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中枢镇先锋小学语文教研组读书交流活动

蕙風蘭溪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崧舟老师《诗意语文》读书分享材料</div><br> 暑假,时值疫情严重的时期,带娃之余,认真研读了王崧舟老师《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一书,深深被王老师深厚的语文基本功而折服。因个人能力所限,大部分只是当王老师的文抄公而已,深感羞愧。现主要就我感触颇多的备课方法和感悟方面与大家分享。<br> <b>一、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b><br> 先给大家分享两个故事。小泽征尔是世界顶尖的指挥家。有一次,小泽征尔去参观中国音乐学院,当时,学院专门安排了一位二胡系的女学生为他独奏《二泉映月》。听着听着,小泽征尔突然之间就扑通一声跪在座位前了。把周围的陪同人员给吓得脸都绿了!还以为他中风了。结果,啥事儿没有!陪同人员就纳闷儿,他想干什么呀?好好的位子不坐,偏要硬生生地跪在地上?!人们赶紧要拉他起来,谁知他犟得很,你听他怎么说:“这样伟大的音乐,只能跪着听!”就这样,小泽征尔跪着听完了《二泉映月》,站起来的时候,整个人已经泪流满面。读完这个故事,我爱上了小泽征尔。为什么?因为我觉得我跟他可以成为知音。我听《二泉映月》也时常流泪,别人问为什么?我说,真的没法说,就是一种生命深处的感动,就是一种想哭的感觉。这种哭,不是歇斯底里的,而是从灵魂底部慢慢溢上来的哭。这种哭,很自然,很舒展,会把灵魂都带出来的一种感觉。<br> 其实,真正要讲的还不是这个故事,这算是一个铺垫吧!我要讲的是小泽征尔参加比赛的故事。有一次,他去欧洲参加音乐指挥家大赛,过五关斩六将,终于杀进了决赛。进入决赛的是三个指挥家,小泽征尔被安排在最后。大赛比的是音乐指挥的水平,这是毫无疑问的。要指挥一个交响乐团,首先得有乐谱啊,是不是?但是,大赛规定,乐谱都是现场给的,事先根本就不知道演奏什么、指挥什么。哎!这就得看你的真功夫了!小洋征尔从评委手中拿到乐谱,稍稍做了一下准备,就开始指挥乐团演奏起来。听着听着,他发现不太对头,乐曲出现了那么一点点不和谐。开始,小泽征尔还以为是演奏出了问题,就让乐团停下,重新再来遍。结果呢,到这个点上,到这段旋律上,问题依旧,怎么听怎么不得劲儿。小泽征尔是什么人?顶尖的指挥大师啊!那耳功,早已炼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了。他知道,肯定是乐谱出了问题。于是,他向大赛组委会提出了这个问题,要求调换乐谱重新指挥。这时,现场的评委们告诉他,乐谱是请著名作曲家改编的,而且经过严格的审阅,肯定不会有问题。老师们,这是大赛啊,你设想一下现场的那个气氛,那些评委,个个牛气冲天的,谁敢惹啊?!小泽征尔也是人,不是神,对吧?他也犹豫了,到底是乐谱的问题,是演奏的问题,还是他自己的耳朵的问题?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大赛评委会主席、一位在国际音乐指挥界德高望重的指挥家又站起来煞有介事地告诉小泽征尔,那份乐谱是他亲自审定的,绝对没有问题,他可以用人格担保。好嘛,一招“葵花点穴手”,要封住小泽征尔的嘴巴。<br> 各位,面对这样一场国际顶尖的指挥大赛。面对现场几百位国际乐界的权人士,面对大赛主最后使出的这一招“葵花点穴手”,如果你是小泽征尔,你扛得住吗?你能持多久呢?我讲这个故事的意义和价值就在这一点上!小泽征尔考虑再三,再三考虑,不敢多想,又不能不想。面对全场静静的等候,他终于开口表态了:“不!定是乐谱错了!”这个态表得斩钉截铁、铿锵有力,如同钢牙咬玻璃,嗄嘣嘎嘣响。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全场起立,掌声雷动!原来,这是大赛评委们精心设计的一个圈套。看看国际顶尖的指挥家,在发现错误的时候,是相信自己对音乐的感觉和判断呢?还是违心屈从于权威舆论的导向?进入决赛的前两位,很不幸,栽了!只有小泽征尔,这位曾经跪听《二泉映月》的大师,这位维也纳新年看音乐会的执棒者,以自己对音乐的那种深入骨髓的感觉,以自己在一次就又一次重大的指挥事件中所慢慢沉淀的底蕴,以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淡定和信念,毫无争议地贏得了这场大赛的最终胜利。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和影响是多方面的。一个人,就要修炼这样的底蕴和境界;一个语文老师,要不断成长、不断发展、不断超越,他的底蕴、他的境界、他的淡定和信念是最为根本的东西。夫子说,君子务本,本立则道生。当然,他老人家讲的这个本是“孝和悌”,是做人之本、仁之本。而我说,这个本,就是能让你在自己的专业里面真正立起来的东西,那个东西就是你自身的底蕴、你对专业的那份谈定和信念、你的远大的职业境界。<br> <b>一、备课的精神“三变”。</b><br> 王崧舟老师在谈到他备纳兰性德《长相思》一课的经历,给我很多启发,与各位分享。<br><br><b> ◎骆驼态的接纳。</b><br> 备课前思虑万千的准备,王崧舟老师把它称为“骆驼态的接纳”,以下为部分摘录。<br> 现在开始讲讲我如何变成骆驼。那个暑假,《长相思》一直黏在我的心头,成了我不能承受又不得不承受的生命之轻。说实话,心是定了,但对《长相思》的感觉还是处于没感觉的状态。我对自己说,必须换个读法,否则只会死路一条。怎么变呢?还能怎么变?变骆驼呗!于是,我撂下纳兰的《长相思》,转而去搜寻别人评鉴《长相思》的各种文字。是的,要想摆脱困境我必须先成为骆驼,我也只能成为骆驼。其实,现在想变骆驼还是挺容易的,你看,网络这么便捷,而我的藏书,少说也有七八千册吧。这样,不到一天的正夫,我就查到了评鉴《长相思》的文字材料达1万多字。这些文字在我眼前精灵般地摇曳,不但一波又波地激荡起我对《长相思》的新的爱恋,也慷慨地为我提供了教学设计的种种灵感。