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寻访万安洞</p><p><br></p><p>万安洞位于万州太白岩西麓的山岩之中,在火车西站举头便可见其隐身之处。但它毕竟是隐藏于岩穴之中,外面又被密林遮蔽,因而被外界所知者甚少。有朋友向我透露了“万安洞”的信息,便于昨日去了万安洞山脚下打探。</p><p><br></p><p>当地村民向我告诉了上山的路径,说山路难行,建议我们带上柴刀之类,防止划伤。还说洞穴以前曾被土匪占据过,因而它又叫“土匪洞”。</p><p><br></p><p>今天游完早泳后,便与泳友郎杰一道,带了柴刀、绳索等,开始沿农民指引的山路往攀登。其实,所谓的路早已被茂密的荆棘遮盖,幸好是有备而来。我们全身包裹,戴着手套用柴刀劈路,匍匐上爬,硬是在近乎垂直的山岩上劈出一条路来。攀登的过程是一段艰难的里程,有时候还要手脚并用,你拉我扯。用了一个多小时,才爬到目的地。</p><p><br></p><p>悬崖峭壁上的“万安洞”保存比较完整,整个洞穴被青石条封住,高约三丈,宽约十余丈,留有一正门二侧面。在正门门楣石匾上,阴刻有“万安洞”三个隽秀的楷字,落右款为“咸丰拾壹年”,左款为“季夏日立”。整个条石封堵的墙面上,设有近十几个瞭望孔。墙面上,还留有一幅“大跃进万岁!”的标语,那也是一段历史留下的印迹。因整治危岩,两个侧门及瞭望孔均被加固的石条遮挡。</p><p><br></p><p>从正门进入洞内,可以发现这个洞穴很是宽敞,用村民的话说可摆下二十余桌酒席。因洞内山泉水丰盈,现留有个丈余宽的蓄水池一个,有数根引水管直通山下。</p><p><br></p><p>洞外右侧百余米处,还有一处两层楼约石寨门(图八、图九),石墙石楼板石盖顶,苔藓密布,写满了苍桑,它应该是“万安洞”防御系数的配套工程。</p><p><br></p><p>山崖之中为何有如此规模的清代遗址?是何人建造?因无资料可查,只得有待日后再予以探究。在万州城周围的山崖上,这类遗址与万州其它古寨堡功能大同小异,大都是当地有财力的人士为躲避兵匪祸乱而修筑的防御工事。除此之外,这类工事因多数时间闲置,又会被一些人用来作为居所之用,因而它又具有“崖居”的性质。至于因“土匪盘踞”而成为“土匪洞”的说法,都只是当地人的一种传说,没有实物和资料给予佐证。</p><p><br></p><p>今天寻访的“万安洞”,迄今已有近一百六十年的历史,而且保存得相当完好,这对于我们研究万州近现代历史有着重要的作用,应积极加以保护才对。然而,在万州文保部门多批次公布的“万州文物保护名单”中,居然没有“万安洞”的名字,这不得不说是一大疏漏。</p><p><br></p><p>在万州近现代,万州余家镇有建于清末时期的古桥“万安桥”;都历山上,有建于清末时期的“万安门”;万州主城有1926年修建的万州标志性建筑“万安桥”(炸毁于库区蓄水前)。这几处都是万州有名的保护文物,而且颇有故事。相信万安洞在一些有识之士的深入挖掘中,也一定故事多多,引后世人人关注。</p> <p>在荆棘中攀登,有几人可为?</p> <p>穿行者风采</p> <p>莫愁前路无知己</p> <p>你故事再多,我也会慢慢听</p> <p>精美的画框</p> <p>这就是历史</p> <p>时间在细微中流逝</p> <p>老农说能摆二十多桌酒席,此言不虚。</p> <p>侧门虽锁,雄风依存</p> <p>侧门之侧</p> <p>历史的印迹</p> <p>苍桑的寨楼</p> <p>你故事多,我功夫好</p> <p>见有镜头对着,摆个ps</p> <p>历史的光影在残缺中透露出苍桑</p> <p>保护文物,人人有责</p> <p>是什么东东让和驻足?</p> <p>山上山下,风光为画</p>