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瑰丽文化中,古文、古诗词是内容最为丰富,思想最为深刻的宝贵遗产。然而,在课堂教授中,孩子们却对枯燥的古文学习提不起劲兴趣。我们在古文教学中,总是头痛不已,无从下手。听了罗才军老师的课后,我仿佛走进了新天地,不禁感叹道:“原来文言文竟然这般有情趣!”</p> <p>1.文言文的“神圣”与“烟火气”</p><p> 罗老师风趣幽默,与学生的交谈时,总是用机智并略有调侃的语言来消除师生之间的陌生感,让课堂更加活跃。正是这样的师生交流,也消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时的距离感。学习《杨氏之子》时,罗老师借用标题,让学生模仿介绍自己,再用文言文中的第一句话提取关于杨氏子的信息,让学生再模仿着介绍同学。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为了活跃气氛,也不仅仅是为了仿说,首先是将文字与学生的生活进行链接,融入学生生活,再让学生品味课文第一句话只用了10个字就介绍了这么多信息,从而得出文言文言简意丰的特点。</p><p> 就是在这样的古今穿越中拉近了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让文言文的学习生动有趣。</p> <p>2.对文言文教学别出心裁</p><p> 罗老师让学生找出杨氏子与孔君平其他的称呼,找出称呼之后再读原句,在原句中弄清楚人称,意思就明了了,这就是从另一个角度指导和检验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罗老师没有逐字逐句的分析,只有学生主动的探究和思考。因为要想准确找到文中的人物,就需要前后文联系着去看,要对全文进行理解,在这里的教学中再揭示出文言文的一个特点——用多种方式对人物进行称谓。</p><p> 罗老师教学方式巧,教学思路新,教学效果好。</p> <p>3.体验人物的特点。</p><p> 在感受人物特点时,罗老师实时让学生有代入感。第一个层次就是找出( )为( )设果,在这个事件中,突出学生是聪慧的。第二个层次就是从人物对话中理解杨氏子的聪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紧接着落脚点就在“未闻”中,从这个词中体会杨氏子是有教养的聪明,这个环节就很巧妙的让学生理解“惠”字。第三个层次,就是老师让学生拓展来说,与教师对话,老师是黄/柳夫子,学生该怎么说?让学生活学活用,让学生真正理解文中的意思,真正体会到杨氏子的聪惠。</p> <p>4.德育教育润物无声。</p><p> 在这堂课中,罗老师语言幽默诙谐,但却含义深刻,处处都渗透着德育教育。在学以致用介绍同学的环节,有个孩子说另一个孩子“甚呆滞”,罗老师巧妙的让这个孩子起来回击,但同时又告诉他回击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德报怨,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中国人有更高的德行,去夸赞他,这比回击更有力。罗老师的妥善处理不得不让人称赞,我想这个小插曲不仅仅给这两个孩子,班里所有的孩子都印象深刻,从而懂得以德报怨,懂得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多夸赞别人。语文课堂上这润物无声的德育教育,使孩子成长得更为茁壮。</p><p><br></p> <p> 罗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简约中可见精致,自主中巧设引导,自然中饱含底蕴,务实中彰显大气。这样的语文课大道至简,至真至善至美。这样的文言文,情趣洋溢,让人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五千年文化的真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