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八连 (二) 翻出发黄的老照片 如烟的往事浮现在眼前……

伯菲

<p>1970年5月6日,凭着这张简陋的集体乘车证,我们登上了远赴云南昆明的知青专列。经过2天3夜的长途跋涉,到达昆明,入住云南大学。在昆明经过一周的整休,浩浩荡荡的几十辆军卡,夜伏昼行,住兵站,吃团餐,所到之处,无不戒备森严,商户闭门,行人避闲。五天之后,军车把这群十六七岁的城市少年,送到了目的地一一云南省临沧地区耿马傣族自治县孟定镇。我们连队的番号是: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七团一营八连。</p><p>自此,开始了我们长达十年的知青生涯。</p><p>(感谢郑建设精心收藏的车票)</p> <p>知青生涯第一道险关:过南定河竹桥。</p><p>南定河,澜沧江支流。河水穿过丛山峻林,到了孟定坝区,河面开宽。从一营营部到河西岸的六连,八连,旱季需过临时搭建的竹桥。竹桥长约百多米(每年雨季河床被河水冲击的程度有所变化)。有一年我数过,共27对桥桩,三根树干交叉绑定打入河底作为桥桩。桥桩间隔五米,那年桥长27x5=135米。每节桥面有五根竹子排列组合,宽不足一米。竹子粗细不等,弯曲不齐,竹子有弹性,河水深浅,人员多寡,人行速度,个人负重都会对桥面产生直接影响。时值五月中旬,雨季初潮已过,河水已漫过桥桩中部,竹桥已被河水冲得上下起伏,左右摇摆,为让我们安全过河,每组桥桩都有2人(早一年到的昆明知青及原农场职工)在齐胸深的水中抱住桥桩,以稳定桥面,让新到的上海知青平安过桥。在老知青的搀扶下,新战士们战战惊惊地跨上了竹桥。桥上一片哭爹喊妈声。有人上桥还沒走几步,就被吓得跪到桥面,浑身颤抖,站立不起,闭着眼睛摸索着爬着过了桥。有人心惊胆战地走到桥中间,一个趋例,脚滑进了桥面的竹缝里,一条腿直愣愣地伸向了水里……后来,我们都练就了在竹桥上蜻蜓点水似的疾步如飞。多少年后,那第一次过竹桥的情景,都已深深地印入脑海,难以忘怀。</p><p><br></p> <p>半夜。大雨如注,漆黑如墨。睡梦中,感到床在微微摇动,以为竹床要垮。赶紧起床查看,双脚还未落地,感觉踩到了一条人的脊梁,脑子第一反映,有人在我床前埋伏,随手抓紧冲锋枪,用枪托向那脊梁死命砸去。那人"哞"地吼了一声,撒开四蹄,冲进了雨幕。一一原来是那头被八连的小伙子当宠物养的,杀鸡取卵而成长起来的黄牛犊子,当时已经有百来公斤重了。</p><p>八连的宿舍简陋,单薄。订篱笆一围,盖上油毛毡,少围的那一米篱笆就成了门洞,大多寝室无门。</p><p> 一一伯菲</p> <p>军用水壶。</p><p>军用水壶,几乎是当年兵团知青的标配。已记不清楚这水壶是知青下乡前,凭下乡知青购物券购买的,还是到了连队觉得是劳动必需品而后添置的。开垦热带丛林,劳动强度大,天天挥汗如雨,需要大量补充水分。当初也沒有其他类型的容器可用来装开水。人手一个军用水壶,挎在腰间,工作到哪,带到哪。渴了,随手取下就能喝水。这水壶铝制的,轻巧,容量大,基本能滿足一天工作消耗的水分补充。只是头几口喝水,还沒异味,只是越往后,异味越重。一一壶内的水,在高温高湿下,盖子里的木塞变成滑腻腻的。拔出木塞,一股腌臜气直冲鼻孔,里面的水早已变质一一馊了。馊了就馊了吧,照喝。也沒见人因为喝了这馊了的水而得病的。</p> <p>吃大蟒肉</p><p>有一天,驻地附近的老乡在山上打死了一条大蟒蛇,剥了皮,开了膛,斩成一段一段的,每段都有碗口粗,半米长,挑到八连来卖。2元钱一段,我和金一慧买了一段。</p><p>或许此大蟒太老了,肋骨都有打毛衣的竹针粗,我俩力气太小,根本斩不动。