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购物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学有感

清风徐来

<p>  本节课是《认识人民币》单元第三课时,在设计教学时,我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帮明明换钱买东西,把整节课编成了一个故事,把知识穿成了串,溶于故事中。从而引导学生在故事中学习数学知识并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nbsp;</p><p> 课上我主要讲解了例5(人民币单位换算)和例6(买东西)。例5比较容易,教学时稍加引导,学生就可以根据本单元的知识:1元=10角,1角=10分和数的组成掌握人民币单位换算的知识。</p><p> 例6学生积极地说出了自己想买的东西,提出了很多问题,并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买哪两样物品就把它们的价钱加起来,比较两种物品的贵和便宜就把它们的价格相减,很快就列出了算式。但在计算时,很多同学不能正确算出答案。如,在计算2元+4角=时,得出结果6角。我抓住这个错误契机引导学生认识到:2元不是2角,不能直接相加。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多个人民币计算算式发现:对于不同单位的量进行计算时,只有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这就需要在计算过程中根据情况进行单位的换算。</p><p> 这节课不仅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人民币的单位,还又一次认识了加、减法计算的本质:在计数(量)单位相同的前提下才能对计数(量)单位的个数进行加、减。</p><p> 上完这节课,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数学来源于生活但与生活又有本质的区别,数学是对生活现象的理性思考和提升。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确这一点,并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思维、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p><p> 在教学时,我还应该注意:一是给学生提前渗透买东西的时候,花掉就是去掉,找回就是还剩,求找回的钱就是用付出的钱减去花掉的钱;二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第一步要去换钱?帮助更多的学生将人民币单位换算的知识运用到例6,从而正确计算。三是强调常识:计算结果要符合日常生活实际,如:结果不应该写成15角,而应该是我们常说的1元5角。</p><p> 在课后,我还要搜集相应习题,补充上面注意事项并加强学生们对知识点:当单位不同时一定先换算再计算,只有单位相同才能够直接相加、减的理解、记忆和应用。以及对加、减法计算本质的知识联网,真正感受——万变不离其宗。</p>

学生

单位

计算

换算

知识

人民币

引导

数学知识

教学

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