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p>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p><p> 很小的时候学《观刈麦》,开首就是这么几句。讲到了农家的艰辛,讲到了小满以后满心的期待和小小的喜悦。</p><p><br></p><p><br></p> <p><br></p><p><br></p><p> 我童年的时候,常常有“观刈麦”的机会。父辈们天麻麻亮,就携着头天夜晚磨得雪亮的镰刀下田,弯腰挥镰,挥汗如雨。有时候顾不上吃早饭,家里小孩就把早饭送到地里。成片的麦子割倒以后,要挑到打谷场上,平平地铺开,太阳暴晒以后,就是打麦子了。那时候,我家屋后就是一片打谷场,农人们白天黑夜没完没了的忙碌,即使夜晚,在月光下,也是忙个不歇。一夜连枷响到明,大致就是那样的情景。我常常在啪啦啪啦的连枷有节奏的响声里,进入梦乡。</p><p><br></p><p><br></p> <p><br></p><p><br></p><p> </p><p> 那时候,头年秋天分的稻子,基本是不够的吃的。第二年四五月份光景,基本就是青黄不接了。麦子熟了,尽管忙碌,尽管只是“小满”,但是喜悦之情还是满满的。小麦收上来了,磨成面粉,摊粑粑,做馒头,做面条,包饺子,这收获的喜悦只有那时的农人才有深切的体会。我的母亲一大早就起来和面摊粑粑,薄薄的一层面,在灶膛红彤彤的火苗烧烤下,渐渐麦香四溢。母亲还在上面抹上一层白糖或者红糖,热乎乎的,甜甜的,这是我记忆了几十年都难以忘记的美食。</p><p><br></p><p><br></p> <p> </p><p> </p><p> 再后来,麦子就是收割机收,脱粒机脱粒了,农人们不再那样艰辛,生活渐渐改善了。再后来,农村的土地越来越少,年轻的农民身份的一代已经不干农活,地里很少见到庄稼了。在小满之后,已经看不见割麦子的场景了,夏天秋天,也很难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诗意了。种田,确实已经无法有更多的收入,很多人在逃离农村。一些城里人借机开始来“收割”农村了。</p><p><br></p><p><br></p> <p><br></p><p> 我在好多信马由缰的文字里都发出一个小人物的感叹——农村已经渐行渐远,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我们那些先人,也很多仙逝,虽然他们恋着土地,却无法长生不老,因此他们无法守望曾经养活着我们的土地。这些土地上,已高楼林立,机器轰鸣。当然,我的稚气的想法,好多人也会嗤之以鼻。我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惆怅。</p><p><br></p><p><br></p> <p><br></p><p><br></p><p> </p><p> 晶桥水晶村这一片圩区,土地是那样的平整肥沃,河流是那样的川流不息。更可喜的是,这片土地上,秋天依然稻花飘香,小满以后依旧风吹麦浪,我喜欢这样的景色。去年秋天,我也曾去那里拍了一些稻田的照片,我为自己的美篇拟了个题目叫《风吹稻花香两岸》,我的脑海里常常会臆想出一望无际的稻田,许多人在那里劳动,岸上有牧童有短笛,村庄有炊烟有狗吠有母亲在唤儿归。冬天的时候,我经过那里,看见麦苗儿青青,我就想着,夏天,我要来看那一望无际的麦子,看麦子在夏风的吹拂下涌动着有韵律的麦浪,看着那些羊在田野里自由自在地吃草,带着羊宝宝奔跑。</p><p><br></p><p><br></p> <p> </p><p> 我的照片,只是我情感的一种表达,这种表达或许是不合时宜的,也是苍白无力的。但是,我们向前行走的时候,有时候也要回头看一下曾经走过的路。虽然我的村庄已经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夷为平地,但是毕竟那是一个生我养我的地方,数千年的农耕文化它的血液应该还在大地的深处流淌。我在自己的村庄已经看不见故乡的影子,我在水晶村看着这广袤的麦田,我是在以一种方式告别昨天,也算是对不能忘却的乡土深情的祭奠。</p><p><br></p><p><br></p> <p><br></p><p> 感谢模特燕子,感谢张中彬、诸葛旻月两位老师同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