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20px;">文丨彭化义 </b></p><p><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发生在24年前的故事,一个令人不能忘记的故事。虽然岁月已经过去,但那惊心动魄的海上场面,永远回荡在当事人的脑海里,也永远记载在共和国海军的史册上。</b></p><p><b style="font-size: 20px;">1996年9月20日,被人们称为土台风、风力大小和方向变化无常的第18号强台风,正面袭击琼州海峡,即将进厂修理的海军某部971舰在锚地遇险沉没,舰上31名官兵在全力抗台保舰无效后跳海求生。他们在狂风恶浪中顽强拼搏,漂游长达17小时30多海里,全部生还,创造了我人民海军成立近半个世纪以来海上群体救生的英雄壮举和惊人奇迹......</b></p> <p><b style="font-size: 20px;">A.怒海壮举 </b></p><p><b style="font-size: 20px;">1、紧要关头的故事</b></p><p><b style="font-size: 20px;">9月20日,海面上风吼狼啸,971舰在抢滩失利后,锚链断裂抛锚,舵叶失灵,双车失去动力,舱内大量进水。</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下午2时30分,海水漫过前甲板,舰体开始倾斜下沉。在采取一切措施无效的情况下,党支部决定由实施“人在舰在”的第一方案转为实施“舰不在人要在”的第二步方案,全力保护31名舰员的生命安全。</b></p><p><b style="font-size: 20px;">舰长包昌荣、教导员刘进永在两三分钟的时间内作了简短动员:“亲爱的战友们,我们31个人是一个战斗集体,我们一定要把大家带回去,决不会丢下一个同志!”号召大家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团结一心,渡过难关,并就离舰求生作出紧急部署。</b></p><p><b style="font-size: 20px;">跳海求生,告别战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紧要关头啊!</b></p><p><b style="font-size: 20px;">在这生与死之间,官兵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b></p><p><b style="font-size: 20px;">——是保护军旗。帆缆兵杨东升第一个反映就是爬上指挥台桅杆取下海军军旗,几乎在同时,操舵兵廖俊也从舰尾取下八一军旗,他们顾不上收拾自己的救生器材,首先找来绳子把军旗捆在各自胸前......</b></p><p><b style="font-size: 20px;">——是守好机密。教导员刘进永、信号兵常印海、报务兵曾大军分别将无线、有线和通信机要文件收起来用塑料布包好,绑在腰间或脖子上,本来就不习水性的军医王志光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下海后怎样求生,而是跑回舱室找回航泊日志......</b></p><p><b style="font-size: 20px;">——是集体行动。从江西老区入伍的文书刘君家境贫困,舰长见还有几分钟时间,便对他说:“赶快把你的钱拿出来带上!”刘君头也不回:“钱算什么?保护大家要紧!”此刻,他早已把对自己来说并不是小数目的那530元钱忘得一干二净,他的头等大事是帮助舰长清点人数...</b></p><p><b style="font-size: 20px;">——是先人后己。人员集中起来后,曾大军和杨东升才发现只有19件救生衣,他们把救生衣让给战友,自己潜到已进满海水的帆缆舱取另外的救生衣。当时,进帆缆舱必要经过前大舱,而在前大舱2米多深的水里,有八九个大油筒在来回撞击着,经过那里随时有被挤死的危险。他俩不顾个人安危,奋战10多分钟,将12件救生衣取上甲板,使31名战友全部有了救生衣......</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一切准备就绪,教导员让文书把舰上仅有的一点热水取来,让雷达兵赖在佑倒在一个杯子里,对大家说:“俗话说只要喝上一口酒,什么困难都能对付,现在我们没有酒,就以水代酒吧,来,每人喝一口!”