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过后是五月,难道不是吗?这回还真不是……

郑炜

<p>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今年阴历四月初一是公历4月23日。而在这个四月结束之后(亦即5月23日),随之而来的却并非阴历五月,竟然是一个——</p><p>闰!四!月!初!一!</p> <p>闰四月,什么鬼?</p> <p>莫非是想重温一下这最美人间四月天?</p> <p>农历年出现闰月是因为中国几千年所采取的传统农历实际上为阴阳合历,既考虑到与太阳直接相关的阳历回归年,又考虑到与月亮位相变化的阴历朔望月。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清明、立夏、冬至等为阳历,而春节、端午、中秋等则为阴历。</p> <p>在阴历纪年中,一个朔望月平均为29.5306天,积12个朔望月为354天或355天(极少数情况下也会有353天),与回归年(约365.2422天)相差11天左右,3年累计已超过一个月。调节的方法是在有的年份安排13个月,其中两个一样的月份,称为“置闰”。这样的话全年便可长达384或385天(极少数情况下也会有383天)。</p> <p>“置闰”的规则是依据二十四节气来定。 至于何谓节气?凤儿爷先前已科普过多次,这回再来复习一下。农历二十四节气依次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其中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这12个月首节气称为“节令”,或称“节”;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这12个月中节气称为“中气”,或称“气”。12个月,每月设一“节”,中间设“气”,如同划分十二竹节,竹节中间充气,此即节气之由来。</p> <p>农历以十二个中气分别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即各个月都有一定的中气,并以每年冬至所在月为“冬月”(即阴历十一月),其后依次为腊月、正月、二月……直至十月。阴历闰月在古代有过不同的安排方法,但从汉代开始逐渐形成了一个置闰法,将不包含中气的月(通常是只有29天的小月,而两个中气之间一般会相差30天以上)称为上一个月的闰月。今年的“闰四月”(5月23日至6月20日)就是上一个月四月的闰月。当月只有“芒种”节令,前一个中气“小满”(5月20日)已经错过,而后一个中气“夏至”又落在了下月(亦即阴历五月)初一(公历6月21日)。阴历闰年闰月的推算,3年一闰,5年二闰,19年七闰。根据这样的置闰规则,本世纪过去的19年中,先后有2001年闰四月、2004年闰二月、2006年闰七月、2009年闰五月、2012年闰四月、2014年闰九月、2017年闰六月,而下一个闰月则是2023年闰二月。</p> <p>此外,今年还是一个“双闰年”,即既是四年一度的公历(格里高利历)2月有29天的年,又是阴历有13个朔望周期的年。上一个“双闰年”则为2012年(当年同样有闰四月)。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我国传统历法中只有阳历(节气历)是一种不会出现闰年或闰月的历法。</p> <p>今年还有一大奇观,便是中秋节和国庆节在同一天(10月1日),而上一次“中秋国庆喜相逢”是2001年,再上一次则追溯至1982年……细心的读者马上就会找出其中规律了:此现象19年一遇!没错,阴历基本上以19年为一周期对应于公历同一时间。举个例子,凤儿爷出生于1969年5月19日,当天阴历为四月初四;到了1988年的5月19日,阴历仍为四月初四——不用纠结到底是选择公历还是阴历日期庆生了,反正是同一天!但也有例外的,譬如又过了19年亦即2007年,阴历四月初四便成了5月20日(再过19年到了2026年也是5月20日),不过日子相差最多也就一天。</p> <p>在古代有种说法叫做“闰四月,吃树叶”。古人认为“四”谐音“死”,属于不吉利的年份。另外四月增加了一个月,无形之中延长了春天,由于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家中的余粮并不多,春天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经过一冬的消耗,余粮吃的所剩不多,人们盼着早点吃上新麦,现在春天延长了,小麦就会推迟一个月上场。或者说,人们存了够吃12个月的粮食,现在增加了一个月,粮食自然不够吃,迫不得已人们就吃树叶。当然,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闰四月”虽然比较罕见,但也是正常历法现象,无关吉凶福祸,大家要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p> <p style="text-align: right;">郑炜</p><p style="text-align: right;">2020.5.2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