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彩画欣赏

小双

<p>  颐和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除了山、水、林木、建筑构成的园林景观,其文化元素也隐藏在园子的角角落落,彩画就是不可忽略的载体之一。提起彩画,颐和园长廊最为有名,也最引人关注。除此,如果细心观察,在颐和园的其他建筑上也不乏精彩的绘画作品,个人觉着最值得细细品味的当属宜芸馆院内连廊的彩画,创作题材与长廊部分雷同,就创作技法和艺术水准来说大多都在其上,保存也相对完整,值得一看。在此,主要选取宜芸馆和长廊区域的部分作品与大家共同欣赏,如能在赏心悦目之时,尚有所思、有所获,足矣!</p><p> 颐和园彩画囊括了花鸟、古建、山水、博古等类型,而最有意思的还是其中的人物故事画,包括了历史典故、文人趣事及数十部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时间跨越了三皇五帝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欣赏彩画的同时也仿若徜徉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里。</p><p> 从哪里说起呢,就从中华文明史的千古之谜——河图洛书开始吧!</p> <p>  这两幅画,上面一幅称五老观图,下面一幅应该是龙马献图。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以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后收入《尚书》。"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p><p> “河图洛书”是远古时代人民按照星象排布出时间、方向和季节的辨别系统,蕴含着深奥的宇宙星象密码,被誉为"宇宙魔方",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这里的 “河”也不是黄河,而是银河。</p><p> 洛阳的河图洛书传说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图洛书”的来源古老悠久,扑朔迷离,因其产生于文字产生之前,历史上研究成果汗牛充栋,至今仍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难解之谜,感兴趣的可以一展身手。</p> <p>  此图为洛水女神。洛神即宓妃,是中国先秦神话中,伏羲的女儿,黄河之神河伯的配偶。宓妃作为美人的形象,成为男性文人寄托情感的对象,先后出现在屈原、司马相如、张衡等文人笔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还是曹植的千古名篇《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建议读全文)</p><p> 二百年后,东晋画圣顾恺之,有感曹植赋之华彩,叹其情之哀婉,决定绘一幅长卷,于是成就文学之美和绘画之美的巅峰之作《洛神赋图》诞生了。长廊的这幅人物画,能明显看出是洛水女神的主题,但从技法到构图,对比原作只能算抛砖引玉,现存的《洛神赋图》多为宋代摹本,分别保存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难得一见,感兴趣的可以观看《国家宝藏》辽宁省博物馆的国宝推荐《洛神赋图》节目。</p><p> 有感于曹植的神来之笔,稍稍啰嗦几句,看看历史上对美女的描写:</p><p>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p><p> “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神女赋》</p><p>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p><p>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佳人歌》</p><p> 对比一下,面对美女,如今我们该怎么形容好呢?</p> <p>  广寒秋色图。传说是霜雪之神青女和月宫仙女素娥不惧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青女和素娥都是神话故事里的人物,代表了先人美好的精神寄托。最能表现此画意境的是唐代李商隐的那首《霜月》:</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p><p><br></p> <p>  蓝桥捣药。又是古代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最早出现在唐代裴铏所作小说《传奇·裴航》中。故事大意是说有一个名叫裴航的书生,在蓝桥驿投宿的时候遇到了云英和她的祖母。裴航喜欢上了云英,便向祖母提出求亲,但老人要求他用玉杵臼将一粒玄霜灵丹捣一百天,练成仙药,才答应这门亲事。裴航费劲心力得到玉杵臼,回到蓝桥驿为心上人捣药,感动了月宫里的玉兔下凡来助。最后,裴航终于如愿以偿,娶得云英,双双成仙而去。苏轼曾借此典故,表达了宦海沉浮,人生不得成仙而去的感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苏轼《南歌子·寓意》</p><p> 雨暗初疑夜,风回忽报晴。淡云斜照著山明。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p><p> 卯酒醒还困,仙材梦不成。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p> <p>  麻姑献寿。古时候,为老人祝寿,男的挂男寿星图,即南极仙翁。