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167efb">人文旭光之二十六</font></h3> <h3> 明代开始,东阳境内大小集镇均有中医坐堂行医,县志中有会源蒋仕哲习岐黄术的记载。清朝,宗谱有新屋房蒋永清行岐黄之术的记载。</h3><h3> 民国时期,个体中医遍及城乡,黄田畈作为集镇, 除吴鸿泽、蒋文忠等开设中医诊所外,还集中了众多药店,这些店堂多聘有坐堂医生,集行医与售药为一体,以医带药。民国时期,还开有一家西医诊所。</h3> <h1><font color="#ed2308" style=""> 行岐黄术</font></h1><h3> 黄指的是轩辕黄帝,岐是他的臣子岐伯。相传黄帝常与岐伯、雷公等臣子坐而论道,探讨医学问题,其中的很多内容都记载于《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中。后世出于对黄帝、岐伯的尊崇,遂将岐黄之术指代中医医术。<br></h3> <h3> 《民国东阳县志》载有蒋仕哲“习岐黄术,不问贫穷远近必尽心”。蒋仕哲,字思聪,号冀明,生于明万历,卒于清康熙(1591~1669)。</h3> <h3> 清乾嘉年间,新屋房的蒋永清也是行岐黄之人。宗谱中有关于蒋永清行岐黄的记载,《渭川蒋太翁传》写道:“太翁讳永清,字允中,别号渭川,英年声蜚庠序,名重乡邦……久岐黄之术,施济也多。”在他的儿子、太学生璞斋公的行述中也说到:“渭川翁精黄岐,常外出,家事悉委二子”。</h3><h3> 这里的渭川翁,就是蒋永清(1760_1834),邑庠生,为现俗称前台门的24间头始建者。谱中记载的就是他精通岐黄之术,长期以行岐黄为业,家庭事务皆委托两个儿子管理。按我们现代人的说法,蒋永清精通中医, 医术高超,经常外出给人看病,治病救人者众多,给人施济帮助也多。</h3> <h1><font color="#ed2308" style=""> 私人诊所</font></h1> <h3> 上世纪四十年代后,画水地区看病有句口头语:内科疑难杂症找老四,外科无名肿毒找老五。老四就是中医名家王石玺,玺与四谐音,即称老四,王坎头人;老五即蒋文忠,因兄弟五人排行第五,人称老五。蒋文忠黄钱畈会源大份伯昌常人,住市基观音堂边,解放初属黄钱畈乡第四行政村,后拆并到永乐村,凡患有疔、痈、疮等各种无名肿毒,经他治疗,多能妙手回春,根治率高,得到很好的口碑。1955 年~1956 年政府办联合诊所,“老五师”因身体原因(患有气管炎),常规坐诊体力不支,只好推辞,可是他没有放弃行医,常年给患者看病。老五不是祖传,系中医名家传授,在此基础上,独创了一套治疗中医外科的技能,按秘方自制药丸粉散膏,开设私人诊所。“老五师”用中医看闻切, 因病施治,配以中药验方,针灸、艾灸、刀切毒瘤等手术,使无数无名肿毒患者得以康复,名闻邻近县市。1985年逝世,由次子蒋天银传承医术,为人解除病患。</h3> <h1><font color="#ed2308" style=""> 坐堂医生</font></h1><h3> 民国时期,黄田畈聚集了蒋本辉的广顺堂、陈金茂的泰山堂、黄中文的同心堂、童爱芝的春生堂、方樟荣的葆元堂、许锡祥的瑞春国药行、许记葆春堂、蒋庆田的义生堂等不少于8家药店,这些药店都兼行医之职,自制中成药。</h3><h3> 人们有个伤风感冒、头疼闹热、腰酸背痛的,一般不会上医院看医生,都是直接到药店。多数药店会聘请中医师坐堂,先看病,后开方,再抓药。店主、店员也粗懂医药,他们会根据病人对病症的描述,对症给药。</h3><h3> 如瑞春国药行店主许锡祥的女儿许泰瑾回忆说:店里聘请一位医师坐堂,读过小学的母亲受祖传掌握一些中草药知识,在店里母亲一边管收银一边跟医师学习中药知识。为了药店后继有人,1944 年父亲送我到临海卫校读书。学成归来,与母亲搭档经营药店,辞退聘请的医师,节约部分开支。店里经营中药为主,也销售一些自家配置的中成药,例如跌打散、驱风膏、丹丸膏散等。卫校毕业后,我有执业医师的资格, 我擅长小儿科,能为婴幼儿的发烧、白喉、风寒感冒、百日咳、晚间睡眠不安多啼哭等,开一些处方,一般用药后病情缓解,效果较好。我还能为手脚腿背有无名肿痛、无名肿毒的患者做些小手术,敷上自家制作的消炎散,一般不会发炎且结痂快,偶尔有发炎的给以免费治疗,直之痊愈为止。一边开药店卖药,一边又帮人开处方治病,以医术促进药的销售量,效益较好。</h3><h3> 药店也是各有专长,如童爱芝的春生堂以看眼病见长,眼药水与吹的眼药粉都是自制。</h3> <h1><font color="#ed2308" style=""> 土郎中</font></h1><h3> 旭光村蒋启贵治跌打损伤,在画水名气很大。实际上,他的医术药方来自于亲家。</h3><h3> 蒋启贵的亲家楼方登为人勤劳忠厚,曾帮助南马前宅的朋友吴本武家耕田3 年,家中的大小事务也不遗余力地帮着做,吴本武十分感激,就把凤阳婆留给他的一本祖传药书送给了楼方登。</h3><h3> 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一天,建胜村一个厅堂着火,蒋启贵前去救火。当站在离地5~6米高的墙上灭火时,墙体突然倒塌,跌落在地致腿脚骨折。亲家楼方登得知其伤情后,就把这本药书送给了启贵。 蒋启贵照方用药后,跌伤治愈,效果很好。</h3><h3> 蒋启贵跌伤治好的消息迅速传开,附近有伤痛的群众纷纷前来求医问药。他生性乐善好施,来者不拒,去药店给伤者配药,将药材精心加工,制成药饼,提供给求药者备用,只收取药材的成本费,既省钱效果又好。蒋启贵治跌打损伤的名气就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h3><h3><br></h3> <h1><font color="#ed2308"> 西医</font></h1> <h3> 民国初,西医传入。祖籍洪塘乡下仓谷岭的林鸿田,应是黄田畈西医第一人。<br></h3><h3> 林鸿田(1910——1964),讳德钱,字万选,号子范,考名宏杰。东阳中学初中未毕业即考入吴宁西医医院,后从军,先后当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五师师部少尉军医,军政部九十一兵站医院中尉军医,第九十三军军政部上尉军医,代理外科主任。退役后先在东阳中学当校医。1946 年在南溪安儒下塘沿租房开设个体诊所。1948 年在黄田畈会源街租房两间,开设“同仁医局”,后来转租本村蒋良宝在水阁的房子两间。解放后,购买了位于水街塘的四间房子,把“同仁医局”开到自己家里。</h3><h3> 1955 年1 月,吴宅的吴鸿泽中医等发起,在黄田畈市基口观音堂组建画水中西医联合诊所(画水中心卫生院的前身),林鸿田参与其中,为当时诊所唯一的西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