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香囊

海纳百川

<p>香囊,用于盛放香料的小囊,佩戴在身上作为饰品,又可叫香袋、花囊、也可以叫做荷包。</p> <p>香囊,在我们通常的概念里,就是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用香囊传情,不仅含蓄而且传美,是男女之间比较普遍的一种传情方式</p> <p>香囊质地种类多种多样,有玉缕雕琢的,镶嵌亮片珠子的。一般香囊制作成方形、圆形、椭圆形、石榴形、桃形、方腾形、腰圆形等等,香囊大多是两片相合中间镂空,也有中间空缩口,但值得强调的是香囊的中间都必须有孔,这个孔就是用来散发香味的。</p> <p>制作香囊的材料主要有蒼術、山奈、白芷、菖蒲、藿香、佩蘭、川芎、香附、薄荷、香橼、辛夷、艾葉,另加冰片,还可以适当加入蘇合香、益智仁、高良姜、陳皮、零陵香等材料。</p> <p>古人佩戴香囊的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先秦时期。据《礼记·内则》:“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缨,以适父母舅姑。”意思就是说青年人去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衿缨”即编织的香囊来表示敬意。</p><p><br></p> <p>到了唐宋时期,香囊逐渐成为仕女、美人的专用品。而男官吏们则开始佩戴荷包了。有的官吏上朝时干脆把荷包缀于朝服之上。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下:“咸通四年,同昌公主出降……乘七宝步辇,四面缀五色香囊。囊中贮辟寒香、辟邪香、瑞麟香、金凤香。”记载的就是女子佩戴香囊用于辟邪。</p> <p>清代佩戴香囊是皇宫的防病措施之一,乾隆皇帝就下过“每年五月初一起挂五毒荷包”的谕旨,并且他自己也会在端午节的这一天佩戴“龙舟荷包“、”五毒荷包“。</p> <p>清代的金镶珠石累系香囊。香囊周身有镂空的累系花瓣组成,上下均有系绳及红色珊瑚珠为饰,一端置插纽,可放开。是珍贵精美的佩饰之一。</p> <p>中国人自古喜欢香文化,早在商周时期就开始佩戴香囊,春秋战国后古人佩戴香囊风俗日盛。“老外喷香水,中国人挂香囊。”正是中华传统中的一大特色。</p> <p>香料比例的搭配也是很有讲究,要还原古人制香时的“香气养神”的精妙是要反复尝试香料或药材,按君、臣、佐、辅进行配伍。君是主料,是香味的主基调,臣是辅料,增加整体香味的层次感、丰富度。只有君、臣、佐、辅各适其位,才能使不同香料尽展其性。 “香,不仅要芳香养鼻,更要养神养生,开窍开慧。”这个过程是最难的,</p> <p>古人说自端午后,五毒皆出,身佩香囊,以最天然的方式驱除病疫。传统香囊就是让更多的人能安然度夏,身爽心怡,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p> <p>一枚小小的香囊,淡香温润而绵长,这个精致的锦囊更是中国人对端午的一种记忆</p> <p>香包最早称容臭,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当时的香料是辟芷、秋兰。在明朝仍有容臭的称呼。中国传统的香囊多用绸布制成,内装雄黄、熏草、艾叶等香料。一说香包可以避邪,端午节时多会配挂香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