女的挂女寿星图,通常就是麻姑。民间传说,王母娘娘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过生日时,都要开蟠桃会宴请众仙。届时,四海龙王、八方神仙、天上仙女都要赶来祝寿。百花、牡丹、芍药、海棠四位花仙也要采集鲜花并邀请仙女麻姑同往,麻姑总要来到絳珠河畔,用灵芝草酿成仙酒,带到蟠桃会献给西王母,也因此被王母封为女寿仙,这便是在我国流传很广的“麻姑献寿”神话。</p><p> 小时候家里的挂历、茶壶、茶盘上都绘有手捧仙桃、美酒或者肩挑灵芝篮的麻姑,衣袂飘飘的麻姑形象,应该是很多人熟悉的儿时记忆。</p> <p>  鹊桥相会。中国人最熟悉的民间传说,有关牛郎织女的悲欢离合,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的题材,写下了许多美好的诗词歌赋。一起感受下北宋诗人秦观这首《鹊桥仙》的浪漫意境吧:</p><p>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p><p>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p> <p>  五福庆寿。画面中一老者向天上张开双臂,五只蝙蝠从空中飞来,两位童子翘首仰望,寓意“五福庆寿”“五福迎祥”“福从天降”“天赐洪福”。蝠与福同音,五只蝙蝠比喻“五福”。不同时代,五福略有不同,《尚书·洪范》中五福为“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即长寿、富有、康宁、修德和善终。东汉桓谭《新论》则以“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为五福。而流传于今的民间五福含义则是“福禄寿喜财”。</p> <p>  老子出关。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留下洋洋洒洒五千言,其对宇宙、社会、人生的见解,其主张“清净和顺、无为而治、谦而不争、反战尚和”的哲学理念,两千多年吟诵至今,余音郎朗,生机勃勃,“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仍是玄之又玄,妙不可言。</p><p> 作为华夏儿女,有些文章是必须要读的,有些历史是必须要知道的,这是我们的生命底色,文化基因,是我们的根,在一个素朴的天地里产生的素朴的道理,或许更接近本真,当我们擦擦眼睛,拍拍灰尘,在思想的转弯处,推开众妙之门,蓦然,知来路,明归处……</p> <p>  麒麟送书。是与孔子有关的故事。麒麟,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一种神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麒麟送书,又称麒麟吐书,据《名山藏》记载:“孔子将生,有麒麟吐玉书于阙星(山东曲阜),圣母以绣系麟之角。”不久孔子就降生了。“麒麟吐书”、“麒麟送子”也成为祝颂之辞,至今,在文庙、学宫中还以《麟吐玉书》为装饰,以示祥瑞降临,圣贤诞生。</p><p> 孔子生活的时代,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传说麒麟见于郊野,为人所贱,孔子喟叹麒麟“出非其时”,标志着世界的日暮途穷和哲人的穷困,所写《春秋》于此绝笔,故《春秋》又别称“麟史”、“麟经”。</p> <p>  这两幅画分别是子期听琴、伯牙绝弦。第一幅画的右上角,不太清晰之处卧一樵夫,侧耳听琴,正是钟子期。伯牙、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知音”一词由此而来。</p><p> 历代文献关于此事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列子·汤问》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伯牙之叹也成为千古传诵的诗篇:“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由此,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便有了《高山》《流水》的古琴曲,七十年代《流水》作为世界名曲代表,被载入宇宙,向“外星人”表达人类的问候。</p> <p>  渔樵问答。画面中一位渔父和樵夫在河边对话,称“渔樵问答”。历史上最早的“渔樵问答”是西周初隐士姜子牙在渭水河边与樵夫武吉的对话,一番对话使武吉投身扶周灭商大业,终成周朝开国武将。“渔樵问答”是中国十大古琴名曲之一,自明代起不同谱曲均有传承,歌词不尽相同,大意为“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三国演义》开篇词可作最好注解:“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p><p> 《渔樵问答》一曲是几千年文化的沉淀,也是古代文人墨客智慧的结晶。而渔父更是中国哲学和艺术的一个老话题。《楚辞·渔父》中屈原感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不愿同流合污,渔父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劝其与世推移,任运而行,而屈原的决然一跳,让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延续了两千年。《庄子·渔父》通过渔父与孔子的对话,讽刺儒家欲以仁义来教化天下,提倡顺化一切,这里的渔父作为隐者的代表,体现了道家任运自然的思想。唐代张志和,自号“烟波钓徒”作《渔父词》五首,其一: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其二:云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又读出了泛浪江湖、优游不迫的禅意洒脱。