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前 言<br> <br> 我是一名专业歌唱家,已退休多年的职业声乐教授。<br> 疫情期间,虽然我不能成为“抗疫英雄”,但有义务做一个有责任的防控者。<br> 从大年初一开始,我与家人和大多数国人一样,听政府的话,持续居家防控,至今已超百日。在此期间,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和定时定点关注正道的疫情新闻外,就是有规律的重复“老三篇”:唱歌听音乐90分钟(做练声笔记超200页),临帖写字三小时(百日用墨达5000g),早中晚定时体验茶文化(百日品茶不下30种),居家至今觉得歌、书、茶三艺均有长进。<br> 在此期间,我和夫人还同日快乐地共渡客家人非常重视的66周岁(我和夫人的身份证生日都是同年同月同日)的生日(客家有句谚语叫66学吾足,意思是到了66,既要好好总结人生,又要继续努力学习)。<br> 五一过后,我阶段性地整理书房,不经意将居家期间有意向保留和准备扔进字纸篓的习作数了数,嘿!竟有120多幅,瞬间突发奇想—何不将这些习作挑选部分拍成图片编辑成册留个纪念呢?于是“疫情居家百日,书法习作选集”便定格为题。<br> 迄今为止,我仍然选择了不使用手机微信的生活方式,有人“笑誉”我是超级out的教授,我自然是笑而不语。<br> 为了感谢夫人对这份习作的拍摄和编辑,特别选了2020·5·20(爱你爱你我爱你)这个特别的日子自书前言。并借助夫人极小极小范围的微信圈与亲友们分享这份记忆,并期望得到指导。<br><br> 温 恒 泰<br> 2020·5·20</h3> <h3>临陈秋明老师对联</h3> <h3>临怀素论书帖(一)</h3> <h3>临写怀素论书帖(二)</h3> <h3>临怀素小草千字文局部</h3> <h3>节临圣教序</h3> <h3>临写毛译东诗词</h3> <h3>临毛泽东诗词局部</h3> <h3>以下均是四尺、六尺(含对开、斗方)习作</h3> <h3>唱歌好心情</h3> <h3>写字好状态</h3> <h3>品茶好味道</h3> <h3>唱歌、写字、品茶三合一</h3> <h3>夫妻同年同月同日生日照</h3> <h3> 后 记<br> <br> 书法是我退休生活最有兴趣的业余爱好之一。曾记得,2010年,超过56岁的我才买第一支毛笔和米字格毛毡,用旧报纸乱写,后经好友宋敏鸣介绍认识著名书法大师陈秋明先生,随即加入了尚雅书社。在陈秋明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比较规范的习书活动,虽然时有急躁、好奇甚至不太安份(很难守死一个帖),但总体还是让陈老师基本满意。<br> 疫情期间,我又自行补习了楷书基本笔法,对楷、行书体的某些笔法的共性又有了一丁点的顿悟……,然而艺术永无止境,恒泰仍须努力。<br><br> 习作书者<br> 温恒泰<br> 2020·5·20 </h3> <h3> 注:非常巧的是当选集编辑成册后,习作和照片刚好是66张,这也是我们夫妻同日66周岁的特别纪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