航海班长郑在雄第一个喝下,接着又传给其他战友......</b></p><p><b style="font-size: 20px;">官兵们一个个含泪跳海。教导员和常印海是最后下去的,因为他们一定要等到向岸的某观通站(此时与指挥所的通信联系已经中断)报完舰位,以便日后打捞。</b></p><p><b style="font-size: 20px;">2、“有党在就有大家在"</b></p><p><b style="font-size: 20px;">官兵们用绳子将8个救圈串起来,再栓在救筏上,让不会游泳和体质较弱的军医王志光、副机班长邹明建、报务兵张培俊和主机班长林松进等坐在或趴在救生筏上,让其他水性一般的战友趴在救生圈上。舰长包昌荣、副舰长陈平和党员曾大军、常印海、谢学如和郑在雄等在前方打冲锋,教导员刘进永、机电长袁洪源和党员张培春等在中间和后边压阵。大家手拉手,迎着狂风恶浪往前冲游。</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一个大浪压来,把队伍打散,大伙又很快聚拢在一起,这时教导员的声音也更加宏亮:</b></p><p><b style="font-size: 20px;">“同志们不要紧张,有干部在就有战士在,有党员在就有团员在,我们大家是一个永远拆不散的集体,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b></p><p><b style="font-size: 20px;">说罢,教导员带头高喊:“团结就是力量!”大家也跟着一齐喊:“团结就是力量!”口号声压过了风浪声......</b></p><p><b style="font-size: 20px;">这已是党支部第三次提出口号。当台风袭来战舰受损时,党支部提出的口号是“人在舰在,誓死保卫战舰!”战舰沉没无法挽回时,党支部提出的口号是“舰不在人要在,全力保护每一个战友的生命!”当漂流在狂涛怒浪之中时,党支部又提出了:“团结就是力量,集体渡过难关”的口号。党支部根据不同情况下提出的这些口号,极大地鼓舞了官兵们的斗志和士气,使他们面对饥饿、寒冷、死亡毫无畏惧,充满着必胜的信心。</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为了保持队伍不散,舰党支部还临时决定实行每十分钟点一次名的制度,由文书刘君清点人数,教导员和舰长分 别给大家说两句鼓劲的话和漂游中的注意事项。</b></p><p><b style="font-size: 20px;">党员谢学如从舰上带下来的“精工表”是唯一一个未坏的,大家要知道时间都得问他。他便利用这个“特权”做工作,本来4点,他却报6点,还不停地说:“快到岸了,快到岸了!”无形中增强了大家战胜风浪的信心。</b></p><p><b style="font-size: 20px;">事后回忆起海上漂游经历,31名官兵不无感慨:17小时漂游30多海里,单靠体力是绝对不行的,当时靠的就是精神的力量,而这个精神力量就是党组织的感召力、集体的凝聚力!</b></p><p><b style="font-size: 20px;">3.战友生死爱</b></p><p><b style="font-size: 20px;">31名官兵17小时的怒海漂游,不仅是一个战胜天敌的神话,更是一幅充分展现我军官兵之间、战友之间休戚与共深厚感情的动人画卷。把方便留给战友,把安全让给战友,把困难留给自己,把危险留给自己,这样的故事在每个同志身上都可以找到很多很多......</b></p><p><b style="font-size: 20px;">去年上舰的新战士、枪炮兵毛爱华刚跳下海时,心里很紧张,看到战友都已游到很远的距离,他一下子懵了,不知道该往哪儿游。正在他犹豫间,舰艏下沉引起的一巨大吸流一下子将他进去四五米,战友潘远威见状,扔下手里的“救命绳”就向小毛游去,一把抓住小毛,杨东升又飞快游过来抓住小潘,三个人仍抗不住吸流的吸力。“大家一起冲过去,拉住他们!”舰长、教导员同时喊着,拉着队伍,钻过一排巨浪游了过去,一个人拉一个人,硬是将毛爱华、潘远威和杨东升拉了回来。</b></p><p><b style="font-size: 20px;">由于救生筏就一个,上面只能趴三四个人,救生圈也只有8个,舰长包昌荣、教导员刘进永、副舰长陈平、机电长袁洪源四个干部,自始至终没往救生筏和救生圈上趴一下。到了夜里,陈副长和大家一样疲倦得睡着了,他不知不觉中离开了队伍。就在他险些被海浪卷走的一刹那间,战士潘远威及时发现陈副长,将他拉回来。接着,又是你睡着掉队我拉你,我睡着掉队你拉我......