<br> 我收集的1万多字的鉴赏文章,让我重新找回了《长相思》的感觉,有段时间,我发现纳兰的影子一直缠着我不肯离去。半个月后,我完成了《长相思》的文本细读。<br><br> <b>◎狮子般的唯我独尊。</b><br> 经过万千准备,心里底气十足,才有了“狮子般的唯我独尊”。<br> 第一变的大功告成,让我沉浸在底气十足、神采飞扬的精神状中。但是、好景不长啊,当我思考的脚步跨进教学之门候,我突然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认知眩晕。跟喝醉了酒似的,走路深棉花、眼前直冒金花,看什么都像雾里看花。这眩,不是来自别处,恰恰来自文本细读,来自让我底气十足、神采飞扬的文本集读。正是这细读,一方面把我带入了一个繁花似锦、姹紫嫣红的诗意丛林、另一方面,也让我深深体味到了那种什么都想摘、什么都难以割舍的尴尬、箩里挑花,越挑越花。<br> 你比方说,山、水、风、雪、灯,这些极为典型的诗词意象得让学生去建构吧,不然,词的意境如何呈现、意蕴又如何开掘呢?你比方说,互文作为一种刚刚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古典修辞手法,得让他们了解一下吧,不然,词的字面意思如何明朗化、清晰化?<br> 你比方说,虚与实、冷与暖、事与情、苦与乐,这些林林总总的对比结构得让学生有个发现吧,不然,诗人的情感张力和词的言语审美张力如何体会?<br> 你比方说,诗人的身心矛盾、身心冲突得让学生去感悟吧,不然他们对词的学习如何发平情又如何止乎情呢?<br>……<br> 说真的,当时,我的整个精神世界被《长相思》搅得一片糊涂。再这样下去,非成精神病不可。<br> 我豁出去了!自己判断、自己挟择、自己做主吧!我这样对自己说。第一,先确立诗的读法哲学。这是《长相思》教学的本体问题本质问题、自然也是本位问题。<br><br> 诗的“可解”与“不可解”这对矛盾,想绕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以前浑然不觉,倒也罢了。这里所谓的“不可解”,是针对诗的一种先天性的存这种存在要归咎于诗的语言。大家知道,语言本身具有模糊性,这是不争的事实。而诗的语言,因为常常被诗人的主观感情浸染而大大变色、本身的句式结构也常会受到全诗的情绪、气氛的冲击、在语法面前常常越轨。再加上诗的外部形式,诸如音韵、节奏、字数、句数、排列等的特殊规则对语言施加的种种约束,使得诗的语言更加模糊。<br> 那么读诗呢?读诗,一方面自然要遭遇诗在创作中的言语生成规则,模概是读诗面临的最大现实。另一方面,读诗,遵从的远非文字句法的逻辑,更主要的是情绪本身的逻辑。<br> 然而,诗的可解,也正是从不可解中生发出来的。这叫“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你看那个太极图,阴鱼中是阳眼,阳鱼中是阴眼,它们在往是对立统一、互相转化的。诗的不可解,实际上同时包含着诗的可解。这话有点玄,但这就是证的智慧。从诗的语言的模糊性,到诗的意境的清晰性,中间有个转化过程。这个过程之所以能在读者心目中迅速完成,还是依靠诗的模糊本身所具有的暗示力量。<br> 就这样、在诗的“可解”与“不可解”之间,我确立了自己“和解”之道。诗的读法哲学这一根本性的主张一旦确立,教法问题变得明朗、干净起来,那些曾经让我为之眩晕、为之昏胀、为之的牵丝攀藤也就变得柔软起来、轻盈起来。我的备课,再次迎来春雨断桥人不液、小船掉出绿前来”的精神气象。<br> 第二、就在诗的读法哲学那儿,我为自己订制了一张《长相思》的教法菜单。好的语文老师,就应该是个高级厨师。上课跟做菜跟有许多内在的相通之处,其实,所有的事儿,一旦上升到艺术的高度都是一通百通的。读法虽然紧要,但毕竟只是解决了一厢情愿的本体问题,不能因此冷落了作为主体的学生那一头。你烧的菜,最终得合学生的胃口、难道不是吗?<br>我认为,一个有智慧的语文老师,教诗的最好途径就是不教诗。不是说真的不教,而是让“诗”凭着自己的言语存在说话,让学生直接在诗的面颊上感受她的诗意。我后来教《长相思》,就是沿着这样一路径往前走的。既然从根本上说,诗是不可解的,那么,教学中我就有权利、更有责任和学生一起保护“诗”,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而这种保护的最佳策略无疑就是诵读,就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通读,就是“因声解义、因声传情、因声求气”的诵读。对学而言,诵读自然是他们乐意为之的一种学习方式。<br> 第三,如果说“诵读”已经在《长相思》的教法菜单中确立了的本体地位和意义的话,那么,接下去我就更有必要在学生的层面上在主体论视域中寻找教法的突破口了。学生才是你的天你的上帝,是不是这样?既然诗很难诉诸理性的拆解,既然诗只存在于直观、直感和直觉中,既然对诗的意解只能接受诗之语言的暗示,用画面去偷换文字。用情绪去揣摩诗意,那么,让学生“意会”,而不是“解释”,就应成为我的一种顺理成章的选择。<br> 当时,我就这样东一榔头西一锤地瞎想、幻想、胡思乱想、日思夜想,就这样,《长相思》的教学轮廓变得越来越来越明朗、越来越丰满。离研讨会还有一个多月,在丹飘香的时节,完成了《长相思》的精神第二变。<br><b> ◎复归于婴儿</b>。<br> 返璞归真,重回婴儿般的虚怀若谷,复归于赤子之态。<br>再往下该变什么了?对!该变婴儿了!你看,越变越小,再这样下去,人都没了!所以,《红楼梦》有首《好了歌》)写得好,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想好,便要了;若是了,便是好;好好了了,了了好好。<br> 这次异乎寻常的备课经历,让我一下子体悟到很多东西。我惊喜地发现,自己的课堂教学正在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过去许多刻意的、需要强有力的意志去设计去驾驭的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构架已经内化为自己深层的、潜意识的、融入到整体生命中的自然行为了。