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中的桂湖公园

云仙

<p> 在成都北部的新都区老城内,有一座古典园林,名桂湖。桂湖始建于隋唐,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于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桂湖占地70余亩,虽不大,却小巧精致,是全国五大桂花观赏地和八大荷花观赏地之一,有全国罕见的紫藤之王,有成都平原保存得最为完好的800米明代古长城,有清代古典亭台楼榭20余处……</p><p> 只要说到新都桂湖,人们就不得不联想到明代著名学者、诗人和文学家杨升庵,因为这里有他的一串串脚印,有他的一个个故事,有他的纪念祠……</p><p> 桂湖里的每一个景点都富于诗情画意,每一件文物都弥足珍贵。桂湖是一个令人心醉神迷的地方。</p><p> 园内有升庵祠,陈列杨升庵的著作100余种,4000多卷。桂湖小巧玲珑,湖畔有杨柳楼、澄心阁、香世界、杭秋、绿漪亭和成林的桂花树,每逢中秋时节,荷花满塘,桂蕊飘香,一年一度的桂花会在这里举办。是全国唯一一座保存了隋唐园林遗迹的隋唐园林。其湖池开凿于隋开皇十八年,其目的原是为修筑城墙时取土之用。</p><p> 此外,中山堂存有清代刻的唐宋以来大书法家墨迹石碑105件。</p><p> 门联为当代文豪郭沫若撰书:</p><p> 桂蕊飘香美哉乐土</p><p> 湖光增色换了人间</p> <p>  连理古藤</p><p> 跨进大门,映入我们眼帘的并非什么古树名花,而是两株紫藤。此紫藤非彼紫藤哟!它们令人惊叹,令人赞佩!</p><p> 这两株紫藤被称为“连理古藤”,相传为杨升庵种植,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大的一株主干直经86厘米,小的一株32厘米。</p><p> 它们在大门内正上方相互交缠,并向东西方向绵延延伸,形成了一座全国罕见的百米紫藤长廊,总覆盖面积达420平方米。它们是名符其实的“中国藤王”。</p> <p>  大门正对的桂湖岸边,立有一堵屏风墙,这种视觉隔离,形成了一种朦胧美。</p><p>屏风联为:</p><p> 胜地毓英贤,一代文章千秋功业</p><p> 平湖擅风月,半城桂树百亩荷花</p><p>此联对新都、桂湖及杨升庵赞赏有加。</p> <p>交加亭</p><p> 较小的那株紫藤西侧的湖边有一座八角双亭,它是桂湖最具特色的园林建筑之一。双亭的基脚浸润水中,一亭依岸一亭跨水,一亭高一亭低,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因双亭在接吻处共用二柱,故名“交加亭。</p><p> 交加亭就是杨升庵与黄峨夫妇爱情和志向的象征。</p> <p>  桂湖红莲自清道光年间以来一直生长在新都桂湖,现今仍是桂湖荷花的主打品种。每当夏天绿荷满塘,红莲吐艳之时,便是一年一度的新都荷花节开幕之日。</p><p> 桂湖种荷已有上千年历史,并且现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八大荷花观赏地”之一。</p> <p>2019年夏天陪94岁老母亲在桂湖公园赏荷花。</p> <p class="ql-block">  古城墙</p><p class="ql-block"> 桂湖公园内新都古城墙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当时为泥土夯筑;明朝正德初年,新都知县张宽、百户汤聘莘合彻石城墙;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培修,形成保留至今的总体风貌,为成都平原保护最完好的古城墙。</p><p class="ql-block">明朝的新都才子杨升庵,正德六年参加北京殿试后高中状元。由于杨升庵是明朝四川地区唯一的状元,所以很多达官贵人土豪乡绅们都去杨府祝贺,并送了很多银两。</p><p class="ql-block">新都以前的城墙是隋朝时建的土城墙。于是,杨升庵的父亲,首辅大学生杨廷和,便拿这些钱财为新都建了一座坚固的砖石城墙,以保新都百姓平安。