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与购书

有石庐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此篇是我的阅读与购书和孔网购书的合篇,加了些个人图片)</span></p> <p>  我的父母都在出版社工作,父亲从事编辑出版,母亲从事图书发行,都和书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尤其父亲喜欢读书、藏书。生长在这样的家庭,我从小就对书有很强的亲和感,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放了学,经常光顾出租连环画的小摊,坐在摊边小木凳子上看两分钱一本的“小人书”,第一次有藏书的意识,是在中学时代。那是80年代中期,当时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一套系列图书“五角丛书”,题材丰富,有人文历史、天文地理等,每册薄薄的小32开,售五角钱。我用自己不多的零花钱陆续购买了一些,建起了自己的小小的藏书角。这些书现在是一本也找不到了,但我的阅读习惯就是这样慢慢养成了。</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对我来说读书是一种自我愉悦,所以,正常经业济世的书没读好,读了一大堆杂七杂八的书,要说阅读兴趣,比较广泛,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类型,但也慢慢有所侧重,我阅读的范围大致包括:古籍类,主要是史料笔记类,中华书局、上海古籍的,以及我能收罗到的各类前人笔记、小说之类;文学类,中学、大学时代爱读小说,这些年看的少了,只看过卡佛、远藤周作、石黑雄一、高行健等人的几本,主要喜欢读诗,国外的现代诗、中国的传统诗词,尤其是《诗经》,喜欢经常翻翻;由于生活在西北,对西北史地特别感兴趣,读了不少斯坦因、赫文.斯定等人的西北探险考察的书;又由于喜欢搞点收藏,尤其是史前工具类的收藏,对考古类的专业书籍兴趣大,似懂非懂的看了不少;上大学,我学的专业是油画,虽然现在干的工作和绘画毫无关系,但画画这种东西就像上了贼船,很难再脱干系,所以业余时间手痒了也画画,更多的是读一些绘画类的书籍,如大艺术家的传记、大画家的笔记、绘画史类书籍;对近现代人的作品,我更喜欢读非虚构类书籍,如日记、口述记录、访谈等,对专业文人的作品兴趣不很大,总觉得他们的东西习气重了些。洋洋杂杂列了这些类书籍,就可以看出我个人读书就是杂,对于自己饭碗悠关的正经书却很少问津,典型是不务正业。这几年读书兴趣变化不大,增加了一些对书籍版本、书史研究方面的阅读,另外也许是年龄大了些,对乡帮文献更有兴趣了。我虽然生在江苏,但八岁到兰州后就一直在这个城市生活、工作,所以现在把藏书的重点放在兰州相关史料上。说到藏书,一般喜欢阅读的人大多都喜欢收藏点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好书,我也一样,曾热衷于线装书、民国老版书,但真正的藏书谈何容易,一方面要有财力,一方面又要有机缘,这两点我都不具备,又生活在偏僻的西北,眼界难开,见识不多,虽有此爱好,实在谈不上什么成绩,定位在兰州相关史料上,也算是因地制宜的一种办法吧。在清末民国这个时期,兰州出现了以五泉山人刘尔炘及其学生王烜、杨巨川为代表的一个文化人群体,一方面他们受过良好的传统儒家教育(如刘尔炘、王烜都曾为晚清进士),另一方也接受了一些新思想的洗礼,他们柄承经世济人的儒家文化传统,积极从事乡帮的文化、经济、社会事业建设,如建立书院图书馆,投资实业兴办工厂,创设义仓经营慈善事业等,他们自己也从事诗文创作、书籍编辑出版活动,虽说去时不远,但由于社会变革,他们的许多资料濒于消失,我觉得做为一个热衷阅读的兰州人收集一些与相关他们的资料,做些有益于本地文化传承的事,还是很有意义的。