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教 科 研 周 报</b></p><p> </p><p>璧山中学教科室主办 第二十期 2020年5月22日 </p><p> </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乘势而上 创新发展</b></p><p> ——璧山中学教研、科研工作记</p><p> (通讯员 <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汪飞 熊徳彬</b>) 迈入新的学期,我校更加重视教科研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发挥骨干引领作用,打造公平、公开、公正的成长平台,促进教师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争创精品教育。首先,强化了教科研意识;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科室正组织全体教师扎实开展集体教研、科研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分批次有序展开。其次,树立目标意识;我们要求各年级、各学科要随时随地做到心中有目标,手中有措施;教学要低起点,高标准,不放弃每一个学生,适时根据学情,实施分层教育教学。同时,不断创新教研、科研方式,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此乃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所在。总而言之,一定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开创我校新的辉煌,为教研、科研创新发展作出更大贡献!</p><p>(请见图1)</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图1: 5月20日,刘志成副校长指示:迎难而上,高质量发展!(1)对“二诊”成绩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指出精准分析学生薄弱章节知识;(2)实现从知识讲解向主客观专项的转化;(3)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和了解,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果;(4)利用讲评课,系统地拓展知识方法,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紧接着,高中数学教研员秦文波老师表示:(1)距离高考的最后一个月时间,要合理把控试题难度,淡化难题、怪题,提振学生信心;(2)按照备课组和自己既定备考计划稳步推进,不要因为个别考试、个别题目影响自己的复习安排;(3)组织组内教师命制两套质量较高、难度适中的题目在六月份进行练习,提升学生备考信心和决心!</b></p><p> <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一、着力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根本保障</b></p><p>(一)教师教科研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目前,我校把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措施,以实施教师全员培训工程为抓手,切实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教研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请见图2)</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图2: 5月19日,皮恒明老师肺腑之言:乘势而上,以集体教研为契机提示教师业务素质!在本组张兴环老师认真分析了本次“二诊”考试成绩的各项数据、反思了存在的不足、并对本次试题卷的出题与答题情况进行点评后,皮老师亦就我校本次高三语文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特别强调了最后阶段要回归高考真题、回归教材、密切关注优生的语文学习等,殷切盼望大家齐心协力,力争高考成绩更上一层楼!</b></p><p> 1.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工程。从2019年暑假开始,我校启动实施了教师全员培训工程。充分、合理利用闲暇时间,结合教师队伍建设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努力提高培训工作效果。为了确保培训效果,每次教师全员培训结束后,由学校统一组织考核测试,并将考核结果载入教师档案,作为教师职称评定、评先晋优以及学校干部选拔任用的依据之一。学校结合本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定期组织开展的校本培训、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等教科研工作,以保证教师培训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以市、区级培训为龙头、校本培训为主体的教师全员培训体系,增强了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广大教师思想道德素质、业务能力、科研水平等显著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不断增强,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请见图3、4)</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图3: 5月19日,王在刚老师分享了教师参与教科研培训大有裨益后指出:今天到璧山中学高三政治组全程进行了听评课、集体备课、教科研活动等,创新发展耳目一新,令人振奋!他随即点评了我校“二诊”考试中政治学科取得的良好成绩,并希望后期的复习中能精讲、精练、精准,注重回归教材。</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图4: 5月20日,区地理教研员周成仕老师和本组一道对高三“二诊”成绩,特别是对地理成绩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对高三后期复习和“苗子生”的培养进行了周密布署,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措施和要求。</b></p><p> 2.转变教师教学、教研观念和方式。多年来,我校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督促和帮助教师更新观念,确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采取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广大教师能够积极投身教学改革,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工作,更新教学思想,优化教学策略,探索了小班化、现代化教育背景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摈弃拼时间、拼消耗的教育方法,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实现轻负担高质量。通过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来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从而实现教育教学教研质量的全面提高。(请见图5)</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图5: 5月18日,曾佑彬副主任诚恳教导:转变教学教研观念,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本职工作,优化教育教学策略,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全力以赴确保今年高考圆满成功!</b></p><p> (二)加大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培养造就一支骨干教师队伍对于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力。