</p><p class="ql-block">新建的城墙,高一丈八尺,周长九里多。城墙上建城楼,四面设有城门,东为“瞻云门”,南为“响明门”,西为“挹锦门”,北为“辉光门”。</p><p class="ql-block">不过,这段明朝城墙,最后在新都城市扩建过程中,几乎被拆完,现在只有桂湖那段城墙还在,大约800米长。</p> <p class="ql-block">  古城墙上的道路与环湖大路平行,一高一低,二者之间有多处阶梯供行人上下。古城墙上栽培有桂树、香樟、楠木等珍贵树木,与沿湖大路边的杨柳、银杏、黄桷树等相互交织,织成一张长长的绿网,遮天蔽日。即使盛夏烈日当空,不管我们行走在沿湖大路还是城墙道路上,都会避免阳光直射,倍感凉爽。</p> <p>  巴蜀古代,人材辈出,汉有司马相如、杨雄,唐有陈子昂、李白,宋有三苏,元有虞集,明则有杨慎。</p> <p>  升庵祠</p><p> 杨慎(1488年12月8日一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四川新都人,祖籍庐陵。明朝著名文学家、官员,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p><p> 前殿祀有泥塑彩绘的升庵官服坐像,其余三殿,分三个阶段,即“自出生到考取头名状元”、“步入仕途授翰林修撰到为经筵讲官”、“因议大礼获罪下狱到充军云南直至客死异乡”,用图片、文字、塑像等资料介绍了杨升庵的一生。</p> <p>  杨慎一生刻苦学习,勤于著述,是有明一代著名的博学家。他不仅对经、史、诗、文、词曲、音韵、金石、书画无所不通,而且对天文、地理、生物、医学等也有很深的造诣。</p> <p>正德六年杨慎试卷</p> <p>  升庵被贬</p><p> 明世宗为了提高皇权,扶持自己的势力,便将这次“议大礼事件作为打击内阁派的机会。嘉靖三年(1524)二月,内阁首辅杨廷和被迫辞职还乡;七月,明世宗更肆无忌禅地迫害议礼诸臣。他派出锦衣卫,将聚众请愿、竭力抗争的杨升庵等一百九十人囚入监狱。杨升庵两次受到廷杖,死而复生,秋风萧瑟,寒气逼人。杨升庵身披红色的囚衣,项系沉重的枷锁,带着被廷杖后的创伤由解差押送出京城。</p><p> 他从潞河登舟南下,连和家人告别的机会也没有。夫人黄娥听到这不幸的消息,肝肠寸断,悲愤满腔。她急忙收拾行装,带领仆人,赶到渡口,誓与丈夫同生死,共患难。黄娥、升庵乘船沿着北运河向南行驶,在黄娥的精心护理下,升庵的杖伤逐渐好转。杨慎这对患难夫妻,在囚途中,风雨同舟,历尽了千辛万苦。</p><p> 到了湖北江陵,黄峨和杨慎就分开了,黄峨溯江而上,回到四川新都,居住在杨慎的老家,而杨慎则被押解,经湖南,过贵州,而至云南。黄娥仅仅过了5年幸福的夫妻生活,从此,就和丈夫便和丈夫分居,一分一离,就是整整三十年。</p> <p>  升庵书屋</p><p> 书屋保存有升庵著作100余种,4000多件。 </p><p> 杨慎生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12月8日),吏部尚书杨廷和之子。他自幼聪慧过人,又非常好学,再加上出生于书香门第,所以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七岁时,杨慎的母亲教他句读和唐代绝句,常能背诵。十一岁时,就会写近体诗。十二岁时,拟作《吊古战场文》</p><p> 杨慎二十一岁时,参加会试,主考官王鏊、梁储已将杨慎写的文章列为卷首。不料烛花竟落到考卷上烧坏,以致名落孙山。</p><p> 遭此意外的打击,杨慎并没有灰心失望。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杨慎终于在正德六年(1511年)二十四岁时,殿试第一,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此,杨慎正式登上明朝政治舞台。</p><p> </p> <p>杨升庵存世著作目录颇多,涉及知识之广泛令人敬佩,不愧是大文学……。</p> <p>  升庵塑像</p><p> 在桂湖西面的锦门内的平台上立有扬升庵的塑像,塑像后面的小溪对岸堤上立有杨升庵的《临江仙》词碑。