有五六个男生自告奋勇来帮忙,当然,醉翁之意喽!</p><p>大斧将斩断,切碎,装了大半个洗脸盆。撒上盐,倒上水,架火烧了起来。</p><p>没等锅冒烟,围着的人就迫不及待地尝了起来,那蛇肉老得根本就啃不动。但还是风卷残云,一脸盆蟒蛇肉瞬间被抢个精光。</p><p>我不得知,啃不动到底是由于蛇太老,还是蛇肉压跟就没烧熟。不过,不管是生是熟,好歹算是吃了一回肉。</p><p><br></p><p><br></p> <p>76年的先进表彰,还发了这个纪念本。一般情况下,年终先进表彰就是一张比4A纸大一点的奖状。</p> <p>半夜突发的那场恐怖的泥石流离八连仅仅数十米之遥。百多号八连人因此逃过一劫。老天爷不仅拒收八连人年轻的生命,还为本来就清雅美丽的八连,又奉送上了一份自然景色的大礼。那条从高高的山顶喷薄而下的泥石流直插湾塘,岸边成沙石滩,清澈的池水风起涟漪,轻浪拍岸。沙石滩成了八连人的亲水平台。那原本杂草丛生的缓坡地,被一片白花花的,大大小小的卵石所覆盖,杂乱的野草灌木不见了,而原本经典的风景却依然存在:岸边那棵独木成林千年老榕树依然挺立;路旁,那棵需几人才能合抱过来的笔直巍峨的香樟树依然顶着它那蒙古包似的华盖,傲视群雄;山脚,那几丛翠绿的风尾竹依然在微风中翩翩起舞。沿着泥石流往山中深入,冲倒的大树搭起了小桥,涓涓细流轻轻地流淌,时不时几声清脆的鸟鸣划破宁静。泥石流为八连又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八连的艺术家们喜欢去那里画画,练琴,展放歌喉,切磋才艺。闲暇时,八连人都喜欢去那里散步,聊天,放松心情。那里更是成了八连男女青年浪漫爱情的见证地。</p> <p>八连是个纯知青连队,男多女少。加之一些女孩子通过各种渠道离开农场,女的就更少了。知青们都已到了谈婚论家的年龄。于是,看到文书金一慧去营部领物,小伙子们就提要求:</p><p>“文书,帮我领一个姑娘吧,我想耍朋友!"</p><p>“文书,我也想要一个女孩子,我也想谈恋爱"</p><p>“文书,向营部申请给我们一个女生排,我们想结婚,想扎根边疆!"</p> <p>上海知青沈建民上沈文洁谈起了恋爱,可沈文洁在回上海探亲后却音信全无。沈建明决定就是走回上海也要把沈文洁找到。沈建民失踪了。再见他时,已时十天以后了一一在营部卫生所前的公路上,只见远远的一个人影从耿马大山方向走来,步履踉跄,一只脚穿着高筒雨靴,一只脚穿着拖鞋,目光呆滞,神情沮丧。因为无法穿越戒备森严的边防哨卡,他只能走回头路。</p><p>见到他的人无不凄凉伤心,萧然泪下。</p><p>沈建民回沪后在一次车祸中身亡。沈文洁至今杳无音信。</p> <p>秋收时节,我带着学生支援连队收花生。雨季还未结束,山路泥泞不堪。雨水加汗水,戴着眼镜低头拔花生非常不方便。我脱了眼镜上山。眼前的一切都是模模糊糊的。泥泞的山坡上,忽见一根手臂粗的黑木棍横在眼前,心想,正好挡滑,便一脚踩了上去。只听“嗖“的一声,那木棍突然飞起一人多高,上半节张开成三角膜状,发出可怕的“嘶,嘶"声,说时迟,那时快,走在我身后的樊朴,陈大文,举起刈刀,拦腰向那黑木棍砍了下去……</p><p>那是一条欲将我置于死地的眼镜蛇。感谢他们救了我。</p> <p>徐关荣当年在连队跟着老职工学种菜,这是他在湾塘边的菜地里留影。</p> <p>八连是武装连,每天晚上都要安排人员站岗。那日,我和钟驰是半夜一点的岗。雨季天的晚上,没星星,没月亮。天黑的伸手不见五指。我俩站在四合院中间出入口的墙报专栏披势下,双眼在黑暗中紧张地巡视着。突然,无声无息地从天上撒下了一团光,把八连的整个四合院都照亮了,这团光的仿佛像一张巨大的鱼网,把八连的宿舍,院子全都收罗其中。