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南有座红军围

山娃子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烟园围大门外景……</span></p> <p>  龙南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龙南人民在浴血奋战的革命战争年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龙南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县党史资料清楚的记载着1932年7月红军在龙南镇红岩村烟园围的一段历史。为了深入了解和收集当年红军的一些史迹,盛夏的一天,我们顶着热日从县城出发探访烟园围,找寻当年红军在烟园围留下的足迹。</p><p> 烟园围位于龙南镇红岩村,处县城东北面,距离县城不到5公里,是龙南镇红岩村一个不起眼的村庄。围屋由唐永聪从河岸头迁此开基,建造于清代道光年间。因当地人盛种晒烟,围屋四周均为烟园地,围屋建好后一直没有命名,后来人们就把围屋叫做“烟园围”。围屋进深63米,纵深55米,占地3500平方米,围内中央有一门三进祠堂,祠堂两边厢房连接,巷道环</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当年红军书写的红军标语依稀可辨…</span></p> <p>通,四角有高耸的炮楼,是典型的“回”字型围屋,与龙南众多高大雄峻、雕梁画栋、做工精细的围屋相比,烟园围只是一座普通的砖木结构的围屋。令人惊喜的是围屋的门前种了一大片的莲藕,一朵朵荷花红紫相间,娇艳欲滴,在荷叶中争相斗艳,有的热烈的开放,有的含苞待放,微风吹来,频频向你招手。</p><p> 二十世纪30年代,中国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赣南大地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在烟园围大门及围屋内横屋的旧墙壁上,至今还斑驳可见当年红军书写的《共产党十大政纲》、《国民党十大罪状》和《红军行军歌》,以及围内西边院内横屋墙上书写的15条红军标语,落款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四十一师三十一团一连青工队。因为红军的到来,烟园围不再是一座普通的围屋,因为红军留下来的感人的往事,尤其是至今仍保存完好的红军标语,使得烟园围格外的珍贵,像门前的荷花,在盛夏的阳光下格外的红。</p><p> 1932年7月16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领导人的领导下,转战整个中央苏维埃根据地,第四军十一师南雄水口战役后在师长陈光的率领下从信丰县崇仙经江口、社迳、龙下等地分兵向龙南进发,先遣部队到达龙南县城郊的锁口、水西等地时天色已暗。村民们一时分不清来的是什么队伍,争相逃避,不敢接近。</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红军标语——《共产党十大政刚》</span></p> <p>今年93岁高龄的钟福娣老人给我们讲起了红军当年来烟园围的故事:当年,红军初来的时候,围屋里的村民都正忙着锄烟草。正在这时,只听地里有人在喊:“过兵了、过兵了!”一个传一个,顷刻间,那些锄烟草的村民都吓得爬上田坎,提脚便跑。正忙着锄烟草的袁大娘听说是国民党的“烂兵”来了,也吃了一惊,抬眼一看,只见从红岩那边果然来了队伍。那些锄烟草的村民躲的躲,藏的藏,袁大娘一个妇道人家,细娃嫩崽一大帮,怎么拖得出去?没走出几步,心一横就干脆不走了。穷人家有哪样?命都不值钱,于是就拖起娃崽回到了围屋。</p> <p>  红军进了围屋,见到袁大娘带着孩子在家,就对她说:“大娘,你不要怕,我们红军是穷人的队伍……”。袁大娘听红军讲话轻言细语,待人和和气气的,便放了心。红军看她不怕了,又问她:“那些人为什么要跑?”袁大娘说:“怕‘烂兵’来整人害人呀。”红军知道发生了误会,怎么办呢?庄稼人,地里的庄稼活不能耽搁呀。</p><p> 红军一面向山上喊话,一面顾不得劳累,把队伍开到烟园围门坪前面,只留下烧火煮饭的炊事员和站岗放哨的战士,其余的便把枪一架,背包一放,鞋子一脱,下地锄烟草去了。红军不愧是穷人的军队,锄烟草像鸡啄食,又快又好。这是什么队伍呢?躲在坡上的村民都伸出头来看,越看越不明白,谁也不知道来的是什么队伍,天下还有这样好的兵?几个胆子大点的就从坡上走了下来。他们你问我,我问你,互相谈论着发生在眼前的一切。看见有几个兵正在围屋的墙上写标语,问识字的才知道,标语上写的是:“不交租、不还债、不完粮!”、“红军是为工农群众谋利益、谋群众解放的军队!。”大家觉得这话说到自己的心坎上了。</p><p> “如今,老百姓都称这座围屋叫“红军围”,钟福娣说。顺着钟福娣老人所指的方向,从一片青悠悠的荷叶间,我们看到了红军与穷苦百姓间的鱼水情深……</p><p> 于是,家家户户打开了门,烧开了水,端出了腊皮,把亲人红军迎进了家门。从7月16日始,红军战士在烟园围进行了长达10天的休整,在短短的十天里,红军战士分出一部分人帮助农民干农活,更多的是打击县内的反动残余势力,大力给当地农民宣传党的政策、红军的路线,消除群众误会,让更多的人知道红军是一支怎样的部队。</p><p> 红军在烟园围的日子里,还流传着一则红军医生救人的故事:那天,怀着身孕的唐茂轩儿媳到井里打水,回家的路上不小心摔跤了,半夜里出现了早产,深更半夜,哪里找产妇?唐茂轩的儿媳躺在床上,疼痛难忍,血流不止,随时都有生命危险。</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烟园围内制作精美的花窗……</span></p> <p>  一家人看着痛苦的儿媳喊天不应,叫地不灵。正在这时,听到消息的红军医生和护士赶过来了,她们临危不乱,赶紧叫唐茂轩的妻子烧水,用随身所带的医疗设备开始了手术,随着“哇”的一声,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抢救,唐茂轩的儿媳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孩,母女得救了。唐茂香扑通一声跪在了红军医生的身前:是红军给了我孙子的第二次生命,红军是孩子的再生父母……。后来,唐茂轩给孙子起名叫“唐红军”,他要大家永远记住红军的恩情。</p><p> “农民暴动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取消一切苛捐杂税!”红军标语是赣南苏区革命斗争历史的缩影。80多年来,当地群众把这些标语视为祠堂里的神牌一样神圣,一直奉为围屋里的珍宝,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着这些标语。在国民党反扫荡时期,当地群众用石灰小心刷墙,以掩盖国民党的搜查。如今,人们讲起这些标语就不由想起红军露宿烟园围的身影,想起红军不顾辛劳为群众挑水插秧的往事。烟园围见证着人民军</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烟园围内精美的彩绘……</span></p> <p>队铁的纪律,更见证着龙南人民与红军的血肉情深。</p><p> 如今,烟园围成为了革命文物遗址,是龙南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到周末,学校和机关单位都组织人来瞻仰围屋里的标语,走进与红军战士血脉相连的红军围,叩读围屋墙壁上略有些模糊的红军标语,让年轻一代感受当年红军的艰辛,红军的伟大,感受烟园围赋予我们的红色基因。(张贤忠)</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烟园围门前娇艳的荷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