去年年底,曾在旧书市场见到一批刘尔炘创办的“兰州八社”(文化、实业、慈善事业的八个实体机构)解放前后的一批文件档案,我借阅了部分,本来和书商说整理整理,看能不能搞个文献展,然仅将其中解放初撤消“八社”的文件考据了一下,将收缴“五泉图书馆”的书目抄录了一遍,书商就将其匆匆转手,甚为遗憾。不过,我见即我有,不一定非要占有,另外,听说接手的也是兰州一个书商,应该还有机会再见到。</p><p><br></p> <p>  上面谈了我的阅读兴趣,现在说说兰州的旧书市场。兰州最早的书摊应该在以前的明肃王府花园解放后改为工人文化宫的小公园里,在一进大门的两侧有几个书摊,文化宫对面就是兰州古旧书店,所以文化宫这一带就是兰州最早的二手书交易市场。大约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我对这方面不太关注,时间记忆上可能有误),张掖路上的隍庙成为古玩市场,一些旧书经营者开始在大殿前的空地上摆起小摊。1994年,我大学毕业后到报社工作,报社就在隍庙边上,加上我住处也在隍庙边上,从那时起,我开始频繁地转古玩市场。也由于从小爱翻书,逛冷摊淘旧书就成了转古玩市场的一个重要节目了。当时专门卖旧书的大约不到10家,现在仍在经营旧书的小曹、马姐就是那时候开始摆摊的。还有一个拉二胡的老人,我也印象深刻,但不知道他姓啥。那时候网络售书还未普及,兰州又非常封闭,旧书市场一则好书不多,二则行情很乱,有点儿瞎买瞎卖的味道,比如小曹卖书,“厚的十块,薄的五块”,就这么卖。后来小曹把隍庙最后一进院落空地承包下来,把所有的旧书摊都集中在那儿,书摊增加了不少,一时很成规模,小曹占据了院后的亭子及小半个院子,是当时兰州旧书市场的鳌头。古玩那些年极热,隍庙里总是人流熙攘,逛隍庙的人大多要到旧书摊上浏览一下,旧书交易空前火爆,与此同时,文化宫的旧书摊由于文化宫清理整修、古旧书店经营收缩,逐渐消失了。</p> <p>  几年前,隍庙因为是古建群,管理加强,将古玩摊全部清理,古玩市场搬迁至对面陇西路,旧书这一块儿由后来居上的经营者小王与人合伙将古玩城地下室一部分租下来,全都搬了过去。</p><p> 古玩城地下室经营阶段是兰州旧书市场趋于衰落的阶段,地下室阴冷,人流量大大下降,我有多次去转,见卖的人比买的人多。这时候,孔夫子旧书网发展迅速,经营者们都以网上售书为主了。孔夫子网对旧书市场的另一个影响是价格越来越透明,书贩不再以薄厚定书价,稀缺性、出版社再参考孔网,价格趋于理性,但一般购书者以低价收到好书的机会也就不多了。再后来正宁路古玩城建成,已取小曹代之、发展成兰州最大旧书商的小王搬了过去。陇西路的旧书市场更是难以为续,经营者们坚持了一两年,最终陆陆续续随小王搬到了正宁路。现在的兰州旧书市场位于正宁路古玩城四楼,经营户有十余家,经营环境很好,但市场人流量不大。周末人都不多,平时更是寥寥,大部分店家以孔夫子网上经营为主。在和书商们交流中,我感觉到他们最大的困惑是货源枯竭,好书难收,而另一方面由于正宁路古玩城人气不足,客流不大,普通购书者大大减少,而爱好旧书收藏的人眼光越来越高,一般旧书很难满足其需求。由此可见兰州旧书市场前景并不看好,许多书贩在经营旧书的同时开始兼营一些书画、杂玩,估计不久的将来一些书贩将完成转型,单纯的书籍经营者或将消失。同时旧书交易对网络尤其孔夫子旧书网的依赖性越来越大。</p> <p>  从1994年起,我开始经常性的逛冷摊淘书,到现在十几年了,在逛摊中和许多书商成了熟人、朋友,如静悟斋的小曹、五泉淘书吧的小王、春雨轩的小周、仍坚持在陇西路摆陆天摊的老李等等,有时即使不买书,也去转转,聊聊天,听他们讲讲生意经。在淘书过程中虽没有大的收获,也有一些小故事值得“显摆显摆”。记得有次在小邵店里以三百元淘了套《吴宓日记》,第二周去逛店,小邵说,“张哥,那套《吴宓日记》能不能五百元回让给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查孔网,已经卖到一千四了。我刚和我的《吴宓日记续编》凑成完璧,当然不会让给他,但就此事,可见孔网对书贩的影响,这次小邵是售后查,估计此后他就会售前查了。</p><p> 另有一件事也值得分享一下。