝下游北岸紧靠黄河的陡壁悬崖上。</b></p><p><b> 栈道的开凿时间已无法考究,现存最早的石刻是东汉桓帝和平元年(公元50年)。但这方石刻是刻在重修后的栈道上的,可见栈道的开凿时间还要更早一些。栈道上还有魏、隋、唐、宋、明、清的石刻。</b></p> <p><b> 沿途田野里是一片金黄色,小麦已经成熟了,正在等待着开镰收获。路口一块指示牌提示向中条山大峡谷的道路,中条山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山西境内的重要战役之一。</b></p> <p><b> 车行一小时后,我们到达了曹川镇下坪乡大北坡村,在学良女儿家落脚。父母精神仍然很好,现在的农村家庭在装修和家具陈设上,与城市相比不分上下,都已经比较时尚了。</b></p> <p><b>村里的邻居来访,与父母拉起了家常。</b></p> <p><b> 下坪村位于曹川镇东8公里处,全村共有14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山区村,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全村只有两条主干道路,共有土地3835亩,其中包括耕地3580亩,园地132亩,林地123亩。 </b></p> <p><b> 回老家的第一件重要大事,就是祭奠祖父祖母。</b></p><p><b> 这是山西省运城地区平陆县曹川镇下坪乡大北坡村老家,祖父杨仁义和祖母祁青叶的合葬墓。</b></p><p><br></p><p><b> 祖父杨仁义是平陆县的知名人士,史称“平陆三杰”,在《平陆县志》、《平陆人物谱》、《平陆三区》等地方文献中都有记载。</b></p> <p><b>·298. 平 陆 三 区</b></p><p> </p><p><b style="font-size: 20px;"> 进步绅士——杨仁义</b></p><p><b> 靳永秀</b></p><p> </p><p><b> 平陆三区享有“笔杆"之称的杨仁义先生,是下坪乡大北坡村人。生于1880年5月,1888年在私塾读书,1895年至1901年在太原读初、高中。后来他利用学到的渊博知识,勤奋学习,博览群书,在本村教书。并主持正义,善于写状,为贫苦穷人申冤鸣屈,被三区人民誉为三区三大人物之一,名扬四面八方。后来,三区的三大人物之一的冯子健先生被地方土豪劣绅诬告入狱,又以共党嫌疑在运城判处死刑。 杨仁义先生知道后,火速前往运城,连夜写辩状子呈送省府,终于使冯子健先生死里逃生,返回家园。 </b></p><p><b> 1919年夏县东庄群众李学北和本村绅士李铺云发生争执,杨老先生为他写状一张,使李学北免受损失,如此之例不胜枚举。</b></p><p><b> 1920年,平陆县政府承认杨仁义先生为三区的地方开明绅士, 大官小官对他敬重三分。</b></p><p><b> 1922年,平陆下涧四高小因前任司务办事不力,理财无方,致使财经发生困难,学校面临停办的危险。后来杨仁义先生接任司务后,重整旗鼓,想方设法,重建校园,使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另外,他还带领全校师生到祁家河庙坪村,将柏树百余株,强行伐倒,解成棺木出售,以此当作学校的基金。同时,在他的倡议下,四高小增设一书馆,使学生有了借阅书籍的场所,陶冶了师生的情操,增长了他们的才智。</b></p><p><b> 1926年,杨仁义先生任三区征收(管收税的官吏)两年,1929年因河南遭受荒年,土匪四起,他们不断过河抢劫我三区人民的生命财产。杨老先生见此情景,心中不由怒火升起,爱乡之心也油然而生。于是他拿出一部分家产买枪,在下坪庙组织起了三十多人的民团,抗击匪徒,保卫家园,为保护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付出了很大的心血。</b></p><p><b>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了东三省,杨仁义先生发动民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革命道理,并积极帮助冯子健先生组建抗日游击队,并将民团改编成抗日武装,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杨老先生还将爱子杨金发送到我八路军当兵,参加抗击日寇的人民战争,为中华民族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b></p><p><b> 解放后,我人民政府把杨仁义先生列为我县有名的民主人士, 并被群众选为县人民代表,经常参加县政府的会议,向上级政府献计献策,为振兴平陆的事业贡献光和热。</b></p><p><b> 1965年,杨仁义先生因病逝世,终年85岁。</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杨仁义先生遗照</b></p> <p><b> 村里的亲戚们将墓道上的麦子都收拾干净了,整理出大片的空地。父母将从徐州带来的特产点心果品等,呈贡在墓碑前。</b></p> <p><b> 在祖父祖母的墓碑前摆放香烛供品,</b></p> <p><b> 点燃香火,焚烧纸钱,在祖父祖母的墓碑前三躹躬。</b></p> <p><b> 父母对着墓碑大声的诉说着思念的话语,祈祷平安,祝愿所有的家人和亲友们都健康幸福!</b></p> <p><b>平陆人物谱</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胸中有经纶,笔下能生华;</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正义敢执言,爱国明大义。</b></p><p> </p><p><b>文 / 陆英敏</b></p><p> </p><p><b> 杨仁义, 生于1880年, 平陆县下坪大北坡村人, 1890年至1895年本村私塾读书; 1895年至1901年在太原读初、高中; 1906年至1921年在本村教书;1921年至1931年在下涧四高任总务; 1931年至1939年在本村教小学; 1948年至1957年任县人大秘书;1957年至1965年在家休养;1965年病逝, 享年85岁。</b></p><p>130</p><p><b style="font-size: 20px;"> 杨仁义--开 明 绅 士</b></p><p> </p><p><b> 杨军华</b></p><p> </p><p><b> 杨仁义, 生于1880年, 平陆县曹川镇下坪大北坡人。他自幼聪慧, 稍长入校,勤奋好学, 博览群书, 颇有文才, 善于书写签辩诉状, 曾多次为贫苦百姓伸冤鸣屈, 主持正义, 在县东山区乃至全县素有“笔杆”盛名, 是一个真正爱国进步的地方绅士。他和冯子健、郭振华被群众誉为平陆东山“三杰”。</b></p><p><b> 1919年, 夏县东庄农民李学北和本村财主李铺云发生争执,请杨仁义为之写状。杨仁义深入了解李学北有理, 随之为李学北写诉状,使李学北胜诉免受损失。</b></p><p><b> 1929年, 平陆县政府以共党嫌疑为由将三区著名爱国人士号称“硬眼”的冯子健抓捕,并移交运城专员公署拟判重刑。杨仁义闻讯立即联系东山著名辩才号称“铁嘴”的郭振华连夜赶赴运城。他俩和冯子健常年同窗在一起, 十分了解冯子健是爱国人士, 因此必须挺身而出, 设法营救。他俩挑灯熬了一夜, 写出上万言答辩状一起出庭, 经过一番唇枪舌战, 终使冯子健无罪释放, 当地老百姓闻之拍手称快, 冯子健无限感激。</b></p><p><b> 1922年,下涧第四高小因前任总务理财无方,致使学校陷于停办困境。时任校董事长冯子健果断聘任杨仁义为总务, 他多方努力使学校走出窘况。