绘画史上“元四家”之一吴镇的《渔父图》系列,不仅开辟了中国文人画的新领域,也将传统渔父艺术发展到新的阶段,演绎出寒江独钓、冷月孤悬,“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漂泊感与人生意义的终极追求。</p> <p>  竹林七贤。这两幅画表现的都是竹林七贤的逸闻轶事。魏晋时期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因常集于山阳(今河南境内)竹林之中,清谈、饮酒、赋诗、弹琴,后称“竹林七贤”。魏晋年间,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在腥风血雨的背景下,文人名士汲汲自危,情怀压抑,无法施展才华,于是在崇尚老庄哲学中,寻找虚无缥缈的精神寄托,以阮籍、嵇康为代表,不同凡俗的道德文章和生活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两晋的文风、士风,终成魏晋风度。嵇康作为竹林七贤的核心人物,选择打铁为业退隐避世,其坚定的理想主义生活态度、浊世佳人般的洁身自好,不为当权者所容,其入狱后三千太学生上书朝廷拜其为师,最终在一曲《广陵散》的绝响中,成为一个美丽的失败者。</p><p> 竹林七贤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群体之一,对于他们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后世评价不一,但其追求自然本性、追求真我的文化思想及文学风格对历代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以“竹”之风韵与“琴”之雅逸为代表,在历史上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美学——返璞归真的闲适生活情趣。</p> <p>  韩康卖药。汉朝时期,出身豪门的韩康不愿入仕当官,经常游名山采药到长安市场上去卖,三十年如一日坚持言不二价。有一次,一个女子向韩康买药,讨价还价,女子说她早就知道韩康言不二价,韩康叹息自己隐名避世还是被人认出,从此隐遁于霸陵山中。后以“韩康”借指隐逸高士。</p> <p>  这幅画叫不上名,画面中一位童子坐在简陋的屋中读书,一位风烛残年的老者,手拿锄头在院里栽种竹子,好像应了《增广贤文》里一句诗“穷不卖书留子读,老犹栽竹与人看”。意思是:再贫穷也不卖书,留给子孙读,年老之后还要栽竹子,留给别人看。古代科举制下,莘莘学子为求取功名,皓首穷经,毕生苦读,即使穷困,仍坚守“唯有读书高”的信条。历史上关于家贫苦读的典故很多,汉代朱买臣“负薪读书”、匡衡“凿壁偷光”,晋代车胤“囊萤夜读”,隋朝李密“牛角挂书”的故事,都是古代先贤为后世子孙树立的行为典范。</p> <p>  介子推逃赏。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人,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寒食节”,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黄庭坚赞叹道“士甘焚死不公侯,满眼蓬蒿共一丘”。</p><p> 作为春秋贵族,介子推的言行,体现了正道之义,其不言禄的行为也是知识分子独立精神的体现,孟子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这闪耀着思想光辉和人格力量的“大丈夫”精神,孕育和造就了华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直至今天仍是我们永不褪色的精神财富。</p> <p>  范蠡扁舟。又是一个淡泊名利,功成身退的故事。范蠡在协助越王勾践复国后,对好友留下“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忠言,乘一叶扁舟,淡然隐去。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舟中女子有说是西施,也有说是范蠡妻子。唐代温庭筠的《利州南渡》一诗仿佛与画中的意境正相符:</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p><p><br></p> <p>  苏武牧羊。这幅画一看就知道是苏武牧羊的故事。又是一位讲忠义有气节的大丈夫。苏武作为汉朝使节出使匈奴,被俘十九年,受尽折磨,历尽艰辛,最终归汉,以行动诠释了忠贞不屈,九死为国的英雄之举。</p> <p>  一饭千金。讲的是“受人滴水恩,当以涌泉报”的德行。是与汉初大将韩信有关的故事,韩信幼时家贫,衣食无着,靠每天到淮水边钓鱼换饭充饥,经常饿肚子,淮水边有个老婆婆为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经常把自己的饭分给韩信吃,帮他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韩信对老人说“我长大了一定报答您”。后来韩信成为著名将领,被封楚王,他遵守当年诺言,派人四处寻漂母,以千金相赠。宋代诗人田锡写下: 《千金答漂母行》 </p><p>止水明沈沈,鉴貌未鉴心。</p><p>丹凤舞跄跄,知声未知音。</p><p>楚王欲图霸,不识韩淮阴。</p><p>淮阴漂母家,独得千黄金。</p><p><br></p> <p>  张敞画眉。指张敞替妻子画眉毛,比喻夫妻感情好,出自《汉书·张敞传》。张敞和他妻子感情很好,因为其妻幼时受伤,眉角有了缺点,所以他每天要给妻画眉后,才去上班,于是有人把这事告诉汉宣帝。汉宣帝在朝廷中当着很多大臣对张敞问起这件事。张敞就说“闺房之乐,有甚于画眉者。”