由教学习性走向教学率性,而这,是否就是尼采所讲的精神的婴儿态,一个象征着“完美开始”的精神状态呢?想起了老子的话: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br><br> 以上,囿于学识、能力的不足,我只是生搬硬套王崧舟老师的经历,敬佩王老师深广的学识文采。总的来说,我们语文老师,首先要具备的是学识,才能做到信手拈来,妙笔生花。而每一次公开课的经历、甚至普通的备课,都是一个酝酿与生发的过程,没有什么捷径,不过是在其中苦苦地思索,熬到一定的时辰,自然水到渠成。愿我们也能和王老师一样,早日进入自己的“自由之境”,不再视教书为畏途,诗意地栖居于语文的大地上。<br> 谢谢王老师,谢谢大家!<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李琼莲</b></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2020年5月16日</b></div>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确, 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获得丰富的知识;读书,能引导我们明理,学会如何做个有修养的人;读书,还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说过:“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br>  作为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离不开书的滋养,就像花朵离不开阳光的呵护,草儿离不开雨露的滋润。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有效地教书,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更好的育人,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久远”。<br>  读书能使人收获知识和智慧,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啊,书中有知识,那是聪慧而勤奋的先人们,在漫长的时间之流中,探寻和打捞出来的闪光的珍珠;书中有情感,那是真诚与多情的人们,活生生的生命力量的凝结;书中有精神,那是勇敢而坚韧的人们,在不断的追求中,理想上升为行动生长而成的生命之华;书中有思想,那是长久的思考与无畏的批判者,以全部的精神力量种植的永恒之果;书中有智慧,那是用生命的证悟与理性的考问,融会而成的灵魂之光?<br>  读书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极致。一本好书,一杯香茗,便可送走一个苍白的早晨或风雪黄昏。朱自清大师说:“缓缓地咀嚼一番,便会有浓密的滋味从口角流出。”这浓浓的滋味就是书味,读书之味。真个是:“博览群书添雅趣,缕缕书香胜饭香。”人生乐趣在读书,有书为伴心甘甜。读好书,能知晓人生之难,体味天地之大,寂寞而不孤,受苦而不悲,受创而不馁,受宠而不惊,如闲云野鹤,保持着一种雍容雅怡,潇洒达观的境界。<br>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人生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上,书是一个人精神上的朋友,是这个世界能馈赠的最好、最优秀的礼物。<br>  我们都知道,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可以看得更远;以书作垫脚石,我们可以攀得更高。“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暴十寒。”让我们以审视的目光阅读书籍,与书为友,以书为鉴,让一缕书香伴你我同行!<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启 发 感 想</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以直观思维为主,形象思维为辅,因此,识字教学应遵循学生认识规律 ,关注学生识字兴趣,有效地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下面就关于如何有效的进行低年级识字教学,我谈谈自己搜集各方面学习材料和阅读后觉得有收获,可以借鉴学习的几点做法: </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b> 一、 游戏中识字 </b></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玩游戏是小孩子最愿意做的事,这时他们很兴奋,识字效果也好。只有尊重孩子,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识字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游戏形式让学生识字。比如:</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啄木鸟治病”,叫一个同学读卡片,如果读对了,其他同学跟读一遍,如果读错了,就让其他同学站起来当“啄木鸟”进行纠正。