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教育理论 让危机变契机——记一次化险为夷的师生沟通

破茧成蝶

摘要:<br>如何实现师生间有效、高效沟通,先贤们的教育理论充满着智慧的光芒,他们的理论能让我们巧妙地应对师生沟通中的很多突发状况。本文借助马卡连科的平行教育理论,透视师生巧妙沟通的冰山一角,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打开一个突破口,更好地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br> 沟通是打开心灵之窗的钥匙。如何实现有效的师生沟通,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师生间有效沟通的成功案例可谓不胜枚举。甚至,哪怕是一次教育的危机都可能是一次绝佳的教育契机,通过偶发事件挖掘教育因素是一种技巧。笔者以一次偶发事件为例,借用马卡连科的平行教育理论,谈一点师生巧妙沟通的粗浅看法。<br>一、事件起因——出师未捷身先死<br>刚开学没几天,就有学生给我反映:班里学生林XX沉迷于一本名叫《十宗罪》的小说,上课偷着看,中午占用午睡的时间看,更有甚者,他在班里还大肆宣讲书里凶杀案的情节,少数学生被他鼓动,也加入了偷看的行列。但是由于只是学生反映,我没有真凭实据,暂时奈何不了她。不过我一直在等待时机,老话说得好: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又是一天午休时间,林XX又在废寝忘食地看《十宗罪》,被我抓了个正着。我心里暗暗窃喜:这么长时间的猫捉老鼠,今天终于逮着你了,这下“人赃俱获”,没得说了吧。就在我得意洋洋之际,林XX猝不及防地来了一句:“老师,这本书是语文老师允许我们看的,书里的很多叙事手法可以用在作文的写作中。”好小子,一句话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让我一时无法回击:“语文老师允许看的?你确定?我会向语文老师核实的。”他眨巴着无辜的小眼神,肯定地点点头。这一回合看来是我太轻敌了,反而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下场。我心想:此事不宜恋战,待我细思量再重拾旧山河。于是,我轻描淡写地对他说了一句:“你先回去,书先放我这儿,等我研究研究再做处理。”等林XX走后,我赶紧给语文老师打电话询问这件事,语文老师透露了这样的信息:“一次语文课上林XX在看《十宗罪》,不好好听课,我当时批评了他,说这本书不适宜青少年看,如果这本书有什么可以借鉴之处的话,就是它的叙事手法还不错,写记叙文可以借鉴,但是我肯定强调了它的危害性的。”好小子,竟然跟我玩“断章取义”!可是,怎样才能让他乖乖地接受我的教育呢?我一下子犯了愁。<br> 二、事件进展——众里寻他千百度<br>对于青少年的一些叛逆行为,如果一味地禁止只会产生“禁果效应”。由于青少年处在特殊的发育时期,好奇心重,逆反心理强,如果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会人为地增加它对学生的吸引力,你越是不让做的事他越是要冒险尝试。因此,此事宜疏不宜堵。就在我苦苦思索、一筹莫展之际,我突然想到了马卡连科的平行教育理论,正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平行教育理论是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提出的,他认为“全部的教育过程应该是在‘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的原则下进行的”。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学会通过教育集体影响个人,通过教育个人形成集体。虽然看这本书的起始者是林XX,但是这本书已经在班级里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怎样消除这种影响,单单教育林XX一个人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必须采用“标本兼治”的方法才能消除这件事的不良影响。<br>于是,我再一次找来林XX,我跟他说:“下周一我们准备召开一次以阅读《十宗罪》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你是这本书的忠实粉丝,我想让你写一篇读书心得,深入剖析《十宗罪》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写好交给我审阅一下,然后由你作为主要发言人,主持这次班会,你觉得可不可以?”林XX本以为我是来找他算账的,谁料我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在经历了一系列心理斗争之后诚恳地点了点头。第二天,他把读书心得交给我,心得从正反两方面详细剖析了《十宗罪》对青少年可能产生的影响,看来这个孩子是下了功夫的,老师认为这本书对学生来说是洪水猛兽,看来是冤枉了这本书,也冤枉了学生。一刀切的做法只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br>三、事件结果——柳暗花明又一村<br>周一的班会如期而至,林XX当众朗读了他的读书心得。他说:“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书前面的序,作者说他会使用血迹斑斑的语言和锈迹斑斑的文字,从被人遗忘的天天踩着的铺路石下汲取营养,来完成这部将在地狱和天堂同时畅销的书。我一下子就被这样的文字吸引了,听起来简直好了不起,好有勇气,好有人文关怀,感觉就像是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通过刑侦案件,揭露社会黑暗面,拥抱灰色人群的书。虽然,我如痴如醉地看这本书,但是看得越多越觉得害怕,书里面描写的东西太阴沉,每个案子都扯上了贫穷、压迫、底层、变态、对社会的不满,将一些负面情绪故意渲染,夸大给读者看,仿佛这个社会充满了阴暗,官员一定贪污腐败,城管一定可恶,欺负小贩,凶手永远可怜,甚至情有可原,对于还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独立的世界观的学生,千万别看。”最后他还不好意思的说了一句:“今天,借着这样的机会,我想跟班主任道个歉,我利用了语文老师说这本书的叙事手法可以借鉴这句话,把它当成我光明正大地看这本书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我也想跟同学们道个歉,因为我带了一个不好的头,煽动大家去看如此负面的书籍。”林XX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大家为林XX的深刻认识和自我反省而喝彩。<br>接着,他还倡议大家应该健康积极地阅读,多读名著,中学时期是青少年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不能让那些消极、负面、恐怖的信息荼毒大家的心灵。在他的倡议下,同学们自发拟定了《绿色阅读承诺书》,每个人都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班里还有几本类似的书籍也由学生主动交给了我,让我监督大家,班里的阅读生态又恢复如常了。<br> 四、事件反思——忽如一夜春风来<br>通过这次阅读风波,我对林XX的教育摆脱了以往的简单粗暴:以教师的权威加以强制性的压服。替而行之的是利用马卡连科的平行教育理论,通过对林XX这一个体的教育转化,用个体的正能量来教育集体、影响集体,从这件事中,不仅林XX深刻认识自己存在的问题,而且引领整个班集体向上、向善的风气,在他朗读读书心得的过程中,学生集体学到了辩证地看待人和事,从事件中汲取养分,理性思考,比如对不同的书籍如何辨别,能提高辨别不同质的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腐朽、落后文化的能力。对班主任来说,一次突发的事件,可能恰好是一次教育的契机,在这次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我跟林XX的沟通摒弃了讲大道理式的说教,最终,把与学生个体的沟通转化成与学生集体的行动对话,因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时至今日,回味这一事件,依然有种“如沐春风”之感,深深体会到李镇西老师所坚持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这句话的深意。<br>任何一位优秀的班主任都应该成为一名出色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荀子《劝学》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作为与学生的心灵打交道的班主任来说,如何借助于教育学中的教育理论、心理学中的心理效应来应用于我们的德育工作,这是一个长期的课题,也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艰巨工程。<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