</p><p>临江仙</p><p> 明•杨升庵</p><p>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p><p>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p><p> 在这首词里,杨升庵借咏诵历史兴亡以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读者读来荡气回肠。</p><p> 很多人都知道,1994年版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歌词就是这首《临江仙》;也正是《三国演义》的这首主题歌,在当代人中唱响了明代四川唯一的状元杨升庵。</p> <p>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8月8日),杨慎在昆明病逝,时年七十二岁。临终时,他还以“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勉励后人。杨慎去世后,沐朝弼等人前往吊祭,当时巡抚云南的右副都御史游居敬命人为其殡殓入棺,还葬故乡新都。</p> <p>升庵馆的门前广场右边有郭沫若题词一桂湖</p> <p>黄峨馆</p><p> 位于桂湖东北面,与升庵祠一东一西,俩俩相望,全凭一条长廊连接。这不正好是杨升庵与黄峨夫妇的那段天涯咫尺而又咫尺天涯的人。</p><p> 明弘治十一年(1498),黄峨诞生在遂宁县的一个官宦之家。父亲黄珂,由于他吏治精勤,升迁为御史,在京供职,母亲聂氏,为黄梅(今属湖北省)县尉聂新的女儿,知书识礼,严于家教,她既是黄峨的慈母,又是黄峨的启蒙老师。黄峨自幼聪明伶俐,在母亲的教导下,谨守闺训,好学上进,写得一手好字,弹得一手好琴,而对于做诗文、填词曲更有着高深的造诣。她在《闺中即事》一诗中写道: 金钗笑刺红窗纸,引入梅花一线香;蝼蚁也怜春色早,倒拖花瓣上东墙。</p> <p class="ql-block">  升庵一生四娶,1513年娶王氏,1518年王氏病故,没有留下子嗣,次年娶黄娥,未留下一男半女。</p><p class="ql-block"> 求子心切的升庵,在流放云南期间,再娶周氏,生子同仁。后又娶曹氏,生子守仁。升庵一生不仅仕途多坎坷,两个儿子中的同仁,居然又先他而去,死时仅22岁,真是命运不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黄娥诗集</p><p class="ql-block"> 黄峨是一位教养深厚、卓识远大的妇女。她珍惜光阴,注重学问,婚后常和升庵一起吟诗论文,弹琴作画,切磋砥砺,孜孜不倦。她关心国事,考究民瘼,竭力鼓励升庵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第二年秋天,当他们观赏了桂湖馨芬娇艳的桂花之后,黄峨便陪同升庵,告别故乡到京复职。</p> <p class="ql-block">升庵与黄娥夫妻恩爱,在升庵流放云南期间,黄娥留在新都老家,照料公婆,经常思念夫君,写了很多诗词,演绎了一段美丽动人的婚姻佳话。</p> <p>  遥岑楼</p><p> 为杨升庵流放在云南安宁的讲学地,据说时任安宁太守特意为升庵修建的。</p><p> 照片上右边是旧的遥岑楼,左边是现在经修缮过的遥岑楼。</p> <p>  升庵书贴 </p><p> 2019年9月,新都杨升庵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赴四川江油及云南诸地进行升庵相关历史文物资料的考察收集工作,有幸收集到升庵先生书贴的珍贵资料。</p> <p>  桂湖碑林</p><p> 从升庵书屋往东,仅隔一块地坝的便是享誉蜀中的桂湖碑林,它是一座清代风格的四合院展览馆。</p><p> 桂湖碑林里陈列有宋代苏东坡和黄庭坚、元代王庭筠、明代文征明和杨升庵、清代刘墉和何绍基等以及现代书法名家的墨迹碑刻近百通,还有新都汉墓出土的石刻艺术珍品,都具极高的审美价值。</p> <p>碑林中保存的苏轼的书法作品</p> <p>大书法家黄庭坚的书法</p> <p>东汉墓室</p> <p>  碑林左后方,有新都汉墓。此墓为新都青白乡发掘出的,目前四川最大的东汉画像砖室墓的复原。