庙坪村有巨柏百余株实为公产,村里有人讲迷信, 说大柏树是该村风脉, 不能动一枝一叶。杨仁义不避邪, 带领学生将树砍伐, 并向村民讲述伐树办学,培养人才是件有公德的大事, 老天爷也会保佑的善事。后将新伐柏树卖出作为办学基金, 为学校办起图书馆, 购进许多进步书刊, 为后来培养出许多党的骨干分子起到了重要作用。</b></p><p> <b> “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侵占我东北三省, 举国愤慨。杨仁义四处奔走,发动民众进行抗日救亡运动。 “七七”事变后,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杨仁义利用和冯子健的关系,积极协助冯将“民团”改组为抗日游击队。1939年, 杨仁义送子杨金法参加八路军。杨金法屡立战功, 由连长、营长、团长升为师长。</b></p><p><b> 新中国成立后, 杨仁义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建设。平陆县人民政府将杨仁义列为知名民主人士, 并选为县人民代表, 多次担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秘书等职。1965年,享年八十五岁的杨仁义老先生在故里因病去世。杨老先生虽然逝世多年, 但他的英名至今还被乡人传为佳话。</b></p><p><b> 注:杨金发是杨仁义小儿子杨锦华</b></p> <p><b> 祭奠仪式之后,母亲向乡亲们表示感谢。</b></p> <p><b> 父亲在观看镶嵌在镜框里的老照片,分辨亲友们的面孔和名字。</b></p> <p><b>父亲和母亲午饭后准备休息了。</b></p> <p><b> 下午,学良搀扶着母亲和我们一起去探望老宅。</b></p> <p><b> 老宅的东侧已经坍塌,土堆上竟然长出了花椒树,已经高达屋檐。</b></p> <p><b> 母亲被搀扶着登上了老宅的土堆,1953年她和父亲一起穿着军装来到这里,当时她是作为新媳妇回婆家的。</b></p> <p><b> 这是民国初年祖父家的老宅,祖父杨仁义是当时的“平陆三杰”。平陆县志记载,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有文才,善于写状,在平陆县东曹川地区享有“笔杆”盛誉,常为贫苦百姓伸冤鸣屈,主持正义,是一位爱国进步的地方绅士。曾协助地下党将民团改组为抗日游击队,是平陆县的知名人士。</b></p> <p><b> 1939年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祖父杨仁义送13岁的我父亲参加了八路军。在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后再回到这里时,父亲已经从少年成长为中年了。今天再次看到这座老宅时,父亲已经是92岁的耄耋老人了。</b></p> <p><b> 1953年8月10日,父亲在离家十五年后,带着在朝鲜战场上结婚半年的母亲回老家看望祖父。此时父亲是志愿军三兵团第十二军三十五师宣教科科长,母亲是三十五师文化教员。</b></p><p><b> 父亲后来写的回忆文章登载在《平陆三区》的文献书籍中。</b></p> <p><b> 1953年,父母在抗美援朝战争停战后,回老家来探亲。父亲和母亲从朝鲜战场上撤回到沈阳,志愿军总部在沈阳成立了党校,12军抽调了两个科长参加学习。父亲在沈阳党校学习后,请假回家。</b></p><p><b> 2017年,父母再次携子带女回到老宅时,己然是64年后了。</b></p> <p><b>·299. 平 陆 三 区</b></p><p> </p><p><b style="font-size: 20px;"> 从阶下囚到座上宾</b></p><p><b> 杨锦华</b></p><p> </p><p><b>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了。消息传来的当天晚上,我们队1000多人每人都举着当地特有的桦树皮做成的火把,照得上坪川如同白昼,同志们高兴地唱啊,跳啊,热烈庆祝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9月10日,中共中央命令抗大七分校三大队重返晋冀鲁豫前线。于是我们立即整装出发,离别了生活和学习整整两年的上坪川。行军经过延安休息了两天,于9月14日继续从延安出发。 我们基本上按原来的路线走,从佳县渡过黄河,经山西的岚县、清源县过同蒲铁路,再经太谷县、武乡县、襄垣县,历时两个多月,行程2000余里,到达了晋东南的长治县。当时长治这地方非常热闹,到处都有群众搭台唱戏,敲锣打鼓,扭秧歌,欢庆上党战役的胜利。在长治休整了半个月,我就向地方干部及邮局的人打听,晋南是不是解放了? 他们回答说,解放了,还是老解放区。我想,平陆县肯定是解放区了。因此,我才敢写信回家。1945年11月初,我写了一封信给老家。这是我自从参加八路军七年以来写的第一封家信。信寄出去后,我还一直在想: 会不会收到? 会不会出什么问题? 如果信落到敌人手里,全家就遭殃了。</b></p><p><b> 半个月后,我们继续行军,经潞城、黎城、涉县,于1945年11月12日到达了目的地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司令部所在地河北邯郸、磁县一带,又回到了刘邓首长身边。此时的抗大七分校三大队已改名为晋冀鲁豫军区陆军中学。1945年11月21日,我们在磁县新村举行了毕业典礼。此后陆军中学解散,学员全部分配到各个战斗部队。我被分配到晋冀鲁豫军区号称刘(伯承)邓(小平)大军的第六纵队第十七旅第四十九团政治处宣传股任宣传干事。从此经过三年多的解放战争,全国解放,抗美援朝一直到1953年8月10日,在离家十五年后,我才和结婚不到半年的李慧同志从东北沈阳第一次回到老家——山西省平陆县三区的下坪北坡村。</b></p><p><b> “少小离家老大回”,家乡仍然依旧。除我母亲在1941年病故和我大哥的大女儿纪女(现名杨桂英)下落不明外,全家还有十二口人,真是大团圆了。家人们问长问短,这么多年是怎么过来的? 在闲谈时,我问父亲,1945年11月初我写了一封信,家里收到没有? 父亲唉叹一声说:“收到了,可全靠你那一封信了!”我惊了一下,心想出了什么事,忙问原由。父亲就详细地说起当时收到信以后的情景。</b></p><p><b> 北坡村以东十里地有一个300多户人家的祁家河村,村西头的山顶上有一个日伪反动武装的据点,约有400人和300多条枪,建有碉堡和战壕,为首的反动头子叫张同文。日本鬼子占领时期,他投靠日本人,欺压百姓,和抗日政府作对。在那个时期,鉴于我父亲在平陆三区的威望,张同文派人来家十几趟叫我父亲到他那里去做事。我父亲认为,他投靠日本人,尽干坏事,日子长不了。因此,每次他派人来,父亲都推辞说自己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不能做事,就这样推辞掉了。</b></p><p> <b> 1945年元月,毛主席、朱总司令发布命令:为巩固根据地,扩大解放区,凡在解放区内的反动武装势力必须坚决彻底地消灭掉。在晋南地区的部队是晋冀豫军区陈(赓)谢(富治)大军的第四纵队的一个主力团,在民兵的配合下,于1945年农历4月初包围了祁家河村的日伪据点,整整打了一天一夜,消灭了日伪武装,活捉了日伪武装头子张同文。北坡村的人站在山头上都看到炮楼被点着了,大火黑烟冲天,人们都高兴地拍手称快。张同文后来逃跑了,直到解放后才又被抓住。1950年张同文被判处死刑,就在北坡村对面的下坪关帝庙被枪毙了。</b></p><p><b> 1946年1月,平陆县驻军的一个连长带一个战士和三个民兵到北坡村来,进村就直奔我家,进门就问:“谁是杨仁义?”父亲说:“我就是。”