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因为语文相识,为了语文同行<br></b></h1><div><b><br></b></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首次线下研讨会侧记</b></h3><br> 你美篇中的字字珠玑,令我心动,却不知你什么模样;你电话中的诚恳交流,使我倍感温暖,却不知你如何样貌;你事无巨细的线上指导、把关,让我倾佩,却未曾谋面。今天终于见到了你,我的同伴!我的导师!我满心欢喜。在这里,我们因为语文相识,为了语文同行。<div><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题记</div><div><br></div><br> 随着西安市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的启动,我校作为首批重点提升的33所公办初中之一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在市区教育局的领导与推动下,我校与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学组建“委托管理”模式的“名师+”教育联合体,这是机遇,也是挑战。<br> 今年三月,经西安市雁塔区教育局筛选,我校胡卓娟老师成为雁塔区首批“名师+”研修共同体主持人,本研修共同体共有成员二十人。我校李丽老师、张瑜老师、陈芙蓉老师成为研修共同体成员。<br> 从四月一日正式启动胡卓娟初中语文名师+研修共同体的研修工作以来,短短一个半月,虽因疫情,不能相聚,但研修共同体已经开展了一些富有成效的线上教研活动。本着主持人胡老师“做中学”的引领理念,研修共同体开展了四次线上微课展示研讨会,制作了十三期美篇。在活动中,成员们观摩精品微课,交流教研心得、畅谈建议意见,获益匪浅。在相互借鉴学习中,彼此促进,共同进步,可谓是“干得扎扎实实,学得津津有味”。<br> 在这里,因语文的相识是那么诗意,为语文的同行是那么愉快。为了推动研修工作的进一步扎实开展,促进每位成员的成长,在疫情基本稳定的条件下,研修共同体于5月15日开展了以“把脉课堂,促进成长”为主题的首次线下小范围交流研讨会。雁塔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史建义老师应邀参加了研讨会。在语文教育的田间地头,我们洒下汗水,放飞梦想,成就学生。<br></div> <div><br></div> 这次研讨会上,西安市第九十九中学的陈芙蓉老师上了一节以“会读文,会写文”为题的初三复习课。 西安市第九十九中学的李丽老师上了一节以“古代诗歌三首”为题的诗歌鉴赏课。 <div><br></div><div> 课后,大家就这两节课进行研讨交流。<br></div> 研讨会上,胡老师首先把各位与会老师的简单情况介绍给大家。在网上交流了一个半月,知道彼此的名字,欣赏、研讨过彼此的作品,却素未谋面。今天,终于见到了神交已久的“网友”,这种兴奋和愉快,难以言表。介绍一位老师,大家就不由得发出“哦”的感叹声和愉快的笑声,会场气氛轻松而愉快。<br> 陈芙蓉老师就这节课进行了教学反思。因为是毕业班的复习课,陈老师的设计初衷是基于相关练习,将阅读题目进行归类、总结,对考点及答法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将中考所选文章作为写作的范文,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br> 李丽老师的设计初衷是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古代诗歌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视角。<br> 研讨之初,胡卓娟老师要求大家对两位老师的课例进行开诚布公的研讨和交流,给两位老师提出贴心、明确的建议。<br> 蒋莉君:陈老师的课从学文到写文,将阅读和写作进行勾连,使学生对范文能从阅读和写作两个角度去审视,有利于帮助学生打开学习范文的思路。如果是常态课,哪怕一节课讲一个问题,只要讲清、讲透,就很好。 何纯华:陈老师教态亲切,语气温和,语言精练。整节课的复习策略值得肯定,就是把做过的题进行归类、总结,从中考的阅读文章入手,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进行指导。李老师这节课在导入中创设的氛围与所讲内容很契合。在诗歌欣赏过程中,老师带动学生在读中感悟、思考,由诗歌的关键字,引导学生去联想、对比,这样的作法值得借鉴。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苏轼的《题西林壁》两首诗入手,对唐诗重情,宋诗重理的特点进行对比,使学生对两个时期的诗歌特点有明晰的认识。从学生的反应可以看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很扎实。 仰宗尧:建议陈老师就同类题目进行更进一步的归纳和比较。李老师这节课整体构思高屋建瓴,重视环节之间的勾连和过渡。拓展的内容也使学生对唐诗的情韵,宋诗的义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仝静:陈老师这节课从读题到题目的归类,辐射到写作板块的要点,能看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李老师对古诗三首,从新的角度进行整合,思路明晰。