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19年11月27日,第74届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每年5月21日设为“国际茶日”。这是由我国主导推动、得到世界认同的重大节日,对于中国与各国茶文化的交融互鉴、推动茶产业协同发展具有深刻意义。</p> <p> 2020年5月21日,是第一个“国际茶日”。为了庆祝这个全球茶人的节日,由桂林一品堂文化发展公司主办,望湖阁茶业公司(茶艺学校)协办的“品茶话健康”国际茶日茶会,于当日下午3:30在望湖阁骝马山茶学馆举行。</p> <p> 在一品堂董事长、望湖阁茶艺学校校长罗云先生的带领下,茶友们参观了中茶在桂林的六堡茶洞藏基地。</p> <p> 随后在望湖阁茶学馆,“品茶话健康”国际茶日茶会正式开始。袅袅茶香之中,罗云校长以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给大家介绍了六堡茶的历史及作用功效,还有收藏价值。</p> <p> 六堡茶是广西特有的茶品,俗称“爷孙茶”,意思是爷爷做的茶留给孙子喝,制好的六堡茶一般是要被搁置几年以后才喝的,因此茶就一代一代延续下来。陈年的六堡老茶更具药效,民间常用陈年六堡加冬蜜来治疗痢疾拉肚子,所以有“三年药,五年宝,十年丹”之说。</p> <p> 春秋以前,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敛性快感,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该阶段,可说是茶之为饮的前奏。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逐渐转变。自唐宋乃至明清,历代茶书及诗词会提到不同的泡饮方式,常见的饮茶方法有:煎茶、烹茶、煮茶、点茶、溣茶、调茶等。明代中后期及清代的小说中逐步出现的有冲瀹、泡茶、沏茶等。(网络)</p> <p>一款沉淀着岁月的金花六堡茶,细嫩醇香。</p> <p>鼠钱罐,价值不菲。</p> <p> “国际茶日”无论你身处世界何方,我们都将“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旨在以茶传情以茶会友,弘扬茶文化,寻找茶知己!一期一会,5.31我们相聚望湖阁共品六堡 ,共话健康饮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祝中国的茶文化发扬光大!</p> <p>《咏六堡茶》</p><p><br></p><p>遥远苍梧野,莽莽六堡山。</p><p><br></p><p>山水美且秀,名茶出此间。</p><p><br></p><p>雾云传质气,晨露润叶尖。</p><p><br></p><p>饮之香在口,神爽意怡闲。</p><p><br></p><p>此诗作者杨冠卿,字梦锡,江陵(今属湖北)人。宋代举进士,曾为九江戎司掾,又尝知广州。</p><p><br></p><p>宋淳熙年间,杨冠卿在广州做官。有一年夏天,他走水路回四川老家,乘船从广州溯西江而上,到达梧州时,夜幕已降临。当晚,杨冠卿兴致勃勃地游览梧州夜景。美景令杨冠卿赞叹不已,而煕熙攘攘的茶市更使他惊喜。这小小的山城水都,街上茶楼、茶摊比比皆是,人们三五成群品茗聊天,休闲消暑。好些茶店还打出“正宗地道六堡茶”的招牌,以招揽顾客。杨冠卿心中大喜,快步向一间茶楼走去。杨冠卿在茶厅坐下,店老板看他似大官的模样,便亲自来到他的跟前,问:“请问大人,您品什么茶?”“来一壶六堡茶吧!”杨冠卿回答。</p><p><br></p><p>来一壶六堡茶啦!”店老板大声呼喊。片刻,一壶热气腾腾的六堡茶汤端来了。</p><p><br></p> <p>店老板是一位热情好客的生意老手,不失时机地宣传六堡茶。他指了指那壶六堡茶汤,然后对杨冠卿说:“本店经营的六堡茶,产自深山老林的苍梧六堡,那地方峰峦叠嶂,清泉长流,终年云雾缭绕,生产出来的茶叶最上乘……”杨冠卿听着店老板绘声绘色的介绍,仿佛亲临六堡茶乡。他细细斟啜,一股槟榔香气扑鼻而来,一杯落肚,心情舒畅;两杯落肚,神昏顿醒;三杯落肚,疲劳倾消。杨冠卿大喜过望,叹道:“六堡茶名不虚传,不愧是华夏名茶!”并吟《咏六堡茶》诗一首加以赞之。(见2010年3月22日《梧州日报》文章《杨冠卿的<咏六堡茶>诗》,作者:杨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