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卖油翁》反思</p> <p> 今年的五月,细语呢喃,似是有说不完的情话,道不完的忧思。可我向来不喜春日的细雨连绵——它总带着些许惆怅,与迷惘。恰如此时我的心境——焦灼、不安。</p><p> 今晨,一束阳光,划破迷蒙的五月,给校园带来一丝欢喜与雀跃,我的心似乎也被这一丝欣喜悄悄浸染了。5月22日这天,我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教学比武。是磨练,亦是成长!</p> <p> 巧心——匠心细备</p><p> 在部编版教材中,《卖油翁》被编入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以“小人物”为中心,展现人物平凡中的闪光点,引导学生产生向善、求美等良好品质的共鸣。这是《卖油翁》的第二课时。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充分解决了字词以及翻译的问题。那么对于本堂课,我主要从文本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通过细品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以及语气,体会情感变化和人物形象。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本堂课设计成了一堂情景穿越课。</p><p> 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课堂穿越体验,课前,我提前准备好了弓箭、葫芦等相关道具;课堂上,我身着复古衣裙,将自己完全置身于穿越情景之中,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p> <p> 巧思——精心细琢</p><p> 《卖油翁》是一篇初中语文课本内的经典古文,对它各式各样的解读也早已是应有尽有!何以突破?何以创新?</p><p> 为了找寻灵感,我查阅各种资料,深挖其创作背景。无意间,我了解到熊芳芳老师将原版《笔说》版《卖油翁》和《归田录》版《卖油翁》进行了对比阅读,并以此展开教学,体会《归田录》版《卖油翁》的传神细节、精妙的用词以及古代的遗风余韵,这一切入点和我们以往对于《卖油翁》的解读是截然不同的。然“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直接生搬硬套当然不行!因此,我紧抓“细节描写”这一教学重点,联系到之前学生自己通过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人物情感变化来体会人物形象,体会修改后《归田录》版《卖油翁》增添细节描写的妙处,做到了抓大放小。</p><p> 但,我总觉得似乎还少了点什么?亮点!整堂课的教学设计虽然流畅,却不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可究竟该从何处着手呢!正当我盯着电脑出神时,霞姐问了我一句:洁洁,你的板书怎么设计的?语文的板书可以好好设计一下哦!板书?思及此,脑海中突然蹦出了《卖油翁》向我们所揭示的道理:熟能生巧!我拿出稿纸写写画画,最后想到了结合文中人物以及人物形象来最终呈现“熟能生巧”这一道理!我通过板书的排版与设计最后将板书以这个样子来呈现:</p> <p> 巧琢——耐心细磨</p><p>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前,虽早已熟知其诗,此次,却是首次深悟其意。初次备课时,心中似有万种思绪,但却不知从何下手。我只得求助于语文组的各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可结果却是每个人的想法都大不相同,所以,我一度陷入紧张与焦虑。直到后来我接受了大家的建议:先按照自己的想法上好一堂课!初次磨课,喜忧参半。喜的是我的女神廖姐姐对于那堂课首先给予了肯定。她总结为三个词:有匠心、有智慧、有激情!从课件到衣着,都是精心准备,古香古色的,尤其“巧”字板书的设计更让人眼前一亮。整堂课我饱含激情,想尽一切办法希望能让课堂更加生动、活跃。有表演、有视频、有丰富的课堂检测小游戏。</p><p> 但,也正因为各种环节的应有尽有而导致了整堂课呈现出了两个字:堆、浅!视频显得多余、表演用得太急、没有体现语文课“读”的特点、课堂检测多余,和文本脱离、整堂课毫无新意......一时间,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但,这些问题的出现让我对文本有了更深的思考,从而深挖文章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目的,进而引出《笔说》卖油翁和《归田录》卖油翁的对比阅读,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明确: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引发学生对古文的更深思考!</p> <p> 第六次磨课……</p><p> 从最初的忐忑不安到走进教室的满含激情、淡定从容背后,是一次次修改,一次次磨课!更是语文组前辈们的一次次评课、一次次指导!你们的帮助与指导,给我引路、予我力量,使我受益良多,无论是从课标把握、教材解读、还是学情分析上都有了新的见解和感悟。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在这之中,我清醒地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和欠缺,从而有了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p> <p>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经过风雨洗刷的五月,正绽放出别样的美丽,人生亦如此。暖熙春风仍犹在,芳草绿意更多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