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桔子是北方的叫法,在南方称之为橘子,二者为同一水果。朱自清在《背影》中描写父亲爬过月台,为他买的就是橘子,故事发生的地点就在南京。饱含深情的背影,钩沉了多少潸然泪。</p> <p> 桔子是个好东西,极富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桔子含有大量的维生素、蛋白质、膳食纤维等营养元素,桔汁能够有效预防胃癌,桔瓤外白色的网状筋络具有通络化痰、顺气活血的作用。桔皮入药称为“陈皮”,具有理气燥湿、化痰止咳、健脾和胃的功效。生活中,人们习惯在泡茶的时候放点晾干的桔皮,格外的清新;小笨鸡炖蘑菇放点桔皮,味道好极了。看来,桔子浑身都是宝。不过,桔子虽好,请别多吃。吃多了上火,皮肤发黄,这个大家都知道。</p> <p> 常见的桔子有叶桔、蜜桔、砂糖桔、丑桔等。在我的印象中,只有秋天最先上市的叶桔才是正八经的桔子,便宜又好吃,其它的都不正经。当然了,一人一个口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可能和小时候只能吃到叶桔有关,是恋旧情怀。</p> <p> 有一首歌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满山遍野大豆高粱……”唱的好不好听不说,这歌词未免有些牵强。你看看,东北哪里有什么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反而是玉米水稻让人目不睱接。原因很简单,近10多年,国家对玉米水稻实行托底收购,而且基本可实现旱涝保收,种这两样挣钱啊。或许这歌词写的是上个世纪的事,也可能为了压韵唱起来顺口而故意写的。</p><p> 说来也怪,在黑龙江这个“攥把土渣都冒油,插根筷子都发芽”的北国大粮仓,诸如苹果、桔子、鸭梨、香蕉这些常见的水果一样也产不出来,都需要从别的省份引进。所以小时候能吃上水果,也是件挺奢侈的事儿了。</p> <p> 说起第一次吃桔子,真有些尴尬。大约在1989年那个冰天雪地的冬天,母亲去长春探望姥爷,回来时买了几个桔子。当母亲把桔子递给我的时候,我不分青红皂白上去就咬,瞬间感觉涩涩苦苦的味道沾满唇齿。在一旁的母亲笑出了眼泪,说道:“傻孩子,这是桔子,要扒了皮才能吃。”我10岁第一次见到真桔子,之前只在课本里看过,桔子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苦涩的。可能,生长在那个年代的农村孩子多数都是很晚才吃到桔子,物资严重匮乏,不只是差不差钱的事儿了。</p> <p> 后来,随着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入冬时买桔子已成为家常便饭。叶桔下市之后,还有砂糖桔,还能吃到丑的不能再丑的丑桔、芭芭柑什么的,不得不赞叹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每年冬天,家里来人去客,父母总是热情地把桔子拿出来,配上瓜籽,让客人们品尝。即使不吃,主人感觉有面儿,客人感觉受到了款待。过年的时候,以桔子为代表的水果连续多天不退场,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着春晚,掰开桔子分享给亲人一半,吃着瓜籽糖块,外面的鞭炮声此起彼伏,那场景其乐融融,让人留恋。</p><p> 时光不能倒流,过去的再美好也是过去了,我们要做的是活好当下、迎接未来。转眼,母亲离开我们有一年了,父亲也走了半年时间。由于受疫情影响,母亲的周年我未能回去祭拜,只好请墓园服务中心代为祭扫。我特意嘱咐对方,除了鲜花、香、槽子糕等,还要准备四样贡果,当然少不了父母都爱吃的桔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