只要有一个不被发现,就会被茫茫夜海和狂风恶浪吞噬。</b></p><p><b style="font-size: 20px;">游到半夜时,大家都感到越来越冷,有的同志下水时为了减轻身体重量脱光了衣服,只穿着短裤背心,这时就觉得浑身发抖,上下牙直打架。为了御寒,曾大军就与没穿裤子的张勇把双腿靠紧取暖,舰长发现后要求大家都这样做,臂靠臂,腿靠腿,这样挺过了一阵子。可是不久,还是有很多人开始腿肚子抽筋,先是增大军,后是赖在佑,再后来是几乎每个人都抽了筋。舰长包昌荣、教导员刘进永和其他几个水性好一点的同志就轮流给大家揉腿肚子,再后来他们自己也成了被帮助的对象......在教导员给龚成明搓腿时,小龚发现教导员有些不对劲,一问才知道是教导员的胃病又犯了,看到教导员艰难地帮助着大家,小龚禁不住暗暗哭了。</b></p><p><b style="font-size: 20px;">4、军旗,救命旗</b></p><p><b style="font-size: 20px;">20日下午6时40分,971舰31名勇士在漂游了4个多小时后,体力已明显不支,有的已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教导员刘进永正想着怎样调动起家的情绪,突然间从头顶传来一阵马达声,“有飞机来了!有飞机来了!”他大声叫了起来。听到教导员的喊声和马达声,官兵们往天上一看,果然有一架直升飞机朝他们这边飞来。</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喂-”</b></p><p><b style="font-size: 20px;">官兵们高兴地叫了起来,有的用双手围起嘴巴喊,有的从水里挥起拳头喊,可他们的声音与咆哮着的大海相比毕竟是太微弱了,飞机根本听不到。</b></p><p><b style="font-size: 20px;">“快举军旗!快举军旗!”不知是谁先喊道。</b></p><p><b style="font-size: 20px;">杨东升“唰”地一下从胸前抽出海军军旗,与潘远威一人扯一个角,高高举起。与此同时,廖俊也把自己保管的八一军旗交给常印海,让常印海爬上救生筏用双手高高举起。于是,两面鲜红夺目的军旗高高镶嵌在风口浪尖上。</b></p><p><b style="font-size: 20px;">飞机很快看到了军旗,盘旋而来,在最低高度投下13件救生器材,并向31名官兵表示慰问和致意。虽然由于风浪太大,官兵们只抓到4个救生圈,但大家由此受到极大鼓舞。</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上级领导没有忘记我们,祖国没有忘记我们,同志们,为了报效党和祖国,我们一定要战斗到最后的胜利!”教导员抓住时机再以此鼓励动员。</b></p><p><b style="font-size: 20px;">官兵们一听群情振奋,个个激动万分,流着泪高呼“共产党万岁!”“祖国万岁!”</b></p><p><b style="font-size: 20px;">这高呼,使狂风恶浪胆怯;这高呼,使死神却步;这高呼使上天为之动容!</b></p><p><b style="font-size: 20px;">夜里,风浪仍不见减弱,由于又累又困又饿,官兵们身上的东西不时被漂走。“军旗不见了!”不知是谁叫道,教导员刘进永急忙往四周搜寻,果然看见了在不远处漂着的海军军旗,他离开队伍奋力游过去,把军旗抢了回来。一位战士事后为他担心:“教导员,你离开队伍太危险了!”刘进永说:“军旗可是咱们的救命旗,再危险也得找回来呀!”</b></p><p><b style="font-size: 20px;">5.共享漂游乐趣</b></p><p><b style="font-size: 20px;">党和人民的关怀,更加增添了31勇士必胜的信念。他们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笑对天敌,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享受海上漂游闯险的乐趣。</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为了调动起大家的情绪,舰领导有意组织大家说说上岸后最想干的一件事。“我最想痛快地喝几口酒!”平时并不爱喝酒的郑在雄说。“我最想吃一顿热乎乎的饱饭!”“我最想给父母打个电话!”......轮到赖在佑时,他说话让大家一阵发笑:“我最想给女朋友写封信!”提起女友,小赖这次特别得意:离舰时他什么也没带,只带两张女友的照片。