由九个墓室构成,内有汉代陶俑、陶棺和石棺等,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p> <p>出土的汉代画像砖</p> <p> 聆香阁 </p><p> 在桂湖东端、荷塘尽头,还有一阁一亭,阁名“聆香阁”,亭名“绿漪亭”。</p><p> 聆香阁傍岸临水,花木芬芳。“聆”,倾耳细听的意思。这里随风飘荡的香气,人们不仅可以嗅到,而且还能隐隐约约地听见呢!我们走累了,就坐在阁里,聆香养神,也是一种乐趣。</p> <p>香世界</p> <p>亭亭</p><p> 在升庵祠的侧后面,有一座立于水上的草亭,它是在推翻清朝帝制的1913年建成的,名“亭亭”。</p><p> “ 亭亭”这名字好新奇!不过,你只要抬头一瞧,就会恍然大悟,原来匾上的跋语说得很明白:“莲叶亭亭出淤独立,当今国土,其必如是耶!因名此亭以自勉,勉人。”</p><p>亭亭的另一特点是:上为正方形,下为八角形,是我国国内唯一的一座重檐式草亭。</p> <p>坠月楼</p><p> 建于1912年,为揭山顶四方形小楼。</p> <p>问津楼</p><p> 建于民国28年,问津一语出自《论语-微字》,“使子路问津焉” 引伸为探求路径。此楼建于古城墙上,登楼可俯览湖光,辨识游踪。</p> <p>观稼台</p> <p>荷桂留香</p> <p>沉霞榭</p><p>建于1839年,正在举办云南升庵杨慎石碑刻拓片展</p> <p>湖心楼</p> <p>杭秋</p><p> 杭秋建于1839年,是一座小青瓦卷蓬式木结构廊桥,形如一只沉浮于水上的游舫,秋日桂湖,莲子釆罢,桂蕊飘香,置身其中,红荷丹桂尽收眼底。</p><p> 1987年红楼梦剧组选景地。</p> <p>老魏经常来桂湖公园坐坐,他说这里空气清新。</p> <p>荷塘月色~朱自清</p> <p>桂林</p><p> 漫步环湖路上,我们可以看到到处都有桂花树。最为壮观的当推桂湖西北方的那一大片桂林,一年四季都是郁郁葱葱,绿阴如盖。</p><p> 中秋前后,金桂、银桂、丹桂次第开放,碧绿光亮的冠盖上缀满金星,耀眼夺目,馨香馥郁。</p><p> 杨升庵在他的《桂林一枝》中是这样描写桂花的:</p><p> 宝树林中碧玉凉,秋风又送木樨黄。</p><p> 摘来金粟枝枝艳,插上乌云朵朵香。</p> <p>八月桂花开了</p> <p>《桂林一枝》一杨慎</p> <p>杨柳楼台</p> <p>杨柳楼对联</p> <p>小锦江</p><p> 杨柳楼台靠右斜对面的湖边上,是一座建于水面的阁楼。此阁楼因仿照成都锦江边的濯锦楼而建,故名“小锦江”。小锦江前临大路,后为荷塘,前面及左右绿树成阴,两侧更有湖中的柳堤映衬;阁楼四周回廊相通,并有飞来椅供游人憩息和凭眺湖光荷色。小锦江美,其环境亦美!</p><p> 据介绍,1987年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曾于1985年来新都桂湖取景,“红楼夜宴大观园”的戏,就是在小锦江拍摄的。</p> <p>陪远道而来的同学游桂湖。</p> <p>郭沬若提字一荷桂飘香</p> <p class="ql-block">飞虹桥</p><p class="ql-block"> 70年前,我和弟弟在这里拍过照片,如今,为了寻找这座桥,才发现公园里这种小桥挺多,到底是那座呢?仔细观察老照片,发现老照片桥上那多面体形的石柱很有特色,就按照石柱的形状,终于在公园最左边找到了这座桥,上面还刻有飞虹两字,原来就是飞虹桥呵。</p> <p class="ql-block">  这是70年前,我与弟弟先贵在桂湖公园飞虹桥上的留影。我出生在成都,我母亲老家新都,此照是到新都桂湖公园游玩时父亲拍的。</p><p class="ql-block"> 我长在成都,到哈尔滨读大学,到自贡工作23年,最后退休又回到了新都。</p><p class="ql-block"> 70年过去了,如今新都更美了一一</p><p class="ql-block">香城新都秋风送爽,桂蕊飘香,荷味四溢,香飘千里。</p><p class="ql-block">呼吸的瞬间,沁人心脾,天府明珠,文化古城。</p><p class="ql-block">书香,佛香,花香,其香飘千里,</p><p class="ql-block">香城,香都,香界,其名扬天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