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同构,渐至佳境——听《文言文三则》有感

全全

<p>  听罗才军老师教学《文言文三则》,为他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流程、幽默有趣的教学语言、博览众采的文学素养所折服,更钦佩他关注学生学情、情景体验式教学策略、重视情感价值观的引导。能把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教得如此有声有色,再以一带两则文言,详略得当,有情有趣,活学活用,创新的教学模式给我打开了文言教学的新思路,原来还可以这样子教。</p> <p>  一、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用“对话”点亮学生智慧</p><p> 罗老师的文言文教学,不是枯燥的逐一解读,而是创设了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他用平和自然的、鼓励的语言快速打破师生间的陌生感,直截了当的导入直击课文内容,让学生推荐“朗读最困难的学生”时的幽默诙谐的语言,紧接着巧妙地设置难题,立即让学生打开了与生俱来的探究世界的好奇心。在解读课题时,罗老师渗透中华传统礼仪常识,将“礼仪之邦”的概念移入学生心中。在罗老师与学生的对话中,一位位“蔡氏之女”、“李氏之子”等活跃于课堂;在罗老师适时的“伦理”常识的渗透下,“曾氏之父”、“李夏氏”、“李氏之妻”的称谓让大家仿佛置身于古代大家族中;在罗老师的鼓励下,“善歌舞的黄氏之女”、“甚幽默的杨氏之子”学以致用。</p> <p>  忽地,不和谐的“甚呆滞”之音出现在课堂时,此刻我期待着罗老师的“绝地反击”,然而,罗老师淡然而机智地启发引导,寥寥数语,让学生在“回击”中懂得了什么是“以德报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不仅让“攻击”的小孩自惭形秽受到教育,也让这一课堂上发生的意外成为了教育的亮点,点亮了学生的智慧,相信这样的“以德报怨”的课堂情景会给学生留下印象深刻,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以及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可谓言情同构,不仅丰富了语文课堂的人文内涵与德育外延,也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p> <p> 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这样的氛围中允许实话实说,允许有争议,允许保留意见。“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机而发灵光。”罗老师通过一次次这样巧妙而自然的对话,将文言、学生与教师紧密联系起来,学生时时有代入感,不知不觉间体会到杨氏之子的聪惠是有教养的聪惠。罗老师潜移默化地“授人以渔”,学生“捕鱼”的技巧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这样的课堂,打破了文言文高不可攀的神秘面纱,学生在文言的世界里自由畅快地“捕鱼”,在和谐的情境下切磋探讨文言知识,何等惬意啊!</p> <p> 二、充分发挥教材例子作用,拓宽阅读的广度</p><p> 罗老师在这堂文言中的创新是让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主动的发展,对文本的解读及拓展体现出罗老师深厚的文学素养。如找出文中对杨氏与孔君平别其他的称呼,找出称谓之后再读文言中的原句,在原文中弄清人称的含义,这样的教学设计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指导和检验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罗老师没有繁琐的讲解,没有逐字逐句的分析,有的只有学生主动的探究、主动的思考。因为要想准确找出剧中的人物,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全文。同时,在这样的教学中再引申出文言文的一个特点——人物称谓的多种表达方式。这样的教学,我们不禁感叹罗老师教学方式到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效果之好。</p> <p> 另外,罗老师与学生对话让学生拓展来说,老师是黄夫子,你怎样回答,老师是柳夫子又怎样说,让学生活学活用,真正达到对文文文中意思的理解与运用,真正体会到杨氏子的聪惠。罗老师教学三则文言中后面拓展的两则做略处理,整节课的教学,收放有度。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以致用,如抓住《世说新语》中的核心词语“渐至佳境”与《古今谭概》中的“辄不可禁”来学习运用,用学生的表演来诠释对文言的理解。这样简洁而重点明确的阅读策略,让学生渐至佳境,顺利地完成了三则文言文的阅读。可见,阅读教学中要重视以灵活有效的方法来引领学生,有时无需过多的讲解,学生自己就可读懂。教师要准确把握学情,给学生以独立分析理解的空间,这样学生在不断探究的思维中碰撞出火花,拓宽了阅读的深度与广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留给学生更多的阅读自由,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新理念。</p>

学生

老师

教学

文言

文言文

课堂

三则

杨氏

渐至佳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