这事让战友们知道后,引来阵阵羡慕的夸奖声......</b></p><p><b style="font-size: 20px;">战士杨东升,不仅手脚灵,头脑反应快,眼睛也贼尖。游着游着,他看见几条鱼总跟着自己转,顺手就抓住一条。不大一会,一只螃蟹朝他游来,这回他可不客气了,一把抓住放到嘴里,嚼了起来......</b></p><p><b style="font-size: 20px;">战友们都说曾大军有眼福。有几次,都是他先发现一群色彩鲜艳的鱼跟着漂游的队伍。官兵们不去打扰它们,它们也不害怕官兵们,各行其道,一同前行,持续了很长时间,给官兵带来许多欢乐。</b></p><p><b style="font-size: 20px;">游到深夜时,副机兵张勇忽然觉得裤裆里热乎乎的,一摸,原来是一条约尺半长的鱼钻进去出不来了,急得在里面乱蹦乱跳。这一蹦跳不当紧,弄得小张又痒又难受。他用力把它赶跑,没过多久,它又钻了进去,这样折腾了好长一阵子。后来小张把这段经历告诉战友们,逗得战友们哈哈大笑。</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不知不觉中,黑夜即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b></p> <p><b style="font-size: 20px;">B.立体大营救 </b></p><p><b style="font-size: 20px;">6、海陆大搜索</b></p><p><b style="font-size: 20px;">31名官兵的安危牵动着各级领导的心。</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中央军委张万年副主席指示:及时掌握派出救援舰船情况;全力以赴救人救船;有情况报告;各级领导要在位正确指挥。</b></p><p><b style="font-size: 20px;">海军负责处理这一事件的首长、当时的副司令员、后来成为海军司令员的石云生,日夜坐在办公室里指挥救援工作。</b></p><p><b style="font-size: 20px;">根据总部和海军首长的指示,南海舰队和驻海南某基地领导要求各级机关和部队尽最大努力想办法救援971舰,并亲临海口指挥救援工作。</b></p><p><b style="font-size: 20px;">某部506船、154船紧急出航搜救......</b></p><p><b style="font-size: 20px;">南海舰队派出的563舰、147船和209船连夜出海探寻......</b></p><p><b style="font-size: 20px;">某支队派出的972舰、977舰和979舰从锚地急奔驶往出事海域......</b></p><p><b style="font-size: 20px;">基地、支队组织的2个岸上搜寻队和4个医疗急救队在最短的时间内集结到位......</b></p><p><b style="font-size: 20px;">海南、广东两省各地政府立即紧急行动起来:</b></p><p><b style="font-size: 20px;">海口市新华、秀英、振东三个区政府派出的海岸寻找人员上岗昼夜值班......</b></p><p><b style="font-size: 20px;">海南渔监局组织的前铺镇党委书记带队的6人搜寻组出发了......</b></p><p><b style="font-size: 20px;">海口港监的“金盛”号出海参加部队军舰的搜救行动......</b></p><p><b style="font-size: 20px;">7、海豚紧急起飞</b></p><p><b style="font-size: 20px;">971舰31名官兵遇险后,南海舰队首长在作战指挥室里度分如年。为了尽快探明情况,他们决定就近请求南海西部石油公司派出搜索性最好的海豚直升机飞赴出事海域。</b></p><p><b style="font-size: 20px;">20日这天,整个雷州和海南地区的天气异常恶劣,海口机场116个航班架次全部取消。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日下午5点40分,“海豚”飞机起飞升空奔向海域。</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下午6点24分,飞机在东经20度17分6N,北纬110度30分03E处发现目标!