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劳围水乡人的“新窦"情结

庆哥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庆哥</p> <p>据历料记载,古劳围有九个进出水口,俗称"窦"或"窦口"。其名称及所在位置、现状如下:天门窦,在西江大堤丽水段,已废;新窦,在西江大堤双桥段,1998年修筑西江大堤被埋;鳊鱼窦(孖窦)地点不详,已废;红岗窦,在小海基与龙古公路交界,已废;横海窦(盟窦)在小海堤双桥仁和堡上方,现改造成排涝站;濑窦,在小海堤双桥市中,仍存在;涌磊窦(升平圩窦),在小海堤升平圩中,仍可作排水用;古帽窦,在小海堤新社段,2017年改造后加长,可作排水用;横涌窦,在小海堤坡山更楼市附近,仍存在。</p><p>以上窦口,皆在外面建有自动开关的大闸门,闸门开启后,农艇可自由出入。窦壁皆用条形石砌筑,石条穹顶,内外砌八字石墙,非常坚固。</p><p><br></p> <p>以上各窦口始建及废弃时间不详,但"新窦"则是在众目睽睽下被填埋的。</p><p>"新窦"的名字,可见它并非与其他窦一同问世。古劳围自1833年和1834年连续两年遭洪水冲溃后,1835年适逢丰年,官民加固修筑古劳围。鉴于“天门窦"地处古劳围内上游,西江涨潮至该处已接近退潮时间,堤内进水量极少,无法满足堤内下游所需水源。故在西江大堤中段双桥段,新开一个窦口,故称"新窦"。</p><p>"新窦"建成后,每逢西江潮水起涨,撑开闸门,江水自行流入围内。</p><p>从"新窦"进入围内的江水,分三路汹涌奔流。一是向滩尾方向流入鹤眼、大乪,继而令横海段涌水流向双桥或沿盟窦流出小海(升平河);二是沿双桥涌直进入维竿出水寨至双桥,令沿涌之水向上升段流去,部分从濑窦流出小海(升平河);三是沿长连凼直下上升、升平、新和转入洛社和新社,令沿涌之水从升平窦和古帽窦流出沙坪河。</p><p>可以说,"新窦"一开,整个古劳围的涌水都流动起来。西江潮汐每天涨退,围内之涌水足可以保持流动状态。实践证明,"新窦"设于该处,是最明智的选择。</p> <p>自1835年之后,鹤山境内不少堤围被洪水冲溃,而古劳大小堤均有惊无险。但每年少不免受内涝之苦,轻则"阵棚",重则"痞瓦面",这是意料之中的。</p><p>每次洪水过后,由古劳滩尾至中堡北帝庙段,都沉积厚厚的黄泥浆,日积月累,竟然形成了宽阔的海滩地,有古劳滩、新窦滩和北帝滩,尤以新窦滩为最。</p><p>黄泥浆的沉积,令“新窦"进水口被堵,常要动用人力疏浚,挖出一条通道,俗称“新窦埒"。尽管开埒费力费时,但人们还是乐而不疲,为的是保证围内有新鲜水源和农艇的出入方便。</p> <p>1998年动工的大堤改造,"新窦"从此消失,西江水再也没有通道进入古劳围内了。"砖家"说,在滩尾排涝站再建一个进水口,老百姓尽管放心!但"砖家"没有汲取"天门窦"的教训:西江水涨至此,已水尾矣!实践证明,"新窦"是古劳围之动脉,没有它,全部河涌都患了“高血脂",成死水一潭!</p><p><br></p> <p>如何设法令西江水自然进入古劳围,是盘活古劳水乡的头等大事!没有活水,什么都是废话。</p><p>老百姓建议重开"新窦“,在该处建一个水闸,此想法足可见古劳围水乡人的"新窦"情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