</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采用游戏识字,这样可以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可以避免识字的枯燥、单调,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会了生字,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 </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二、 编字谜识字 </b></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汉语是博大精深的,如果仔细研究,品读就会发现其实每个汉字都充满了情趣。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编字谜的方法来识记生字。但是,鉴于一年级学生认知有限,刚开始时需要由老师来编,让他们猜。</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比如:“告”,可以编这样一字谜“一口咬掉牛尾巴”;“胖”可以编字谜“半个月亮”。</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随着知识的增多,部分孩子也能逐渐在老师的引导下尝试编一些简单的字谜了。在此过程中,孩子能体会到自己创造的惊喜,收获快乐与自信。</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三、 表演中识字 </b></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表演也是一种简单直观的识字方法。 对于一些会意字的教学可以采用此法。</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比如:教学“休”,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棵树,然后靠近它,做出休息的样子,然后出示“休”;教学“灭”时,把一只蜡烛放在烧杯里,点燃后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引出“火”,接着把玻璃盖上,火就灭了。于是,出示“灭”进行教学。这样通过表演,字的音、形、义迎刃而解了。</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识字,使识字在在有趣的活动中变得轻松一些。</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四、 互助互学识字法 </b></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学习是个互助的过程,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成立互助学习组,小组成员密切合作,在识字时他们就可以互相讨论,互相检查,互相学习,程度比较好的学生还可以帮助程度比较差的同学。这样,既让学生学得快乐,记得轻松,又让学生体验到同学合作的乐趣。</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五、 发挥想象力识字</b> </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在学习生字中引导学生运用想象,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生字。汉字是一种非常艺术性的创造,很多汉字具有能看字辨义,读字辨形的特点。因此,引导学生领会了这些文化精髓是很有益处的。</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比如:“田”字,与图一齐出示,让学生先想一下,它像什么,然后告诉学生,“田”就是一块块划分好的土地;“鸟”字一点就是它的眼睛,没有眼睛,看不到东西就“乌”黑一片,这样学生从来不会把“鸟” 和“乌”混乱。</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形声字的时候,关键是让学生弄清楚偏旁所表示的意思。 </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b> 六、 课外引导,在生活中识字 </b></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低年级学生开始学生字的时候,认识的词是非常有限的,但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在日常生活中,在电视中,甚至在玩耍中,头脑里有了这些词语,只是不能够把它化为语言表达出来而已。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儿童的特点描述词语意思,引导学生说出这个词语或者是一句话来。</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另外,早点学会用字典识字的方法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看见自己喜欢的词就把它记住,抄写一下,用字典识字。因为课内识字是识字教学的重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让学生养成留意周围事物、学习生字的习惯,对生字的学习大有帮助。如墙报、路上广告牌、商店商品名称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识字的好教材。教学中应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做识字的有心人,在生活中自主识字、主动识字,不断增加了自己的识字量,并使自己的自主识字能力得到提高</span></div></h3> 语文能力是教出来的,还是读出来的?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似乎为“语文能力是读出来的”增添了一个有力的佐证。小学毕业的作家,获得如此成就,当然不是教出来的。