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真正书之极则”:《嵩高灵庙碑》与北魏道教的兴起</p><p>《嵩高灵庙碑》,全称《中岳嵩高灵庙之碑》,又称《寇君碑》、《中岳碑》等。碑高213厘米,宽99厘米。碑阳23行,行50字,正书。碑阴题名7列。北魏太延五年(439年)立。原石立于河南省登封县中岳庙峻极门前,今存,由于风化侵蚀,残损大半。1991 年经河南省文物局批准, 利用上海图书馆藏元代拓片, 依照旧制重新复制,与原碑并列。</p><p>《嵩高灵庙碑》字体气韵古朴,结体在隶楷之间,用笔刚健如铁,字形参差,不仅具有较高的书法价值,也为道教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历来为金石学家、书法家所重视。康有为曾言:“《灵庙碑阴》绝佳……笔墨浑穆,大有《石鼓》《琅琊台》《石经》笔意,真正书之极则,得其指甲,可无唐宋矣。”并在《广艺舟双楫》中将《灵庙碑阴》列为神品上,《嵩高灵庙碑》列为高品上。</p><p>一、《嵩高灵庙碑》的立碑背景及碑文主要内容</p><p>嵩高灵庙,今称中岳庙,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嵩山东麓,是历代祭祀嵩山的场所。中岳庙始建于秦,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游嵩山时下令祠官增其旧制。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在正门南面增建“太室阙”。南北朝期间曾两迁庙址于嵩山玉案岭、黄盖峰。约在北魏时改名为中岳庙。</p><p>《嵩高灵庙碑》因有一定篇幅言及北魏道教重要人物寇谦之,故前人多谓为颂扬他及宣扬道教所立。据考证,此说不准确。</p><p>《嵩高灵庙碑》碑文主体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详述了山川祭祀的沿革和重要性,认为恭祭山岳,可获厚报。第二部分才是记述寇谦之的事迹。</p><p>《魏书·礼志》载:“太延元年(439年),诏立庙恒山、华岳、嵩岳,并树碑颂德。”因此,此碑之立,首先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一统中原后,遍祭域内名山大川,昭告天下,北魏乃是天命所归,正统所在。其次才是宣扬道教和寇之谦的事迹(参见张永强《海内孤本《大代华岳庙碑》考—兼与《嵩高灵庙碑比较研究》,《碑林集刊》2010年)。</p><p>二、寇谦之其人与北魏道教的兴起</p><p>道教形成于东汉,汉末出现了以张角为首的“太平道” 和以张陵、张鲁祖孙为首的“五斗米道” 两个教派。张角因发动黄巾起义被灭,“五斗米道” 发展为“天师道”,以施符水、炼金丹、房中术等手段在民间传播, 并逐渐打入上层社会。 为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解决教义混乱、修行困难、组织涣散、科律废驰等问题,在东晋中叶至南北朝初年,道教界的有识之士开展了一场改革运动。而寇谦之就是这次改革中的重要人物。</p><p>寇谦之(365-448年),字辅真,北魏道士,南北朝时期新天师道(也称“北天师道”)的改革者和代表人物,早年随方士成公兴入华山修道,后隐居嵩山,精专不懈。据称他于北魏神瑞二年(415年)遇太上老君降临,授以“天师之位”并传《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改革旧天师道,“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练”。北魏泰常八年(423年),又有老君玄孙李谱文降临嵩山,赐他“迁入内宫”及“太真太宝九州真师、治鬼师、治民师、继天师四录”,以统领人鬼之政。并授《录图真经六十余卷,使其辅佐北方泰平真君,建静轮天宫,如能造成天宫,则可沟通人神。</p><p>北魏始光初年(424年后),寇谦之至魏都平城献《录图真经》,受到崔浩的推崇,太武帝拓跋焘派谒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岳,“于是崇奉天师,显扬新法,宣布天下,道业大行”。太武帝并“起天师道场于京城之东南,重坛五层,遵其新经之制。给道士百二十人衣食,齐肃祈请,六时礼拜,月设厨会数千人”。由此天师道成为官方宗教,在北方大为兴盛。</p><p>寇谦之作为太武帝的国师,曾参与谋划军政。始光三年(426年),魏太武帝将攻夏主赫连昌,大臣长孙嵩等坚决反对,太武帝问于寇谦之,谦之答以“必克”。太武帝此后连年出击,消灭大夏、北燕、北凉等割据政权,至太延五年(439),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次年寇谦之为太武帝祈福于嵩岳,据说“精诚通感,太上冥授帝以太平真君之号”,遂于当年改元太平真君元年(440年)。太武帝又听从寇谦之奏议,于太平真君三年(442)亲至道坛接受道教符箓。其后北魏诸帝即位后都接受天师道符箓,成为定制。</p><p>三、《嵩高灵庙碑》的艺术特色及临习要点</p><p>《嵩高灵庙碑》字体处于隶楷交变时期,隶正相杂,自由洒脱,天真拙朴,用笔以方笔及中锋为主,笔画方棱,雄强奇古,与《张迁碑》一脉相承。其结构错落有致,大小不拘,富于变化,与《爨宝子》《爨龙颜》神理相通。此碑以其独特的风格,历来为书家所重。</p><p>在临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p><p>1、求古拙,求大巧。《嵩高灵庙碑》以隶法入正书,隶正相杂,碑中各字大小欹侧有自然之趣,且字形各部分错落有致而不失平衡,临习时应处理好拙与巧的关系,不可一味求拙,应在拙中寓巧、巧拙相生。该碑风格奇崛,碑中结体变幻莫测,临摹时切忌描摹画形,失之要旨,以致步入俗书境地。因为平庸常为俗,怪异骇俗亦为俗,切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p><p>2、临习《嵩高灵庙碑》 对初学者不宜。初学者最好遵从由楷书或隶书入手的法则,先从规矩一路入手。如果一上手便涉猎此碑,必定无法体会其中精妙之处。此碑章法较为特殊,疏而不散,字与字间距离几乎相等,因而不能用唐代笔法临习此碑,否则便会失其神韵。此碑用笔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汉隶《张迁碑》 的方笔特点,如果先对汉隶中的《张迁碑》、《西峡颂》及“二爨”等下一番工夫,谙熟一些基本的用笔方法之后再临摹,可以避免走弯路,并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p><p>3、临摹北碑一路作品,重在取其意,不能像临习法度森严的唐楷一样,即便是颜、柳之间也要泾渭分明。然而即便如此, 仍然要坚持一个“度”,将《嵩高灵庙碑》 临摹成《郑文公碑》 形貌,也是不可取的。尤其是该碑剥落严重,临习时不可依样画葫芦,要注意揣摩, 准确把握原碑风神。更多精彩,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碑刻故事”。</p> <p>嵩高灵庙碑与爨宝子碑、张迁碑的比较</p> <p>时代相近南北朝碑版墓志的比较</p> <p>马一浮临作</p> <p>王学岭临作</p> <p>林光进临作</p> <p>张觉之临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