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游北京故宫

GQ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闺女通过网上预约购票,我们5月22号上午参观了北京故宫。参观故宫是单向行进,午门进神武门出。因有闺女的引领,这次参观最详尽,除珍宝馆、钟表馆等室内展区受疫情影响闭馆,大部分都走到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整理照片时,对应的查阅有关资料,加深了对故宫的了解,感觉此行收获颇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个朝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它以南京故宫为蓝本,1406年即明成祖永乐四年开始建设,1420年永乐十八年建成。这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北京故宫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城墙四面各设一座城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左右为 东华门、西华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午门是北京故宫的正门,平面呈“凹”字形,形制与南京故宫午门一致,位于南北中轴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嘉庆六年(1801年)再修。午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其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大清门,其后有太和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体仁阁位于太和殿前广场内东侧,面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文楼,嘉靖时改称文昭阁,清初改称体仁阁。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六月毁于火,当年重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清代康熙皇帝曾经在体仁阁举行博学鸿词科考试,招揽名士贤才。乾隆朝以后,这里就做了内务府的缎库。li</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弘义阁位于太和殿前广场西侧,面东,与体仁阁相对而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武楼,嘉靖时称武成阁,清初改称弘义阁。清代为内务府银库,收存金、银、制钱、珠宝、玉器、金银器皿等。皇帝皇后筵宴所用金银器皿由银库预备,用后交库收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太和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当时称奉天门。清光绪十四年被焚毁,次年重建。太和门面阔9间,进深4间,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上覆重檐歇山顶,下为汉白玉基座,梁枋等构件施以和玺彩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太和门前列铜狮一对,铜鼎四只,为明代铸造。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清北京紫禁城宫殿建筑,是东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位于北京故宫南北中轴线的显要位置。</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故宫奉天殿建成,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太和殿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3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长64米,宽37米,建筑面积2377.00平方米、高26.92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为中国现存最大木构架建筑之一,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匾,为乾隆皇帝的御笔,现存的牌匾为复制品。原件在袁世凯称帝时被换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和殿,属于明清传统宫殿建筑。位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是皇帝去太和殿参加大典之前休息、并接受执事官员朝拜的地方。凡遇皇帝亲祭,如祭天坛、地坛,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览祝文。祭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还要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华盖殿。嘉靖年间遭遇火灾,重修后改称中极殿。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极殿为中和殿。“中和”二字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三大殿中唯有这间房子可供皇帝一人静静的思考。</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保和殿,是明清传统宫殿建筑,属于北京故宫中的一座殿宇式建筑。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几经焚毁、重建。现存主体梁架仍为明代建筑。明初名谨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名保和殿。“保和” 出自《易经》,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也就是神志得专一、保持宇宙间万物和谐之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乾清宫,属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内廷中路。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清两代曾因数次被焚毁而重建,现有建筑为清代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座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自台面至正脊高20余米。殿内明间、东西次间相通。后檐两金柱间设屏,屏前设宝座,宝座上方悬“正大光明”匾。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后檐设仙楼。殿前左右分别有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前设鎏金香炉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与乾清门相连。乾清宫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作为明代14位皇帝的寝宫。明代乾清宫也曾作为皇帝守丧之处。清代康熙以前沿袭明制,自雍正皇帝移住养心殿以后,这里即作为皇帝召见廷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藩属国陪臣和岁时受贺、举行宴筵的重要场所。一些日常办事机构,包括皇子读书的上书房,也都迁入乾清宫周围的庑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交泰殿,是明清宫殿建筑,属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殿名取自《易经》,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殃及此殿,交泰殿重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凡遇元旦,千秋(皇后生日)等重大节日,皇后在这里接受朝贺。