可是此言一出,立即会招致反驳——莫言毕业于北师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并获文艺学硕士学位呢!但是,莫言似乎一点也不给教育界留“面子”,公然承认自己36岁就读北师大,纯粹是“混文凭”,根本没好好上过课。<br> 那么,语文能力是不是不可教呢?当然不是,语文能力可教,也不容忽视,但是真正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教,而是大量的阅读。这就是《阅读的力量》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br> 作者斯蒂芬·克拉生是世界著名语言学家,他通过大量研究资料,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大部分老师花了大量时间,在课堂上教字词句、语法规则、语文知识、阅读方法、写作风格,基本上是浪费时间,远不如让孩子“自由自主阅读”成绩更突出。<br>  “自由自主阅读”又称FVR,是指纯粹为了阅读而阅读,不需要写读书报告,也不用回答章节后的问题。若是不喜欢这本书了,也不必勉强读完它。相对于直接教学而言,FVR是非常重要的语言教育方式。若是少了FVR,学生则很难获得高阶段的语言能力。<br>  书中,学者赫尔曼的研究颇耐人寻味。他以《动物庄园》中的生词为例,测验两组学生。第一组受试者以背诵方式来记忆这些单词,第二组则是阅读《动物庄园》这本书。事先两组受试者都不知道要接受单词测验。背完单词与读完书一周后的测验结果是背诵组的表现较佳,但是三周后再测,两组受试者的表现已无分别。在前后两次测验时间内,背诵组的人忘掉了许多单词,但是阅读组的人分数反而增加了。由此可见,词汇可以通过阅读积累,不必专门记忆。同样,语法知识、拼写能力、理解能力等都可以通过自由阅读完成,不是非教不可的。<br>也有人认为,只有写才会写,写作能力是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克拉生则认为,写作风格并非是从写作经验中产生的,而是通过阅读产生的。如果你每天写一页东西,你的写作风格或是驾驶文字的能力并不会进步。相反,人在阅读中遇到的语言历练远比写作中要多。所以,要想形成良好的写作风格,必须通过大量的自由阅读,并从不同风格的语言文字中去品味和模仿。<br>  书中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来证明,FVR几乎永远优于直接教学,不经过正式教育,仅仅依靠FVR便足够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br>  那么,是不是学生的学习就不需要教师呢?当然不是,作者并不是完全排斥教师的作用,而是认为教师的力气没有用对地方。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花大把时间掰开了揉碎了地去讲,而是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提供一个无压力阅读的环境。当孩子因乐趣而阅读,当他们“上了书本的钩”时,便会不自主地、不费力地掌握大量的词汇,提升理解能力和拼写能力,使用复杂的语法结构,建立良好的写作风格。<br>传统的直接教学认为,学生必须先熟悉语文的技能,然后才能将这些技能应用到阅读与写作中,但这并不是人类大脑运作的方式。正确的方式应该是为了阅读有意义的东西,然后在阅读中发展语文能力。我们一直弄混了因与果的关系,不是先“会读”才会“想读”,而是先“想读”才能“会读”。<br>  讨论至此,可能还会有人提出质疑:既然阅读的力量如此强大,那为什么有人读了大量的书,可谓学富五车,却仍然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呢?<br>  是的,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原因可能是他们的阅读一直是功利的。对他们而言,阅读只是为了获得信息、提取知识、应付考试,没有真正体会到自由自主阅读的乐趣。同时,该书也就如何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给出了很好的建议以及方法上的指导,值得教师和家长们借鉴。<br>  “幼年与青少年时期无所不读的经历,与这个人此生最后的成就有正比的关系。”由此可见,大量的自由阅读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教师与其花费时间去讲,不如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于学生而言,能够沉浸在文字与思想的趣味中,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br>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教师阅读选什么书好 </b></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先锋小学 陈春红</span></div> 前段时间,与一些青年教师交谈,聊起了阅读的事儿。他们都提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现在都提倡教师进行专业阅读,可是,教师的专业阅读到底该选什么书呢?<br> 教师的专业阅读是一门学问。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的不仅仅是与其他职业具有共性的阅读,更需要具有教师这个职业特点的个性化专业阅读。从这个角度说,教师的阅读可选择如下知识类型的书籍。<br><b>1.能够拓宽教师视野的普通文化知识的书籍。