建议古诗的背景让学生说,发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也能丰富课堂内容。胡老师在这里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建议学生介绍作者,老师介绍背景,因为学生对背景的介绍不容易做到准确、精炼。 张敏:不管是自己以前执教高中,还是现在指教初中,总在思考语文要怎样教,用怎样的步骤,用怎样自然的思路。但王荣生教授说,语文课主要要考虑教什么。陈老师就中考的阅读题目进行整合,很可贵。很多时候,阅读和写作的关联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切入口。李老师今天上的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的单元目标就提出:“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比较阅读就是整合和取舍。李老师这节课的整合和比较是有高度的,上升到了唐诗和宋诗特点的比较,为学生以后的古诗阅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胡卓娟:两位老师课堂教学的优点很突出,大家也已经说了很多,时间关系,我就不再赘述。首先,我对两节课的感觉和大家一样,觉得课堂容量有些多。当然,我特别理解前一段因为疫情耽误,老师们总想在每节课上找补,能加就加,能塞就塞,自然每节课的内容就多了。其次,可能基于她们最朴素的想法,就是不想耽误任何一节课时,把这节课按照常态课去上,没有真正按公开课去处理。此外,我觉得在课堂教学预设时,有两点值得我们大家注意:一是“准”,主要表现在课堂重点的确定上。重点是一个问题,还是多个问题。一个,简单明了,一气呵成,讲练结合,掌握较好;多个,要注意问题的引出、衔接、呼应、总结,要做到重点突出,线索明晰,顺序井然。二是“狠”,主要表现在课堂内容的选择上。有限课时,庞杂内容,课堂上一定要有所取舍,不必求全,抓住要害,有的放矢,授之以渔即可。 史建义:用四个词总结两位老师课的特点:本色、丰满、清晰、实用。<br> 希望各位老师在教研中,要从定性评价过渡到定量分析。比如:陈老师这节课的学生发言,共计是15人次,学生活动的时间共计8分25秒8,接近整节课的四分之一。李老师这节课的学生发言,共计是11人次,整体学生活动,如学生齐读,共计是2分06秒8。如何进一步从定性评价到定量分析,是一个值得各位老师重视的问题。在教研中的定量分析一定要做到具体,比如对学生模考成绩的分析,也可以做到具体,这样使学生的问题暴露得更加准确,以指导我们下一步的教学工作。我们老师要重视课堂上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br> 建议老师们要在教学中关注怎样帮助学生落实所学内容。比如陈老师课上提到的叙述人称,有些文章里的人称是不断变换的,要用具体的案例去分析。建议修辞的分析最好落实在具体的句子中。课堂语言也要用学生能听懂、能理解的语言。比如“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句话,学生可能不是真正地理解,说成文章的跌宕起伏,学生就能理解。再比如,陈老师的微课很好,可以把文字稿发给学生,再用资料进行添加。陈老师微课中有对歌德的话的引用:“取材不在远处,只消在充实的人生中。”也有杜甫《偶题》中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些都可以让学生记录下来,作为很好的积累。<br> 建议平时要把所学课本里的资源用足。在充分利用课本资源的同时,建议老师们要帮助学生进行文化常识的积累。跨学科的融合也是值得注意的。 <br> 最后期望语文老师要从语文人的语文课堂去为学生着想,让学生从喜欢你的课,到喜欢语文。让学生真正从热爱学校生活开始去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他送给与会的老师们如下寄语:“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给予学生好的教育的冲动会让你坐立不安,它来自于自身的需要,一个老师和团队的沟通和融合,也来自于领导的引导和指导。”(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做一个学习者,一个思考者,一个勇于改革创新的实践者。”(王栋升)<br> 胡老师及与会老师们对史老师的发言表示了诚挚地感谢。<br> 语文教学工作是艰辛的,但也充满诗意。在艰辛而繁琐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脚踏实地的同时,也仰望星空。在和团队成员的同行中,在一次次演练中获得历练和成长,成就更好的自己!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文字编辑:张瑜</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美术编辑:张瑜</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