近年来,我校积极推进“学科带头人、名师、骨干教师等”工程建设,定期评选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等,不断壮大骨干教师队伍力量,积极选送了优秀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培训。在平时工作中,学校切实关心、爱护骨干教师,积极为他们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创造有利条件;同时,采用举办讲座、线上交流、印发专刊、上示范课、结对帮扶、送教下乡等方式,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了全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大幅提升。2019年4月,我校被重庆市教科院表彰为“重庆市普通高中校本教研示范学校”。(<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请见图6</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璧山区第十批市级骨干教师名单(2020年4月)</b></p><p>编号 区 县 姓 名 性别 单 位 学段学科 </p><p>657 璧山区 刘 波 男 重庆市璧山中学校 高中英语 </p><p>658 璧山区 陈 怡 男 重庆市璧山中学校 高中英语 </p><p>659 璧山区 汪 飞 男 重庆市璧山中学校 高中语文 </p><p>660 璧山区 刘 植 女 重庆市璧山中学校 高中语文 </p><p>661 璧山区 王巧灵 女 重庆市璧山中学校 高中语文 </p><p>662 璧山区 钟正付 男 重庆市璧山中学校 高中地理 </p><p>663 璧山区 肖明艳 女 重庆市璧山中学校 初中地理 </p><p>664 璧山区 任 珍 女 重庆市璧山中学校 初中历史 </p><p>665 璧山区 徐 艳 女 重庆市璧山中学校 高中历史 </p><p>666 璧山区 郝书博 女 重庆市璧山中学校 初中历史 </p><p>667 璧山区 高 飞 男 重庆市璧山中学校 高中物理 </p><p>668 璧山区 鲜小刚 男 重庆市璧山中学校 高中化学 </p><p>669 璧山区 李 润 女 重庆市璧山中学校 高中体育 </p><p>670 璧山区 李 俊 男 重庆市璧山中学校 教育科研 </p><p>153 名 师 张海洋 男 重庆市璧山中学校 高中数学 </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图6: 刘波等14名第十批市级骨干教师以及张海洋第四批市级中学学科名师,这支骨干教师(名师)队伍对于带动教育教学、教研科研质量的提升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力和正能量。</b></p><p>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二、高度重视过程管理精细化,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科研质量奠定了组织基础</b></p><p>(一)加强业务指导。我校每年都按时召开各学段教育教学教研工作会议,总结经验,分析形势,研究制定新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措施,并分别明确初中、高中各学段、学科教育教学工作重点。校领导、教研室相关同志等经常深入教学、教研第一线指导、核查工作,引导并督促一线教师加强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加强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研究,确保新课改及素质教育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请见图7)</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图7: 5月19日,高中生物教研组长曾晋洲老师的教科研经验丰富,业务精湛,不断更新教学教研手段和方法,带领本组教师携手创新前行。</b></p><p> (二)加强教学研究。教科室切实抓好备课组、教研组、课题组等的建设工作,从制度层面规范教学研究活动,建立了包括组织、管理、实施、评价、考核在内的校本教科研制度,形成了教师人人参与教学研究的局面。通过加强日常教学研究活动,帮助教师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确定专业成长规划,找准努力方向。(<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请见图8</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图8: 5月19日,正高级教师、高一语文备课组长巫正鸿老师亲力亲为,与同组教师共同加强日常教学研究活动,帮助教师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确定专业成长规划,确保人才辈出。</b></p><p> (三)加强质量监控。强化质量管理,认真开展课堂教学随机检查、教学资料随机展评等活动,加强对每一次考试、测验的质量分析;强化对后进生的学情分析和跟踪督查,做好薄弱学科的解剖分析和跟踪管理,在求实、求效上狠下功夫;建立、健全完备的质量监控体系,促进教育教学、教研科研质量的有序提高。(请见图9)</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图9: 5月18日,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曹廷荣老师全程参与了我校初中生物组教研后点评到:(1)务必强化质量管理,质量是话语权、生命线;(2)要认真开展课堂教学随机检查,加强对每一次考试、测验的质量分析与评价,做好薄弱知识点的解剖分析和跟踪管理;(3)公开课教师充分利用课件、模型等进行讲解,增强了直观性,突出了知识的关节点,很值得借鉴</b>。</p><p>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三、奋力践行新课标精神,探索整本书阅读指导的途径</b></p><p> 5月19日上午,璧山中学宜生语文课程创新基地集体教研活动如期而至,大家在未来教室齐聚一堂,认真进行了推进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第一节课由重庆市骨干教师汪飞老师执教《乡土中国》导读课,进行了示范引领。汪老师的课以问题为引领,按照以下流程依序展开:怎么开始阅读整本书?为什么要读《乡土中国》?并引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三十天阅读计划;课后,汪老师介绍了他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思路等。宜生语文课程创新基地主持人、正高级教师巫正鸿老师做了总结式的点评,其他教师以此进行了热烈的、推心置腹的研讨;其中,尹建中及刘君朝老师等做了重要发言。此次教研会圆满完成既定任务,老师们对推动我校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信心满满!(请见图10、11、12)</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图10: 5月19日上午,汪飞老师正践诺本年度的20节公开课。</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图11: 叹服该老师潜移默化之功效:一言一行彰显人格魅力,一举一动体现师者风采,一字一句包含谆谆教诲,一分一秒无私奉献!</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图12: 5月19日,为了更好的推进整本书阅读,汪飞老师的示范课《乡土中国》,主要从书的序言和后记入手,带领同学们初步领略本书的特色,帮助他们制定“整本书阅读”计划,做好批注阅读,并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实现思维的训练。</b></p><p> <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四、凝心聚力,再接再厉,校本教研步入创新发展常态化</b></p><p> (一)高2022级生物组第十五周(5月18-22日)教科研亮点:</p><p> 1、对于上周教学、教研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即关于“稳定性与键能之间的关系”的探讨大家已各抒己见,讨论十分激烈,达触类旁通之效。</p><p>2、对于下周(16周)《能》教学、科研的重难点、习题中的印刷错误以及习题中较难部分进行了共同商榷,已删减较难习题,适合考点要求。