“走,跟我们到县里去。”连长一面说一面叫民兵把父亲的两手反捆起来就要带走。父亲说:“为啥要捆我? ”连长说:“到县里就知道了。”当时,天气寒冷,父亲叫我二哥把那件棉袍拿来披在身上就走了。北坡村离平陆县城有120里路,要翻过四沟八扇。父亲跟着他们走了两天,第三天晚上才到县里。当晚父亲就被关在看守所里,在地上躺了一夜。</b></p><p><b> 到县城后的第二天,部队的一个姓祁的团长和县里的冯县长亲自审问。冯县长叫人给父亲两手松绑后问:“你叫什么名字?”父亲说:“我叫杨仁义。”接着又问:“你在张同文那里做了哪些事?”父亲说:“我没有去做事。那几年张同文派人来说过十几次,可我一直没去。”冯县长就说:“张同文的黑名单上有你的名字。”接着就把张同文维持会的名册簿拿出来给父亲看。父亲看到名册上的确有他的名字,吃了一惊说:“我根本就没去,为啥写上我的名字? 这就怪了,不信可派人到我村里去问。”冯县长没有再问话。这时父亲提出要抽烟。经冯县长同意,父亲就从棉袍口袋里掏旱烟袋,掏旱烟袋的同时带出一封信掉在地上。冯县长一见,很快过来把信抢在手里,以为抓到了什么证据。那位祁团长也凑过来一起看信。先看信封“杨仁义父亲收,抗大七分校第三大队第六队”,再抽出信笺看“从延安····到达长治····”写信人是杨金法。看过信后,冯县长就问父亲:“你户口上报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这杨金法是你什么人?”父亲笑了笑说:“这是我的老四,民国28年就参加八路军走了。我瞒了快八年了。”冯县长和祁团长看了信,再听父亲这么一说,态度马上变得温和起来,笑嘻嘻地说:“哎呀,你还是抗日军人家属哩!”便什么都不问了,马上叫人赶快把父亲安排到县里招待所住下好好照顾。</b></p><p><b> 这时期县里正在选举人民代表,筹备成立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县里派人到三区调查了父亲的情况,相隔五天后,冯县长就找到父亲说:“杨老先生,你不要回家了,在县里当代表,参加选举成立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吧。”1946年2月,平陆县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会上父亲被选为县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又根据父亲的文才书法让其担任驻会秘书。父亲在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工作了五年,一直到1950年10月,父亲年过七十高龄,自己要求并经县政府批准才卸任返家。我这一封信不但救了父亲的性命,还让父亲当上了县里的民主人士代表,参政议政。</b></p><p> </p><p><b>注: 杨金法即杨锦华,冯县长即平陆县县长冯彦俊。</b></p><p> </p> <p><b> 看到如文物古迹般的老宅,里面深藏着几代人的奋斗和生活。所以我母亲说,我们家就可以写部电视连续剧!</b></p> <p><b> 亲戚们说,这是民国初年时建造的房屋,村民们听说为杨仁义盖房,都主动来帮忙,人人都来出力。可见祖父在村民们心中的地位。</b></p> <p><b> 岁月如梭,父亲在这里呱呱落地,又从这里出发,奔赴抗日战争前线。日军占领下坪村时,这里的乡亲们,没人去告发杨仁义的小儿子参加了八路军。</b></p> <h3><b> 这是一座有故事的老宅,门楼上有精美的“传家”石刻和窗楣,可惜都破败了。</b><br></h3> <p><b> 父亲对这座老宅的记忆只停留在1939年6月之前,那年他13岁,之后他就离开这里,奔赴抗日战争前线了。</b></p><p><b> 父亲记忆中的老宅:祖父书房的书桌笔架上,悬挂着十几枝大小不等的毛笔,有些毛笔头有拳头大,是用来书写平陆县城街上商店门面招牌的。父亲记得他小时候,常常有穿长袍短褂的乡亲们到家里来,请他父亲写信、写诉状、写铺面招牌、写各种条幅。</b></p><p><b> 我记忆中的老宅:我八岁时随父亲回老家过年,要求跪下来拜祖宗,我一抬头看到两幅祖宗画像,身穿像是明代的官服,宽袍大袖,头戴长翅的官帽。因为我们回家,村里的乡亲们在院子外面宰羊,在大柴火灶上垒起木架子,里面装满面团,两个大人坐在两边的木压杠杆上使劲向下压着,长长的面条就从木架子下面压出来了,直接流入了沸水锅中。我第一次看见面条这样的煮法,感觉很新奇。</b></p> <p><b> 父亲少年时的记忆:1938年为了阻击日本军攻占山西,老宅里陆续驻守过国民革命军几支部队的营部和团部。有位团长也是文化人,和祖父相谈甚欢,舞文弄墨。祖父的书桌上摆满了文房用具,但是祖父抽的是旱烟,团长抽的是盒装纸烟,为了满足儿时的好奇心,父亲抽出了一支纸烟藏起来玩。</b></p> <p><b> 父亲少年时的记忆:这支部队出征阻击日军的仪式很隆重,政府官员和祖父等乡绅都出席相送。但是不久就兵败如山倒,散兵游勇撤退路过村庄时,还要抢劫老百姓的财物。父亲一家人躲在天窑洞里,即在离地面几层楼的高度挖筑的土窑洞,人躲在里面将梯子撤上来,匪徒散兵就无法上去了。</b></p><p><b> 父亲在天窑洞里看着撤退的散兵冲进老宅,翻找财物。将他母亲织的土布捆走了,将过年做的芝麻糖塞进口袋,把家里翻腾的乱七八糟。当时才12岁的父亲恨的咬牙切齿,决心要参加八路军去打日本人,不象这些国民党兵来祸害老百姓。</b></p> <p><b> 父亲记忆中的老宅:国民党军在前线阻击日军失败后,溃退后撤。他看见他父亲找出来一枝“汉阳造”步枪擦拭,他都不知道家里还有枪。后来才得知早在1929年,父亲就用家产购枪,在下坪庙组织起了30人的民团,用于抗击土匪。现在日军进犯平陆,他和冯子健等乡绅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将民团改组为抗日游击队,准备打击来犯的日军,保卫家乡。</b></p> <p><b> 1939年日军大举进攻山西,被沦陷区的难民们纷纷向未被占领的晋东南地区逃难。平陆县来了近两万难民,粮食供应不足,难民们忍饥挨饿。祖父赶赴太寨村去见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陈述实情,请求帮助。祖父情真意切地说辞打动了卫立煌,他命令军中官兵毎人捐出二两粮食,为难民施粥,度过了难关。</b></p><p><b> 这次回老家,乡亲们多人提及此事,可见影响之深。但是,在县志等文献资料中都没有记载,只因为涉及到国民党军捐粮救济难民。所以,对于袓父他们在艰难动荡的年代里,那种勇于担当,济世救民的乡贤文化精神,我们晚辈也必须要实事求是地重现历史。</b></p> <p><b> 抗战时期最艰苦的1941年,祖父率领家族成员躲避战乱,渡过黄河到了河南渑池居住。5月中条山战役失败以后,国民党军大部突围撤退了,平陆、夏县、垣曲等地被日军占领,进行了残酷的烧杀抢掠,老宅当时也驻扎进了日军。</b></p> <p><b> 这是我在1962年八岁时随父亲回老家探亲,与祖父和父亲在这座老宅门前的合影。</b></p> <p><b> 五十五年后再次看到这座老宅,我不仅非常吃惊它的荒凉,而且万分感慨民国初年的建筑设计,竟然融合了多种西洋建筑的风格。</b></p> <p><b> 面对着老宅精美的石雕和砖刻,杨苏宁一直举着照相机不停地拍摄。</b></p> <p><b> 1960年夏天,父亲在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放暑假时,我们都到北京去游览观光了。返程时路过洛阳,祖父专程从山西平陆到洛阳和我们会合。这是在洛阳火车站广场的花坛边,祖父和孙女孙子们合影。</b></p> <p><b> 1962年春节,父亲带着我回老家,在山上拍摄的我和老宅的照片。