</b><br> 普通文化知识即通识性知识,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内在价值,使人具有一种满腹经纶的学者气质;同时,一个教师拥有了广博的文化视野,就具有了博古通今、纵览中外的视野和胸怀,就有更广阔的文化基础和时代意识,就能真正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健康的人格特质,做一个当之无愧的“人类灵魂工程师"。<br> 这类书籍,范围非常广,所包括的类目也很多:如哲学类著作《苏菲的世界》,如教育技术方法类著作《信息技术教育学》,还有如文学类,自然科学类,人文艺术类,综合类等著作。<br><b>2.能够深化教师所教学科知识的书籍</b><br> 教师所教的学科知识,即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能够满足学科教学的具有指向性的学科知识。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要创造性地、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首要条件就是他所教学科的知识必须达到较高的水平。正所谓“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这些学科知识的获得必须需要教师进行经常性的、自发性的阅读。<br> 基于此,我们可以阅读有助于教师掌握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提升与本学科相关的技能、技巧的书籍,如《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与所教学科相关或相邻的学科书籍,如语文教师可适当阅读一些历史方面的书籍;能反映所教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的书籍,如《历史追问:语文教育发展篇》。<br><b>3.能够丰富教师教育理论知识的书籍</b><br> 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即条件性知识,包括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主要解决“如何教”的问题。<br> 大家都知道,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科学性与艺术的高度结合。仅仅具有广泛的学科知识的教师,不一定能成为一名好教师。教师必须懂得教育教学规律,能运用“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科教法学法等知识、规律来思考教育教学,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例如,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组织有效教学等。因此,我们可以阅读一些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有关书籍和著名教育家的一些著作,如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br><b>4.能够强化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书籍</b><br> 教师实践性知识,就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的经验,主要涉及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所遇到的困境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是一种体现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智慧的知识。比如,如何处理学生在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等。<br> 这一类书籍主要有一线专家型教师的课堂实录、班主任工作手记等案例型书籍,如《做最好的老师》、《做最好的班主任》。还有就是优秀教师对于自身教育教学经验总结的经验型书籍,如:《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等。<br>作为教师,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专业阅读,一段时间后,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也可以成为令人羡慕的“行家”。 <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2020年5月</span></div></h1> <p> </p><p> “我有两个最大的心愿,一个是把自己对于诗歌中之生命的体会,告诉下一代的年轻人,一个是把真正的诗歌吟诵传给后世。”在《古诗词课》新版发行时,叶嘉莹先生如是说。诚如其说,这本《古诗词课》正是接续了叶嘉莹先生的第一个心愿。 </p><p> 全书共三十六课:上编二十课,是关于诗的介绍,始于《诗》《骚》,终于晚唐之李商隐;下编十六课,是关于词的介绍,始于最早的花间词人温庭筠,终于南宋末之王沂孙。每堂课后,均附有叶嘉莹亲自注释、简析的“诗词选注”,精解中国最重要的诗人和诗歌,带你进入古典诗歌美好、高洁的世界。通过这三十六课,我们可以掌握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演进脉络,由此可以获得进一步一窥古典诗歌堂奥的钥匙,体悟到诗词中的兴发感动的生命和作用。 </p><p> 何为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教学教什么?怎样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力量?