</p><p>(请见图13)</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图13: 5月21日,本组教研活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进步为目的,以学校生物课程实施过程(刚刚组建新的教学班)和教学教研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及以校为本的实践性研究活动。</b></p><p> (二)高一政治第15周教科研中心发言人张鸿鹄老师说:“要规范培养学生的主观题作答方法,统一、合理安排好本期教学进度等;改进书面化总结讨论内容,形成集体教科研及备课成果记载等”。另外,本组制定了下周计划,即结束第九课《走进国际社会》,达成集体目标:第一,调整进度;第二,尽快让学生适应分班后的情况;第三,新课、练习题、单元总结相结合,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请见图14)</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图14: 5月18日,该组以发现教师存在的困惑,并提出问题作为政治教研活动的起点,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教研活动能否正确、顺利地开展;大家开诚布公,更利于工作与成长!</b></p><p>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5月20日,高2021级数学教科研相得益彰:</b></p><p> 1.集体教研备课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研讨教学进度、考点、难题的解法等。</p><p> 2.上公开课的王腾老师准备充分,课件设计合理:有层次、有变式、有总结;适合学生的水平,操作性强,学生收获一定很大。同时,建议王腾老师在上课时注意语调的变化,即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学生定倍感振奋。(请见图15、16)</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图15: 5月20日,王腾老师上课表达清晰,讲出了本课的重难点、考点以及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法。</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图16: 5月20日,高二数学集体教研活动的开展,使大家拥有了更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展示自我的平台、共享交流的空间,满足了教师交流研究的渴望,达到了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共同成长之目的。</b></p><p> (四)高一地理教科研主研人唐超老师明确指出,首先让学生迅速适应分班后的新环境,最主要的就是要改变自己的心态,明白现有的环境是不可能再改变了,唯一能改变的是自己;要主动跟新的老师和同学交流,多发现新环境的优点和长处,这样也有利于更快地融入到新的班集体中去。其次,要求学生综合题答题的规范训练、规范答题、地理专业术语素养、习题分析能力的提高等迫在眉切。第三,案例分析教学,即将知识点有效融合至实际案例、生活中的地理案例,案例选择应更加接地气,才能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潜心学习地理的兴趣。</p><p>(请见图17)</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图17: 5月20日,高2022级地理学科教研很好地落实了新课标要求,充分凝聚了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它山之石可以攻玉!</b></p><p>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五、初中教研、科研上下联动,姿彩纷呈,共襄盛举</b></p><p>(一)在我区教师进修校教研员曹廷荣老师、骨干教师等引领下优点凸显的生物组,本周由冉雪梅老师带来了无比吸引师生的公开课。</p><p>(请见图18、19)</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图18: 5月18日,冉雪梅老师的公开课教学目标设计合理,能面向全体学生,力求把知识和能力既深入浅出,又扎扎实实地传授给学生,是真正的高效课堂。</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图19: 冉老师课堂驾驭能力强,教学环节科学合理,教态自然大方。</b></p><p> 课后,本组齐聚在格致楼211室。首先,詹益老师从教学的每一板块、中间的衔接过渡、重难点(眼球的结构等)在板书上的体现、教学中细节的处理(知识讲解的分寸和深度把握)等方方面面进行了周到的、实事求是的点评,以促进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随后,全组成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氛围十分良好!(请见图20)</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图20: 该组深信:听评课是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一个主要内容,其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设计和组织水平,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以此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b></p><p> (二)全员积极参与教、科研的初2022级数学组,并井然有序、把教研、科研落地落实。首先,由张泰然老师上了一堂意味深长的公开课,内容是《实数的概念》。(请见图21、22)</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图21: 5月19日,张泰然老师在公开课上口若悬河,有明星风范,课堂非常有感染力、刺激性和冲击力,给学生留下了美好的记忆。</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图22: 张泰然老师的课堂具有感性、直观、动态的特性,引领着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b></p><p> 随后进入组内教师的积极评课环节。毛桂云老师说课堂氛围好,学生的思维很活跃;邓敏老师说张老师对课堂的重、难点把握还有待提高;杨超老师说问题设计层层深入,思路清晰,逻辑感强;杨宇老师说,张老师对智慧校园的运用非常熟练,但学生的积极性有待提高等等。每位老师都进行了点评,其乐融融,对组内新老师的成长颇有帮助。(请见图23)</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图23: 5月19日,我们协商一致:评课不是为了找出教师的缺点或不足,而是为了调动教师的教学、教研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或教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教研、科研素养;从而,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促使教师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科研,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完美的教学、教研风格。</b></p><p>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铭记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我们必须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扎实地走好我校创新发展之路;我们只争朝夕,坚信时不我待,乘势而上,实现教研、科研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发挥其积极的导向作用,不断引领我校创新发展!</p><p> </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本期部分内容编辑中得到了李尚蔚、曾富明、穆徳红等老师的支持,特表示深切的谢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