当年这里没有什么树,都是黄土高坡,从这里可以看到老家的屋顶。</b></p> <p><b> 现在同样的拍摄角度,从山上向下拍摄到老宅屋顶垮塌的情况。</b></p> <p><b> 父亲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回老家时,在老宅院子里和亲戚们的合影。</b></p> <p><b> 现在的老宅院子里,己经是荒草丛生,藤蔓缠绕。</b></p> <p><b> 从山路上拍摄祖父祖母的墓地,被掩映在一片金黄色的麦田中。</b></p> <p><b>杨苏宁在麦田中拍摄祖父祖母合葬墓。</b></p> <p><b>下午,父母和我们走访亲戚家。</b></p> <p><b> 在父亲姐姐儿子小财的屋里,父亲姐姐的女儿和女婿也来看望,父母询问他们家的生活情况。</b></p> <p><b> 父亲在房间内走动,视察家里家外的陈设和布置。</b></p> <p><b>父母对于外甥家里的生活状况表示满意。</b></p> <p><b> 母亲发现了桌子上玻璃板下的老照片,还是几十年前她寄来的。</b></p> <p><b> 里面有几十年前我们全家在徐州的合影,也有香港亲戚杨桂英回老家省亲,在祖父祖母墓前悼念的合影。</b></p> <p><b> 父母和我们又来到父亲外甥的女儿家,年轻人家里的陈设就比较现代化了。洁净的米色瓷砖地面,客厅里摆放着宽大的沙发。</b></p> <p><b> 父母亲落座后,夸奖这房间和城市里一样了,亲戚们也张罗着拿香蕉来款待大家。</b></p> <p><b> 在父亲姐姐儿子小财的院子里,父亲又手持索尼摄像机拍摄了。</b></p> <p><b>拍摄大门外的商务车。</b></p> <p><b>拍摄红漆金门钉的大门。</b></p> <p><b> 拍摄院子里砖砌成的烧火做饭的炉灶,刘荣侠配合当回模特。</b></p> <p><b> 院子里宽畅又凉快,大家把晚饭摆在院子里面吃了。</b></p> <p><b> 天色渐渐暗下来了,大家仍然兴趣盎然的在院子里坐着聊天。</b></p> <p><b> 母亲在院子里散步,父亲忙着检查他拍摄的录像显示。</b></p> <p><b> 5月29日清晨,父亲很兴奋的说,他昨晚上在老家的床上睡的很香,一觉醒来天都大亮了。</b></p> <p><b> 父亲说老家的空气好清新,田园风光旖旎,听着鸟叫蝉鸣,心情很好。</b></p> <p><b> 父亲说他早上起来已经出去散步了,走到老宅那里转了一圈。</b></p> <p><b> 我对父亲说,看你精神和心情这么好,我给你留个影吧。</b></p> <p><b> 吃早饭啦,父亲拿着个油饼举的高高的让我拍照,母亲笑的眼睛都眯起来了。</b></p> <p><b> 五月份的青花椒刚开始结果,花椒叶青翠味美,这时候的面食里搀上青花椒叶和盐拌匀,炸出来的油饼可香了。</b></p> <p><b>母亲拿着刚出锅的油炸面疙瘩,给父亲吃。</b></p> <p><b>真香,滿嘴都是椒盐香味。</b></p> <p><b>母亲自己也拈一个来尝尝。</b></p> <p><b> 早饭后,我们要出发了,宝全的车已经停在院子外面的路上了。</b></p> <p><b> 杨利民和刘荣侠将行李放在后备箱里,杨军华的外孙女婿开的另一辆轿车也开始发动起来了。</b></p> <p><b>学良和她的女儿在车窗外告别。</b></p> <p><b> 车行一路,映入眼帘的是田野上成片的金黄色小麦,风吹麦浪闪金光。</b></p> <p><b> 这里是平陆县曹川镇下坪村千亩花椒示范基地。 </b></p><p><b> 近几年,为改变山区面貌增加集体收入,加快建设新农村建设步伐,下坪村加大基础建设力度,扩大主导产业,村里的“千亩花椒园”已开始盈利,每年可创利润15-20万元。作为村花椒基地,计划再发展500-1000亩。同时,也要进一步增加种桑养蚕、烟草生产面积。以平陆县永强养猪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大力发展养猪事业,增加村民收入,使下坪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更大的改善。 </b></p> <p><b>父亲站在花椒基地的示范田里。</b></p> <p><b>我们看到了刚开始结果的核桃树。</b></p> <p><b> 父母在花椒基地的田间继续前行,察看着长势喜人的花椒树和核桃树。</b></p> <p><b> 在核桃树下,我们手举着青绿的核桃果实,和父母合影。</b></p> <p><b> 在一栋颇像老宅门楼的夯土建筑前,父母和我们合影,以期回忆坍塌了的老宅。</b></p> <p><b> 父亲手柱拐杖快步前行,寻找他记忆中的小学校。母亲手扶着腰慢步跟上,我们这一队田野考察人员,穿越时空来到八十多年前的小土路上。</b></p> <p><b> 杨苏宁的照像机对着围墙里面的房屋拍摄,不知那里有什么感兴趣的东西。</b></p> <p><b> 父亲发现了似曾相识的场景,在古老的夯土墙前站住了。</b></p> <p><b> 父亲认准这是当年他上小学时的一间教室,但是小学校的大门和其它房子都不复存在了。我们全家一起在这八十多年前的土屋前留影纪念。</b></p> <p><b> 下坪村虽然位居山区,但风光优美,景色宜人,地下资源非常丰富,并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山里人的忠厚、善良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屹立在靳家底居民组的“拾金不昧碑”,记载着清朝的故事。家境十分贫寒的本组居民,无意中在路边拾到几百两银子后,千方百计寻找失主,最后,将银子返还给失主的感人事迹。这充分体现了山区人民的良好品德,也为下坪村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b></p> <p><b> 父亲下一个目标是寻找下坪关帝庙,在一片围档栏里,隐藏着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关帝庙木建筑。他带着众人钻进围栏,爬上关帝庙的古戏台察看。</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下坪关帝庙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b></p><p><b> 下坪村关帝庙(第五批省保)</b></p><p><b> 时代:元、清</b></p><p><b> 地址:运城市平陆县曹川镇下坪村</b></p><p><b> 下坪关帝庙,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碑文记载,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嘉庆二十三年(1818)、道光三十年(1850)和咸丰四年(1854)多次予以修缮。整座寺庙坐西朝东,东西宽56米,南北长31.4米,占地面积1758平方米。现存共三进院落,中轴线上从东到西依次建有戏台、献殿、正殿、娘娘殿,戏台两侧建有妆楼各一座,一进院南北两侧建有廊房各一座,现北廊房毁失,仅存遗址;二进院内原有南北官厅各一座,现北官厅已毁失,南官厅局部坍塌;正殿南侧南耳房局部坍塌,北耳房已毁失。现存建筑中,正殿为元代建筑,其他为清代遗构。</b></p><p><b> 正殿面阔三间,当心间梁架为“四架椽屋四椽栿通达前后檐,用二柱”,两山梁架为“四架椽屋二椽栿对前后剳牵,通檐用四柱”,檐下置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各一朵,均为四铺作外插昂。