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20年5月18日-5月19日,在纳雍天河实验学校参加“鸽子花开学习共同体暨教师专业成长”培训。</p> <p>承担第一场讲座的任志成老师,在那“让孩子读书,不如在家喂猪”的时代,走上了小学教师这个行业,其无奈和心酸可想而知。然任老师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选择了用心坚守。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故事传入耳朵、浸入心灵。护送学生过河、给学生支付医药费、对留守儿童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后进生的良苦用心……让我又一次感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任老师五十三公斤的身体,无私地坚守三十多年,换取了令人羡慕的幸福和荣誉,真正践行了他自己的教育寄语“心若在,梦就在”“只有走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让我们从现在“走”起来,“走”出去。就算不能成为名师,也要走在通向名师的路上。</p> <p>李玉勇老师一开口,幽默风趣的语言就吸引了大家。“各大门派聚集”、“时常比划拳脚”、“重复昨天的故事”、“二十一世纪最大的谎言”,我们不知道在他云淡风轻的描述背后,这个“要来的班主任”需要多大的勇气,又即将面临多大的难题。李老师讲述的每一个故事,在历史长河中或许豪不起眼,但正如他自己的讲座中所说“每一颗弱小的种子都会发芽”,是的,让我们用心培育,静待花开。</p> <p>陈付江校长的讲座《家校合作的实践探索》。当他向我们展示了八小家校合作取得的小成果:校园的绿荫,寻找学生,校门口的沥青路,36小时办成的晚会时,我想,多数人是羡慕的。而这令人羡慕的背后,是有效的家校合作实施策略。“开好家长会,传递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帮助家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家委会参与谋划和宣传”,打破了以往很多家长会“摊派、告状、训令”的模式。“找好方向,用好新媒介 ,把不会用的带动用起来,把用歪了的扭到正路上来”,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我们责怪家长不会用,是我们没有带好。用心发现、选拔学校家委会成员,通过会议、活动、评选优秀家长等给家长责任感、荣誉感,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教育的两条腿,学校和家庭,缺一不可。而在多数学校,家庭教育是缺失的,在无数的班级,家校合作更是无从谈起。由此,做好家校合作,用好家长资源,不应该只是学校层面,还包括每个班级,每位老师。</p><p><br></p> <p>黎律老师在《专业发展成就教育幸福》讲座中,一开始就提出“教师是什么?是蜡烛?春蚕?蜜蜂……其实,教师是人,人的成长是生命的成长”,一语道出“教师是离不开成长的”。怎样做幸福的教师呢?黎老师给出了很多建议:乐观、主动、适时高调、眼光长远,尤其是“利用私人时间加强专业训练”——八小的老师们在疫情期间开展三笔字、朗读、奥数等的训练,那应该是辛苦的,但同时也是幸福的。一次次发自内心的分享、一个个真诚的建议,从黎老师幸福的笑容里流泻而出,这也许就是对一个名师的成长和幸福最好的诠释吧。</p> <p>曾有幸跟着正面积极教育的先行者们走了一段路程,从纳雍八小到高广芳老师工作室,再到夏山小学,我已深深折服于它“所向披靡”的魔力,感恩它为我和身边人带来的巨大改变。今天上午,刘国辉校长的报告,杨春芬老师的分享,加上詹局的“特别客串”,让我对正面积极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入,对它的喜爱和探究欲望更加强烈。略举一二:体验活动“打开对方的拳头”让我们知道,沟通要走心,要建立有效的链接,否则不仅无法打开,对方反而握得更紧,教育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再如“和善与坚定并存”的理念,正如詹局所说“我们究竟是和善地坚定,还是和善与坚定并存”呢?其实“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而“坚定”的重要性则在于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鼓励与表扬的区别,更是让老师们知道了方式的重要,感受了语言的魅力……</p><p> </p> <p>下午,范小娟老师分享在汶川地震中为救孩子而牺牲的例子时,“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的张米亚老师,一下子又触动了我的心灵,戳中了我的泪点。张米亚老师、张丽莉老师、陆永康老师等曾不止一次地出现在我的演讲里,今天再一次听他们的故事,依旧感动不已。感动之余,我们能做什么呢?范老师用她的行动告诉了我们,爱——是教育永恒不变的话题。范小娟老师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举动,不正是爱的表现吗?也许我们不能像张米亚、张莉丽老师那么伟大,但是像范小娟老师一样,“于无声处润物,在细微处育人”,是我们可以思考和践行的。</p> <p>“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育这条路上,我们没有长大,但只要我们不停止学习,就不会停止成长!更何况,在这条成长之路上,一旁是鸽子花香,一旁是天河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