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轘辕关遗址</p> <p> 轘辕关和大谷关是东汉时期“洛阳八关”其中的两座,一座是当时京城东南的主要门户,一座是南向的通道关口。两座关隘山势险峻,沟壑纵横,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p><p> 按照洛阳市行政区划来讲,两座古关都位于偃师市境内。轘辕关在府店镇参驾店村南,留下来的建筑,是清代重修的。大谷关在寇店镇水泉村,今已不存,消失在了时光的烟云之中。</p><p> 今天,就让我们分别走进这两座古代雄关,了解一下它们的前世今生和轶闻往事,翻开岁月的尘封,感受历史的久远。</p> <p>“古轘辕关”石匾</p> <p>关内山路</p> <p class="ql-block"> 在介绍两座古关之前,我们一起了解了解什么是“关”?“关”的本义为门闩的意思,引申指的是边境上的出入口。古代的“关”常常建在险峻的山口或要塞之处,因此有了关隘、关口、关塞、关卡等等多种叫法,是我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交通及军事设施。古关大多利用自然条件,建在两山之间或山水之间,并有士兵把守,主要目的是为了军事防御,控制交通,管制过往人员,还有查验货物、征收关税,开展周边地区贸易的功能。</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洛阳城环卫四塞,雄关林立。东汉末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对京师洛阳的震动异常强烈。汉灵帝紧急诏令大将军何进,在洛阳周围设置了函谷、伊阙、轘辕、大谷、广成、旋门、孟津和小平津八个关隘,配备兵力,驻军戍卫,以阻挡义军的进攻,保护京师的安全。</p><p class="ql-block"> 我们首先来到轘辕关。轘辕关位于偃师、巩义交界处的轘辕山上,是万安山与嵩山连接处的一个壑口。轘辕作为一个地名,《左传》、《史记》、《汉书》等历史典籍都有记载,最早见于周代,相传是远古时大禹所凿。这当中,唐朝《元和郡县图志》讲的比较详细,“缑氏县轘辕山在县东南四十里,后汉河南尹所置八关其一也。”“轘辕山,山路险阻,十二曲道,将进复回,故曰轘辕。”说出了轘辕关的具体位置和险峻特点,是京师洛阳通往汝州、许昌、襄阳等地的要衢与捷径。</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轘辕关地势险峻,路途崎岖,历朝历代多有修筑。西汉武帝中岳封禅,曾凿山开道。唐代高宗屡次到访嵩山,历时五年,新修通关北道。到了宋朝,偃师知县马仲甫另辟蹊径,“凿为坦途,人便其行”,建成比北道更加宽阔好走的南道,叫做鄂岭口。</p><p class="ql-block"> 明代时候的轘辕关,指的就是鄂岭口。而此时,轘辕关仅有“老兵数人守之”,其在军事上的地位已大大下降。清代和民国时期,又对轘辕关南道进行了几次扩建。现存的关城建筑是清乾隆十五年(1752)九月重修的,一洞一门一楼,砖石垒砌,东西长14.7米,南北宽10.5米,高约6.2米。正中弧形门洞,门洞上方镶有“古轘辕关”石匾,拾阶登上关顶,可以看到当地百姓新建的庙宇。关旧屋新,有一种穿越时空、追古抚今的感觉。</p> <p>关顶庙宇</p> <p>大谷关遗址</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轘辕关人迹罕见,清幽静谧。通往关口的道路蜿蜒曲折,草木繁茂,苔藓爬满关城斑驳的青石。不时从关外吹来阵阵山风,飘来声声鸟鸣,更让轘辕古关显得沧桑而厚重。</p><p class="ql-block"> 回想当年,作为古代从东南方向进出洛阳的通道,曾有多少帝王将相过往要塞,又有多少名人雅士路经关口,或征伐鏖战,或巡游封禅,或壮志未酬,或慷慨赴义,上演了一幕幕血与火、悲与喜的人间大戏。</p><p class="ql-block"> 秦朝末年,刘邦在沛县反秦。率部行至关上受阻,为表决心,拔剑刺向山崖,留下“剑引泉”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唐代年间,女皇武则天八次往返轘辕关,拜谒中岳嵩山,题词立碑,尽显大唐盛世的恩威。</p><p class="ql-block"> 三国时期,才子曹植从京城出关,写下了“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日即西倾,车殆马烦”的文字。感叹山势的陡峭,古道的艰险,发出了从此离别京师渐行渐远的感伤。</p><p class="ql-block"> 到了近代,军阀混战的硝烟,抗日活动的烽火,古关依然见证着金戈铁马,血雨腥风。新中国成立后,架桥铺路,扩修了“十八盘”,207国道由此通过,纵穿偃师境内,结束了轘辕古关山高路险的历史。</p> <p>水泉村</p> <p>烽火台遗迹</p> <p class="ql-block"> 离开轘辕关,我们再来到大谷关。</p><p class="ql-block"> 大谷关,又名太谷关、大谷口,其遗址在水泉村南。原来的关城建筑不见踪影,只有一通立于村中的文保碑,表明古关曾经的存在。大谷关是嵩山与龙门山的峪口。晋代陆机在《洛阳记》中写道:“大谷,洛城南五十里,旧名通谷。”讲明了大谷关的位置,居于汉魏洛阳故城的正南方向,在当时,是京城通往南阳、许昌、汝州等地的重要关口。</p><p class="ql-block"> 大谷关纵深15公里,群山环抱,沟壑纵横,中间有崎岖狭窄的山路,通向南北。古关的北大门马寨村三面临沟,一面通谷,形如半岛,可屯重兵,是防御南面敌人入侵的咽喉,也是一个历代兵争将夺的古战场。《后汉书•董卓列传》记载,汉灵帝末年,长沙太守孙坚率军讨伐董卓,进兵大谷关,最后打败了董卓,由此攻入洛阳。</p><p class="ql-block"> 西晋末年发生了“永嘉之乱”,京师洛阳沦陷。大批士族、百姓扶老携幼,通过大谷关逃难,避乱南迁,成为后来客家人的前辈。</p><p class="ql-block"> 大谷关在近代几度沐浴战火,发挥着重要的军事作用。如今的遗址上,由当地老乡的引领,在山巅密林中,还能寻找到据说是古代的烧窑、烽火台遗迹,其它的什么都看不到了。只剩下缘于宋代宰相寇准的寇店地名、开凿于北魏精美的水泉石窟,让今天的人们,还能够亲耳所闻,亲眼所见。</p> <p>大谷关远眺</p> <p>轘辕新村</p> <p> 一座座古关,曾经矗立在千年的风霜雪雨里,而今湮灭在历史的烽火狼烟中。从曹子建“大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的咏叹中,回眸关隘天险往日的雄姿。从梅尧臣“洛城西首时,望望平烟密”的描述里,领略“八关都邑”过去的风采。</p><p>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今天我们站在关上,立于关口,眺望原野古道,目送朝阳暮光,任思绪随风飞扬。高山长在,雄关无言,震耳欲聋的鼓角争鸣早已远去,征战喋血的刀光剑影早已远去。我们走进了新时代,在鸟语花香中,感受和谐与安祥;在欢歌笑语里,畅享快乐和幸福。</p> <p>“河洛人文”图标(聂剑帆设计)</p> <p> 除标注外(设计及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与文字,均为本人拍摄和编写。如有不妥?敬请指正。欢迎传播,感谢有您!</p><p><br></p><p> 觉 浅</p><p> 2020.5.2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