</b></p><p><b> 娘娘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前出廊。庙内现存清咸丰二年(1852)《重修碑记》1通。</b></p> <p><b> 在这古老的关帝庙戏台上,祖父曾经是每年平陆庙会的主持人。父亲说,那时候这里人山人海,男女老少要分开站,当时他才七、八岁,在庙会小吃摊上吃着猪肉煮稀饭。看着他父亲在戏台上焚香敬关帝,带领众人叩拜,通知庙会秩序,然后敲锣宣布庙会开市。</b></p> <p><b> 现在这里杂草丛生,但是当地政府部门已经采取措施,准备重新修缮关帝祖庙了。</b></p> <p><b> 父亲柱着拐杖走路还不需要人搀扶,从祖父曾经驻足过的关帝庙又穿越回来了。</b></p> <p><b> 在关帝祖庙旁边,父亲又要寻找一处曾经的操练场。他12岁时就参加了游击队,干姐王娥的丈夫是中共地下党员,拉起了这一支队伍抵抗日冦。父亲说他们都有枪,因为他年纪小就没有发给他。但是照常参加操练,出野外,就是参与作战伏击的任务。</b></p> <p><b> 父亲说,有一天上午他们正在这里操练,突然来了一批人带着武器,冲过去就把我们这支队伍的枪给缴了,然后宣布游击队解散,他只好又回到小学课堂上去了。直到1939年6月,他13岁时正式参加了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唐支队三大队任宣传队员。</b></p><p><b> 多年来,他一直没想通这个事,就是缴他们枪的人也是中共地下党的组织,为什么要解散他们这支也是中共地下党的游击队?</b></p><p><b> 八十年后的今天,九十二岁的父亲站在当年十二岁时被缴了枪,又被赶回家的操练场上回忆往事。但是在场的晚辈听众们,听着陈年旧事重提,完全没有进入历史状态,听到被缴了枪,大家反而笑嘻嘻的。</b></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b> 我给父亲查了历史资料记载:1938年3月初,在日军入侵平陆前夕,县长石广庆携印逃跑,共产党员王宿人接任平陆县长。县委根据当时的形势,改自卫队为平陆人民抗日游击支队,由县长王宿人兼任支队长,李端甫、杨陆山任副支队长,牺盟特派员张呼晨任政委。支队部设军事、政治、参谋三个处。李端甫主持参谋处工作。他每天除处理正常的军事参谋工作外,还要做全县数十支小型游击队的工作。同年8月中旬,朱德总司令等八路军总部领导来到垣曲县同卫立煌会谈,李端甫为之做了大量的工作。</b></p><p><b> 父亲12岁时参加的就是这小型游击队之一,历史只能说明在抗日战争中,各个武装力量割据的势力范围内,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b></p><p><br></p> <p><b> 这是现在的下坪村小学校,教室宽敞明亮,校园环境优美。</b></p> <p><b>杨军华搀扶着母亲进入他们家里休息。</b></p> <p><b> 这是典型的晋东南地区农村屋子里的布置,毛主席像是房间内的主要内容,围绕着的是广告海报和地图。</b></p> <p><b> 我也来凑热闹和父母坐在一起,为了记录下墙上这些有历史意义的背景。</b></p> <p><b> 品尝山西的西瓜,很甘甜爽口。</b></p> <p><b> 大家在院子里面的葡萄架下吃饭,尝试各种山西面食。</b></p> <p><b> 下午,陪同父亲找到了祖父九十年前任教的学堂旧址。古老的砖砌门楼保存得完好无损,门楣上砖雕牌匾镶嵌在门头上,砖刻的“高等校”字迹清晰。</b></p> <p><b> 门楼的背后是一个古老的戏台,父亲说,这也是当时学堂开会作报告和演戏的地方。当年“高等校”门楼建筑风格的独到之处,就是可以一门两用。可见当时一百多年前的建筑设计理念,在今天看来也是很节省空间和材料的。</b></p> <p><b> 大家在一百多年前的“高等校”门楼前合影留念。纪念祖父在这里曾经执教,和担任总务即校长的教学生涯。 </b></p><p><b> 《平陆三区》文献记载:1922年,下涧第四高小因前任总务理财无方,致使学校陷于停办困境。时任校董事长冯子健果断聘任杨仁义为总务, 他多方努力使学校走出窘况。庙坪村有巨柏百余株实为公产,村里有人讲迷信, 说大柏树是该村风脉, 不能动一枝一叶。杨仁义不避邪, 带领学生将树砍伐, 并向村民讲述伐树办学,培养人才是件有公德的大事, 老天爷也会保佑的善事。后将新伐柏树卖出作为办学基金, 并为学校办起图书馆, 购进许多进步书刊, 为后来培养出许多文理人才,和党的骨干分子起到了重要作用。</b></p> <p><b> 下午,亲戚们带我们来到了中条山大峡谷老龙潭4A级景区。</b></p><p><b> 龙陡峡景区位于山西省平陆县曹川镇下涧村,属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峡谷内十三飞瀑、十三连潭……彩虹飞挂、鱼翔浅底,既有水之灵性,又有山之雄伟。景区游览简介:这里青山环绕,古树老藤,鸟鸣山幽,野果飘香,是集游山、玩水和红色教育为主题的综合性旅游景区,更是人们避暑消夏、旅游休闲、皈依自然的人间仙境。</b></p><p><b> 但是在1941年的5月,这里曾经是著名的“中条山战役”激战地,当年这里尸横遍野、血流成河!</b></p> <p><b> 中条山,西起晋南永济与陕西相望,东迄豫北济源、孟县同太行山相连,北靠素有山西粮仓美誉的运城盆地,南濒一泻千里的滚滚黄河。境内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关隘重叠,矿藏丰富。中条山,与太行、吕梁、太岳三山互为犄角,战略地位十分重要。</b></p><p><b>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山西各主要关隘的相继失守,中条山的战略地位愈加重要。对中方来说,占之,即可以此为根据地,瞰制豫北、晋南,屏蔽洛阳、潼关。进能扰乱敌后,牵制日军兵力;退可凭险据守,积极防御,配合整个抗日战场。就日方而言,得之,即占据了南进北侵的重要“桥头堡”,既可渡河南下,问津陇海,侵夺中原;又可北上与其在山西的主要占领地相连接,解除心腹之患,改善华北占领区的治安状况。 </b></p><p><b> 所以,中条山地区被视为抗日战争时期“关系国家安危之要地”。</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解说中条山战役</b></p><p><b> 中条山战役(日方称之为“中原会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在山西范围内的唯一一场大规模对日作战。</b></p><p><b> 1941年5月7日,中条山外围日军在航空兵的支持下,由东、北、西三个方向开始全面进攻。中条山战役前后历时一个多月,中国军队由于事前准备不足、又缺乏统一指挥,除少数突围外,大部溃散,被俘虏3.5万人,阵亡将士4.2万人,日军据中方公布毙伤9900人,按日方数字仅战死673人,负伤2292人。</b></p><p><b> 此役给积极“剿共”的国民政府沉重打击,被蒋介石称为“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此役失败给北方抗战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战后,由于日军长期封锁中条山的三个师团被转用于对付敌后根据地,使得敌后根据地陷入最艰苦的时期。</b></p> <p><b> 当时的战役背景</b></p><p><b>日军动向:</b></p><p><b>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战争双方的战线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日本侵华政策的重点逐渐向保守占领地转变。