怎样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我们的血脉,植入孩子的心灵?叶嘉莹先生的《古诗词课》一书中给出了答案:浩瀚的历史长河,灿若星辰的文字与文体,其中最美的要数中国古诗词,中国古诗词是一条“绵延不已的感发之生命的长流”。 </p><p> 河边采摘荇菜的少女,微风吹动她的秀发,河水映出她的倩影,这秀发、这倩影轻轻撩动男子的心湖,让这湖面荡起层层涟漪,让这男子辗转反侧、寤寐以求。这美好的场景、美妙的情思就是中国古诗词之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礼”这就是中国人的情感、文化之源。《诗经》之“六义”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文人,复迭的章句、多彩的修辞、美妙的音韵都给后世诗歌以艺术上的营养。 </p><p>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种种独特的画面、美妙的境界、丰富的内心情感,是任何一种语言也翻译不出来的。只有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才能读得出中国古诗词的美!它们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形成一幅幅独特的画面,触发一丝丝独有的感动。即便同为中国人,恐怕每个人对古诗词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之所在!中华古诗词只有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沃土,才能开出如此圣洁的花! </p><p> 叶嘉莹先生说:“真正伟大的诗人,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来写作自己的诗篇的,都是在用自己的生活来实践自己的诗篇的!” </p><p>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古文人在诗歌创作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他们用近乎严苛的标准要求自己精准无误地传达出内心的律动,他们是在创作着艺术作品,但同时也将自己的心灵安放于其中!这苦苦地求索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诗意的人生!这就是中国诗词! </p><p>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如果你用艺术家的心灵去感受和体味,你会发现这流动着的石溜,这自相飞溅的跳波,这惊飞复下的鹭鸶,传达出的分明是一种心灵深处的微妙的感受,是辋川别墅里一段宁静而又空灵的诗意生活。诗人用自己的生命记录下了自己的生活,又在这诗意的生活中找到了生命的真谛!这就是中国诗词! </p><p>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响彻在历史天空中的声音,激起多少国人的记忆与情思!它伴我们走过战火硝烟,历经风云变幻,建构着我们的精神家园!这就是中国诗词! </p><p> 中国诗词,让散布在中华大地的冰冷坚硬的山石楼台有了生命的温热,让清风明月、花鸟虫鱼有了精神的支撑,赋予了金樽、柳笛、鸿雁、鹧鸪特殊的意义……一句诗就是一段情感、一种生活,甚至一页历史!中华诗词蓄积了伟大诗人的心灵、智慧、品格、胸襟和修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领悟这些伟大诗人的伟大作品,让诗人的生命、心魂在千百年后得以再生! </p><p> 古人“捻断数茎须”写下的文字,需要我们“捻断数茎须”去推敲,古人用生命描摹的美妙境界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触碰,古人用血泪写就的铮铮铁骨需要我们和着血泪去研读!用生命去教学、用心灵去唤醒、用情感去浇灌,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门,引领他们去触碰那些伟大的灵魂,让他们有机会去感受“诗歌中所传递出的那种对宇宙人生万物之关怀的不死的心灵”。 </p><p> 莘莘学子,自是不能人人都成为诗人、词人,但我们可以让孩子从古典诗词中感知诗心、感悟诗意,在面对物欲横流、艰难困苦、人生跌宕时能从古诗词中寻找到精神的养料,寻找到走向远方的自信和动力!这就是我们教授古诗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用意。</p> <p>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感触很深。这本书是李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李老师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读着书,让人不禁为之激动、赞叹、折服!</p><p> 启示一:童心是师爱的源泉</p><p> 李老师提出教育者是否拥有一颗童心,对教育至关重要。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怀有儿童般的情感,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被学生视为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心灵。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兴趣,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应该在任何方面都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当作朋友。