意思是夫妇之间,在闺房之中,还有比画眉更过头的玩乐事情,你只要问我国家大事做好没有,我替太太画不画眉,你管它干什么?</p><p> 后此典故与韩寿偷香、相如窃玉、沈约瘦腰合称古代四大风流韵事。</p> <p>  举案齐眉。也是一则形容夫妻感情好,互敬互爱的典故。</p> <p>  弄璋弄瓦。图中一男童手拿“玉如意”正在母亲怀中,地上还有两童在玩耍,应该是表现古代对生男生女祝福的彩画。古人祝福他人生男孩时称作“弄璋之喜”,璋是美玉,期盼男孩传承玉的美德,将来能知书达礼、出将入相;祝贺生女孩时叫做“弄瓦之喜”,瓦是纺车上的纺锤,希望女孩成为心灵手巧、勤俭持家的贤内助。弄璋弄瓦典出《诗经·小雅·斯干(jian)》,全诗如下:</p><p><b>秩秩斯干,幽幽南山。</b>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p><p>似续妣祖,筑室百堵,西南其户。爰居爰处,爰笑爰语。</p><p>约之阁阁,椓之橐橐。<b>风雨攸除,鸟鼠攸去,</b>君子攸芋。</p><p><b>如跂斯翼,如矢斯棘,</b>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p><p>殖殖其庭,有觉其楹。哙哙其正,哕哕其冥,君子攸宁。</p><p>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乃寝乃兴,乃占我梦。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p><p>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p><p><b style="color: rgb(1, 1, 1);">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p><p><b style="color: rgb(1, 1, 1);">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p><p> 这是一首西周时期祝贺宫室落成典礼的歌唱。读来朗朗上口,“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清澈的河水,碧绿的山林,交待了建筑环境的优美,“风雨攸除,鸟鼠攸去”“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则是房子厚重和灵动的传神表达。两千八百年以前,古人对审美的要求已如此之高,通过唱诗来歌颂生活,不仅是精神的解放,更是社会文明上升到一定程度的鲜明体现。</p> <p>  桃花源记。历史上以《桃花源记》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不计其数,上乘者也非常多,推荐明代陆治的水墨桃花源,感兴趣的可以一看。就文字而言,陶渊明以质朴率真的心灵和如花的妙笔,为世人描绘了一个梦中的世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尽头,是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唯美的田园,在那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一切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那么诚恳,人与自然那么和谐。只是!这一切终究只是我们慰藉心灵的桃花源。</p><p> 陶渊明,在魏晋那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讲究门第,鄙视劳动的荒诞境遇里,奉行“贤者,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的做人准则,以一个“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民形象,以“心远地自偏”的心境,阐释了朴素贫寒的人生也可充满诗意与美感。“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人趣事篇</b></p><p><br></p> <p>  王羲之爱鹅。关于王羲之爱鹅的趣事有很多,会稽有一老妇人,养了一只善于鸣叫的鹅,王羲之听说后就带着亲友驾车前去观看。老妇人听说王羲之要来,以为他爱吃鹅肉,就把鹅宰了煮好招待王羲之,王羲之为此叹息了数日。又有山阴一道士,喜欢养鹅,王羲之前去观看,心里很是高兴,坚决要求买了这些鹅回去。道士说:“只要你能替我抄写《道德经》,我一定把整群鹅都送给你。”王羲之高兴地写完,用笼子装了鹅带回家,颐和园长廊有专门描绘这两个典故的彩画。李白曾为此作诗云:</p><p>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p><p>山阴过羽客,爱此好鹅宾。</p><p>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p><p>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nbsp;</p><p> 王羲之喜爱养鹅,建造了鹅池,他从鹅的体态、行走、游泳等姿势中,体会出书法运笔的奥妙,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认为执笔时食指要像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要像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於笔端。</p> <p>  苏东坡爱砚。“我生无田,食破砚。”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爱砚的自白。