2008年的一个冬日,我路过隍庙,因为天冷,里面几乎没啥人,只有小曹裹着个军大衣守着摊儿。我在他摊上以十元购了一册民国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的《敬业堂诗集》零本。这本书中以毛笔写满批注,字比芝麻粒大不了多少,书法精美。回去以后,我经认真考证,发现此书的批注者为1926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后任兰州一中校长的甘肃省著名教育家张作谋先生。我将考证的情况写了一篇《冷摊上淘来的先贤遗墨》一文,发在报纸副刊上,文章见报后张作谋先生的儿子张谔先生辗转找到了我。张谔先生当时年界七旬,身材高大,声音洪亮,相貌和张作谋先生诗集中的照片非常之像。张谔先生之前在酒泉工作,退休后回到兰州。他说,退休以后,他主要致力于乡邦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他整理出版了其父的《新蕉细雨轩诗词集》、外祖父祁荫杰的《漓云诗存》及《黄文中楹联诗文书法珍存》等等。经过几次交往,张谔先生让我看了一些他父亲的手稿,并给我讲了一些他父亲的生活情况。据他讲,他父亲在四九之后基本再没有参加工作,这虽然使生活很困顿,但也免于历次运动的冲击,能够安心地读读书。他说,父亲酷好读书,用功很勤,身体精力也一直很好,就在去世的当天,还伏案写作,写完后,下楼散步,回家即因突发脑溢血去世。张谔先生说,他父亲的藏书因各种原因,几乎流失殆尽,这种批注本家里一本也没有了,他非常希望我能将这本书让给他。所以,我就将书送给了张谔先生,张谔赠我几本他编撰的书,这也算我收书经历中的一段佳话吧。</p><p><br></p><p> 说完兰州旧书市场再谈谈我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购书的情况。</p> <p>我在孔夫子旧书网购书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大约购入了3000来本心仪的书籍,孔网已成为我购书的一个主要渠道。</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的孔网购书经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约开始于十来年前,具体时间记不太清楚。在此之前,我购书主要是兰州的几家书店及隍庙的旧书市场。记得有次,一个朋友给我推荐了几本金性尧的书,《土中录》《伸脚录》之类,是老先生的文史杂谈随笔,知识性趣味性皆具,很好读。这几本书是90年代出版的,算不上少见,但你真正想找却也不容易,我去了古旧书店、旧书市场都没有找到。有人给我推荐了孔夫子网,我注册登录,买到了这几本书,现在还记得《伸脚录》是8元购入的。这我才发现还有这么一个地方,比隍庙的旧书丰富多了,好多在那儿少见的中华书局、上海古籍的老版书原来并不难寻啊。由此,我就时不时在孔网上买点书。我不能说是个网络盲,但确实是一个菜鸟,平时上网也就是浏览新闻,从来不打游戏、不网聊、不购物,对网络操作不熟练,甚至都没有网络支付手段,每购一册书都要去银行,通过银行卡转账,很麻烦。有段时间,工作、生活很忙碌,个人的阅读需求下降,购书热情降温,慢慢离开了孔网。总结第一阶段在孔网购的书,大约购入了一些中华书局的历代史料笔记,上海古籍的清人别集丛刊一类的七八十年代的不新不老之书。比较喜欢的是一本大开本的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的《花随人圣庵摭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第二阶段是从2016年开始的。2015年夏,女儿去外地上了大学,我有了更多的阅读时间,阅读的兴趣也越来越广,兰州的书店、旧书市场渐渐不能满足我的淘书需求。