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读书有味是清欢。”何谓清欢?苏轼在词中有感而发道“人间有味是清欢”,林清玄先生将其理解为是一种清淡的欢愉,是对平静,疏淡,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有幸聆听了王文丽老师讲座,颇受启发。</p><p> 一、读书有“清欢”</p><p> 语文老师要有点语文的味道和气质。这气质要体现在方方面面,包括演讲的题目。王文丽老师的报告以苏轼词“人间有味是清欢”为题,体现了语文的味道,也点明了儿童阅读的真谛——探究心灵的品味。</p><p>这是一个儿童阅读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全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阅读;这也是最坏的时代,矫枉过正,容易违背初心。过分强调什么就会把它变成一种负担,进而让人失去兴趣。读书也一样。</p><p> 我们要始终牢记儿童阅读的初心——培养阅读兴趣。过多的读书任务,看似把阅读做得热火朝天,实则是“利欲熏心”,让儿童偏离阅读的轨道。这一点深有感触。被强制的东西是令人烦躁、味如嚼蜡的,潜在的逆反心理会让人不自觉的抵制。只有发自内心的诉求才具有巨大的推动力。</p><p>不留任务的读书,学生能有收获吗?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疑虑。聊胜于无便是成功,不能指望所有人都喜欢阅读。特别支持这一观点。阅读是一种发自本心的活动,是个体沉浸其中的享受,存在着一百个哈姆雷特的结果,读书要不带功利心。那些我们奉若至宝的阅读经验和策略也不是教出来的,是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悟出来的。阅读不在一时成绩的提高,而在一世心灵的滋养。</p> <p>二、阅读的意义</p><p> 有关阅读的意义,王老师通过几则名言告诉给我们。其中刘向的“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揭示了读书的一个意义。读书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提高写作技巧;而是为了舒服的,满足内心需要的,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去读。</p><p> 温儒敏老师的话“若要学生喜欢上整本书阅读,就不能太多干预。应当导向自由阅读、个性化阅读、如果要求过多,学生还没有读,可能就导致兴趣减半了。如果搞得很功利,甚至和考试挂钩,那就更是煞风景,败坏阅读兴味。既限制了读书的自由,又减损了读书的乐趣。”道出了儿童阅读的真谛。作为有志于儿童阅读的老师,我们要唤醒、点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热情。不患不做,患做过。</p><p>对于大家都关注的成绩问题,王老师是这样解释的:从小大量阅读,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成绩自然好,能力自然强。事实的确如此,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差,他们又巨大的潜能,在以后的日子里会慢慢显露。作为老师,不要掌控学生阅读,而要在儿童阅读上推波助澜,点燃激情。</p><p> 怎样读?整本书阅读没有那么多的技巧,重要的是交流,师生互相提升,不要以老师的认识,替代学生的认识,不要设置条条框框的要求。重要的是:读——思考——分享。</p><p><br></p> <p>三、读什么书</p><p> 师生该怎样开展整本书阅读呢?</p><p> 首先解决的是选书的问题。</p><p> 1. 凭借别人的尺子帮我们衡量哪本书好;</p><p> 2. 相信自己的眼光。自己读,判断适不适合学生读;</p><p> 3. 选择图书的类型要包括方方面面。就像吃饭,不能偏食,这更需要教师的引领。</p><p> 选到了合适的书,作为老师要自己真正的读了,才能体会作品中的思想,才能和学生进行无障碍地交流沟通。之前对读儿童著作没有兴趣,觉得小孩子的东西浅显无味,不适合成人读。听了王老师课上对作品的深入剖析,对学生精神思想上的引领,感觉这些小孩子的书也是蛮有内涵和趣味的。正在阅读中……</p><p> 一月读一本,一年十二本,十年一百二十本……这个简单的数学算法却道出了日积月累的重要性,不仅对孩子,对我们同样适用。</p><p><br></p> <p>四、读哪些书呢?</p><p> 读贴近儿童生活的图书:父母亲情、生命教育、认识自我 、校园生活、战争与和平、影视作品、经典童话。王老师的比喻非常恰当:老师是农夫,种什么由自己。我们要把适合儿童的、优秀的、经典的图书推荐给孩子们,让他们在快乐中汲取书中的营养。</p><p> </p> <p>五、读书的策略</p><p> 师生共读策略有哪些?</p><p>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老师拿策略在教,而不是学生学会阅读策略。读多了自然就有阅读策略。有哪些策略呢?</p><p> </p><p> (1)猜想:根据书名、插图、题目、目录或含在文章中的线索,结合自己的先备知识等对后面的内容进行假设。这是一种学生很喜欢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p><p> (2)抓重点:重点因人而异。《星期天的巨人》谁是主角?没有定论,通过自己阅读判断加以甄别。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的个性认识得到保护。</p><p> (3)比较:根据内容、插图、作者或者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自己或者他人的阅读经验进行比较。只要找到可比性,就可以比较。学生的思辨能力、综合能力在比较中得到的提高。但要注意,只有读得多才能比较。</p><p> (4)连结:不同内容,不同题材,不同载体,只要有联系,就可以作为扩充内容,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p><p> (5)表演:不是什么书都适合表演,否则会成为闹剧。表演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兴趣,不要为热闹而演。</p><p> (6)统整:是对书整体的把握。有的书直接提问“这本书讲了什么事?”即可;有的书则需要根据具体内容设计合适的方式总结主要内容。</p><p> (7)阅读评价:重在一世,不在一时。阅读一定会有效果的,我们要静待花开,不可操之过急。</p><p> </p><p> </p><p> </p> <p><br></p><p> 一堂货真价实的讲座,一堂实用为先的讲座,一堂感情质朴的讲座,聆听中感触颇深,跃跃欲试,在思辨中运用所学,让更多的孩子品尝到读书中的清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