后人说他:“东坡无砚食为田,此地砚田飞碎金。” 东坡居士一生坎坷,几起几落,但他一天也没有放弃过爱砚、玩砚和藏砚,关于其爱砚、藏砚的许多趣事,以及其本人收藏的几方名砚在世间的颠沛流离,在此不再赘述。</p> <p>  &nbsp; 陶渊明爱菊。关于陶渊明,在《桃花源记》篇章已有介绍,这里选几首陶渊明写菊花的诗,来感受下此中的真意和那份“欲辨已忘言”的心境吧。</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饮酒》</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nbsp;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饮酒(七)》</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月闲居》</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p><p><br></p> <p>  王徽之爱竹。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竹子为我们带来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大致为竹子首次作为审美意像,以其高洁品质来比喻"君子"的高尚情操。苏东坡有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郑板桥在其《题画》诗中赞美道"竹君子、石大人、千岁友、四时春"。</p><p> 东晋,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爱竹成癖,一天也离不开。访竹、看竹往往不顾常礼。后遂用“何可一日无此君、安可一日无此君”等形容对竹子的酷爱;以“此君”作为竹的代称;以“墨君”指画中之竹。</p> <p>  周敦颐爱莲。周敦颐,作为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世人说起他的时候,赞其“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或许,周敦颐之所以会让人觉得如此高风亮节,富有古意,和他喜欢莲花,也是分不开的。与王羲之建造鹅池类似,周敦颐也曾数次在其生活之处开挖莲池,用“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来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朱熹曾写诗赞道:“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月明露冷无人见,独为先生引兴长。”</p> <p>  米芾拜石。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爱好特别多,除了诗书画以外,尤其喜好奇石。米芾爱石成癖,玩石如痴如醉。外出时曾见到一块奇石,他欣喜若狂,绕石三天,搭棚观赏,不忍离去。他的衣袖中总是藏着奇石,随时随地拿出来观赏,美其名曰为“握游”。一次,见其为官的衙署内有一立石十分奇特,高兴得大叫起来:“此足以当吾拜”。于是命左右为他换了官衣官帽,手握笏板跪倒便拜,并尊称此石为“石丈”。</p> <p>  倪瓒爱洁。倪瓒,号云林。位列“元四家”之首,被称为影响后世最大的元代画家。擅画寒山、瘦水、枯木等,画法简约、疏淡,主张绘画应表现作者“胸中逸气”“以形传神”,其书法遒劲、精美,率真、简逸,被形容为“无-点纤尘”。容易心烦气躁的朋友可以先通过画册好好感受下倪赞作品的意境,那种寂寥萧瑟,永恒的宁静感,估计会有很好的治愈功效。据说日本的侘寂美学,枯山水园林均与之有传承。</p><p> 其对书画追求的高格,也造成了其爱洁成癖的古怪性格。比如,倪瓒使用的笔墨纸砚,每天都要有专人负责擦洗。庭院里的梧桐树,每天也要早晚两次派人擦洗,时间一长,有的梧桐树竟活活地被洗死。他取水只要扁担前方的桶,后面的则有可能被挑水人的屁污染了。他的香厕则是一座空中楼阁,用香木搭好格子,下面填土,中间铺着洁白的鹅毛,“凡便下,则鹅毛起覆之,不闻有秽气也。”</p> <p>  梅妻鹤子。除了上面这些文人趣事,还有好多借物喻人的典范。北宋的隐逸诗人林逋就是一位,传说他梅妻鹤子,终生不娶,隐居西湖,养鹤种梅。现在的西湖还有放鹤亭和林和靖先生墓。其《山园小梅》中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他一生精通经史百家,不慕名利。每逢好友前来,童子就放出仙鹤找他。友人们每当看见他驾着小舟,仙鹤盘旋他周围而回,都不免惊奇无比。</p><p> 古人这些用自己特立独行地方式表达不慕名利,追求完美世界的高洁清幽的生活方式,在今天可以说是一种行为艺术。是褒是贬,是倡是抑,应该会众说纷纭吧!</p> <p>  灞桥思诗。此画取意于《韵府群玉》的记载:孟浩然尝于灞水,冒雪骑驴寻梅花,曰:“我诗思在风雪中驴子背上”!唐开元年间,在襄阳鹿门山到大王洲的汉水沙滩上,诗人孟浩然总是在沙滩上走来走去,人们好奇地问他是否在寻找什么东西时,孟浩然抬头答道:“我在寻梅”。因此有人送了孟浩然一首打油诗:“数九寒天雪花飘,大雪纷飞似鹅毛。浩然不辞风霜苦,踏雪寻梅乐逍遥。”而孟浩然在风雪中骑驴过灞桥,踏雪寻梅,已成为我国古代诗人的佳话。