为了摆脱困境,日本修正了原来“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立场,提出“如果国民政府抛弃以前的一贯政策,更换人事组织,取得新生的结果,参加新秩序的建设,我们并不予以拒绝”之新方略,加紧对国民政府展开诱降活动。</b></p><p><b> 正当日本泥足深陷中国战场,亡华无期,进退维谷之际,其法西斯伙伴德国于1939年9月1日,突袭侵占波兰。接着,德意法西斯互为呼应,又取得了对英法作战的胜利。在法西斯“伙伴”暂时胜利的刺激和鼓舞下,1940年底,日本政府调整了中国作战指导方针,作出“必须迅速解决中国事变”的决定,要求“在1941年秋季以前,改变预定计划,不放松对华压迫,准备在夏秋之际,进行最后的积极作战,力图解决中国事变”。在此期间,竭尽一切手段,尤其利用国际局势变化,谋求‘中国事变’得到定局。”</b></p><p><b> 日本军方具体分析了中国战场的态势,认为“山西省由于西面有以延安为根据地的共产军,南面黄河两岸有中央军第一战区的军队活动,治安情况极为恶劣。河南、山东两省的治安也不稳定”。“主要占领区域的治安现状,其安定程度的顺序为蒙疆、三角地带、武汉地区,以华北为最差。”而在整个日军占领区内,华北之“晋南是有蒋直系国军的唯一地区”。有鉴于此,1940年12月26日,日本东条陆相和杉山总长在迅速解决对华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提出“不要单纯考虑南方,要确立以中国和北方问题为主的方针”。</b></p><p><b> 据此,1941年1月30日,侵华日军提出“1941年度的作战,根据当前任务,大致确保现在的占领地区,尤其在夏秋季节须发挥综合战力,对中施加重大压力。特别期待于在华北消灭山西南部中央军的一战(亦即中条山战役)。”</b></p><p><br></p> <p><b> 当时抗战期间中华民国的陪都在重庆,重庆的北面是陕西,陕西的东面是山西,而日军早在抗战之初的1937年,就占领了山西。只需从山西进入陕西,再向南翻越秦岭山脉,就可以进入四川盆地,攻占重庆。这条线路比长江线路、云贵线路,要轻捷简单很多倍。</b></p><p><b> 然而,从抗战之初的1937年,一直到抗战结束的1945年,整整八年,日军始终没有打通这条线路,也一直没有进入陕西,更没有进入四川盆地,这是什么原因呢?</b></p> <p><b> 因为1941年5月,日军的战略计划已经从西进改为南下。如果不能尽快占领南亚和东南亚,日军缺少石油和橡胶,庞大的战争机器将无法运转。半年后,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了二战。日军进攻东南亚,东南亚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也被迫卷入战争。坚持独立抗战了四年之久的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盟友。此后,日军陷入了中国战场与太平洋战场的泥沼中,再也无力西进了。</b></p> <p><b> 而中条山保卫战,发生在中条山战役之前,1938年抗战爆发以来,黄河以北相继沦陷,山西中条山是国军在华北抗日战场上最后一块地盘,1938年1月蒋介石开会宣布,凡黄河以北的军队,退过黄河就枪毙。为了保卫中条山,国军集结80万大军殊死防守,蒋介石任命卫立煌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专门负责中条山的防务,于是一场长达近4年的惨烈较量从此开始。</b></p><p><b> 从1938年到1940年,日军为了打通潼关、洛阳的军事通道,对中条山发动了13次进攻,卫立煌指挥的第二战区第四集团军为主力的中国军队,在地方部队配合下,坚守中条山多次挫败进犯的日军。让日军始终无法越过这条长度仅为160公里的山脉,使得日军占领西北和西南的战略计划,在这里止步。 </b></p><p><b> 但在1940年初局势发生了突变,由于卫立煌在中条山对抗日军时,多次联络八路军交换情报,联合作战,蒋介石认为卫立煌反共不得力, 将部队调到了中条山以南的河南驻防,并撤去卫立煌的司令长官,换上了何应钦。把中条山的防务交给了大量没有山地作战经验的部队,面对日军的进攻,仓促阻击,所以中条山战役败在必然。</b></p> <p><b> 当时在中条山防务的“铁柱子”第四集团军曾是杨虎城的部队,因为西安事变让蒋介石耿耿于怀,于是蒋介石把第四集团军也调离了。可是上任后的何应钦对中条山防务一无所知,哪支部队在什么地方都不清楚。</b></p> <p><b> 而日军正在制定一场更大的进攻中条山的计划,1941年5月7日,日军集结10多万部队向中条山发动了第14次大规模进攻。在飞机和炮火掩护下,日军兵分几路对中条山发动猛烈攻击,摧毁了国军的通信系统后,将国军分割包围,并占领了黄河等所有渡口,切断了国军的退路和后勤补给线,把80万国军困死在了中条山。</b></p><p><b> 除了第98军在武士敏带领下抗击日军外,大部分军队在日军猛烈攻击下溃散,何应钦下令国军部队化整为零,各个突围。新编第27师师长王竣、参谋长陈文杞及165师姚汝崇营长,在与日军激战时殉国。第27师副师长梁汝贤投河殉国。第3军唐淮源军长及所部被日军包围,在三次突围失败的情况下,唐军长自杀殉国。第3军第12师师长寸性奇两次负伤后,右腿又被炸断,自知无法突出日军重围后,自杀殉国。中条山战役最终以国军失败告终,战死被俘8万多人。</b></p><p><b> </b></p> <p><b> 而中条山老百姓的伤亡和财产损失更是难以计算和估量,日军在夏县、平陆、垣曲沿黄河地区制造了多起惨案和种种暴行。地处中条山南麓的平陆县,就见证了日寇当年对手无寸铁老百姓的大屠杀。</b></p><p><b> 仅据粗略统计,抗战期间全县百姓被日军 以刀砍、灌辣椒水、军犬咬、奸淫、大火烧等残忍伤约三万余人,致残约四万五千人,致死三千多人,日军还抢掠,屠杀牲口一万余头,烧毁房屋一万八千多间,抢走麦子约合八万多吨。</b></p> <p><b> 平陆朱德总司令路居(第五批省保)</b></p><p><b> 时代:1939年</b></p><p><b> 地址:运城市平陆县曹川镇太寨村</b></p><p><b> 朱德总司令平陆路居位于一处四合院内,院内存北房、北房东耳楼及东房。1939年秋与1940年春,朱德总司令先后两次,与当时为第二战区前敌总司令卫立煌商谈中条山对日作战时,居住于院内北房。北房面阔三间,进深二椽,四檩无廊式构架,悬山顶。屋内陈设有朱德总司令使用过的一张八仙桌、两把椅子等。</b></p><p><b> 朱德总司令平陆路居,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党的重要领导人朱德总司令,与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会商中条山对日作战大计之地。真实体现了朱德总司令和卫立煌会商时的环境,可重温抗战历史,对于深入了解国共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有着一定的教育意义。</b></p> <p><b> 此次回老家,澄清了多年来有关父亲大哥大女儿杨桂英的失散之迷。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到最艰苦的相持阶段,祖父杨仁义为了避开战乱保全家族,带领大家渡过黄河在河南渑池居住。驻地是国民党军队,妇女救国会组织做军鞋、补军装等劳军活动,桂英和当地妇女们积极参与。结识了军队中一位懂医术的团长蒋忠廷,他们互有好感。在部队将要开拔的时候,桂英对她母亲和同住的二嫂说晚上她要加班,可能回来得很晚,让她们先睡。