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如此机缘巧合,怎不令人惊叹?</p><p> 这张小姑娘摘葡萄的照片,是1998年夏我在一次下乡途中拍摄的。彼时,我是县农业局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主要任务是写作各种公文材料。也是在那时,单位一台老掉牙的理光相机让我对摄影产生了兴趣,每次下乡总要背上这台相机这儿瞄瞄那儿拍拍,无形中也为单位的业务工作积累了很多影像资料。领导欣喜之余,颇为支持我这项工作。</p><p> 那次下乡,我是和单位几位管技术的大哥大姐同行,他们负责开展农业技术指导,我负责了解情况并拍摄资料。在途经新寨镇略军坨村附近时,我们信步走进了路边的一片葡萄园随机探访。</p><p> 当时正值“巨峰”葡萄成熟季节,紫玛瑙般累累的果实镶嵌在层层叠叠的绿叶之中,挥洒着丰收的快意;盛夏灿烂的阳光透过枝叶弥散开来,宛如撒下一地的碎玉;微风拂过,氤氲的果实清香沁人心脾;一群忙于收获的农家妇女往来穿梭于葡萄架间,采摘,装箱,称重,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p><p> 趁着同事们和村民攀谈的间隙,我端起相机寻找拍摄角度。正当我构思着如何生动表现“葡萄丰收乐农家”这一主题时,慕然间,一幅不同寻常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一个长相颇为漂亮、穿着粉红色连衣裙的小姑娘,抬起左手伸向头顶的一串葡萄,不过她并没有立即拧下来,而是稍稍有些迟疑——也许,以她的经验,还不能判断这串葡萄是否足够成熟;也许,是在端详果实的品相,看看有没有应该去除的烂粒;也许,是想到了其他的什么事情……。</p><p> 作为一个拍摄者,眼前这幅唯美的画面绝对不容错过!小姑娘那不做雕饰、清水芙蓉般的天然之美,那清亮的眼眸中流露出的纯净之美,那一颦一笑中挥洒出的淳朴之美,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p><p> “咔嚓嚓”,我快速设置好拍摄参数,连按几下快门,定格下了葡萄园里采摘少女的倩影。那时的胶片相机无法当场查看拍摄效果,但取景器里一瞬间呈现的画面,让我底气十足——效果肯定差不了!</p><p> 抓拍但不能“偷拍”,我得告诉姑娘刚才拍了她的照片。“妹子(那会儿还不时兴叫‘美女’),我刚才看你端详葡萄的样子特别美,给你拍了几张照片。”这时她才注意到眼前冒出来个“照相的”,秀美的脸庞上掠过一丝羞涩和警惕。</p><p> 为打消姑娘的疑虑,我赶紧自报家门说明来意。听说是县农业局的来搞技术指导和采访宣传,她才放下警惕,用爽快的莞尔一笑表示了对我拍摄的认可。我从相机包里掏出笔记本,想做一个详细点的采访记录用作宣传素材。刚刚交谈几句,便被同行的哥哥姐姐们催促上车,因为我们必须抓紧赶往此行的真正目的地——位于另外一个村庄村委会中的“农技课堂”,他们要在那里给渴求知识的村民们讲解农业技术。</p><p> 短短几句交谈,我只从姑娘口中了解到这座葡萄园正是她家的——她听大人们说今年葡萄长势、产量都不错,采摘时人手不够,就过来想帮着大人们干点活儿。另外问了她的名字。</p><p> 就此,我和小姑娘匆匆作别……</p><p> 照片冲洗出来果然很不错。我托经常往那一片儿下乡的一位同事大哥捎到村里,通过村干部转交小姑娘本人留作纪念。</p><p> 后来,作为一幅新闻摄影作品,这张照片被《河北日报》《河北经济日报》《唐山劳动日报》《河北科技报》《河北农民报》等多家媒体刊发;再后来,又被县、市宣传部门征集调用,出现在画册、书籍等公益宣传品及一些公益性宣传活动上,成为反映大钊故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成果、农业农村农民新风貌的代表性图片。</p><p> 在乐亭摄影史上,这张照片也成为一幅辨识度颇高、很多人一看到就感到熟悉的“经典”之作。