</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月下独酌四首·其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nbsp; 李白</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u>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u></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夜宴桃李园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代&nbsp;&nbsp; 李白</p><p>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b>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b>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寻隐者不遇</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nbsp; 贾岛</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u>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u></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终南别业&nbs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nbsp;&nbsp; 王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u>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u></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明</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nbsp; 杜牧</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u>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u></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客至</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nbsp;&nbsp; 杜甫</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u>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u></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p> <p>  文人三才。是我国民间对苏轼、谢端卿(佛印)和黄庭坚三位北宋文人的美称。佛印作为出家人和其他修行者不同,他喝酒吃肉,无所顾忌。苏轼和黄庭坚也常到金山寺与佛印一起打坐修禅,探讨佛教学问。一天,他正在寺院后院吃午饭,远远就听见苏轼和黄庭坚来访的谈笑声。他心想这二位此时登门,肯定未曾吃饭,于是他立刻将平时念佛时敲的铜罄轻轻地扣在了香喷喷的一盘鱼上,然后假装没看见苏轼他们进来,尽管吃自己的白饭。</p><p> 苏轼刚进院时明明是闻到了一股诱人的鱼香味儿,可是走近了却见佛印正愁眉苦脸地吃着淡饭。待二位近前,佛印慌忙起身:“哎呀!二位忽然到访,肯定还没吃饭吧?本人也未曾预备酒菜,那就一起将就着用些淡饭吧。” 说完赶紧为二人各盛了一碗米饭递了过去。</p><p> 苏轼一边吃着淡饭,心中一边盘算着:怎样才能让佛印把鱼亮出来呢?忽然,他心生一计,于是从容说道:“刚才我经过李施主家门前,见有一副对联写得挺有意思,上联写得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下联是:积善人家......,积善人家……,积善人家什么来着?哎呀,怎么想不起来了呢?”</p><p>佛印随口应道:“哎呀!学士今天这是怎么了,这不是常用的春联嘛?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余啊!”</p><p> 哈哈!苏轼于是拍桌大笑道:“对呀!就是庆有余啊!庆有余,罄有鱼,原来是罄里有鱼啊!佛印自然是知道自己着了苏轼的道儿,摇头笑道:“果然是苏大学士,真乃名不虚传也!上面这幅图,描绘的就是当时三位挚友边谈笑、边吃鱼的情景。</p> <p>  夜游赤壁。苏轼在经历“乌台诗案”后,贬到黄州,经历了一生最困难的时期,期间先后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称《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均为后世历代文人称颂的雄文佳作,再来欣赏一下,从文字到内容,试试读出自己的感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赤壁赋》</b></p><p>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p><p>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p><p>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p><p>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p><p>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p><p> 为什么啰哩啰嗦把全文铺在这里,总觉着那时的文字里多了一些什么,怎么形容呢,譬如:弥漫着生命的气息,洋溢着为人的灵光。</p> <p>  夜游承天寺。又是一个与苏轼有关的故事。先来欣赏下原文。