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时间真是如流水,不声不响流逝着,季节更替,年华折旧。走上文学路不觉已近十年了。人生,能有几个十年的好光景!又有多少事情是想不到却又做到了!一支笔,就是一把锄头,开垦了我荒芜的人生路,引导灵魂走向一片纯静之地。文学的路上,要经历荒漠的孤寂,翻越沟壑的磨砺,而我所得,是绿洲之丰沛,是挣扎后的轻盈。感谢文字,赋予我的生命更多内涵和意义。</h3><h3> 又是一个五月,纪念伟人讲话的时日。78年了,“5.23讲话”精神一直在鞭策鼓舞着一代又一代文学人前行着,激励着他们创作出一部又一部的呕心之作,繁荣着民族文化,服务于人民大众。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亦时刻提醒自己,以前辈为碑,融入生活,用文字书写人性,讴歌时代。</h3><h3> 曾经,登上神禾塬,顺着一座墓碑的方向望去,望着蜿蜒的滈河,望着淳美的皇甫村,想象着那个有着强烈使命感的作家,他从城市到农村,根札大地14年,和农民兄弟们一起拉家常、插秧耕种、潜心著作的场景,便坚定了他“想要做好文,先要做好人”的信念。清楚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遵从笔随心走,文从意成,从熟悉的人、熟悉的环境出发,使自己逐渐走向大环境,摆脱小我,站上高处审视世间万象,审视民生。用文字唤醒沉睡的灵魂,唤回人性的良知,为社会树立正义的导向。</h3><h3> 曾经,立于风中,脚踏白鹿原,近看高大的潼关楼,远眺苍茫的武关,想着陈老先生走了,《白鹿原》落地生了根,实实在在地矗立在白家梁上,砖瓦垒起的骨骼,文学堆砌的丰腴,从它屹立起的那一天开始,就是为陕西文学、中国文学铸就了新的历史。在白鹿村里,我路过了白嘉轩的家门口,看了冷大夫的药铺子,也进了白家祠堂。一切都是那么真实,真实的可以触摸到文学的温度,叫我着实感动了一回又一回。那时,便深刻体会到文学来源于生活,而生活也造就了艺术,没有文化艺术的生活是枯燥的,没有生活的文化艺术也是空洞的。</h3><h3> 文学会影响一个时代甚至永恒,文学是人类思想的主导,是时代发展的必须,没有文化的人类是愚昧的,没有文学更是不可想象的,一个民族若没有了文学,那么这个民族的精神一定是荒芜的。</h3><h3> “5.23讲话”中讲到:人类的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那么,文学必须紧贴生活和时代,有正确的立场,才能持有不息的生命力。而写作者也只有沉入生活,体会民众,其作品才具有感染力和存在的价值。</h3><h3> 今年春季,我的散文集《艾语》出版了,这部书是我对生活和人生的态度,以及些许感悟和思考的汇集,也是对我写作的一段总结,更是文学路上继续远行的动力。五月,阳光灿烂,榴花似火,在“5.23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我将继续努力学习,阅读更多名作,提高写作能力,发现纪录生活中的亮点,人性的善良,书写新时代,带给读者更多的精神作品。 </h3><h3><br></h3><h3> 2020.5.2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