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忘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p><p> 启示二:没有爱,便没有教育</p><p> 李老师深深打动我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始终如一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爱”是李镇西老师永恒的教育理念,他可以和孩子一起过年,一起玩雪、拼字照相,真正融入学生生活,在一次次的“师爱”理解中留下了精彩的生命瞬间。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读完这书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自己过去的教育方法。当学生犯错时,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p><p> 爱,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p><p> 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p><p> 爱,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p><p> 爱,也不应是对学生的纵容,而是“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惩罚”。</p><p> 爱,不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而是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一起欣喜”。</p><p> 爱,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p><p> 爱,不是用一颗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颗颗童心,而是“需要一颗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p><p> 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只有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p> <p> 浅谈课堂教学导入技巧</p><p> 袁学军</p><p> 如何导入新课堂是一项需要经过精心设计而且实行颇难的教学艺术。正象高尔基说的,开头第一句最困难,好象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用较长时间才能找到它。那么如何精心设计每课堂的开头呢?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p><p>1、复习导入法</p><p>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在课堂开始时,教师通常采用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便于将新旧知识逻辑地有联系起来,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复习导入一般通过提问、联系、讲述、咏唱等方式进行,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知新”。</p><p>2、设问导入法</p><p> 教师依据教材新旧知识的联系,抓住新课重点,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探索问题奥秘的兴趣。如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中的《跳水》一文,我门可以提问①谁跳水?为什么跳水?结果怎样?</p><p>3、谜语导入法</p><p> 这种方法时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采用儿歌、谜语、绘画、游戏等形式导入新课的方法,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学习动机由潜入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二其中又一谜语最受学生欢迎、喜爱。因为谜语不仅符合孩童好奇的新区特点,而且时一中特使的设问导入方法,能引人入胜。</p><p>4、故事导入法</p><p> 许多神话、传说、典故、名人趋势无不与教材的内容有联系,对学生极富有吸引力。例如教学《思想品德课》将《发展地看问题》时,首先让学生将语文课中学过的《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故事,然后问:“那个楚国人从船舷上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能把剑捞上来吗?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这是学生熟知的问题,他们急于知道其中的原因,此时教师板书课题“发展地看问题”。这就起到了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目的。</p><p> 以上时四种导入的方法,还有名言导入法,讨论导入法,例举导入法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