桂英当天晚上就跟着部队走了,从此音信全无。所以桂英母亲和二嫂结了十八年的冤仇,吵了十八年的架。</b></p><p><b> 1958年桂英从香港给祖父来信后,解开了大家心里的疙瘩。也认为她当年追求爱情的勇气可嘉。但是这几十年她是如何度过来的呢,直到1985年她携女儿金枝,1990年携儿子金财,1995年携外孙铭豪,2005年携三个女儿金枝、玉珍、月兰来大陆探亲,我们才从桂英所说的支言片语中了解到其中的甘苦。</b></p> <p><b> 1990年11月,桂英和儿子金财由香港到南京来看望我们,父母专程由徐州赶来陪同游览。桂英提出想看南京城门,四十年代她和丈夫曾经在南京生活过几年。后来丈夫奉命赴徐州参与“徐蚌会战”,她的大儿子当时还小,就是在徐州被围城时饿死的。父亲说包围在外面的,就是我所在的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我们称之为淮海战役。</b></p><p><b> 1985年改革开放后,桂英携女儿金枝及外孙和外孙女,又一次来到徐州这个她曾经的伤心之地。父母同赴机场迎接,桂英抱着父亲号啕大哭。父亲和桂英虽是叔侄关系,但因父亲是祖父最小的儿子,所以桂英比父亲还要大几岁,他们小时候就像姐弟俩一样的玩耍。</b></p><p><b> 这就是同一家人各为其主的命运,但是,家人离散的起因,都是由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而造成的。家国天下,永远都是联系在一起的。</b></p> <p><b> 1990年11月,桂英和儿子金财由香港到徐州来南京,父母与我们陪同游览南京明孝陵景区并合影。</b></p> <p><b> 1995年5月,桂英携铭豪由香港到平陆老家探亲,父母陪同一起为祖父祖母合葬墓立碑,并与亲戚们合影。</b></p> <p><b> 1995年桂英和外孙铭豪到南京来看望我们,父母陪同游览孙中山临时政府所在地。</b></p> <p><b> 大家陪同桂英和铭豪游览中山陵景区并合影留念。</b></p> <p><b> 1995年12月,陈坚赴西欧考察学习回来,由法国巴黎飞往香港,桂英率子女孙辈们在香港启德机场迎接。</b></p> <p><b> 桂英率众子女孙辈们,陪同陈坚在香港游览观光。</b></p> <p><b> 2005年6月,桂英和三个女儿金枝、玉珍、月兰由香港到徐州南京看望我们。母亲、刘荣侠陪同她们到南京,我们在中山陵博爱坊前合影。</b></p> <p><b> 我们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合影留念。</b></p> <p><b> 我们在民国政府的南京总统府大门前合影留念,这是桂英最后一次率子女回大陆探亲了。</b></p> <p><b> 2007年7月,在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纪念日之际,我和陈娅赴香港参加《百名艺术家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美术作品展览》活动,桂英和她女儿月兰到宾馆看望我们。 </b></p><p><b> 回顾家中成员的历史,就是回忆家族的历史,常说的家国情怀,也就是国家民族和家族的历史情怀。</b></p> <p><b> 5月30日上午,我们一行由平陆到三门峡,再乘坐高铁返回徐州。父亲在高铁车厢内到处走动参观。</b></p> <p><b> 父母终于靠在高铁列车的座位上休息了,一位92岁、一位85岁,连续奔波了几天,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尚好,难能可贵。</b></p> <p><b> 父亲仍然关注他的摄像机,要检查这些天来在老家的拍摄效果。</b></p> <p><b> 车到徐州东站,我们在站台合影留念,纪念此次陪同父母赴山西平陆老家的探亲之旅。</b></p> <p><b> 终于回到徐州家中了,父亲照例开始了他的日常生活程序,正在忙着整理浇灌他的花园和果树。</b></p> <p><b> 父亲站在葡萄架下,仔细观察着葡萄。这些天不在家,他种的葡萄已经挂果了。</b></p> <p><b> 我给父亲在花园中拍照。</b></p> <p><b> 父亲给我在花园中拍照。</b></p> <p><b> 2017年6月3日,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国家记忆》栏目组,在家中采访父亲,准备专题《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节目录制。</b></p> <p><b> 这是中央电视台早就预约好了的项目,专门等父亲从山西老家回来,栏目组就由北京赶赴徐州开始了节目的录制。</b></p> <p><b> 摄影师竟然从门口的角度拍摄门外的植物,电视放出来是逆光下的绿色画面,果然是专业水平。</b></p> <p><b> 这是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国家记忆》栏目《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截频画面,父亲正在侃侃而谈。</b></p> <p><b> 这是《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视频拼图,父亲当年是刘邓大军统率下的,晋冀鲁豫军区第二野战军第六纵队的宣传干事。</b></p> <p><b> 2017年8月,我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参观《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第13届全军美术作品展览》。</b></p> <p><b> 在庆祝建军90周年之际,中国美术馆展出了我的油画作品《父亲侧像》。</b></p><p><b> 2017年8月8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在好友王舒娅、李建华夫妇陪同下,观看了我的油画作品《父亲侧像》。父亲今年九十二高寿,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纪念日之际,展出了他的油画肖像,他感到很欣慰。九十年风雨征程,九十年岁月峥嵘,祝福我们的人民军队继续砥砺前进!</b></p> <p><b> 我在展厅内与《父亲侧像》合影。</b></p> <p><b>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颁发的展览入选证书。</b></p> <p><b> 1939年父亲杨锦华13岁参加八路军离开家以后,祖父杨仁义带领平陆杨家大小几十口人为了躲避战乱,也离开了老宅,渡过黄河前往河南渑池居住。所以在中条山战役失败后,杨家避免了日军血洗平陆进行大屠杀的惨祸。</b></p><p><b> 但是,在逃难中父亲大哥的大女儿杨桂英失散多年。直到1958年祖父才意外地收到一封香港来信,得知桂英已经随夫携子在香港定居了。欣喜若狂之余,提笔给我父亲回信告知好消息,同时将父亲在部队的地址也告知了在香港的桂英。同年,香港的桂英给我父亲的部队来了一封信。</b></p><p><b> 当时抗美援朝战争刚结束,国内正在开展“三反五反”运动,香港还属于英国殖民地。父亲接到香港来信,政工干部的思想觉悟促使他将信交给了组织部门。从而引发了部队内部的轩然大波,有人认为要进行审查。当时,父亲在晋冀鲁豫军区的老首长,时任12军军长的李德生说了一句话:“小杨有什么问题,他13岁就参加了革命,我们都是看着他长大的”。由此保护了父亲在部队工作的政治前途。