</b></p><p><b style="font-size: 20px;">坐在飞机上的舰队司令部鲍国兴、邱鹏两位参谋看到象一片树叶在海上漂游的31名官兵时,高兴得几乎跳了起来。他们几乎肯求飞行员:靠近点!再靠近点!</b></p><p><b style="font-size: 20px;">飞机顶着10级大风向漂游官兵俯冲,但由于阻力太大,一连冲了6次都没能成功,第七次才终于接近了海面。这时,31名官兵的队形清晰可见,两面由战士手举的红旗在海上格外醒目。</b></p><p><b style="font-size: 20px;">“打开舱门,准备投放救生器材!”</b></p><p><b style="font-size: 20px;">命令下达后,舱门怎么也打不开,由于风大阻力太重。鲍国兴和邱鹏合力用劲,才将舱门打开,将13件救生器材一一投向海面上的官兵。</b></p><p><b style="font-size: 20px;">见到飞机投下救生器材,海上的官兵纷纷振臂高呼:“共产党万岁!”鲍国兴和邱鹏也非常感动,鲍国兴掏出自己的笔记本,撕下封皮,快速用铅笔在上边写道:“保持队伍原位,保持整体,奋力抗战,马上有舰船来营救你们!”随即用绳子绑在一个救生圈上,投下去。可惜的是,风浪太大,971舰官兵只抓到了13件救生圈中的4件,绑有纸条的那个他们没有看到。</b></p><p><b style="font-size: 20px;">天色已晚,飞机的油料即将耗尽,“海豚”不得不返航...... </b></p><p><b style="font-size: 20px;">C.人民是救星 </b></p><p><b style="font-size: 20px;">8、十里鱼港救人急</b></p><p><b style="font-size: 20px;">9月21日6时,广东省徐闻县五里乡四塘村渔民黄妃林早早来到海边,他要查看一下自己的木质船在昨天的台风中有没有坏,还能不能出海捕鱼。还没走近码头,他就看到1000米远的海面上有一片黑点。是不是又有人落海了?10天前刚刚从这一带救起过3名外地渔民的黄妃林顿时警觉起来,他解开缆绳,启动马达,驾着小船就往海上驶去。靠近一看,果然是一个人正抱着养螺桩子,他二话没说,将那人救起。刚一抬头,又发现一大片人,他一个一个地将落海者拉上船,当救到第4个人时,看到被救的人穿的是带肩章的军衣,黄妃林才知道落海者是亲人解放军,于是,他更加拼命地往船上拉人。拉到17个人时,42岁的黄妃林实在拉不动了,就用肩膀往船上顶。为了多救人,黄妃林索性把船上的救生筏扔到海里。台风虽然已经过去,但此时的海上仍有近3米高的风浪,黄妃林一边救着人,还得一边操舵顶抗风。他在左舷拉上来几个人后,又跑到右舷拉上来几个人;在船首拉上来几个后,又跑到船尾拉上来几个人......就这样折腾近一个小时,将周围漂游的20个海军官兵全部救上木船。</b></p><p><b style="font-size: 20px;">就在黄妃林发现并救起20名落难海军官兵的同时,早起看潮的渔民杨孔和到海边解手的渔民林道远任先后看到6名和3名正在港外吃力漂游的落海海军官兵,他们用木杆撑着单人床大的救生筏,冒着风大浪高的危险,一趟一趟地将官兵救起。杨孔一共来回撑了4趟,每一趟救起两个人,第二趟救起一个人,第三趟救起3个人,直到第四趟没找到人,他才放心地回到岸上。林道任为了救人,自己还两次滑到了海里......</b></p><p><b style="font-size: 20px;">29名官兵被四塘村渔民救上来不久,另外两名971舰舰员,副舰长陈平和舱段兵潘远威也相继被二桥区仕尾村村民翁明祥、翁明秀、翁明展三兄弟和徐闻县人武部部长皮国政、军事科长韦朝荣救起送到医院。</b></p> <p><b style="font-size: 20px;">9、村头千人大支援</b></p><p><b style="font-size: 20px;">听说黄妃林、杨孔和林道任从海上救起了很多解放军官兵,四塘村一下子沸腾起来了。全村2000多口人,有1500多人呼啦一下涌到前海港内的码头,近千名基干民兵和青壮劳力,立即投入到救援海军官兵的行列之中......</b></p><p><b style="font-size: 20px;">四塘村是个了不起的村庄,是个对中国革命有着巨大贡献的村庄。47年前我人民解放军渡海解放海南岛时,这个村仅有的12条木帆船和63名青壮年全部出动,冒着枪林弹雨,运送解放军渡海作战,其中许多人和解放军一样,血洒琼州海峡。如今勇救海军官兵的黄妃林的父亲黄开三、杨孔的父亲杨正秀等,当年都是支前作战的模范,他们家家都珍藏着一张当年由第四野战军颁发的“渡海功臣”的奖状。