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把象征皇权的二十五玺收存于此,遂为储印场所。现殿内宝座前两侧分别排列着用来储放皇帝宝玺的宝盝。宝座上方高悬康熙帝御笔“无为”匾,宝座后板屏上书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铭》。殿内东次间设铜壶滴漏,乾隆年后不再使用。西次间设大自鸣钟,宫内时间以此为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坤宁宫位于交泰殿北,属内廷后三宫之一。古代皇后的地位跟皇帝相对,是天下女性中最尊贵的,皇帝是天,皇后是地,皇帝是乾,皇后是坤。皇帝和皇后的寝宫名均取自道德经,皇后以“地得一以宁”,取名坤宁宫,皇帝以“天得一以清”取名乾清宫。乾清宫代表阳性,坤宁宫代表阴性,以表示阴阳结合,天地合璧之意。坤宁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正德九年(1514年)、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两次毁于火,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清沿明制于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顺治十二年(1655年)仿盛京沈阳清宁宫再次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延烧此殿前檐,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储秀宫,内廷西六宫之一,位于咸福宫之东、翊坤宫之北,是始建于明代的宫殿建筑,明清后妃居住地。储秀宫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前出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翊坤宫是明清宫殿建筑之一,曾是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地方,二进院格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始称万安宫,明嘉靖时改称翊坤宫。清沿用明朝旧称。清代曾多次修缮,光绪年间为庆慈禧五十大寿,将此宫与储秀宫打通,形成四进院的格局。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体和殿为翊坤宫之后殿。清光绪十年(1884年),为庆祝慈禧太后五十大寿,对储秀宫进行大修。将储秀门和翊坤宫后殿拆除,在其旧址上建体和殿。将两宫打通,后殿改成穿堂殿,两宫一殿连成一体构成一座四进院的格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永寿宫是一座明清宫殿建筑。属于内廷西六宫之一。位于翊坤宫南面,启祥宫东面,是后宫之中离养心殿最近的一个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乐宫,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更为现名。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都曾重修或大修,但仍基本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永寿宫为明代妃嫔、清代后妃所居之处。明孝宗的母亲孝穆纪太后曾在这里短暂居住,后突然暴死,成为明宫疑案之一。后因乾清宫发生火灾,万历皇帝也曾住此宫,并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在此召见大学士申时行等人。崇祯十一年(1638年),因国内灾情屡屡出现,皇帝在此宫斋居。顺治皇帝恪妃,乾隆帝慧贤皇贵妃、舒妃、颖贵妃巴林氏,嘉庆帝如妃曾在此居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延禧宫是明清中国宫殿建筑,属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东六宫区的东南下角。</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代改名为延禧宫。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1949年以后,延禧宫文物库房分别为中国古陶瓷研究中心和中国古书画研究中心使用。2010年,延禧宫对外开放。</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慈宁宫建于明代嘉靖十五年(1536年),明慈宁宫为前代皇贵妃所居。清前期和中期是慈宁宫的兴盛时期,当时的孝庄文皇后、孝圣宪皇后也在这里居住过。顺治、康熙、乾隆三帝以孝出名,慈宁宫经常举行为皇太后庆寿的大典。</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景仁宫是明清宫殿建筑,属于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长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宫。清代沿用明朝旧称,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先后修缮。</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景仁宫明代时为嫔妃居所。明宣宗的第一任皇后胡善祥被废之后就居住在此宫。清顺治年间,这里是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当时为佟妃)的居所。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康熙帝生于此宫。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和硕裕亲王福全丧,康熙帝为悼念其兄,再次于此宫暂居。其后此宫一直作为后妃居所。光绪帝的宠妃珍妃也在此宫居住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珍宝馆位于故宫博物院东部,设在故宫东北角的皇极殿西庑、养性殿、乐寿堂和颐和轩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珍宝馆,分设于皇极殿(第一室)、乐寿堂(第二室)、颐和轩(第三室)。主要是清宫收藏的金银玉翠、奇珍异宝制成的礼器、祭器、冠服、装饰品、生活用品以及宫室内的陈设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珍宝馆是一座宝库,有各色宝石,闪闪发光的金银器皿,珍珠翡翠,还有金丝凤冠、象牙玉雕,各类珍宝举世无双;最突出的是有一座镐多塔,重5000公斤的大型玉雕。</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钦安殿是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宫殿。位于御花园正中,南北中轴线上。嘉靖十四年(1535年)添建墙垣后自成格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御景亭位于御花园内东侧的堆秀山顶,山的东西山石间各有通道登顶。御景亭是皇帝、皇后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的地方。从亭上可俯瞰宫苑,远眺紫禁城、景山和西苑等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神武门,是北京故宫的北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玄武门,取古代“四神”中的玄武,代表北方之意,后因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改名神武门。城台开有三门,帝后走中间正门,嫔妃、官吏、侍卫、太监及工匠等均由两侧的门出入。清代选秀女,将嫔妃迎入宫中均走此门。1924年,逊帝溥仪被驱逐出宫即由此门离去。门外上方匾额“故宫博物院”为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于1971年题写。</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故宫日晷</span></p> <p>故宫建筑屋角</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御花园里的月季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