另外买书这种事,喜欢的人大约都有同感,就是过段时间会发现自己身边多少会囤了点无用的书,这一者可能是随着阅读范围的变化,一些书对你没意义了,一者可能是一些可买可不买的书,一时贪心买了,事后看还是没有用处,这类书读之无时弃之不舍,我以前总是将它们直接送给相熟的旧书贩。2016年暑假,女儿回家,看到我又理出一些旧书,就说,你为啥不开个网店?我孔网上有账号,但时间长没有用,把密码什么的都遗忘了,女儿干脆用她母亲的身份证给我注册了一个新的,也就是现在用的这个帐号“有石庐”。我用这个账号在孔网上买书也卖书,处理掉一点儿自己不用的书,购入了更多自己喜欢的书,孔网给了我一个购书更广阔的平台,给我的阅读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下面分享几个我在孔网上购书的小故事。</p><p>  弥补了一个多年的一个小遗憾。我刚上班时,因为单位就在古玩市场隍庙旁边,经常路过就去转转。那时有几个旧书摊在隍庙前院里,有次在一个外地人的摊上见到一本儿民国线装和通印刷馆印制的《兰州五泉山修建记 附重修小西湖记》,这是晚清民国时期号“五泉山人”的刘尔炘的作品。刘尔炘(1865-1931),字又宽,号果斋、五泉山人。甘肃兰州人。26岁时中光绪乙丑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在京供职3年,年未30即辞官归里,应聘为五泉书院讲席。为造福乡梓,回乡后,他兴办实业,兴办教育。实业方面,他创办"陇右实业待兴社”,投资同生火柴公司、陇右化学公司,开办小型工厂,振兴地方工业;文化教育方面,他主讲五泉书院,先后创办中学一所、小学四所,创立"陇右乐善书局”,整理出版陇上先贤著作,创立"全陇希社”,开办国文讲习所和国文专修馆,创办图书馆,收藏大量新旧图书,成立“兰州修学社”,负责管理孔庙、祀礼和保管淳化阁帖石刻等文物。是对兰州近代经济社会尤其是文化教育产生过极大影响的人物。晚年,他集筹集钱款,亲自规划,对兰州五泉山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建设,奠定了五泉山现在的格局与规模,留下了大量的题额与楹联,给五泉山增添了文化韵味,使五泉山成为兰州一大胜景。这本书写的就是他修建五泉山的过程,我很想能购入一读,摊主索价1000元,当时刚工作不久的我,一个月也就400来元的工资,千元算笔巨款了。又去了两次,摊主最低只能降到900元,只好暂时作罢。后来下了决心,却在摊上再未发现此书,与之擦肩而过,一直引以为憾。</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18年,我在旧书摊上购到了80年代由甘肃省图书馆老职工李甲中据和通印刷馆本手抄的刘尔炘《兰州五泉山修建记》及《重修小西湖记》,在阅读过程中,我想起来为啥不在孔网上找找这本书呢?在站内搜索,果然找到了几本,其中一个名为“青箬绿蓑的书摊”上有一本品相不错,定价980元,加上运费接近千元,虽然有点小贵,但现在的1000元毕竟和90年代的1000元不是一个概念,于是果断买了下来,算是了了一个心愿。我将这本书的读书心得写了篇《五泉山人五泉山》的小文发在了个人的公众号上。</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有了这次经历,有时我在旧书摊上见到个别少见的书籍,也会在孔网上查查,做做对比。有次在书摊上见到本民国时期的摄影杂志《柯达杂志》1935年四月号。这本杂志薄薄一册,因为有一个上海人的一篇兰州游记,其中有不少兰州解放前的老照片,所以书贩要价挺高,我在孔网上检索《柯达杂志》,这个创刊于1930年,停刊于1937年,由美国柯达公司在中国发行的以宣传推销摄影材料为宗旨的摄影杂志存量不少,单册价格在几十元至几百元不等,我以80元收到了这本四月号,并以此写了篇《85年前上海人的“十一长假”游兰州》,也发在公众号上。我这个公号只有几十个粉丝,好多还是硬拉的熟人,纯属自娱自乐。</p><p><br></p> <p>  购到诗集手稿本。在孔网,我除了在网店买书,有时也去拍卖区,拍点晚清、民国的老版书,在力所能及之内,满足一下自己好古的那点小僻好。