</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记承天寺夜游</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nbsp; 苏轼</p><p>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p><p> 全诗很短,却足够美。“月色入户”,月光一下变得那么有人情味。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没有一个“月”字,却把月光写活了,将皎洁的月光形容为“积水空明”,给人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从竹柏倒影烘托出“藻荇交横”,又有了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静中有动,动中见静,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属传神之笔。</p> <p>  眼暗心明。这幅彩画是清代著名人物画家钱慧安作品的临摹画。画中一位盲人算卦先生,打着招幌在走村串乡,两个顽皮的孩童,好奇地注视着这位盲人用手杖试探前方的一块石头。人物表情刻画得细致入微,生动反映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算卦先生的生活状况。原画还配有一首题诗:子午卯酉,沿街奔走;眼暗心明,人称铁口。</p> <p>  天气困人梳洗懒。只看画面,很容易想起“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李清照的词。再看旁边有一幼子正在自娱玩耍,就更符合北宋女词人孙道绚所写《南乡子》词中的意境:时值暮春,少妇起床后无心梳洗,百无聊赖地靠坐在案旁,任凭顽皮的幼子在一旁嬉戏打闹。孙道绚,生活在北宋末年,自幼聪颖,书史无所不读,且过目不忘,年三十孀居,受节教子。其词可与李清照相颉颃,但因遭火灾,文稿多被焚毁,作品存世极少。诗文如下:</p><p>晓日压重檐,斗帐春寒起未忺 。</p><p>天气困人梳洗懒,眉尖。淡画春山不喜添。</p><p>闲把绣丝挦,纫得金针又倒拈。</p><p>陌上游人归也未,恹恹。满院杨花不卷帘。</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学故事篇</b></p><p> 这个部分大多是大家熟悉的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就不再啰嗦。需要说明的是彩画中关于四大名著的故事特别多,但具体到画面质量则属《三国演义》最佳,主要欣赏地点不妨选择长廊的鱼藻轩,其次为关于《西游记》的部分彩画,而对于《水浒传》和《红楼梦》的故事描绘很难选出高质量的作品,很多为后补,而且越到后期水平越不敢评价,不免遗憾。</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国演义</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桃园三结义</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吕布戏貂蝉</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关羽挑袍辞曹</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忠与刘关张</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刘关议事</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卧龙吊孝</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诸葛初用兵</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游记</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战红孩儿</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借芭蕉扇</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路阻通天河</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水浒传</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战野猪林</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风雪山神庙</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红楼梦</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黛玉葬花</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宝琴踏雪寻梅</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湘云醉卧</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白蛇传</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法海镇妖</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盗仙草</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