</b></p><p><b> 这次回老家还证明了一件事,就是桂英1958年由香港寄给父亲的那封信现在何处。老家的亲戚们说,自五十年代始到七十年代末,这二十多年间,部队共有三次来人外调,想要查清父亲和桂英之间的联系。杨家的亲戚们跟部队来的人说,杨锦华13岁就参加八路军干革命去了,杨桂英出走的时候,他都不知道,还有什么联系啊!所以每次部队来调查都不了了之。</b></p><p><b> 这也证明了,桂英寄给父亲的那封信一直都存放在父亲的档案材料袋里。所以每次他要提升职务的时候,就派人来调查一下。</b></p><p><b> 1985年桂英携女儿外孙们由香港来徐州见父亲,父亲已经在军队离职休养了,仍然秉持政治纪律向12军政治部汇报,并且按照规定会面时不能穿军装。父亲给我打电话,要求购买由南京飞香港的机票,都不告诉我为谁买的,只说是老朋友托他买的。当时的香港航班很少,没有买到,桂英她们只好从郑州转火车由罗湖口岸返回香港。</b></p><p><b> 所以我一直不知道有这门亲戚,直到1990年桂英携儿子金财要来南京看望我们,父亲才诉说原委。因为这时候国家已经实行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才能使原本的一家人消除隔阂,重新团聚。</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杨锦华往事录-我的回忆片段</b></p><p><b> 我的简历</b></p><p><b>1939年06月</b></p><p><b> 参加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唐支队三大队宣传队任宣传员。</b></p><p><b>1939年10月</b></p><p><b> 八路军十八集团军兵站通信员</b></p><p><b>1940年01月</b></p><p><b> 转到八路军洛阳办事处,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待命。</b></p><p><b>1940年12月</b></p><p><b> 晋冀鲁豫军区八路军一二九师新一旅宣传队即黄河剧团宣传员。</b></p><p><b>1942年03月</b></p><p><b> 晋冀鲁豫军区太行陆军中学二队学员。</b></p><p><b>1943年12月</b></p><p><b> 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第三大队第六队学员。</b></p><p><b>1945年11月</b></p><p><b> 晋冀鲁豫军区第二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七旅第四十九团政治处宣传股任干事、副股长、股长。</b></p><p><b>1949年08月</b></p><p><b>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军第三十五师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b></p><p><b>1951年05月</b></p><p><b>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二军第三十五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b></p><p><b>1956年07月</b></p><p><b>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军第六十六速成中学训练处处长。</b></p><p><b>1958年09月</b></p><p><b>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军第三十五师炮兵第三一六团政治处主任,副政委。</b></p><p><b>1960年08月</b></p><p><b>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政治学院七队学员</b></p><p><b>1963年05月</b></p><p><b>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军第三十五师第一O五团政治委员。</b></p><p><b>1964年06月</b></p><p><b>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军高炮第三十七团政治委员。</b></p><p><b>1966年05月</b></p><p><b>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军第三十五师政治部主任。</b></p><p><b>1970年04月</b></p><p><b>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军后勤部政治委员。</b></p><p><b>1978年08月</b></p><p><b> 遵照中央军委命令离职休养。</b></p><p><b>注:1955年5月实行军衔制时被授予少校军衔,1962年5月晋升中校军衔,1965年8月取消军衔制。</b></p><p><b> </b></p><p><b> 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参加了其中的白晋战役、陇海战役、豫北战役、鲁西南战役、千里挺进大别山、襄樊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成都战役、川东剿匪、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五次战役、金城防御战。</b></p><p><b> 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由奖章、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渡江胜利纪念章、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解放纪念章、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解放华中南纪念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抗美援朝纪念章、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抗美援朝纪念章。1988年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2015年授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b></p> <p><b> 2019年9月,父亲获颁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纪念章。</b></p> <p><b> 父亲佩戴着纪念章,我在花园里为他拍摄了纪念照片。</b></p> <p><b> 2019年10月,我们陪同父母赴四川重庆合川老家探亲前,在徐州干休所家中花园里合影留念。</b></p><p><b> </b></p><p><b> 下集预告《2019年10月陪同父母赴四川重庆合川老家探亲》,敬请期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