线装书、民国书拍卖水还是比较深的,是需要花点儿心思认真研究,对版本,对行情有所了解才能玩得转,像我这种玩票的心理,有时难免要吃点小亏,比如有时会以比市场高许多的价格买到普通的常见本,甚至还拍到过新刷做旧的线装本,虽说拍品不符合孔网规定可以投诉,挽回损失,但想一想终归是自己不小心,也懒得耗费那个精力,只能生生闷气。如此之后,我再拍书就谨慎不少,一般浏览的多,下手的少,不过浏览拍品也似逛书摊,翻翻看看,自有乐趣。有次见到一本手书诗集,宣纸本子,蓝色素面无提名,拍主标为《纪衡诗集》,并注纪衡为现代书画家。我翻看拍主提供的几张诗集内页图片,字迹为毛笔书写,但结体用笔根本看不出是书画家的手笔。读了几首诗,感觉不错,我一直对古体诗感兴趣,看底价200元,就点了一下,并没放在心上,不想这件拍品就我一个人点过,就成交了。</p> <p>  书寄来,是一本32开大小蓝封皮线装宣纸本子,约五十个筒子页,每页印有12.5厘米×7.5厘米的蓝框,每框以铅笔线分为五行,以毛笔、黑色签名笔写满诗句,以红圈断句,并多有用蓝色钢笔修改之处。诗以七言为主,兼有五言、四言。集子收诗约百首,有日常生活,有点滴感悟,也有和友朋的交往酬酢,更可贵之处是在诗中断续夹杂了自成体系的三十首《自作行状诗》,每首诗下都有注解,比较完整地反映了作者的一生,可当一部浓缩的自传来读。</p><p> 拍主标作者是纪衡,实际仅因为诗集中有一首涉及到一个名叫纪衡的人,实际诗集与之无干,我经认真阅读,考证出诗的作者实为吕吟声。吕吟声,1900年左右出生,解放前曾为国民党重庆电台负责人、中行国际航行驻外人员,实则为中共地下党员,上海解放时曾参加组织“两航起义”,解放后先后从事涉外金融工作及经济研究工作,后受荣毅仁邀请任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财务部副总经理,参与引进外资、国外发行债券等工作。1983年离休。 </p><p>我又从孔网上购得了《两航起义亲历记》,吕吟声女儿、著名电视播报员吕大渝的自传《走近往事》,进一步了解了作者的身世及诗作的背景,我将此诗集定名为《吕吟声辛末壬申诗稿》。此后,我又在孔网上拍到本自印诗集《前尘回忆吟草》,有趣的是,作者同样以三十首诗和诗注的形式回顾了自己的一生。这本诗集的作者叫李鸿文,1880年前后出生,曾留学日本,后受阎锡山聘长期主管山西财政,解放后赴台湾,这本诗集是他80多岁写作印刷的。吕吟声李鸿文同属于中国大变革时期的知识分子,他们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有着各自不同的人生际遇,但因为同样传统旧学的教育,让他们选择了相同的表达方式来回顾自己的一生。后现代史学的倡导者安克斯密特将具体的历史事件描述为历史大树上飘落的叶子,并认为历史的本质并不位于历史之树的树枝或树干,而是位于叶子之上。吕吟声李鸿文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中国宏大历史叙事中的两片各具形态的叶子呢。</p> <p>  在孔网购书,我属于一个沉默的买家,因为我几乎没有和卖家发消息交流,一般都是看好书直接下单,付款,收到点到货,再点好评。近千次交易记录中,我给卖家的好评是100%,这主要是我收到的书基本都符合预期,即使偶尔有差距,也在合理范围之内。能做到这一点,和孔网这个平台管理规范,绝大多数卖家重视信誉有关,当然也和我在购书时做好功课有关。买书时,首先是比较价格,当我找到一本书,在菜单条点价格,将书价以总价由低到高排列,同一本书的价格差就一目了然了。再对比品相,看品相描述,全新?九五品还是八品?综合价格和品相因素,大致可以确定购买的范围了。如果不放心,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卖家提供的商品图片,再看看有没有对商品专门的说明,如书页受潮、有霉点之类,都要看仔细。版本、印次、精装还是平装,这些也都会影响书的价格,看价格时也要注意这些描述,别光顾着价格,想买一版一印的,却买来了后印本。