厢记</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花园幽会</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月下听琴</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岳飞传</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岳母刺字</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枪挑小梁王</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梁山伯与祝英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穆桂英招亲</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秦香莲</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窦娥冤</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风神三侠</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玉堂春</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聊斋志异</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细柳</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莲花公主</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云萝公主</p> <p>  因为颐和园的所有彩画都没有名字,所以仍有很多对不上号,叫不上名的作品,比如下面这两幅:</p><p> 第一幅,画工精细,布局严谨,线条流畅,人物神态含蓄而不冗沓,画面高古又富含灵动之感,个人感觉属于颐和园彩画里面的精品;第二幅,是几位帽子上插花的男性形象,如果有谁知道画面描述的分别是什么故事情节,还请及时分享!</p> <p>  占颐和园彩画比重最大的就是花鸟画,内容也较宽泛,除了本意花卉和禽鸟之外,还包括了畜兽、虫鱼等动物,以及树木、蔬果等植物,应该说大自然中有的,或是先人创造的一切吉祥形象,彩画中都有体现,小到鱼虫、蚂蚱,大到老虎、孔雀,各种动植物组合坚守“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理念,寓意祥和、形象逼真地集中在廊道的顶部或侧面。因篇幅有限,少选几幅,只做点到为止了。</p> <p>  在宜芸馆的大门上方,乍一看一片灰暗,感觉不到色彩和图案,而当靠近了仔细观察确是一幅生机勃勃的天地,蚱蜢,瓢虫,螳螂正在蔬菜瓜瓢上面吃的津津有味,其画工细致程度不输于宋画,夸张一点与平民大师齐白石也是有一拼的。</p> <p>  最后登场的是山水画。颐和园彩画中山水画并不多,更谈不上有上乘之作,而乍观其表现形式和内容,也能从面上反映中国山水画的基本面貌。中国的传统山水画,特别是宋元以来的文人画,在儒释道多元文化背景下产生,在阴阳和合、天地人合一的思想中不断走向深入和悠远,代表了中国艺术审美的最高水平,作为中国文化、哲学与艺术的精髓,比肩古希腊雕塑、欧洲古典音乐并称世界审美三座高峰。</p><p> 只是当前,我们多数只能去博物馆或艺术馆感受那份浑朴、空灵、辽阔、深邃,那独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无法用语言表现的纯粹之美。而随着国家的日益强大,文化日益繁荣,我们的中国画也能广泛地回归孕育她的土壤,走进课堂,挂入千家万户的厅堂,实现曲高而众和,不妨也作为我们的一个努力方向。</p> <p>  文章的最后,让我们来一睹颐和园彩画的真容。颐和园彩画,全称为苏式包袱画,因源于江南苏杭地区,其中半圆形图案称为包袱,在包袱中各种不同题材的画面,包括山水、人物、花鸟等,是苏式彩画的突出部分。如果细心看,在每一个包袱的下方还有以动植物形状为外框的小画,画面题材也多种多样,寓意吉祥,不仅丰富了彩画内容,也使得整幅画面更为和谐灵动。因为拍摄效果有限,编辑软件限制发原图,所以欣赏效果会打折扣,有机会还是逛园子看原作。</p><p> 目前颐和园现存彩画,大多为建国后五十年代、七十年代和近期修缮留下的作品,光绪重修时期的作品几近全无,只在殿内不见风不着光的地方还有少量留存。每个年代有每个年代的痕迹,作品题材均有传承相差无几,不容置疑的是越是年代久远的作品,越是让我们赞叹惊喜,而且如果用心,单从作品面貌也可判断是哪个时代的产物。</p> <p>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皇家园林,是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而颐和园彩画无疑是这一文明的有力支撑,纵观其全部内容,几乎呈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脉络,蕴含了中华民族对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认知,传承几千年,至今依然温暖我们,打动我们,指引我们!</p><p> 中国文化归根结底陶冶的是一种情操,培养的是一种境界,冯友兰老先生曾为人生境界划分了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各位!我们现在又处在哪一层,是否领略到人生的绝美风景了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