</p><p> 世道繁华,人烟熙攘。自那次拍摄之后,作为摄影者的我和作为画中人的摘葡萄少女,再无机会交集。</p><p>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一晃,22年过去了。</p><p> 几天前,我率外宣局的弟弟妹妹们去古河乡采访拍摄稻田插秧。在宣传委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李各庄村,今年这里的插秧在全乡最早。</p><p> 在一块有劳动场面的稻田地边,我们停住了脚步。</p><p> 泛着粼粼波光的地块儿里,有插秧机在往来穿梭;机轮所过之处,一撮撮碧绿的秧苗成行成列整齐地定植在水田上;水田之畔是育苗畦,几位负责起苗的人正在里面忙碌。</p><p> 初夏灿烂的阳光斜射在苗畦上。几位劳动者中,一个穿着黑色衣服、头面部被粉色头巾裹得严严实实的女士引起了我的注意。侧逆光形成的影韵里,她那矫捷的身姿、娴熟的起苗动作和衣服头巾的颜色,在绿油油秧苗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出彩。</p><p> “咔嚓嚓”,我手中设置在连拍模式的相机留下了这位最美劳动者的风采。</p><p> 在我查看照片的同时,我同行的一位兄弟和她攀谈起来。从拍摄对象口中了解事件的相关情况,是我们日常新闻采访中的基本操作。</p><p> 交谈中,她的一句话引起了我这位兄弟的注意。</p><p> “我年轻的时候拍过一张照片,还上过报纸和画册呢!”</p><p> “哦?是什么样的照片?啥时候拍的?”这位兄弟问道。</p><p> “是在我娘家的葡萄园摘葡萄的时候拍的,大概有20多年了。当时也是几个县里下乡的人,其中一个摄影师拍的。”</p><p> “你娘家是哪儿的?”</p><p> “新寨,略军坨。”</p> <p> “什——么?”我这位兄弟几乎惊叫起来,赶紧招呼我:“涛哥,快过来!”</p><p> 当年那张少女摘葡萄的照片实在有着超高的知晓率,单位同事大都对其印象深刻,并对照片的拍摄过程耳熟能详。我们甚至实话笑话地多次提及,应该事隔多年后对小姑娘再做一次回访,看看她现在生活在哪儿、是个什么样子。但说归说,平时大家忙忙碌碌,这件事一直没有提上议事日程。因此,听她这么一讲,这位兄弟立马意识到:今天碰上巧事儿啦!</p><p> 其实,一直在低头查看照片的我,已基本听清了他们的对话。</p><p> 难掩内心的激动,我问她:“你是×××吗?”</p><p> “是呀,你咋知道我的名字呢?”她满眼疑惑。</p><p> 果然是她——当年摘葡萄的小姑娘!</p><p> 这也太神奇了吧?!</p><p> 时隔22年,一样的下乡途中,一样随机停留的田间地头,一样吸引我端起相机收入镜头的,竟然是同一个人!只不过,两次拍摄地点相隔数十里,况且这次她为了防止紫外线的灼伤,是严严实实用围巾遮盖了面部,完全看不出模样的!</p><p> “我就是当年给你拍那幅照片的摄影师啊!太巧了,没想到咱们又遇上了……”</p><p> “什——么?”这次轮到她惊诧不已:“这也太神了吧!”</p><p> 22年,日月如梭,斗转星移,花开花落,世事如烟……作为当年那张著名照片拍摄者的我,已经从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变成了胡子拉碴的中年大叔;作为画中人的小姑娘,也已经成为一个精明干练、成熟端庄,已届不惑之年的女子。</p><p> “你是嫁到这边儿来了吗?”</p><p> “是的,我婆家就是李各庄的。”</p><p> “拍照片那一年你多大?”</p><p> “18岁。”</p><p> ……</p><p> 站在稻苗青青、水光潋滟的田埂上,我让同行的兄弟,帮我们——当年的摄影者和画中人,拍下了一张合影。这种太小概率的机缘巧合,应该留个纪念。</p><p> 此刻的阳光,一如22年前那个盛夏般,灿烂,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