这些都注意到了,还可以看看店家的好评率。旧书是个很特殊的商品,有时对一本书的看法很难一致,所以经营时间长的孔网卖家很难让所有的买家满意,我感觉好评率在99%左右的卖家都是很靠谱的良心卖家,是可以大胆下单的。</p><p> 孔网上旧书的价格也是件挺有意思的事。一般我认为书价应该和书的品质相关,出版社、出版时间、出版成本、内容如何等等,但其实不然。孔网书价是每个卖家自定的,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随行就市,也就是卖家在上一本书时会参考其他卖家的价格来决定他的定价,这时这本书在孔网上的存量最能影响卖家的定价心理,比如这本书存量大,卖家为了早出手,极可能订一个更低的价格,反之,如果存量少,则极可能定高价,这样一来,那种印量少,又有一定需求的书极可能被炒高,所以在孔网购书,那种被炒得很高的书不一定就物有所值,还要自己抱定一个对书的基本价值的认识为好。另外,同一本书的价格浮动也很大,有时货源少就会上升,有时有新的货源出现就又会降低。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定价96元,我2016年在孔网上以80元购了一本,后来,我看这本书涨到了160元至200多元。2018年的时候,有次和朋友说起这本书,他当时想买一本,上孔网一看只有三本,价格到了千元左右。这会我上孔网搜了一下这本书,又增加到十几本,最低的价格是160元,最高的价格是1000元,从这本书的价格变动可以看到,孔网上书价变动还是很大的。但总体说,那些版本好、印量少、品质好的书价格是在稳步上涨的。还就是关于盗版书,我想在市场上这是难以避免的,好在我基本不读畅销书,阅读范围可以说比较小众,在孔网上买到盗版书的情况还没遇到过。</p><p> 在孔网购书这几年,我虽然很少与卖家互动,但因书好价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卖家不少,如特价文史书店、北京诚信特价书城、北京盛世情书店、万卷书屋、湖南农业书店、山东薇薇书屋等等。</p><p>  说了孔网买书的这些事,最后我想用我最近与孔网卖家难得的一次交流作为结束,这是我《近日得书小记》杂记中的一段,录在下面:</p> <p>疫区寄书来</p><p><br></p><p> 春节防疫在家,渡过最初的慌乱,举足无措,无所事事后,老毛病就又犯了,在孔夫子网上收求了点老书,下了几个单。疫情期间大部分快递停了,但顺丰还发,邮政也在工作,订的书陆续寄来。有次看孔网信息,发现有套《溥儒集》还没见发货动静。这套书上下两册,2015年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定价240元,卖家打了5折。我翻看当时订书时信息,卖家留言,“快递正常就发给您”。这不正常了吗?是不是卖家忘了?我申请退款,卖家马上同意退了款。我返回重看这书的信息准备在别家重订一套,这才注意到这个卖家的地址“武汉市江汉区”,难怪发不出来,还在封城啊。心里有点过意不去,就给卖家留言,“等可以了说声,我再订”,卖家回复,“好的,等封城解除了我再通知您,这次真的是抱歉了,没有办法”。“理解,理解,祝安好!”这是3月初的事了,到3月25日,在孔网上我收到卖家发来的信息,“您好,我们这儿的快递、邮政今天开始揽货了。”我下了单,付了款,卖家通过邮政把书寄了来,他说邮政虽然慢一两天,但便宜不少,把多余下的24元邮费返还到我孔网资金帐户里。大约一周,我收到了这套《溥儒集》,因为是从武汉来的,仿相关规定,把它静置在书房阳台上,隔离14天。</p><p> 这个卖家叫“书边一苇的书摊”,书边的芦苇自然是“有思想的芦苇”,当年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以一支芦苇乘风破浪,北渡长江,祝福今天长江边的这株“有思想的芦苇”也能冲破疫灾的阴霾,也祝福我们每个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