</b></p><p><b style="font-size: 20px;">当年前人渡海作战写壮举,如今后辈抢救亲人续新篇。村民们有的站到码头上,有的跳进浅海里,有的跳到筏子上,有的用肩背,有的用手托,有的用臂抱,帮助黄妃林、杨孔和林道任把海军官兵救上了岸。见官兵们个个身体虚弱,有的伤势严重,村支书王玉章和村委会主任翁勘谱一边向乡政府打电话报告情况,一边组织村民为官兵们换衣、做饭和上药。</b></p><p><b style="font-size: 20px;">开始上岸时,官兵们都躺在村前的一片空地上,村民们怎忍心?大伙没经商议,就把官兵们领回各家照顾。先是黄妃林家领了16个,接着是杨孔的哥哥杨平领了6个,后来,翁华助、翁华明、翁建、翁世、翁聘、翁细等一家领一个......</b></p><p><b style="font-size: 20px;">村民们把官兵领回家后,立即升火烧水为官兵擦洗身子,为官兵们喂饭和换衣服。黄妃林一家把从海上捞上来的救生圈和从官兵们身上脱下来的救生衣晒干摞起,准备交给部队;杨平的爱人邓淑珍、女儿杨荧、儿媳陈少琴把从官兵身上换下来的22件军装和内衣一一洗干叠好。许多人家还自己掏钱到卫生所和村头小卖部为官兵买葡萄糖补身子,仅村头陈文轩的小卖部两个小时就卖掉30多盒150多支......</b></p><p><b style="font-size: 20px;">10、徐闻医院无昼夜</b></p><p><b style="font-size: 20px;">31名官兵经渔民救上岸后,很快被送往徐闻县人民医院,医院立即组成由内科医生黄宪、林天广、孙勘尊、张健中、唐国文、曾芳柳和护士长黄月珍、张丽莎等医护人员参加的抢救小组,连夜投入紧急抢救。湛江市市长庄庆祥、湛江军分区副政委支继军亲临现场指挥抢救。</b></p><p><b style="font-size: 20px;">志愿兵常印海因肺部呛水,出现呼吸困难、心律衰竭和脑水肿症状,生命危在旦夕,医院立即从180公里外的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请来呼吸内科专家黄标副教授,参加抢救,使常印海转危为安。</b></p><p><b style="font-size: 20px;">得知31名官兵在徐闻,南海舰队李树文副司令员、赵英富副政委火速带领机关人员和海军422医院组织的紧急抢救小组,赶到徐闻县人民医院看望慰问和参加抢救。</b></p><p><b style="font-size: 20px;">到22日早上7点,31名官兵全部安全脱险,当日上午,即有26名官兵被转送海口部队医院休养治疗,重伤员副舰长陈平,志愿兵常印海、陈长志,战士励长峰、刘君于次日返回驻海口部队医院。</b></p><p><b style="font-size: 20px;"> D.你们是胜利者 </b></p><p><b style="font-size: 20px;">欣闻31名官兵在海上漂游17个小时、30多海里全部生还的消息,海军副司令员石云生立即报告军委首长和给当时的海军主要领导。军委首长给予高度评价。张万年副主席指示:“要对971舰和参加援救有功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表现特别好的、有功的,要重奖。”海军杨怀庆政委亲笔起草并发来慰问电:“971舰的同志们,你们同自然灾害的强敌进行了英勇的搏斗,战胜了狂风恶浪,排除了艰难险阻 ,吃大苦,耐大劳,你们是胜利者,海军领导向同志们表示亲切慰问和祝贺!”</b></p><p><b style="font-size: 20px;">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海南省委机关报《海南日报》和《羊城晚报》也纷纷发表通讯和消息,称赞31名官兵全部生还是一项英雄的壮举、是一个惊人的奇迹!</b></p><p><b style="font-size: 20px;">这31名勇士是:教导员刘永进,舰长包昌荣,副长陈平,机电长袁洪源,军医王志光,航海长郑在雄,操舵廖俊,文书刘君,枪炮班长谢学如,枪炮兵曹军伟、张秀春、符国丹、毛爱华,帆缆杨东升,信号班长励剑峰,信号兵常印海,报务班长强培俊,报务兵曾大军、龚成明,雷达班长赖在佑,炊事班长黄雷海,主机班长涂必胜、林松进,主机兵余平原、万善峰,副机班长邹明建,副机兵陈常志、张勇,电工兵黄福兴,舱段班长殷建强,舱段兵潘远成。</b></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