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鼻病毒"是近期各市县区出现的高频词</p><p><br></p><p> 近日,我省部分学校有多起鼻病毒感染聚集性疫情发生,传播速度快,导致班级停课。这让很多家长心生恐慌:新冠肺炎疫情还未完全散去,又来一个没听过的“鼻病毒”,这到底是个啥?传染性强吗?要隔离吗?</p><p><br></p><p>什么是鼻病毒</p><p> 鼻病毒于1956年由Pelon等科学家通过组织培养等方法从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标本中分离获得。目前已经鉴定出超过120种的鼻病毒,是人类病毒中血清型最多的病毒。鼻病毒是引起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体。该病毒是引起急性呼吸道疾病的罪魁祸首,将近半数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感染是由鼻病毒感染引起。</p><p><br></p><p>鼻病毒的临床表现</p><p> 鼻病毒通常寄居于上呼吸道,在成人主要引起普通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潜伏期为2~5天,感染持续时间约为7天。</p><p><br></p><p> 临床常表现为流涕、喷嚏、咽部不适、鼻塞、咳嗽、咽痛、声音嘶哑、体温不增高或略微增高,也可以伴发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同时也可能导致鼻窦炎、中耳炎等并发症。</p><p><br></p> <p><br></p> <h3>鼻病毒流行的原因</h3></br> <h3> 当前正值普通感冒高发季节,特别是前两周,连续阴雨和气温降低,导致鼻病毒活跃。<br></br></h3></br><h3> 鼻病毒人群普遍易感、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易在学校等集体单位引起暴发和流行。鼻病毒感染不属于法定报告传染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间隔接触和飞沫引起传播。</h3></br><h3> 正值春季开学,大量学生人群自社区集中到学校,学生易从社区携带病毒入校,同时部分学校晨检未完全落实,仅局限于体温监测,未能阻止有咳嗽、流涕、咽痛等急性上呼吸道症状的学生进入校园和班级。</h3></br><h3> <h3>控制措施</h3></br> <h3> 1、进一步加强晨午检。学校及托幼机构应加强晨午检、因病缺勤登记,发现咳嗽、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的学生病例应禁止进入校园。同时应禁止教职员工带病入校、上课、工作。</h3></br><h3> 2、严格病例管理。对出现咳嗽、流涕、打喷嚏、鼻塞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的病例严格家庭隔离,发病后至少5天不得入校或从事教学等校园内活动,患病师生需要持当地医疗机构开具的复课证明才可返校。</h3></br><h3> 3、做好环境和个人卫生。保持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的空气流通,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不共用毛巾手帕等。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袖子遮住口、鼻,出现卡他症状后或接触类似病例时要戴口罩。</h3></br><h3> 4、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学校可采用宣传画、板报、折页和告知信等形式宣传相关知识,教育学生注意咳嗽礼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h3></br><h3> 5、停止学校集体活动,尽可能减少人员聚集。</h3></br><h3> 6、如疫情持续发展影响学校正常教学活动时,经疫情风险评估后,可自班级、年级、学校逐步实施停课或调整休息日措施。但要注意到停课有可能不能阻断传播,重新开学后,如不注意常规防控措施,仍可能再次发生暴发。</h3></br><h3> 7、做好宣传解释和舆情监测,防止人为炒作,避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事件发生,普通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发病症状都较轻,不必恐慌。</h3></br> <p style="text-align: right;">月田镇中心学校</p><p style="text-align: right;">2020.5.2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