我俩正诧异这突如其来的光来自何处?却发现这光在慢慢地收拢,最后,聚集成5,6平方米大小的一团,定格在院子的中央。大约又过了10来秒钟,这奇怪的光团慢慢地移动,就像舞台上的追光灯,追着我俩而来。这真把我俩吓得不轻。我俩把身子紧紧地贴着竹墙,光团照着我们的脚背,又无声无息地朝湾塘的方向滑走了。</p><p>这光既不是照明弹,也不是探照灯,至今是个迷。</p><p><br></p> <p>同是十六七岁的年龄,看上去女孩要比男孩老练多了。</p> <p>十六七岁的毛头小伙子,羽翼还未丰满,一脸稚气。却个个都拍得胸怀大志,豪情满怀,高瞻远瞩。滿滿的革命英雄大无畏的神态。这真是那个年代年青人的如实写照。</p><p>志(稚)气傲大地,壮志冲云霄!</p> <p>年初开始的备耕工作,一直要持续到雨季来临。上年雨季时砍坝砍下的树,竹,野草,经过旱季几个月的风吹日晒,都已干枯。把这些干草枯枝拉拨成一堆一堆,点火烧掉,草木灰就成了肥料。剩下的工作就是用锄头一锄一锄地挖地,翻耕。每人每天指标 分地。这工作枯躁,乏味,累人。一天挥锄下来,胳膊酸疼,筋疲力竭。待雨季初到,泥土湿润柔软,开始播种,所有的种子(花生,玉米)均需用农药六六粉和煤油拌和。防虫,防鼠,防(人)偷吃。</p> <p>假日里,约几位好友,采点儿野莱,挖点野笋,架锅烧火,成都战友奉上豆辨酱,辣交面上海战友献出固体酱油,鲜辣粉。生活由此变得丰富了。</p> <p>一轮红日心头照,手握宝书心向党!</p><p>一个时代的索引!</p><p><br></p><p><br></p> <p>休闲时刻!</p><p>一张小桌,几个小凳。白水一杯,闲书几本。(其实那个年代闲书都被作为封资修的毒草,被查收,被批判,被销毁)。偶尔有人传出一本,那是要不分昼夜,找一个见不得人的地方,排队接龙挨着看的。此照片拍自76年后文革结束,才能有这个胆量聚众轻松看“闲书"。</p> <p>(欢迎陈大文来上海)。上海,成都,两地战友利用探亲假期互相走访对方的城市。</p> <p>遭遇土蜂</p><p>三的名排的姑娘们在后山砍大坝,不知是谁踩到了土蜂窝(这种毒蜂把蜂窝筑在泥土下)。刹那间,成千上万的毒蜂像一架架小型轰炸机,劈头盖脸地向姑娘们的头上身上狂C轰乱炸。这一次,三排损伤惨重,十三个女孩子被土蜂蛰伤。其中,成都姑娘刘金桂伤势最重,脑袋肿得像脸盆大,几翻休克。</p> <p>八连</p> <p>美女蛇</p><p>四人帮被打倒了,江青被批判成是隐藏在领袖身边的美女蛇。八连的小伙子们抓到了一条杯口粗的黑花蟒蛇,他们给蟒蛇画上两个眼镜圈,扎上一条大红的三角头巾,那大蛇儿在八连四合院的出入处,盘成磨盘大的一盘,昂起尺把长的脑袋,时不时吐一下鲜红的信子。围着的人们七嘴八舌,指指点点。</p><p>一一现实版的美女蛇批判会。</p> <p>全付武装的八连只荷枪,不实弹。这对八连的小伙子来说,真是莫大的遗憾……看着空荡荡的弹匣,哗啦,哗啦地拉着空枪栓……做梦都想着有子弹。有了子弹,那漫山遍野游荡的猴子,那沼泽地里盘踞的大蟒,那防牛沟里爬行的巨蜥,还有那原始森林里美丽的山鸡,那不是手到擒来吗?于是,几个烂脑瓜凑在一起,研究起来土法造子弹:他们收集了实弹训练时的空弹壳,用牙膏皮融化铸造成子弹头,弹药用火柴头和火柴盒上的磷纸做成。马和平自告奋勇当了试枪手,其它人不敢走近,远远地在外围看着。"砰"的一声巨响,子弹飞出去了,而马和平却被弹壳带出的药粉摸了一个大黑花脸。幸好沒伤着人,几位研究人员面面相觑,疑惑不定。当后来这些愣头青得知使用不合规格的子弹不仅会损坏枪膛,而且还会引起炸堂的后果时,才后怕不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