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新青年”的呐喊

篁墩游子

<p>近日,一篇题为《年轻人都在逃亡这座城市,黄山这座城市正在死去》的文章在微信群、朋友圈等广泛传播,阅读量排山倒海一般,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现在的自己,恰恰是文中的一丁点“缩影”。</p> <p>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黄山人,赶上了八十年代的末班车,家中独子,如今已过而立之年,育有一双儿女。我出生在篁墩,成长在篁墩,一个不大不小的徽州村落。粉墙黛瓦、烟雨斜阳在我居住在篁墩的二十多年里,可以说是司空见惯,历史悠久的徽州文化对我来说也是可望而不可及。</p><p>三十岁之前的我,和身边绝大多数人一样,娶妻生子,一份普通的工作,忙里偷闲,饱腹足矣。</p><p><br></p> <p>从小到大,篁墩街头,见过成千上万到寻根的人,也不曾与之交流,就像平行线一样,跟我没有交集。也就前两年一个深夜,莫名的清醒,就百度了一下《篁墩》,无数的精彩篇章呈现出来,一篇又一篇,拜读至凌晨。自篁墩开始,所有徽州有关的,兴趣都特别浓烈,一次不期而遇,让我坠入了这个“大坑”……</p><p>“本是青灯不归客,奈何浊酒恋红尘”本是我们青年人真实写照,而我却恰恰在这时背道而驰,爱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白日走村探古,夜半挑灯夜读已经变为常态,活脱脱变成了一个“小老头”(身边人都说这是老人家干的事)。</p><p>每每和身边的朋友聊起,你做与不做又当如何呢?你做了也改变不了现状,也谋取不了利益,穷其一生,慢慢老去……</p><p><br></p> <p>一路走来,经历无数的坎坷,收获无数的经历,知识可以一点点沉淀,平台一步步搭建,数千年文化沉淀早已磨碎了绝多数人的初心,所为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却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挂着以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p> <p>  “你在哪个单位?”,“你的父亲母亲是哪个单位的领导”,这些所谓的“身份”或许才能如鱼得水,偏偏我一穷二白。文化需要传承,我们这“一类人”,没有背景,没有文化,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或许,当我不再呐喊的时候,我已经逃离这座城市。</p><p>我是一个徽州青年,我没有显赫的背景、没有巨大的财富、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p><p> 我有一颗热爱徽州的心,你们能看到、能听到、能感受到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